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早已明示修之法

刘继泽

<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不能问佛,也不能寻觅佛?《金刚经》中早已明示修行之法</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国学文化韵</p><p class="ql-block">2025-01-04 15:11北京</p><p class="ql-block">关注</p><p class="ql-block">本文内容来源于经书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p><p class="ql-block">从古至然,多少人走遍天涯海角寻觅佛陀,又有多少人在佛前虔诚顶礼,祈求佛陀指引。</p><p class="ql-block">即便在今天,还有很多人四处拜访名山古刹,到处寻访高僧大德,希望能得到佛法真谛。</p><p class="ql-block">可《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p><p class="ql-block">听起来很矛盾,既然佛陀化现于世是为了度化众生,为什么又说不能以色见佛、以音声求佛呢?难道我们寻佛问佛的方式都错了吗?这看似矛盾的说法背后,蕴藏着怎样深刻的佛理?佛陀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佛法在中土已经传播多年,各地寺院林立,高僧辈出。</p><p class="ql-block">这时有位名叫云门文偃的年轻人,自幼聪慧过人,对佛法有着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他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读过很多佛经,对佛法有着自己的理解。不过,他总觉得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内心深处始终有个疑问:佛到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为了寻求答案,云门走遍名山大川,拜访各地名师。</p><p class="ql-block">每到一处,他都会虚心求教,但得到的答案总是让他不尽满意。</p><p class="ql-block">有的说佛在经典里,有的说佛在清净心中,还有的说佛无处不在。这些说法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云门总觉得隔靴搔痒,不得要领。</p><p class="ql-block">经过多方打听,云门得知在江南有位德高望重的禅师睦州陈尊宿。这位睦州禅师为人古朴,不立文字,不说玄妙,但度化了许多人。云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睦州的道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睦州的道场很简陋,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庄,和其他清净庄严的寺院完全不同。云门到的时候,睦州正在院子里劈柴。云门看他衣着粗布,和普通农人没什么两样,一时不敢相认。</p><p class="ql-block">"请问,睦州禅师可在?"云门试探着问道。</p><p class="ql-block">睦州放下斧头,擦了擦汗:"我就是。你找我有事?"</p><p class="ql-block">云门一愣,赶紧行礼:"弟子云门,特来求教佛法。"</p><p class="ql-block">"佛法?"睦州笑了,"你吃过早饭了吗?"</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对答让云门有些失望。他原本以为能得到一些高深的佛理开示,没想到对方竟问这种日常琐事。不过他还是恭敬地回答:"吃过了。"</p><p class="ql-block">"碗洗了没有?"睦州又问。</p><p class="ql-block">云门心里更加疑惑,但还是老实答道:"洗过了。"</p><p class="ql-block">"去喝茶吧。"睦州摆摆手,拿起斧头继续劈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云门站在原地没动:"大师,我是专门来请教佛法的。听说大师德高望重,度化众生无数,还请大师开示。"</p><p class="ql-block">睦州停下手中的活,看着云门说:"你已经问过佛了。"</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更让云门摸不着头脑。他回想刚才的对话,除了吃饭洗碗,好像没问过任何关于佛法的问题。但看睦州的样子,也不像是在开玩笑。</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云门留在了农庄里。每天跟着睦州干农活,打柴、挑水、除草、喂鸡。他发现睦州待人接物都很随和,不像其他大德那样总说一些深奥难懂的话。不过只要云门一问到佛法,睦州就会变得很严肃。</p><p class="ql-block">一天,云门在院子里除草,看着满地的杂草,不禁感叹:"这些草和我们的妄念一样,除掉了又生,生了又除。"</p><p class="ql-block">睦州听了,笑而不语。他知道云门还是在用分别心看问题。一会儿说草是妄念,一会儿说风是佛性,这些都是执着。真正的佛性不在这些比喻和概念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日子一天天过去,云门虽然每天都在做体力活,但内心的疑惑并没有减少。他经常思考:难道修行就是做这些粗活吗?经书上说的种种法门,打坐、诵经、礼佛,这些都不重要了吗?</p><p class="ql-block">这天,云门正在院子里劈柴,突然想到《金刚经》中的一段话。他放下斧头,走到正在喂鸡的睦州面前。</p><p class="ql-block">"大师,《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不能以形见佛,不能以声求佛,我们这些凡夫又该如何修行?而且经书上不是说'佛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吗?这两种说法岂不是互相矛盾?"</p><p class="ql-block">睦州停下手中的活,看着云门说:"你觉得这些干活和修行有关系吗?"</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正击中云门心中的疑惑。他诚实地说:"说实话,我觉得没什么关系。修行应该是清净庄严的事,怎么能整天忙这些粗活?"</p><p class="ql-block">睦州意味深长地说:"那你告诉我,佛在做什么?"</p><p class="ql-block">云门想了想:"佛在说法度生,在指引众生解脱。"</p><p class="ql-block">睦州笑了:"你是说佛整天坐在那里说教,从不吃饭、不走路、不劳动?"</p><p class="ql-block">云门一时语塞。</p><p class="ql-block">睦州继续说:"《金刚经》说不能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正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外相。你整天想着佛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做什么事,这不就是执着于色相吗?佛说法是一回事,你把佛的说法当作佛又是另一回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就像你手里的斧头,用它来劈柴是一回事,执着它就是斧头又是另一回事。斧头可以劈柴,也可以砍树,还可以当锤子用。如果你执着说它就是斧头,它就只能劈柴,那你不就给它戴上枷锁了吗?"</p><p class="ql-block">云门似有所悟:"您的意思是,我们不应该给佛下定义?"</p><p class="ql-block">"对,"睦州说,"你看那些参禅打坐的人,一坐几个时辰,以为这就是修行。一遍遍念经,以为这就是修行。他们都是执着于相。真正的修行在日用平常中。砍柴时要专心砍柴,吃饭时要专心吃饭,洗碗时要专心洗碗。"</p><p class="ql-block">"佛说不能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不是让我们不要修行,而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修行的形式。你看那些野草,它们随风摆动,不执着于任何形态。风来就东倾,风去就西摆。它们活在当下,不问前因,不究后果。这才是真正的佛性。"</p><p class="ql-block">云门恍然大悟:"所以您这些天让我做这些平常事..."</p><p class="ql-block">"是的,"睦州说,"修行不在形式,而在明心见性。你天天追问佛在哪里,却不知佛性一直与你同在。佛不在高山,不在深寺,也不在经书里。佛就在你举手投足间,在你吃饭睡觉时,在你劈柴挑水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云门终于明白了睦州的用意。从此以后,他不再执着于外相,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性。后来,云门成为一代禅宗大师,开创云门宗,度化无数众生。</p><p class="ql-block">这个公案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很多人整天念经拜佛,四处寻访高僧,却不知佛性本自具足。正如永嘉大师所说:"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只是这些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修行,关键是要放下执着,活在当下。</p><p class="ql-block">《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外在形式。无论是佛像、经书,还是禅堂、道场,都只是修行的方便法门。真正的修行在于明心见性,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p><p class="ql-block">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性本来具足,不假外求。我们之所以看不见佛,正是因为太过执着于外相,被各种概念和知见遮蔽了本来面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修行的真谛在于放下执着,回归本心。不用刻意去寻找佛,也不用刻意去问佛。当下的一举一动,都是修行的妙法。劈柴搬水是修行,诵经拜佛也是修行。关键是要放下分别心,不执着于外相。</p><p class="ql-block">这就像一面镜子,本来清净明亮,能照见一切。但如果我们执着于镜中的影像,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东西,反而看不见镜子本来的面目。同样,佛性本来具足,但如果我们执着于外在的形式,反而障碍了对佛性的体悟。</p><p class="ql-block">正如临济义玄禅师所说:"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不执着、不分别、不妄想。饥来吃饭,倦来睡觉,一切随缘而行,这才是真正的修行。</p><p class="ql-block">所以说,不能问佛也不能寻觅佛,不是让我们放弃修行,而是告诉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修行。放下执着,回归本心,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性,这才是《金刚经》所指示的修行之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