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甲辰孟冬,陈坑乡詹氏宗祠清代科举旗杆石重现光日。“旗杆石”科举时代的象征,展示家族的荣耀和社会地位,是对过去成就的纪念和现代激励后人的一种方式。陈坑乡仁康宫理事会在詹前铁会长,詹大县、詹欣杰副会长领导下重视文化的传承,赓续文化的血脉,保护文化遗产不忘本源,尊祖敬宗。<br> 2022年初有多位本地宗亲曾告知在陈坑村中小道石桥像是旗杆石的信息后,陈坑乡仁康宫理事会成员多次前往实地探访,并拍照存档,从现场长方石材形状及所出现的文字信息比对,确认是我们詹氏先祖的中举旗杆石。时因历史种种原因,商讨后待他日时机才能进行拆迁保护。2024年11月在陈坑村本地宗亲的大力支持下,助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建设,乡村小石板路改建水泥道路,也就是原“旗杆石”的旧址,正当此时,保护文化遗产时机已到,陈坑乡仁康宫理事会经与建筑方商讨后派出工程吊车协助施工,把旗杆石一一吊起并运输存放于陈坑乡詹氏宗祠中。詹氏宗祠面前原是有立中举旗杆石的,只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被拆除,整个陈坑乡中仅存于本支楼中一对兄弟举人(詹士广、詹式正)的“旗杆石”原址,其它全部被拆,今日能以重现,也是我们詹氏族人的荣光。经过对四对旗杆石清洗后出现的文字信息为:顺治元年拔贡(詹韶1644拔贡),康熙癸巳特科中式三十八名(进士詹志远1713中举人的时间),乾隆丁卯科乡试中式十七名(詹钟奇1747举人),乾隆辛卯科长男中式十一名(詹珠联1771举人),嘉庆六年辛酉岁进士六世孙瑞璋附监(詹瑞璋1801贡生),道光壬午科孙中式第十三名(进士詹璈1822中举人时间),后经与文献核对一致,确认是清朝年间陈坑乡中举的乡人。这是一项多么壮举的宗族事业工程啊,能寻回科举的“旗杆石”,不光是对先祖的尊敬,更是文脉传承的家族精神,也是照亮詹氏族人的一颗明灯,承载者先人的智慧和现代精神的追求,留得住乡愁,是我们詹氏族人的魂宝。<br> 詹氏一脉相传,陈坑乡,历史悠久,文化渊源,位于广东省饶平县饶洋镇,先祖詹宗宏(饶五世学传10)自明永乐年间开创陈坑乡(又名:仁康乡)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贻谋深远,器识过人,择里而处观风俗,勤劳治家,至后人格守成规。明崇祯年间匪寇猖獗,抢掠乡人,焚烧屋舍,民众人心惶惶。十世祖詹志藩(学传15)于明崇祯癸未年(1643)择西岩山下取八卦形状与族人共建“八角楼”,以御寇匪;采用土木结构三层楼院风格,共36间;再取阴阳两极布置格局建生活水井,方便族人的生活,为家族安定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清康乾盛世,社会安定,人口日益剧增,原八角楼的生活居住条件已满足不了后代发展的需求,自清初起饶十一、十二、十三世后裔开始另址建楼,释出:陈坑村、溪背楼、扬慈埔、大陂楼、赤棠村、本支楼等六个楼,隶属“陈坑乡”,直至解放后改为六个行政村。家族崇文重教,教育后代刻苦攻读,族人贤士捐款买地,以秀才田、举人田、进士田等多种激励方法,考生再以奖励的田产出租去换回所需学习的费用,努力考取功名。顺治元年(1644)詹韶中选拔贡开启科举新纪元,而后举人、进士中举接连捷报传来,父子进士,兄弟举人比比皆是,“八角楼”又名为“听捷楼”。自清朝雍正至道光百年间在3000人口不到的一乡中中举的进士有九人(詹志远,詹良弼,詹广誉,詹豹略,詹春光,詹肯构,詹德莹,詹斌,詹璈),举人二十八人,出任州府重要官职的十多人,其中詹肯构钦点翰林为饶平清朝科举中的佼佼者。中举人数众多在偏僻的潮汕小山村堪称为奇迹,后遂有陈坑乡“八角九进士”的美称,也得到央视摄制组采访报道,并在2019年3月2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的《中国影像方志》广东饶平篇节目播出。<br> 宗祠之内慎终追远、薪火相传,是华夏文明五千年的重要依托,更是詹氏族人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br><div>(詹锐流20241215)</div> 陈坑乡八角楼 詹氏宗祠 旗杆石“旧址” 旗杆石“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