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三峡旁的德胜沟

伏尔基河

远眺龙江三峡 <h3></h3><h3><b>写在前边</b></h3> 德胜沟是一条隐藏于小兴安岭深山老林里的神奇山谷,山谷里流淌的小溪也叫德胜沟,是那种在官方入册的河名。<br> 这里讲述的是50年前的往事,大概是在1974年的11月到12月间,我曾有幸进入德胜沟,喝着德胜沟里甘甜的山泉水,在那座独具小兴安岭特色的大地窨子里住了一个多月,下山时大家都说我长高了,当年我已满18岁,按理已过了长个的年龄。结果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奇迹果真的发生了,我的身高增加了近10公分。<br><h3> 文中图片均摘自网络,在此一并谢过。</h3> <h1> <b>一、德胜沟在哪?</b></h1><div><br></div> <b> 1.1 横道岭</b><br> 小兴安岭最东部的大山叫横道岭,也称杜家山,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最高处的海拔在775米。横道岭东临黑龙江,西部和北部是嘉荫河,南部则俯视三江平原。<br>横道岭周边的林区归属中国龙江森工集团(中国的四大森工集团之一),1972年,龙江森工集团在南坡山脚下组建了鹤北林业局,负责管理和经营横道岭周边的林区。<br>我当年工作的兵团二师糖厂距鹤北林业局不远,在其正南10多公里处。<br> 位于德胜沟附近的清河园民宿 <b> 1.2 德胜沟</b><br> 德胜沟是横道岭北坡的一条长长的山谷,南北走向,北低南高,从沟口到山顶有近20公里。从水系上讲,德胜沟向北流淌,是嘉荫河的一条支流。<br> 德胜沟的沟口海拔高度在150米左右,进入山谷后一路向上,有10多公里的林区公路,再往上爬就没有路了,山顶海拔高度在600米左右,翻过山顶就是横道岭的南坡,那里是嘟鲁河流域和梧桐河流域,极目远望就是一马平川的三江平原。眼前这片三江平原今天叫北大荒集团的宝泉岭垦区,当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的地盘。<br> 出了德胜沟沟口,下行不远处就是鹤北林业局的中兴林场场部,它在美丽的嘉荫河畔。中兴林场的经营范围包括德胜沟和中兴沟、朝阳沟、满沟。50年多前,德胜沟周边曾是鹤北林区的木材主要产区。<br> 中国龙江森工集团鹤北林业局中兴林场场部 <b> 1.3 山泉水</b><br> 我们进山时已经上大冻了,德胜沟的小溪已经冰封,我们用水时要到河面上去凿冰窟隆取水。师傅跟我说找水是个技术活,看着老师傅在几米宽的河面上拿着玻璃斧子来回敲打,最后选择了一处下手凿开20多公分厚的冰层,这时我才发现,隐藏在冰层下的德胜沟,河水不足半米宽,深度也就20多公分,凿偏一点就见不到水了。<br> 德胜沟的冬天,地表冰天雪地,但山体岩层深处的泉水还在不停地往外流淌,涓涓细流汇集起来就成了流淌的小溪。当地人管这种山泉水叫空山水。<br> 山里有一种与空山水有关的特殊现象叫跑冰湖,就是小溪的某段冻堵了,溪水就会在上游的某处冲破冰层跑出来,形成大片的冰面,周围树枝上都会结出美丽的树挂。如果冒出的溪水选择顺着公路流淌,那可就麻烦大了,会对拉木材的大挂车构成危险,特别是在陡坡路段。<br> 进山前就听师傅们多次提起千万别遇上跑冰湖。进山时在道上遇到两处跑冰湖现象,但面积小,也没有上道。出山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遇到好几处上了公路的大片的跑冰湖,好在我们车上了防滑链,又是轻车,缓慢通过并不危险。<br><br><b> 1.4 兵团战士的冬伐</b><br> 德胜沟对于一些北大荒知青来说并不默生。1969年冬天,兵团二师有几个团的兵团战士集中在这个山谷里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冬伐会战。当时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刚组建,国家分配给兵团二师的木材分配指标多下达到地处深山老林,交通不便的德胜沟,可能因为那时兵团有运力和劳动力吧。大家吃住在山沟里,自己上山伐木,用老牛或冰道把原木从山坡上运到沟里,再用拖拉机拉到沟底的贮木场,最后用吊车装到半挂车上运回团里。<br> 或许我们在德胜沟里住过的那个大地窨子就是当年兵团战士的杰作。<br><br><b> 1.5太平沟</b><br> 站在德胜沟的山顶上向正东望去,脚下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谷,长约15公里,直通黑龙江边,这就是历史上黑龙江中游地区最具胜名的太平沟。<br> 清朝同治年间,清政府将太平军俘虏发配到太平沟里为朝廷淘金。相传,太平军俘虏在沟里所采的黄金全部用作慈禧太后的胭脂费,故此民间也将太平沟称之为胭脂沟。<br> 位于黑龙江边的太平沟沟口 太平沟现在是国家4A级景区,文旅部门在太平沟沟口位置上建了一座旅游设施叫黄金古镇,是一组漂亮的木屋群。这里地处黑龙江边,位于龙江三峡之上,还是G331国道的重要结点,交通十分方便。<br> 历史上,太平沟周边曾因黄金兴盛发达,一度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政治中心。1906年,清政府曾在沟口附近修筑了兴东城,设立兴东兵备道府衙门,是黑龙江省将军治下的二级军政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地市级,道府的最高军政长官叫道员,官至二品。<br> 位于太平沟沟口的黄金古镇景区 <b> 1.6 龙江三峡</b><br> 黑龙江在太平沟沟口附近的上下约40里的江段很漂亮,号称龙江三峡,也是国家4A级景区。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龙江三峡评为黑龙江最美的地方,这里的黑龙江不是指黑龙江省,而是特指河流。<br>此外,龙江三峡也是黑龙江上水电资源最丰富的江段,中俄双方曾联合勘察建议在此处修建拦江大坝,建设大型水电站。<br> 从太平沟上看龙江三峡 <h1><b> 二、德胜沟怎么走?</b></h1><div><br></div> 今天去德胜沟有两条路径。<br><br><b> 2.1 鹤嘉公路东线</b><br> 从鹤岗、宝泉岭方向去德胜沟,沿鹤嘉公路东线北上是首选。<br> 鹤嘉公路东线的公路编号是Y551,根据国家公路命名规则,这是一条镇级公路。它从鹤北林业局局直出发,翻越横道岭,贯穿鹤北林区南北,直达嘉荫河两岸的林区。具体路径是:从海拔100多米的鹤北镇向北,沿着嘟鲁河不断爬升,在西葡萄沟附近再向北翻过海拔600米的横道岭山脊进入北坡,然后沿桦皮沟、中兴沟一路北下,最后来到海拔150米的德胜沟口,这段路程大约90公里。<br> 从德胜沟附近的地形看,它与太平沟发源于一个山头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去德胜沟时走的就是这条线路,我们的起点是宝泉岭,到鹤北林业局还有10多公里,故当年我们到德胜沟的里程在一百公里多点。只是当年这条公路刚开辟没几年,路况太差,一路上十分颠波,道上还有积雪和冰,轮胎要上防滑链。</p><p class="ql-block">现在这条公路已全部改造成水泥路面的高标准林区公路。</p><p class="ql-block"> 鹤嘉公路东线在经过德胜沟沟口后还要继续前行一段路程,穿过嘉荫河后到达隶属鹤北林业局的曙光林场。鹤北林业局主体在鹤岗市地界内,而曙光林场又属伊春市地界,其中的历史原因在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开发德胜沟周边森林资源时,进军的路径是从黑龙江北上,再沿嘉荫河口上行展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2 由G331国道进入德胜沟</b></p><p class="ql-block"> 太平沟到德胜沟的公路是2022年才修通的林区公路,水泥路面,它将德胜沟和鹤北林区与国内著名的自驾游线路----G331国道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 具体路径是:从G331国道旁的黄金古镇北行不远向西驶往德胜沟方向,到德胜沟不过十几公里,到位于德胜沟沟口的鹤嘉公路东线30多公里,再沿鹤嘉公路走上几十公里可达黑龙江红松林国家森林公园。每到秋季打松塔的时节,沿途可谓层林尽染,即有眼福,又可饱口福。</p> 太平沟 <h1><b> 三、德胜沟里有什么?</b><br><br></h1><h3> <b>3.1 木材<br></b> 我们进山时虽已是寒冬,但那年雪不大,德胜沟里满眼都是绿色。大片的绿色主要来自红松和白松、臭松,它们是常青植物。此外沟里还桦树、椴树、柞树、水曲柳、黄波罗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长在沟边的高大柞树,张牙舞爪地立在道旁。<br> 白松是我们行内的称呼,它的学名叫鱼鳞松、鱼鳞云杉,桦树又分白桦和臭桦,我们常剥白桦树皮来点炉子。<br> 当年,在我心目中最珍贵的树种当数黄波罗,它木纹和颜色太漂亮了。水曲柳则属于军用品,当年用它做冲锋枪的枪托。红松显然是沟里的当家树种,也是当之无愧的是松木中的公主,自然成为我们当年装运的主要目标。<br> 记得在小溪边上还长着一种叫水冬瓜的树,光溜溜的树干,木质很轻,印象之所以深刻,是因为林场工人介绍说,它是树,但不属于木材。</h3> 小兴安岭秋季的五花山景 <h3><b> 3.2 黑龙江红松林国家森林公园</b><br> 红松产自中国的小兴安岭、长白山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原始森林现在已经都采伐的差不多了,成片、成材的红松林已经很少见到了。目前中俄两国都已禁止砍伐红松,红松在中国已被列为易危级保护植物。<br> 我们进山时,德胜沟里树径50公分以上的大径红松都已经伐的差不多了,但树径在20-30公分的红松还密密麻麻地布满山谷。林场领导当时就跟我们讲,鹤北林业局在离德胜沟不远的山脊上还保留了一大片原始的红松母树林,用来做种子。<br> 当年保留下来的那片红松母树林,现在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正式的名称叫黑龙江红松林国家森林公园,面向游客开放,是国家2A级景区。开放的景点位置在德胜沟的山顶的再向西南方向走大约30公里,在横道岭主峰的西南坡,鹤嘉公路西线的路旁。<br></h3> 红松林国家森林公园的步道 据介绍,黑龙江红松林国家森林公园内有红松20余万株,平均树龄在129年,最长树龄500余年,景色十分壮观。目前景区已建成14公里的入山观赏步道。<br> 黑龙江红松林国家森林公园周边林区是中国松子的主产区,最好的年景产量在150万公斤,一年能为林场工人创造数亿元的价值。<br><br><b> 3.3 打松塔</b><br> 红松的松子很大也很好吃,当年林场好像卖4毛钱一斤,现在的市场价格涨了一百倍,但相比之下当年也不算便宜,因为当时我们一天的伙食费标准是4毛钱,有大米、白面和肉吃。<br><div> 我们进山时已过了松子的采摘季节,但树稍上还是有不少存货。在老师傅的指点下,我和俩个同事头带安全帽,拿着两个面袋子,扛着一根2米长30公分粗的木头向营地北面的山上爬去。沿途很多大树的树稍上还存留很多松塔,但我们三个人轮起木头拼命撞击树干,松塔就是不爱下来,干了一身汗也没有收获几个松塔,再看着满地松鼠打下来的空松塔,心里真不是滋味。<br> 后来,我们发现小树好欺负,虽然有时树稍上只有一个松塔,但我们的武器对它很有效,轮起木头撞向树径20多公分的小树干,一两下就能把松塔打下来。虽然小树上的松塔很少,但价不住树多,结果我们很快就打满两面袋,真后悔没带个麻袋来。<br> 红松的松塔很结实,直接用手是剥不下松子的。在山里,剥松子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把松塔放到火上轻轻烧一下,然后用棍子一敲松子就都落下来了。<br></div> 红松母树林 <b> 3.3 野生动物</b><br> 当年我们进入德胜沟时,林场领导向我们介绍说德胜沟附近已经没有能伤人的狗熊、野猪、狼等野兽了,夜晚也可以放心的在沟里散步,只有在远离公路的密林深处还能看到四不像。事实也是如此,在山里住了40天,野生动物只看到了忙于采摘松子的松鼠。<br><br><b> 3.4 夜行德胜沟</b><br> 我们与林场的关系处的很好,进山时带的几花筐的大鱼都送给他们了。有一天晚上,林场的领导派人请我们去场部看电影,片名叫侦察兵,一部看过无数遍的影片。我们领导征求大家意见后回复林场说不去了。结果大家在地窨子里呆着寂寞,又三三俩俩地溜下山去看电影。<br> 当时我们住在沟里,距场部有十多里路,那天有月亮,加上一路上有两个贮木场亮着灯,所以一个人走起来也不感觉害怕。<br> 那场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座位。林场场部不大,没有俱乐部,是在操场上露天放映电影,座位也是就地取材,前排摆着长长的小径原木当座位,越往后排原木的直径越大。我到时电影已经开演,只有最后一排座空着,我试着爬了两次也没爬到座位上去。那时我个头很小,不到一米七,而那个充当座位的原木是曾经生长在河边的大青杨,直径足有一米五。最后还是找了个树墩垫脚才爬上去。<br><br><h1><b> 四、去德胜沟做啥?</b></h1><br><b> 4.1 进山的队伍</b><br> 1974年,我所在兵团二师糖厂正处于土建阶段,当时二师糖厂是国家重点项目,国家计委下达的木材指标又落实到鹤北林业局的德胜沟。与1969年二师各团进德胜沟的境况有所不同,这次我们不是去伐木,只是到沟里的贮木场挑选一些我们需要的原木装车运回糖厂。<br> 当时厂里动员了好几个单位的20多个人,组成抢运木材的队伍,计划用一到两个月时间,赶在春季开化前把国家批的木材指标运回来。据说到山里只能住地窨子,生活比较艰苦,而且抬木头也需要力气。当时我在二师糖厂基建连的木工班当副班长,这种苦差事责无旁贷只能抢着去干。<br> 进山的队伍要等到上大冻后才能出发,因为只有当路面被彻底封冻住了,运输木材的卡车才能通行,记得具体的进山时间在是十一月下旬。我们的队伍青色是男同志,即有老把式,也有知识青年,记不清是那位领导带队了,只记得厂部食堂炊事班的谢班长也参加了。<br> 我们携带的装备有拖拉机、汽车吊等,人员则乘座大卡车,卡车的车厢支架上衫着厚厚的棚布,我们与车内成筺的鱼、猪肉、大米、馒头、大白菜挤在一起。<br> 一路上,车开的很慢,我们不时掀开蓬布的一角,可以看到车队始终在山间不停的转来转去,看来山里的雪下的并不大,道路还算好走。进山的道路基本是沿着小河走,向两侧的山坡上望去,山势并不陡,满眼的绿色,我的专业知识告诉我那是红松、白松或臭松,没有落叶松。<br> 100公里的路程,解放牌大卡车开了3个多小时。记得第一次进入深山老林,一路上的注意力都放在观山景上,并没感觉到疲劳和不适。待到40多天以后出山时,全然没有进山时的兴致,一路上的颠波,把我的五脏六腹都差点倒出来。<br><br><b> 4.2 归楞</b><br> 进山后,我的职责是选木材,工厂土建需要红松和白松,还要尽量挑选大径材,不要迎风背材。实际上老师傅们都很懂,我就显的可有可无发,于是我申请跟大家一起去抬木头归楞。归楞一词之前在打扑克时常听大家说起,就是用火柴杆或烟卷计算输赢。进山后才明白归楞的出处,就是把挑选出来的木头抬到一个大堆上,方便检尺装车。<br> 我扛着蘑菇头加入了归楞的团队,试了两次,就让人家给淘汰了。可能是因为我当时长的个小体弱,师傅怕我吃不住劲危及团队安全。蘑菇头是一根两头细中间粗的木杠,相当于扁担。归楞时要喊着号子,抬着大木头,踩着跳板走上高高的原木堆,要求团队劲往一处使,不能有人拉松套,否则原木落下来可能会危及整个团队的安全。经常是8个人抬不上去时,师傅会换6个人去抬,6个人不行就换4个人抬,劲和步调一致很重要。<br> 用蘑菇头抬大木头归楞 <b> 4.3 炊事员</b><br> 我们跟厂部食堂的谢班长很熟,他收留了我,帮他做饭和劈柴、打水。<br> 我这个人天生对做饭感觉兴趣,经谢班长指点一二我就能独挡一面,特别是我做的大米饭,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br> 给30个人(有时要带上司机的份)做大锅饭还是要点技术的,除了米和水的比例外,还有两个关键环节:<br> 一是大米要事先泡一下,待到水开之后用罩篱捞出来一层一层薄薄地撒到锅里,撒完米时锅里的水最好还是开着。这样焖出来的米饭一个粒是一个粒的,特出数,大家每个人都能分到满满一大碗米饭。<br> 二是下米前要把灶膛的火烧的旺旺地,保证下完米时锅还是开着的,然后马上撤火,再往炉膛中间放几块砖头隔住锅底的热。撤火早了饭要夹生,撤火慢了饭容易串烟。<br> 我们每天做饭、取暖要烧掉一棵大树。一般都是早上由拖拉机到贮木场里拉两根大原木回来,然后用油锯截成段,我负责抽空用玻璃斧子劈成柴禾。玻璃斧子的体型很薄,斧刃很宽,冬天的木头很脆,一个直径60-70公分的原木塾,轮起玻璃斧子一下了就可劈开,几下就成劈柴。做饭我们喜欢烧红松,但红松劈柴好烧不经烧,负责在地窨子里值班烧炉子的同志有意见,于是我们就改去贮木场拉桦木来烧。<br> 我们进山那个年代,桦木和杨木都是不值钱的东西,没有多大运输价值,林场职工家里高高的院墙都是用桦木劈柴垒的。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对面贮木场里巨大的桦木堆场旁边,两个林场工人在不停地用油锯截桦木,然后辟成柴禾,再用马车挨家送。<br><br><h1><b> 四、在山里怎么住?</b></h1><br> <b> 4.1 山里的地窨子</b><br> 我们进入德胜沟后又走了不到10里路,在一处贮木场对面的山坡上安营扎寨,我们眼前是一个废弃的地窨子,估计是1969年二师某个团的冬伐队留下的。这个地窨子与当年铁道兵垦荒时住的地窨子不同,它不是在地上挖个大坑,而是在沟边一处地势较高、较陡的山坡上,挖掉一个山角,然后将挖出的石头在外侧垒起一米多高的墙,然后在山崖和墙之间搭上密密麻麻的细木杆,一侧堵上,另一侧开门。<br> 我们进驻时,这一栋地窨子已废弃多年,有点破败,但设施齐全。我们进山时车上拉了油毡、炉筒子等大量建筑材料,队伍里又有木工、瓦工,经过简单修缮,一队人马就住了进去。<br>环顾这个具有小兴安岭特色的地窨子,房间有7米多宽,20米多长,中间有两米多高,两侧有火炕,是就地取材用石片垒的,住上30个人没问题。两个用空汽油筒改装的炉子点着后,屋子里顿时暖和了。火炕也点着火,瓦工师傅看哪里冒烟就沫点泥,屋里搞的满是蒸汽。<br> 地窨子的出口处有两个门,外边还有个大门斗,门斗里是一个大灶台,做饭炒菜都靠它了。我们用它闷大米饭、做猪肉炖粉条、白菜片炒肉,馒头和青菜则是由每天上山拉木头的卡车从厂部捎上来的。<br> 住进地窨子的当晚,领导就开会进行安全教育,强调遇到火情一定要有序撤出,还讲了几个吓人的案例,并且安排人员昼夜轮流在地窨子里值班看炉子。<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