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1日</p><p class="ql-block"> 昨天下午,离开福建的朱熹故里尤溪县,一路向南,傍晚赶到了广东潮州。</p><p class="ql-block"> 近一段时间潮州的文旅宣传做得很火,潮州的古城,潮汕的美食,吸引了许多人赶到潮汕旅游。</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到潮州,主要是想看看韩愈被贬在这里任刺史时留下的那些遗迹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石牌坊上“韩文公祠”几个字,是胡耀邦同志题的。</p> 前些天在湖州,徜徉在陆羽、颜真卿、皎然、苏轼等唐宋名士们杼山故事和遗迹之间,对话古贤,荡漾文心,十分惬意。后来在安吉竹海时,有天晚上突然想到,古时的贬谪文化,值得在这次旅行计划中,认真的考察体悟一番。所以就把到潮汕来看古城、品美食,改为了主要拜谒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留下的遗迹。 <p class="ql-block">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自谓郡望乃河北昌黎,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人称他为韩昌黎。</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籍,也在河北昌黎县。小时候放寒假回老家,爷爷曾在炕上的煤油灯旁,给我讲过韩愈;告诉我,韩愈是旁边乐亭县的小韩营人;县城北面的碣石山上,有韩文公祠。2015年我带孙子回老家,还带着他去碣石山上看过,确实有韩文公祠,只是很简陋,几间不大的房子,也没有像样的关于韩愈的展陈内容。现在想想,我爷爷给我讲的,估计也就是一个传说吧。</p> 韩愈三岁丧父,从小跟着兄嫂长大。自幼刻苦读书,长成以后尽通六经、百家之学。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中进士,曾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幕下为观察推官。后又被武宁节度使张建封辟为观察推官、节度推官。贞元18年(802年),调入朝廷,任四门博士,后转为监察御史。因为上书言宫市之弊,触怒德宗,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后改官江陵府法曹参军。元和初,又被召为国子博士。 韩愈才高行正,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官光明磊落,言语无忌,敢直言犯上,也因而不时得罪权贵,所以不免仕途坎坷,且屡遭贬谪。 中国古代文人为官,特别是那些知名的文人,作官之后,因为文人的风骨使然,往往遭遇各种不公,会成为官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即便在京城或外任上做得风生水起,却偏偏会因为仗义直言,遭遇谗陷,被贬谪到千里万里之外的荒蛮之地。 元和初,韩愈被召为国子博士。元和12年(817年),宰相裴度亲自率军征讨淮西吴元济的叛乱,韩愈充为行军司马,后以功升为刑部侍郎。这段时间,也是韩愈作官、作学问的高光时刻。 不过没过多久,元和十四年(819年),凤翔法门寺正值30年一开的佛骨盛会,宪宗皇帝决定迎佛骨入禁中。韩愈上《论佛骨表》,犯颜极谏,惹怒了皇上,险些被处死,后来因为宰相裴度等人的极力营救,才被贬为潮州刺史。 古代被贬谪流徙的官员赴任,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要拉家带口。这时的韩愈,已经年过五十,带着家眷,长途跋涉赴任,上有老下有小,途中十二岁的女儿,还因病死在半路。他的侄孙韩湘(就是后来传说中八仙的韩湘子)追随陪伴他赴任,韩愈为此写下的这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充满着惨淡、凄哀、悲凉和艰辛,是他此时心境和遭遇的真实写照。<div> 韩愈一生三次遭贬谪,五任地方官。被贬潮州是他一生仕途中最大的一次挫折,但也是后来韩愈之所以成为韩愈的人生转折。</div> 经过两个月的跋涉后到潮州的韩愈,并没有因为遭遇到的不公而抱怨、颓废、沉沦。相反,7个多月的任期之内,他治理潮州,以戴罪之身,在瘴疠之地,力行仁政,做了几件被岭南人传颂千年的大事,大大推进了岭南地区,特别是潮汕的文明开化。<div> 当时的岭南,还是荒蛮之地,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刺史是一州之长,韩愈又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在这里访贫问苦,鼓励农桑,引导当地的人民,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推广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劝农兴商,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救民于水火的基础,也是有良心的贤良官员为官的根本。</div> <p class="ql-block"> 民众的不开化,根本原因是教育落后。韩愈到任后,恢复乡校,重振州学,自掏俸禄,资助生徒,倡导学风,并且聘请当地的进士赵德主持教育,推广儒学。</p><p class="ql-block"> 兴学、助教、育才,在文化落后的地域,很难做到。但当一位著名的文人被贬到这里当官儿,又很容易做到。韩愈此举,为当地的教育和后世的文化发展,开了先河;也为后世到此为官者,做了典范。</p> 韩愈纪念馆前的这尊雕塑,表现的是韩愈离任前,与赵德惜惜相别的情景。 因为当地经济落后,所以穷人生活艰辛。穷苦百姓因生活所迫,以儿女抵押为奴的现象普遍。超期未赎,即永为奴仆。韩愈以俸禄赎奴,令其归家,并立法禁止蓄奴,废除了延续多年的典身抵债的陋俗。<div> 潮州的恶溪,当年鳄鱼为患,民众苦于鳄害。韩愈作</div><div>《祭鳄鱼文》,设坛焚告,命鳄鱼限期迁徙。据说鳄鱼真的西徙60里。年轻时读韩愈的这篇《祭鳄鱼文》,觉得很搞笑。其实当年韩愈,除了读祭文,骂鳄鱼,是组织百姓以“强弓毒矢”驱赶捕杀的。</div>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韩愈离开潮州的180年后,创建“韩吏部祠”。南宋淳熙16年,“韩文公祠”移建到潮州东岸的笔架山(韩山)。 即便是按照现在的理念,当年的韩愈在潮州,也可以称得上是勤政廉政的官员典范。像韩愈这样的大文豪,在当时的朝野,已经是在才能和道德等方面,近乎完人。善不善于为官,与他的德行和品格没有多大关系。能不能当个好官?与他是不是被贬也没有多大关系。只有百姓的口碑,才是他能够名垂青史的最好佐证。 韩愈治潮,虽只有短短的7个多月,但他振兴潮州文教,在潮州的文化发展史上掀开崭新的一页。后来的治潮者,无不以韩愈为师,以兴学为首务,亦使得潮州英才辈出,状元、榜眼、探花继世而来,潮州从此不再是蛮夷之地。北宋时,潮州已有“海滨邹鲁”之称。 他驱除鳄鱼的恶溪,后来被当地人改名为韩江。后人为他建祠的笔架山,也被改名为韩山。正是因为韩愈治潮州期间,大大推进了潮汕的文明开化,百姓为感念韩愈,从此“潮州山水皆姓韩”。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历来是中国官民各方,对于封疆大吏和地方官员的永恒不变的期许。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是很多。 韩愈作为一个戴罪、被贬的官员,治潮七个多月,能被当地人视为“吾潮导师”,政绩能被后世传颂千年,可见他在当时做的,确实都是关乎百姓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实事、大事。 潮州古城外韩江上,有号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广济桥”,建于宋代。韩愈是在当年的十月,量移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的。韩愈调走后,后世在潮州为官的历任官员,多以韩愈为榜样,做了许多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好事、实事。广济桥,也可以算作一座丰碑。 苏轼在后来作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中写道,“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 ,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这段话,是千百年来人们认为对韩愈的最中肯的评价。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北宋完人”之称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这段话,不知道是不是曾经受到过韩愈人生轨迹的启发 ? 许多人关注古代文人为官的贬谪现象,往往看到的,是这些文人官员在遭遇不公之后,在被贬谪的仕途之中,所留下的不朽的文学作品。所以就有了一个“贬谪文学”的概念。 <div> 其实最应该关注的,是这些文人官员们在贬谪期间留下的政绩。特别是这种贬谪现象,为他们的贬戍之地带来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真正有价值的,是“贬谪文化”;是被贬官员对朝廷、对民众、对社会和历史的贡献。他们既是官员,也是文人,留下的文学作品,只是他们仕途坎坷,遭受贬谪的副产品。“贬谪文学”作为贡献,只是“贬谪文化”的一小部分。</div> 七律 谒潮州韩文公祠<br> 2024年12月31日 赵光<br> 传道兴学恤民瘼,<br> 驱鳄救奴除荒蛮。<br> 一任谪贬成伟业,<br> 万里为官未弥年。<br> 岭南百姓承教化,<br> 半方山水皆称韩。<br> 文人仕途多凶险,<br> 却缘风骨在心间。 “贬谪文化”,涉及的东西很多,很值得研究;许多谪官,都是可以名垂青史的。唐宋八大家中,除了曾巩一生仕途顺利,其余七人,都有过或被贬谪或遭罢黜的经历。白居易,刘禹锡,颜真卿等等大家,自不必说。可谓:“自古文章憎命达”。政治风雨吹摧折他们的仕途,却锻炼出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巅峰。贬谪现象,是中国古代吏治的一个特殊现象,但是确实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当中,有过不可磨灭的光彩。<div> 贬谪也是一种仕途。但贬谪之中,总有令后世景仰的人生赢者所造就的巅峰。就像这广济桥,在山水之间,有开有合,通舟济路,给人们留下的,绝不是绝望!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