<p class="ql-block">走在故宫的回廊中,我仿佛穿越了时光。这是一幅精美的中国古代窗棂图案。我静静地站在窗前,看着这幅窗棂,想象着古代的文人雅士们在这故宫之中,是否也曾对着这样的景色,吟诵着这样的诗句,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如今,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我站在这里,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心中也涌起无尽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继续漫步,我看到了一块精美的玉雕艺术品。那玉雕上的山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山上有一座亭子,周围还有树木点缀。这让我想起了古代的文人墨客,他们常常在山林间寻幽探胜,建造亭台楼阁以供休憩。在这2024年的最后一天,我仿佛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与这山峰、亭子、树木一同见证着时光的流转,感受着历史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丹台春晓玉山</p><p class="ql-block">丹台春晓玉山高105厘米,宽150厘米,厚77厘米,重约1.5吨,俗称寿山,是清乾隆年间根据元代画家陆广的《丹台春晓图》,由一整块新疆和田玉雕刻而成。由清代宫廷画家方琮设计画样,扬州王工历经4年时间雕琢,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月完成。玉山左上角有“丹台春晓”四字隶书,右下角有乾隆帝题诗:“一帧堂门囗若屏,琢磨写较笔还灵。丹台图出晓春丽,石室名传季道馨。青质白章如没色,镂峰刻树自成形。仙童揉药云衢返,太乙炉前守六丁。”与“青玉云龙瓮”并称“福山寿海”,取“福如东海。</p> <p class="ql-block">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p><p class="ql-block">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是以大禹治水为题材,用密勒塔山青白玉制成的大型玉雕,通体立雕,作山峰状,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5330千克,是现存较大的清代玉雕制品。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玉料抵达北京后,乾隆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连同玉料一同经水路运往扬州,由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刻完成。清乾隆五十二年(1789年)玉山雕成之后再运回北京,还为玉山配上了嵌金丝的山形褐色铜铸底座。清乾隆五十三年(1790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p> <p class="ql-block">不经意间,我看到了一个牌匾,上面写着“顾和轩”。我停下脚步,凝视着这个牌匾,心中不禁思索着这背后的故事。或许,在这故宫的深处,曾经有着无数的故事在这里发生,无数的人们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而如今,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我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了一处景色宜人的地方。一座黄色琉璃瓦顶的大殿矗立其中,大殿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太和满充”,两侧还挂着对联:“景欣孚甲含胎际,春在人心物性间”则表达了对自然与人心和谐共生的美好祝愿。春天的气息不仅体现在自然界的变化上,更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象征着希望与生机。这故宫承载着无数的历史与文化,而我在这2024年的最后一天,有幸能在这里感受它的魅力,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新正万寿山</p><p class="ql-block">清-弘历</p><p class="ql-block">灯筵待启政几閒,行乐新正万寿山。</p><p class="ql-block">綵缀九微曾未试,画开一坐已堪攀。</p><p class="ql-block">景欣孚甲含胎际,春在人心物性间。</p><p class="ql-block">匼匝西峰屏是玉,祥占泛胜为怡颜。</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描绘了新年之际,万寿山上举办灯会的热闹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节日的欢乐氛围和自然美景的和谐共融。</p> <p class="ql-block">宫锁</p> <p class="ql-block">未开放区域</p> <p class="ql-block">东筒子夹道是故宫各种传说中最负盛名的阴阳道。内廷东路与内廷外东路之间的南北向长街,南起箭亭后广场,北抵北横街,夹在东六宫、奉先殿、北五所与宁寿宫之间的宫道。</p> <p class="ql-block">在故宫的角落里,我看到了一个牌匾,上面写着“光明大正”四个金色的大字,背景是红色的墙面上装饰着两条金龙。我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受着这四个字所蕴含的力量。光明大正,这不仅是对故宫的一种赞美,更是对历史的一种敬意。在这2024年的最后一天,我站在这里,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此时已经过3点半了,应该是今天第三次被照亮了。</p> <p class="ql-block">我走进了一座大殿,大殿中央是一个木质龙椅,上面铺着金黄色的坐垫,两侧各有一对金色兽头像作为扶手。椅子背后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慈寿凝嬉”。我站在龙椅前,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帝王们在这里处理朝政,接受朝拜。而如今,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我站在这里,心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这故宫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它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也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在这2024年的最后一天,我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寿康门内正殿即寿康宫。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出廊,明间、次间各安三交六 菱花 扇门4扇,梢间为三交六菱花槅扇槛窗各4扇,后檐明间与前檐明间相同,其余开窗。殿内悬乾隆皇帝御书“慈寿凝禧”匾额,东西梢间辟为暖阁,东暖阁是皇太后日常礼佛之佛堂。殿前出月台,台前出三阶,中设御路石,月台左右亦各出一阶。</p> <p class="ql-block">最大的黄花梨顶箱柜门雕龙</p> <p class="ql-block">慈宁花园咸若馆小铃铛</p> <p class="ql-block">馆内悬清乾隆皇帝御书“寿国香台”匾、“证最胜因金界庄严欢喜地,赞无量寿宝轮拥护吉祥云”联,并陈设龛、案、佛像、法器、供物等。</p> <p class="ql-block"> 临溪亭东西两侧池畔环以汉白玉望柱栏板,池水清澈见底,池中游鱼自得,莲花芬芳。亭南北各有一座砖砌花坛,高1m,6.5m见方,种植牡丹、芍药等花卉。花坛四周空地上散植柏树数十株,其间穿插玉兰、丁香,通向临溪亭的小路将之划分为四片花木扶疏的小树林。临溪亭处于树影碧波环绕中,意境清雅,是皇太后、太妃嫔们游园休憩、赏花观鱼的绝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射在牌匾上的箭</p><p class="ql-block">嘉庆十八年,白莲教的支教—天理教,在北京、山东、河南等地发动起义,以林清为首的叛军,杀入京城,直逼皇宫,他们的目的就是刺杀嘉庆帝,反清复明。</p><p class="ql-block">不过,也许是天佑大清,林清一行人刺杀的日子没有选好,恰好碰上了嘉庆帝外出狩猎,还没有归来。</p><p class="ql-block">皇家围猎是大事,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朝中重臣都会参加,因此为了安全起见,会带走大量的军力,只留下小部分军队镇守皇宫,这也就是为什么天理教,那么容易得手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这些找不到嘉庆帝的叛军们,就如无头苍蝇一般,被宫中的重兵逼得仓皇逃窜,最后来到了隆宗门这里。</p><p class="ql-block">林清一行人见大势已去,自己既然无法活着走出去,那死也要拉上垫背的,于是朝着镇守皇宫的禁军侍卫们发起了攻击。</p><p class="ql-block">两方交战之时,不知道是谁射出的一支箭,正好插在了隆庆门的牌匾之上,这也就是后来遗留下来的那支箭。</p> <p class="ql-block">敌众我寡,随着支援的军队越来越多,林清率领的叛军们,很快便败下阵来,最终全部被皇宫禁军所剿灭,一个活口都没能留下来。</p><p class="ql-block">战争结束后,皇宫内一片狼藉,宫人们将战场清理干净后,发现了牌匾上的箭矢。</p><p class="ql-block">在古代,牌匾就是宫殿的门面,除非皇帝发话,否则是不能轻易动摇牌匾的。因此宫人们也不敢自作主张,决定等嘉庆帝狩猎回来,再作定夺。</p> <p class="ql-block">嘉庆帝回宫之后,听闻了这件事情,他认为在他在位期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是非常大的耻辱。</p><p class="ql-block">于是便决定将这支箭矢,留在牌匾之上,好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勤政爱民,体恤百姓,更要格外注意民间的叛乱,坚决不让这种事情,再度上演。</p> <p class="ql-block">2024年最后的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