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0日</p><p class="ql-block"> 福建三明的尤溪县,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里</p><p class="ql-block"> 昨天上午从浙江湖州的安吉大竹海出发,准备离开日渐寒冷的浙江,先前往广东的潮州,然后向南行,再择地越冬。因为到潮州全程要1100多公里,所以计划中途在福建三明的尤溪县停留,主要是想借机去拜谒南宋大儒,创程朱理学的朱熹的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 我们抵达尤溪县城时,天已暮色四合。闽中丘陵的薄雾,裹着桂香,还有福建特有的晚餐和小吃的香气,弥漫在沈溪两岸千年古邑的仿古街巷之中。</p> <p class="ql-block"> 暮色沉云落长津,黛瓦粉墙老城新。沈溪临窗温浊酒,漫洗征尘敬古人。</p><p class="ql-block"> 跑了700多公里,从浙江到福建,气温渐升,心情也大好。选了一家新建的民宿安顿之后,现在已经坐在尤溪县城朱子古街的小店里,喝上尤溪老酒了。</p> <p class="ql-block"> 早年看《宋史 · 朱熹传》和他的年谱,知道朱熹的祖籍是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而福建的尤溪和武夷山周边,是朱熹出生和早年生活的地方。经过南平的五夫时,我还跟白莉说,这是朱熹成长并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说尤溪是朱熹故里,估计是因为他的父亲朱松,曾在此地做过小官,而朱熹就诞生在这里。朱熹在尤溪也只过了童年,之后就随父母举家迁往南平武夷山附近的五夫里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晨雾未散时,我们已站在青石铺就的礼门街上。新建的朱熹文化园,新建的几座石牌坊,气势恢宏,只是少有游客,成了小城里的街头游园了。</p> <p class="ql-block"> 本来兴致勃勃地想看朱熹文化园,谁知今天又是一件尴尬事。本来知道是周一,国家规定所有的博物馆,纪念馆等都休息,所以也没打算去尤溪县的博物馆,而是直接到了朱熹文化园,奈何周一闭馆。没想到这里的景区也关门,不可思议!朱子文化园本来是景区啊,就是朱熹出生地,还有后修的南溪书院,有他的塑像。结果看了个寂寞,看了个关门大吉!</p> <p class="ql-block"> 公山脚下,高高矗立的朱熹雕像身后,纪念朱熹诞辰894周年的大横幅十分醒目。</p><p class="ql-block">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年自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儒学之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为朱子。</p><p class="ql-block">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中的儒学之集大成者。朱熹早年丧父,后随母亲,投奔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朱熹曾拜大儒刘子翚为师,又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但却是程朱理学的创建者之一。在考中宋绍兴十八年进士后,曾在江南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虽为官多年,但一直以作学问、讲学、课徒为追求。做官清正有为,毕生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最终还是选择了远离朝堂,选择了讲学、著书,穷究学问,终其一生。</p><p class="ql-block">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p> <p class="ql-block"> 朱熹做学问,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为官时,他的理论曾被斥为“伪学”,亦常有各地的学子寻他求学,论理。</p> <p class="ql-block"> 朱熹一生主张“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站在公园牌坊之间,可以看见沈溪北岸“正心诚意”几个大字,非常醒目。</p> <p class="ql-block"> 看了这石碑上的记述,可见当地对于朱熹故里这件事,对弘扬朱熹的文化贡献,还是十分重视的。</p> <p class="ql-block"> 朱熹在尤溪,也只度过了他的童年。作为后世尊崇的大儒,跟孔子一样,他也有一些神奇的传说。据说,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公山,被称为“闽中尼山”。抚看 “南溪书院” 匾额,望着高耸的 "朱子故里" 牌坊投下的斜长阴影,不免怅然。</p> <p class="ql-block"> 朱熹在成年之后曾,多次返回尤溪。这组雕像身后院子里的两株高大的香樟树,据说就是他亲手种下的。</p> <p class="ql-block"> 仰头望去,朱子手植古樟的树枝充满了沧桑,树纹盘曲如太极,年轮里藏着风雨。</p> <p class="ql-block"> 南溪书院旧址,紧闭的门扉后,仿佛可以传来孩童诵读:"问渠那得清如许..."的声浪,推着沈溪水,漫过我们未得窥见真颜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或许正如这些穿越时空的匾额所示,文化的传承,本就不囿于砖瓦之间。</p> <p class="ql-block"> 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时,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在庐山脚下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上奏孝宗皇帝,请求重建,并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教规》(就是著名的《朱子教条》)让学生们遵守。</p><p class="ql-block"> 我去过婺源,寻过他的故居;还曾沿着宋代古道,上八公山,拜谒他祖上的墓地。至今他祖茔前的24株高大的古树,仍然历历在目。那一次我还专程去铅山的鹅湖,看过曾有过两次“鹅湖之会”的鹅湖书院。游武夷山时,还特意寻访过他讲学的“武夷精舍”。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上庐山时曾路过,还真没进去过。</p><p class="ql-block"> 鹅湖书院的过厅,就刻有《朱子教条》。</p> <p class="ql-block"> 朱熹在考中进士后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竭尽毕生精力,论辩理学,著书立说,教化学子,推崇儒学。</p><p class="ql-block"> 朱熹的思想远播海外,深刻地影响了东南亚各国的传统文化。他一生共留下了126种400多卷著作,其内容涉及经、史、子、集诸部,范围广阔,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堪称了不起的的思想宝库。此外,他还写下3000多首诗词,流传后世。</p> <p class="ql-block"> 来到朱熹故里,有纪念园而不得入,着实遗憾。倒是旁边有个朱子文化苑,是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馆,没关门,还很热情地欢迎我们进去参观。</p><p class="ql-block"> 这座由民间收藏家构筑的匾额殿堂,竟藏着意外之喜。整个博物馆就我们俩游客,还享受了“免费高龄老人”的待遇。馆中收藏了明清的很多匾,屏风,楹联,中堂,照壁,朱子神龛,古家具等。据说不同规制的有近两千件,可谓洋洋大观,真是让人大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 跨过雕花楹槛,仿佛踏入时光褶皱。几百方古匾、楹联次第悬垂,明清的楠木匾、民国的漆金联,在幽光中述说着朱子学说的千年流转。"道学渊源" 四字楷书匾额墨色斑驳,清嘉庆年间的笔锋犹带松烟香;"紫阳高弟"木联笔划间,隐约可见光绪年间匠人运刀的迟疑。</p><p class="ql-block"> 最震撼的当属"万世宗师"鎏金巨匾,六米长的金丝楠木上,每一道云纹,似乎都暗合着《观书有感》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 七律 尤溪访朱子故里未得入馆有怀</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0日 赵光</p><p class="ql-block"> 露霭沈溪望古樟,</p><p class="ql-block"> 公山犹护旧芸窗。</p><p class="ql-block"> 重檐欲锁春秋雨,</p><p class="ql-block"> 木匾空留岁月霜。</p><p class="ql-block"> 当年弦歌藏石坊,</p><p class="ql-block"> 千载理学泛金光。</p><p class="ql-block"> 幸得闾巷遗经典,</p><p class="ql-block"> 一念熹微照夜长。</p> <p class="ql-block"> 旅行,就是一件经常留有遗憾的事情。千里奔波,来到一个十分想见到的去处,却意外有一些插曲,不得如愿以偿,也不见得就是坏事。多一些难得一见,留一些遐想的空间。收获,有时可能是在意想不到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