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漳河访古之~大云禅院

Meng

<p class="ql-block">九曲回肠的浊漳河,今天我们从她的上游开始,到访了原起寺、天台庵,如果说前面是美好的序章,则接下来的大云禅院,以她最大体量高等级的五代木构(国内仅存的六座之一),和中国现唯一存世的五代壁画成为浊漳河谷的一个高潮。</p><p class="ql-block">大云院,位于山西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背靠叠嶂层峦的龙耳山,面朝浊漳河。寺院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天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最为辉煌,已有殿堂一百余间。</p> <p class="ql-block">车不能开到山上寺院前,需要乘坐村里的游览车上山,这是等车的地方。这亮眼的橙黄一片,是北方秋天的独特色彩,所以乡村是最接近大自然的地方,在每一个四季轮回中都会给你完全不一样的视觉盛宴。</p><p class="ql-block">上山的路很难开,路窄弯道加坡道,听说前些天还需要自驾开车上山,来之前还有点担心这段路,现在挺好。估计因为国庆假期村里专门组织的接送车,黄金周的福利。</p> <p class="ql-block">大云院的山门</p><p class="ql-block">现存的大云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分前后两进院落。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弥陀殿)、三佛殿及前院东西厢房。除大佛殿、七宝塔为五代(907~960年)建外,其余大多为清代建筑。</p><p class="ql-block">大佛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坐落在由青石垒砌,高1.3米的台基上。</p> <p class="ql-block">前院不是特别大,因为配殿和树木显得大殿前有些局促。</p> <p class="ql-block">往前走,大佛殿就在眼前,这座五代建筑就这样波澜不惊的矗立在这里,千年不朽。</p> <p class="ql-block">大云院的故事被记录在西配殿前的石碑上。</p> <p class="ql-block">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敕赐双峰山大云院十方碑》</p><p class="ql-block">这寺庙的创建人叫奉景,唐代僧人。唐乾符三年(876年)生,幽州(今北京)人,在五台山受戒后南下“渡韶江”,到了今天广东省韶关市古法泉寺(今南华寺)修行。南华寺曾经有六祖慧能在此住持弘法,因此也被视为南宗禅祖庭。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北方战事刚刚平定,年逾五十的奉景怀抱为禅宗开枝散叶的心愿,不辞千辛万苦来到了平顺,先在龙门寺建立僧舍,后又在大云院定居立寺。当时这里是荒芜之地,虫兽肆孽,奉景一个外来之人持钵化缘,一砖一瓦筹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寺庙,想来多少不易</span>。都说唯有热爱可抵岁月长,而信仰何尝不是奋不顾身的相信,是淋淋尽致的热爱,是穷尽一生的追求。</p><p class="ql-block">弥陀殿的内部建筑构造与当时北方的寺殿颇有不同,后人揣测,因为奉景禅师在韶关南华寺度过了他的大半生,其对南方的种种风物深为感怀,逐专门请南方的工匠和画师构建此殿,聊以慰藉。</p><p class="ql-block">最后奉景大师以七十八岁高龄圆寂在大云院。时为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彼时庙里的四十余位和尚焚烧舍利,在寺外筑七宝塔存舍利,这塔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谢那尊北宋石碑,让我们得以在一千一百年后了解大云院和前世今生。</span></p> <p class="ql-block">说完历史来看壁画。</p><p class="ql-block">大佛殿内东壁和扇面墙上保存有40平方米的五代壁画,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佛寺殿堂中仅存的五代壁画。</p><p class="ql-block">最早的壁画是分布于东西两壁的,康熙年间的一次暴雨冲击了整个寺庙,大部分庙宇被毁,唯有大佛殿和院外的七宝塔存留。但大殿西墙壁画损毁,如今仅剩东壁、扇面墙以及北壁东隅的一小部分。</p><p class="ql-block">壁画技法精湛,承袭了晚唐的“焦墨薄彩”风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沥粉贴金更是增添了华贵之气。<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然画面有多处损毁,仍可以看到人物面相丰腴、神态生动,着笔细腻,线条也极为飘逸,据说与敦煌石窟中的晚唐、五代壁画相似,艺术水准很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山壁绘有“维摩经变”。释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维摩诘的故事。难得讲解员把这面目不全的画面讲解的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栱眼壁上也可见残存的彩画,线条很灵动画中流云环绕,八个伎乐人或伴奏管弦,或舒腰起舞。扇面墙正面绘观音、大势至二菩萨,画面上方飞天回翔,紫雾缭绕,天女散花,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大殿供奉的佛像为现代塑造</p> <p class="ql-block">内部的梁架结构用料和制造较为精细</p> <p class="ql-block">出来围着弥陀殿转了两圈。这座大殿在晋东南的古建里算是体量比较大的,尤其远观会发现它的建型大气磅礴,出檐如神鸟展翅,满满的大唐豪迈遗风。</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张图是我最喜爱的,标准的单檐歇山顶造型,出檐宽广,搭配宽敞的后院,松柏环绕。画面以外山峦叠嶂,郁郁葱葱;时空以外寿景法师团莆而坐,殿内青烟缭绕~扯远了</p> <p class="ql-block">寺内的一个大碑,不记得是宋代哪个碑了</p> <p class="ql-block">讲解的说这是地藏菩萨碑,没弄明白</p> <p class="ql-block">出来院子右转上台阶,七宝塔</p> <p class="ql-block">这座小小的塔也是五代遗存,经历了风霜洪水,还遭遇过人为盗毁(塔曾在2000年被盗贼破坏,那时塔被推倒,塔顶被割盗),现在还能立在这里为我们所见,真是万幸</p> <p class="ql-block">塔最下层伎乐,第二层八面雕刻伎乐,有两人对舞;有单人居中舞蹈,二人左右伴奏伴舞;有三人自奏自舞,相互追随。</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门伸出的半个身子煞是可爱</p> <p class="ql-block">石塔的雕塑都是有说法的,只是我没有去细究,但看看也很喜欢,造型生动,雕刻细腻,让我们隔千年一瞥当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仍坐村里的小车,到了村口正值午饭时候,问了村民可有饭店,答说没有,只有村里安排给游客做面条的地方,溜达着去到那里,一个厨房外面几张桌子,两个女人手忙脚乱的在煮面,外面吃面的人还挺多,等我们去交钱,回说不一定有我们的饭了,因为准备的面条快用完了。有点不甘心,又等了一会说还能剩两碗,谢天谢地,总算能吃上饭了,不然还真不知道去哪里觅食。</p> <p class="ql-block">深山藏古寺,悠然听钟声。最后以这张坐村里的车下山时拍的照片结束本次游记,转战今天的最后一个古建,龙门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