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的一颗明珠——浪漫的黎巴嫩

羊脂玉

<h1><b><font color="#b06fbb">2.28阿拉伯半岛之行第十二天</font></b></h1><div><b><font color="#b06fbb"><br></font></b></div> 今天八点出发前 ,离开大马士革,开车一小时离开叙利亚,进入黎巴嫩,出关入关很顺利,黎巴嫩司机和导游梅子接到我们,第三个国家的旅游开始了。<div><br></div><div> <font color="#167efb"> 黎巴嫩共和国,简称黎巴嫩。</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全国分8个省,国土面积10452平方公里,人口约607万,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 </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公元前2000年为腓尼基的一部分,以后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统治,</font><font color="#167efb"> 7~16世纪初并入阿拉伯帝国,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0年6月,法向纳粹德国投降后,黎被德、意轴心国控制。</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1941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1943年11月22日黎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194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1975年4月,内战爆发。1990年,黎内战结束。</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黎巴嫩是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GAFTA)成员国,服务业较为发达,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黎巴嫩国内生产总值180亿美元(202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76美元(2021年),经济增长率-7%(2021年)</font>。</div><div><br></div><div> </div><div> 梅子是我在疫情期前就联系上的地接导游,我一直想自己组织朋友过来,没有成行,我只好自己参团了,今天终于见到梅子,一位热情,甜甜的湖南妹子!<br> <br></div> <h5><font color="#167efb">我和梅子的合影</font></h5> 在叙利亚时我和领队提出的建议,想去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难民营看一看,中青旅就免费加了项到叙利亚难民营的慰问,并给每人准备了一些文具本子作为慰问品,送给营里的孩子们。<br>  叙利亚难民营在安吉尔附近,远处可以看到黎巴嫩雪山。<div><br></div><div> <font color="#167efb"> 2011年埃及、突尼斯、也门、利比亚、叙利亚等多个中东共和制阿拉伯国家爆发颜色革命,即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因此自2011年开始,超过1400万叙利亚人逃离家园,至少700多万叙利亚人生活在难民营。</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联合国难民署称,在海外的叙利亚难民,70%的人口被认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9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br> 超过500万叙利亚难民居住在叙利亚的五个邻国,包括土耳其、黎巴嫩、约旦、伊拉克和埃及。其中,仅土耳其就有至少320万叙利亚难民,黎巴嫩至少有83万叙利亚难民。</font></div><div><br></div><div> 难民营的难民,有的来了十多年,黎巴嫩政府对待叙利亚难民还是比较宽容的,男人可以外出打短工赚钱养家,孩子可以上学。<div> 这里除了房屋简陋外,房间内很干净,地上铺着地毯,有水有电,也有旧冰箱旧电视,同时营里也养羊养鸡,妇女和孩子穿的衣服也不错,看来基本的生活是可以保障的。</div></div> 难民营的孩子们要等黎巴嫩的学生下午2点放学后,才能到当地学校学习,如果家里没有钱也只能辍学在家。<br><br> <h5><font color="#167efb">这个15岁的女孩已经辍学</font></h5> 下图的男孩还关心的告诉我以色列向某某地方扔了两个炸弹,是梅子给我们翻译的。梅子怕我们担心没有声张,一直到酒店前才说明事件发生的情况和地点,就在巴尔贝克神庙不远处。感谢感动! <h5><font color="#167efb">与我合影的五年级男孩打着手势和我交流,告知几公里之外的地方爆炸事件</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合影留念,愿孩子们有学上</font></h5> 希望这些小小的礼品能让孩子们知道有人关心他们,希望他们能快乐成长,早日回到自己的国家。 离开难民营,我们来到久负盛名的<font color="#ed2308"><b>巴尔贝克太阳神庙,</b></font>又称为朱庇特神庙。庆幸近日的黎巴嫩大罢工没有影响到这里,行程中有两个景点由于罢工而关闭。<div><br> 公元前3000年,崇拜太阳神的迦南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祭祀太阳神“巴尔”的庙宇,称为“巴尔贝克”。</div><div> 其后奥古斯都皇帝在公元47年,驱遣两万名奴隶,历时数十年,在腓尼基神庙原址上大规模扩建,公元60年巴尔贝克神庙基本竣工。以后经过300多年的继续修建,最后成为规模宏伟的神庙群。<br> 在奥斯曼帝国时期(1516—1918),贝卡谷地发生多次地震,神庙坍塌,从此被遗弃。<br> 巴尔贝克神庙的古罗马建筑遗址群堪称“黎巴嫩的长城“,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媲美。它是黎巴嫩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最荣耀的古代罗马遗址,198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br></div> 坍塌、破败的巴尔贝克神庙在贝卡谷地平原上依然高耸屹立,无以伦比!他那么宏伟、如此辉煌,它的残缺美依然惊天,不朽的设计向现代人展示着古罗马帝王曾经的权利和财富。 <h5><font color="#167efb">神庙建在高台上的大门</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团友们登上高高的台阶进入神庙</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维纳斯女神殿,周围有五十多根石柱</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神庙内的祭祀大厅中的小祭台</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朱庇特神殿基本坍塌,只留下六根石柱傲视群雄</font></h5> 酒神庙保存相对完好,精美的雕刻让人叹为观止 <p class="ql-block">  不到巴尔贝克神庙等于没来过黎巴嫩!<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003vo1"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黎巴嫩的长城——巴尔贝克神庙</a></p> 离神庙一公里之处是巴尔贝克神庙的<font color="#ed2308"><b>采石场</b></font>,现留在这里的巨石名为“孕妇石”,重达1200吨,尚未切割下来。<div> <br> <br></div> 像这样的一千吨以上的巨石在巴尔贝克神庙里大约有40块,存在于罗马时期建造的神殿下面的基台中。<br>  神庙的基台全部是切割的石头建造的,大小不一,古罗马宏伟的神殿是建立在巨石累积的基台上。 <div>  这些巨石如何切割的,如何从一英里外的采石场运送到神庙,又如何提升到离地面四米高的地方,有很多猜想,也许是远古史前文明,现代科技都无法解释。</div> 之后我们驶向首都贝鲁特,沿途的风光是不是有点像瑞士?<br> 到了首都<font color="#ed2308"><b>贝鲁特</b></font>,我们入住希尔顿酒店,这个区域是比较安全的,但导游还是建议晚上不要出去。<div> 一入住我就去踩点找摄影的地方,我们住的28层就有两个公共区域的大阳台,可以看到山城和地中海,那就等落日、等蓝调啦!</div><div><br></div><div> 我们在黎巴嫩要玩四天,住三晚,都在贝鲁特哈卜图尔希尔顿酒店。<br></div> <h5><font color="#167efb">网上下载</font></h5> 在酒店阳台上远眺贝鲁特城市景观。 <h5><font color="#167efb">能看见地中海</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贝鲁特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贝鲁特夜景</font></h5> 贝鲁特是一座开放的国际大都市,楼阁林立,这里的宗教信仰有46%是基督教。<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黎巴嫩首都。位于地中海边狭长的平原上,背依连绵起伏的黎巴嫩山,既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优良海港城市,又是黎巴嫩共和国的重要门户和货物集散地;既是中东商业、交通、金融和文化中心,又是东西方的连结点和出入中东的大门。贝鲁特以它那精美的建筑艺术,绚丽的自然风光和闻名的历史古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font><br></div></div><div> <font color="#167efb">“贝鲁特”在古叙利亚语、腓尼基语和希伯莱语中,是“多井之城”的意思,这是因为该城是古代居民在一片不毛之地、水源缺乏的地方建城的。当时为了解决饮用和灌溉农田用水问题,人们在沿城墙边缘地带挖掘了许多水井。<br></font></div> <h1><font color="#b06fbb"><b>2.29阿拉伯半岛之行第十三天</b></font></h1><h1><br></h1><h3> 今天我们到贝鲁特的周边,开车两个小时,到达黎巴嫩著名文学家及画家纪伯伦的故乡<font color="#ed2308"><b>贝什里小镇</b></font>(Becharreh),位于黎巴嫩北部临海的卡迪沙圣谷。</h3><div><br></div><div> 沿途风光迤逦,群山奇兀,层峦叠嶂,风景如画。蓝天、雪山、山谷、梯田、雪松林和红顶房屋,交织在一起。</div><h3> </h3> <h5><font color="#167efb">黎巴嫩雪山真是加分项</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沿途风光</font></h5> 贝什里小镇平静安和,教堂尖顶高耸是小镇的地标。<div>  <br>  纪伯伦博物馆设立在一座修道院中,其表哥出资购买,纪伯伦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画家。博物馆中主要是纪伯伦的画展。他的画崇尚自由——自然人要融入大自然中。<br></div> <h5><font color="#167efb">美丽的贝沙里小镇</font></h5> <font color="#ed2308"><b>纪伯伦</b></font>生于1883年1月6日,卒于1931年4月10日。<div> 在纪伯伦12岁那年随母亲侨居美国波士顿。两年后,他回到贝鲁特,进入希克迈学校学习阿拉伯语。1903年之后他转去巴黎艺术学院学习,师从大艺术家罗丹,后来终于实现自己的抱负,修成一名伟大的艺术家。<br> 纪伯伦去世后,他的遗体被运回家乡安葬在贝什里一处隐僻山坡上荒废的修道院里,如今成了他的墓地和纪念馆。这里收藏有他的大量绘画作品,展厅陈列了一些他生前的日用品和他个人的艺术收藏品。<br> 人们在山洞里凿进一个更深的套穴,放进诗人朴素的棺木。套穴和山洞之间,置放了一块被称为黎巴嫩国树的雪松树根。躬身向前,可以清楚看到套穴里的棺木。挂在洞口一旁的雪松木板上,镌刻着诗人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b><font color="#167efb">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font></b></div> <h5><font color="#167efb">纪伯伦塑像</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在纪伯伦博物馆前望着美丽的贝什里小镇</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纪伯伦博物馆,里面主要是纪伯伦的绘画</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博物馆是与山为一体的废弃修道院</font></h5> 在贝什里小镇午餐后,我们来到附近的<font color="#ed2308"><b>夸底·夸底沙圣谷</b></font>。<div> 该圣谷是黎巴嫩最幽深、最美丽的山谷之一。</div><div> “圣谷和神杉林”是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圣谷指的是黎巴嫩中北部地区群山夹峙、峰峦叠嶂之下的谷底,神杉林指的是这一地区山坡上和山巅上的雪松。<br> 圣谷有一些天然山洞以及由人搭建起的石屋,这些建筑自公元前3世纪至古罗马时代一直有人居住。圣谷从基督教早期就一直是修道士的聚集地,成为了隐士、苦行修道者的收容所。<br>纪伯伦的故乡贝沙里小镇也属于圣谷。<br></div> <h5><font color="#167efb">圣谷风景</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每座洞穴修道院门口都站立着一尊修士的塑像</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修道院博物馆</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古老的印刷机</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自印的圣经</font></h5> 教皇的刺绣服装 <h5><font color="#167efb">又一座洞穴修道院</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与山体连在一起的教堂</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主教大人</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教堂内部</font></h5> 山谷的另一侧是农家梯田,和中国的一样呀! <h5><font color="#167efb">圣谷梯田</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圣谷雪松</font></h5> 在贝什里小镇转转,又参观了<font color="#ed2308"><b>纪伯伦的故居</b></font>。 <h5><font color="#167efb">纪伯伦故居的大门</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纪伯伦故居门前的雕像,掩映在古树绿荫之中</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在这个石亭中可以看到的风景</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故居内的摆设</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贝什里小镇的教堂</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当地居民</font></h5> 下午四点左右我们来到<font color="#ed2308"><b>巴特龙老城区</b></font>,导游梅子带我们游览近两个小时。<div><br> <font color="#167efb">巴特龙(Batroun)是一座位于黎巴嫩北部的海滨城市,它传承了浓厚的黎巴嫩本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东西方融合的特征,拥有古老的历史记忆。</font><div><font color="#167efb"> 巴特龙的历史可以往上一直追溯到腓尼基、拜占庭、十字军和马穆鲁克时代,一直到晚期奥斯曼时期,在悠久的历史沿革下,城市的旧露天市场也在不断地扩大。</font><br></div></div> <h5><font color="#167efb">圣保罗东正教堂</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教堂内部,坚固的石砖和大理石</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独特花纹的大理石柱</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外墙上的神龛</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现代码头</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遛狗狗的中年男子</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看店铺的少年</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在老城中散步的情侣</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走出教堂的爷孙俩</font></h5> 漫步在拜特龙古城,基本是奥斯曼时期的石头建筑。 有的房屋在修建翻新,但仍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墙壁上挂着对比的老照片。<br> 餐厅里的服务员指着深深的古井说,这下面埋藏着更为古老的城市呢! 穿过这道厚厚的石门,来到一居民区。 我们顺路走到全部是岩石的海滩,看到最古老的那道腓尼基时期的海堤城墙,是为防御海浪和敌人。这200米长,1.5米厚的城墙是用硬砂石建造的,几千年来任凭风吹浪打,海水不断侵蚀却屹立不倒,真牛啊! <h5><font color="#167efb">一座清真寺,上一张照片就是在清真寺里</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清真寺和海堤城墙相对</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左侧一段腓尼基时期的海堤城墙</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右侧一段腓尼基时期的海堤城墙</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我站在两段之间的豁口处拍摄落日</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地中海落日</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这边的城墙保存完整,有对情侣坐在城墙上观落日</font></h5> <h1><b><font color="#b06fbb">3.1阿拉伯半岛之行第十四天</font></b></h1><h1><br></h1><h3> 我们在黎巴嫩要玩四天,住三晚,都在贝鲁特的希尔顿酒店。<br> 今天的第一站是<font color="#ed2308"><b>巴塔拉峡谷天坑。</b></font></h3><h3> 开车经过Balaa 村,满山银光素裹,白雪覆盖,再之后突然就没有雪了。进了景区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有的地方还比较险,越走越深,巨大的岩石的尽头见一深深大坑,即天坑。</h3><h3> 天坑是侏罗纪石灰岩洞穴,特点是三桥峡谷,瀑布跌宕而下,虽然水量较小,依然很美。</h3> <h5><font color="#167efb">在天坑的观景台</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可见三桥峡谷,瀑布跌宕而下</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最上面的一桥和瀑布</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天坑上面的一桥和二桥</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瀑布和人的比例</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还要爬这巨大的岩石山返回</font></h5> 第二站<font color="#ed2308"><b>比布鲁斯</b></font>。<div> 比布鲁斯在圣经时代此地名为杰贝勒,位于黎巴嫩滨海地区朱拜勒,古代腓尼基的海港,是世界上一直有人居住的最古老的城市。</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167efb">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一些学者认为比布鲁斯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有连续居址的城市,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此处即有人居住。比布鲁斯现存大量历史遗址,如旧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洞穴、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和墓地、巴拉特女神庙、腓尼基国王墓、十字军城堡等等,从旧石器时代到罗马时代应有尽有,因而受到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重视。在比布鲁斯遗址上发现的墓葬礼石碑上刻有迄今看到的最早的拼音文字。</font></div> 比布鲁斯是黎巴嫩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那里发现了许多连续的文明废墟。它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有人居住,与数千年来地中海地区的传奇和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比布鲁斯也与腓尼基字母表的发展传播息息相关。<div>  比布鲁斯是腓尼基文明起源的特殊见证,198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div> 1923年出土的公元前九世纪腓尼基国王阿希拉姆的石棺(现在贝鲁特国家博物馆)上面的一句铭文震惊了世界,人们才知道平时读书、书写使用的文字(除了中文)竟然来自三千年前比布鲁斯的腓尼基人!这是人类已知最早的字母,腓尼基人创造了二十二个字母(只比现代英语少了四个字母),都是辅音,使用时加上元音,极为方便。<div>  此后,腓尼基字母衍生出了古希腊文、亚兰文、拉丁语以及所有欧洲语言,就是说腓尼基人创造的文字几乎覆盖了(除中国)世界各个地区语言。</div><div><br></div><div> 很遗憾这次行程没有贝鲁特国家博物馆,也许还能再次来到黎巴嫩?</div> <h5><font color="#167efb">腓尼基人创造了二十二个字母</font></h5> 吃午餐的海边餐厅离古城不远,之后我们在海边玩了玩。 <h5><font color="#167efb">远处就是比布鲁斯</font></h5> 来到<font color="#ed2308"><b>比布鲁斯古港口。</b></font><div> 比布鲁斯港口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6500年左右,从简单渔村发展而来。以下是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介绍:<br> <br>- <font color="#167efb">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800年:比布鲁斯港成为地中海东岸最重要的木材贸易港口,与埃及建立了密切的贸易关系,同时城市开始形成早期结构,出现了防御城墙和排水系统。</font><br> <br>- <font color="#167efb">公元前2150年-公元前1950年:亚摩利人焚毁比布鲁斯,后城市、神庙和防御城墙得以重建,贸易活动扩展到高加索和克里特岛等地。<br> <br>- 公元前1725年-公元前1580年:喜克索人入侵埃及,比布鲁斯发展中断,后埃及赶走喜克索人,比布鲁斯贸易活动因字母系统发明重新兴旺。<br> <br>- 公元前1200年:随着埃及势力衰竭,该地区受到海上民族威胁,提尔凌驾于其他腓尼基城邦之上,但比布鲁斯港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贸易活动。<br> <br>- 公元前725年-公元前539年: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先后统治比布鲁斯,期间它成为波斯帝国在东地中海防御体系中的战略据点。<br> <br>- 公元前332年-公元前63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比布鲁斯迅速希腊化,公元前63年归入罗马统治,在罗马时代依然保持繁荣,并兴建了罗马式的露天剧院、浴场和神殿。<br> <br>- 公元636年:阿拉伯人占领比布鲁斯,城市重要性减退,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缩减。<br> <br>- 1104年-1266年:十字军时代给比布鲁斯带来了财富和贸易,1266年后比布鲁斯不再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逐渐成为一个宁静的渔港。</font></div> <h5><font color="#167efb">现存的海港建筑,不知是什么年代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已经平静,趋于销声匿迹</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只有小渔船停靠在静静的港湾</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港湾背景是高耸的十字军城堡古迹和现代建筑</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人们在旧港口垂钓</font></h5> 走进<font color="#ed2308"><b>比布鲁斯古城。</b></font><div><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b><br></b></span></font><div> <font color="#333333"> 比布鲁斯是黎巴嫩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那里发现了许多连续的文明废墟。它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有人居住,与数千年来地中海地区的传奇和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比布鲁斯也与腓尼基字母表的发展传播息息相关。<br> 比布鲁斯是腓尼基文明起源的特殊见证,198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font></div></div> <h5><font color="#167efb">城门附近的音乐家们</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古老狭长的商业街,两侧商品琳琅满目</font></h5> 比布鲁斯的<font color="#ed2308"><b>十字军城堡。</b></font><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壮丽的十字军城堡坐落在埃及法蒂玛王朝建于9世纪的一座建筑物的遗址上,高耸的主体俯视着全城,建城堡用的石块取自腓尼基和罗马的纪念性建筑物。这座始建于12世纪,在随后的数百年间不断修葺改建过的堡垒,有多个巨大的拱形大厅。</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站在城堡上眺望,有对于这一由几个古城镇交错、叠置而成的古代城市正在进行考古发掘,从城堡主楼的制高点极目远眺,占地辽阔的发掘点尽收眼底。<br></font><br></div></div> <h5><font color="#167efb">城堡外观、售票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有当年用贝壳、石块混合的几千年前的“混凝土”</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古今对望,各有各的故事</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城堡外的伊斯兰教堂</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散落在地的古代建筑石柱等</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纵横交错的城墙和断壁残垣</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弯曲的小路伸到地中海</font></h5> 我们在古城商业街里看到了一家<font color="#ed2308"><b>鱼化石小型博物馆</b></font>,同时也售卖,价格尚可。 <div><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font color="#333333"> </font><font color="#333333">鱼化石</font>也是黎巴嫩的特殊的、凝固在时间记忆里的天然艺术品。<div> </div></div> <font color="#167efb">  黎巴嫩鱼化石最早有记载的发现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据说是希罗多德(Herodotus)最早提及。在 1253 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在西顿停留时,有人给他呈献了一块带有鱼化石的石头,此事在让・德・若安维尔(Jean de Joinville)的《圣路易史》中有记载。19 世纪,欧洲科学家开始对黎巴嫩化石产生兴趣。之后,在 20 世纪 70 年代,德国科学家对哈凯尔和哈朱拉地区的鱼化石层进行了研究。此外,当地一些黎巴嫩家庭世代在相关地区开采化石,也不断有新的鱼化石被发现。</font> 下图这块化石的地层学年代为白垩纪,塞诺曼阶,距今约9500万年。<br>  化石发现于黎巴嫩比布鲁斯哈吉尔,是研究古代海洋生物的重要材料。 <h5><font color="#167efb">来自黎巴嫩白垩纪的鳐鱼化石,这是一块尺寸为22.7 × 9.7厘米的软骨鱼类化石,属于板鳃类,具体来说是环鳐科(Cyclobatis Major)。这块化石保存得非常完好,展现了鳐鱼独特的美学特征。</font></h5> 傍晚时分我们专程到<font color="#ed2308"><b>贝鲁特发生大爆炸的遗址</b></font>,这个事故震惊世界。<br> 大爆炸时间是2020年8月4日下午6:07,贝鲁特港口12号仓库的管理存在严重疏忽,因为仓库内除了发生爆炸的2750吨硝酸铵,还存放了大量的烟花和爆竹。此次爆炸造成至少190人死亡、6500多人受伤,3人失踪,周围房屋很多都被震坏。<div><br><div> 在大爆炸的隔离墙上有很多画作,有对死去人们的悼念、有抗议、有纪念。</div><div> 记得疫情期间看到这条非常惨烈的新闻,顿觉“雪上加霜”的不幸造访贝鲁特人民,感同身受。现在我们站在12号仓库前面,那些冷酷的废墟睁着空洞的眼睛和嘴巴静默着,时过境迁,想只有亲历者会永远记得那炼狱般的场景吧。<br><br></div></div> 下面几张图是保存下来的原爆炸现场,从港口的仓库都波及到了周边以至对面的居民楼。 <div>  独立广场上的贝鲁特清真寺——<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font><font color="#333333">,</font>原来的建筑已毁于战火,现在的是由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于2002至2007年间建造的。拉菲克本人也葬在旁边。</div><div> 这座蓝色圆顶的清真寺模仿了伊斯坦布尔的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br></div> 黎巴嫩贝鲁特的<font color="#ed2308"><b>圣乔治主教座堂</b></font>,一座天主教马龙教派的总教区主教座堂,紧邻着黎巴嫩最大的清真寺——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 <h5><font color="#167efb">(网上下载)</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正遇上清真寺内做祷告,信徒们匆匆赶来</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蓝调清真寺</font></h5> 晚餐安排在当地人家做客,很朴实的一家人,老爷子有70岁了,曾是厨师,为我们现场做黎巴嫩名菜。 <h5><font color="#167efb">一家三口</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这个菜是黎巴嫩特色菜,叫gebi neiye, 生牛肉糜和小麦粒、洋葱混合搅拌,揉成丸子样生吃</font><br></h5> <h5><font color="#167efb">老人家精神矍铄</font></h5> <h1><b><font color="#b06fbb">3.2阿拉伯半岛之行第十五天</font></b></h1><h1><br></h1><h3> 今天上午第一站是<font color="#ed2308"><b>捷达溶洞</b></font>,特点是上下两层,下层有河水可以乘船,上层观看漂亮的钟乳石、石笋等,及宏大的空间。</h3><div><br></div><div> 溶洞位于贝鲁特以北20公里的黎巴嫩山脉底部,属喀斯特地貌,经数千万年形成,造型呈罗马教堂穹窿状,最顶部净高80多米,洞内有地下河,洞体构造为天然导流通道,是黎凯勒卜河(又名狗河)的主要水源。<br></div><div><br></div><h3> 因为是私人的,所以不允许拍照,手机都不许带入。<br></h3> 第二站是是基督徒的圣地<font color="#ed2308"><b>圣母山</b></font>参观。<div> <font color="#ed2308"><b> 圣玛利亚山</b></font>是指黎巴嫩西部山脉中段山顶的哈利萨镇,该镇位于贝鲁特以北约25公里处,建有二十多座教堂和修道院,是著名的朝圣之地。 </div><div> 端庄典雅的圣母玛利亚塑像由法国铸造,是漆成白色的铜像,建成于1908年,高12米。登螺旋阶梯上到塔顶,远眺美丽的东正教圣保罗大教堂、俯瞰美丽的朱尼耶湾。</div><div> 连宗教选址都如此浪漫!<br> </div> <h5><font color="#167efb">远眺东正教圣保罗大教堂</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俯瞰美丽的朱尼耶湾和朱尼耶市</font></h5> <h5><br></h5> 圣母山旁边有内战后新修建的大教堂,外形奇特,可容千人。 第三站是<font color="#ed2308"><b>鸽子岩</b></font>,地中海临海边两块巨大岩石,其中一块,中间有洞,可以坐船穿过。<div> 这里是贝鲁特观日落的最佳地方,地中海的美景之一。</div> <h5><font color="#167efb">旧码头</font></h5> 在贝鲁特一家古城堡改造的餐厅午餐,把它看作是一个景点来参观,比午餐本身更有吸引力! 在黎巴嫩的四天的行程结束了,下午乘5:45的航班飞往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市,晚上十一点入住酒店。 ‌ 最后我想用黎巴嫩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这首《花之歌》结尾,诗词‌很浪漫又含有生活哲理,纪伯伦以花自喻,表达了丰富的情感:<div><br><font color="#167efb">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br><br>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br><br>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br><br>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br><br>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br><br>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br><br>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br><br>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br><br>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br><br>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font>‌</div>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003vo1" target="_blank">黎巴嫩的长城,——巴尔贝克神庙</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