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清风明月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93965193</p><p class="ql-block">昵称:清风明月</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似乎总是与路途紧密相连,他的大半辈子都在外奔波,为了家庭,也为了心中的那份责任与担当。其中最苦的十多年,他更是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通道公路养护段。那段日子,从偏远的通道到魂牵梦绕的老家,隔着三百多公里蜿蜒曲折的山路。在那个交通极不便利的年代,这段归家的路途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往往需要走上两天一夜。</p><p class="ql-block"> 父亲每次踏上归途,都像是经历了一场身心的双重煎熬。路上不仅要面对颠簸与疲惫,更要时刻提防可能出现的危险。即便是顺利到家,那份旅途的劳顿也往往需要大半年省吃俭用的生活才能渐渐缓过劲来。然而,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与艰难,家始终是他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是他前行的动力源泉。</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家里的经济状况可谓是捉襟见肘,穷得叮当响。爷爷因为思念儿子,总是频繁地发电报催促父亲回家。电报的内容有时是说家里断了粮,有时则谎称自己病危,其实爷爷心里明白,他只是想让儿子能够多回家看看。父亲虽然明知爷爷的用心,但每次接到电报,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往家赶。</p><p class="ql-block"> 最让父亲记忆犹新的是四叔考大学的那一年。当时,村里有人因为嫉妒四叔的才华,故意在政审表上使绊子,不肯盖章。母亲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连夜发电报给父亲。父亲接到电报后,没有丝毫犹豫,撂下手中的工作就往家赶。到家后,他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便挨家挨户地求人签字。对于那些顽固分子,父亲白天说好话,晚上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实在无法说服的情况下,他才撂下了狠话:“谁家没个求人的时候?”经过三天三夜的不懈努力,父亲终于将那张盖满红章的政审表塞进了公社的大门,并在公社文教任职的大姨父的帮助下,为四叔争取到了宝贵的求学机会。</p> <p class="ql-block">  1960年代末,父亲听说邵阳有人想调回通道老家,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提出对调工作。当时,单位正准备给职工加工资,但父亲眼都不眨一下就放弃了加薪的机会,拎着铺盖卷就去了邵阳纸板厂。虽然离家近了百十公里,但肩上的担子却更沉了。那时,姐姐还只有几岁,四叔上大学每个月还要五块钱的生活费。父亲微薄的二十五块工资被掰成了三瓣:五块给四叔,五块自己糊口,剩下的十五块则寄回家里。母亲用其中的十块抵生产队的口粮,剩下的五块要管全家人的吃喝。每到月底,母亲总是东家借西家挪,等父亲下个月的工资寄到后再一一填补窟窿。</p><p class="ql-block"> 四叔在学校总是吃不饱,每到周末,他都会不辞辛劳地走二十多里路来父亲的单位。父亲总是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大半,自己则就着咸菜喝米汤。后来,四叔常常感慨地说:“我大学文凭的一半,都是大哥用米饭堆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到了1970年代中期,父亲又一次抓住了机会,与邵东的工友对调了工作。这次,单位又要调薪,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家。二十多年的漂泊生涯,终于让他回到了邵东焦化厂,离家只剩下了五十公里地。为了方便回家,父亲攒零件组装了一辆自行车,每逢周末就骑着它往家赶。那条泥巴路坑洼不平,上坡时需要推着走,下坡又怕刹不住车,短短三小时的路程,父亲往往能骑出一身汗。但即便如此,他也总是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到家后,父亲顾不上歇息,扛起锄头就下地干活。有一次,他在插秧时累得在田埂上睡着了,连被蚂蟥咬得满腿是血都不知道。最累的要数双抢季节,父亲请探亲假回来帮忙,天还没亮就和母亲一起下田割稻。一百多斤重的打谷机,他总是把支架那头扛在自己肩上。挑谷子时,扁担压得咯吱响,两脚陷在烂泥里,一步一个坑地往家挪。晚上,他借着月光捆稻草,手上扎满了稻刺也顾不上挑。晒谷时,他又怕下雨,半夜还要爬起来收谷子。等晚稻秧插完,整个人已经瘦得脱了形,但脸上却始终洋溢着满足与幸福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那辆自行车陪伴了父亲十几年,铃铛锈了就拿筷子敲,车胎上的补丁更是摞了一层又一层。有次链子断了,他硬是扛着车走了十几里夜路回家,就为了省下那五毛钱的修车费。母亲常常念叨:“你这车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父亲却总是笑呵呵地说:“响得好,省得按铃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回乡的路都铺上了水泥,开车个把钟头就能到。可父亲总说,还是当年骑车带风的感觉踏实。他那些补丁摞补丁的旧工装、磨得发亮的锄头把,连同那辆老自行车,都被他小心翼翼地收在老屋的阁楼上。每次看到这些,父亲总会想起自己常说的那句话:“日子再难,抬脚往前走总能踩出路来。”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更是对后代的一种鞭策与激励。</p><p class="ql-block"> 父亲跨越二十余个春秋,从通道至邵阳,再到邵东,这回家的路漫长而又曲折。这二十多个春秋里,父亲宛如一位孤独的行者,坚定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每一步都印刻着深深的痕迹。他心中满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这些情感化为他前行的动力,支撑他走过无数风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