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漾之旅》——2024岁末滇中南行之二

王晓冬

<p class="ql-block"> (二)少数民族之花</p><p class="ql-block"> 说完真花,让我们来聊聊云南少数民族之花。此行我们虽经过八九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但真正探访过的主要有傣族,布朗族,拉祜族和佤族。</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当属拉祜族老达保和佤族翁丁古寨。老达保以其全民能歌善舞的传统著称,擅长芦笙舞,吉他弹唱,被美誉为音乐小镇,曾多次登上央视舞台,并是电影《芦笙恋歌》的诞生地。我们一行到达时已是正午时分,餐席间忽闻不远处有吉他乐音,寻声前往,原来是一队拉祜族乐手歌手在表演。其音高亢嘹亮,欢快洒脱,山野味浓郁,又不乏现代气息,还不时与客人们互动,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看毕,我们循着山路深入村庄探访。拾级而上,两侧民居都为拉祜族杆栏式木制建筑,分上下两层,一层放生活用具,二层住人。择一宽敞精致院落信步而入,不及檐下,便闻歌声徐徐传来。斗胆拾梯缓步而上,二层为一敞开式亭阁,七八个拉祜族人围桌席地而坐,正中两个吉他手正在纵情弹唱,原来他们是为欢迎两个外族朋友的到来设宴款待。看我们几人不请自来,其颜未有丝毫不悦,反倒热情让座,请我们一同开怀畅饮。我们哪能无功受禄,于是听罢两曲便起身谢辞。虽未深入融于拉祜族人宴席聚会,但其热情奔放,自由安逸的生活状态已让我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儿,您可千万不要认为拉祜族人只会喝酒唱歌,其实他们民族的智慧数不胜数,比如闻名遐迩的根雕,他们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其艺术境界可见一斑;比如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一部集合拉祜族集体智慧的旷世巨著,采用的却是独特的说唱方式广泛流传,堪称拉祜族的《荷马史诗》。老达保的拉祜族人信仰基督教,我们到达那天正值圣诞节,恰逢村民们在小广场举行游戏活动,我们便受邀欣然参与其中。穿针引线,石子版保龄球,简单的游戏,简单的快乐,透过每一张洋溢的笑脸,我看到的不仅是由衷的幸福与满足,更是他们心灵手巧的智慧,因为八十几岁耄耋老妪穿针引线的速度竟远超小她们三十几岁的我,实在汗颜!</p> <p class="ql-block">  翁丁古寨是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有四百年历史,三年前被全部烧毁,这次我们去看的是在原址依旧貌重建的佤族古寨。寨门口有欢迎仪式,游客可住步观赏,也可参与其中,唱跳打鼓随意尝试。道边还有纹面化妆,上好妆的游客相互对望,仿佛看到的是那个野性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与老达保相比,佤族人的翁丁古寨虽商业化趋浓,但因其十分独特的风俗文化,极具特色的建筑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依旧吸引了大批的游客纷至沓来。水洒秀于十点钟正式开启,十几个高射水枪散落寨子各处,三百六十度旋转喷洒,所行之处水帘如巨大扇面般喷洒而下,整个村庄顿感水淋淋的,预示三年后的翁丁古寨浴火重生。</p> <p class="ql-block">  而后进行的是拉木鼓祭祀仪式,先由族人在山中千年神树下跪拜祭奠,然后现场所有人随长老一起脱帽向神灵致敬,以往的杀鸡滴血驱邪仪式现已改良,只象征性的由一壮汉在木桩前用刀抹一下鸡的脖子,并无杀生见血,然后族人们齐呼一声,象征礼毕。接下来,所有人唱着歌,听着站在木鼓上的魔巴的统一指挥,分列两队,像拔河样把木鼓从山上拉回村寨。木鼓被佤族人视为通天神器,只有敲响它才能和神灵对话,故而在佤族文化中享有极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佤族人以黑为美,无论肤色,服饰,道具,甚至建筑都离不开黑色。而于我的审美,最喜欢的当是佤族姑娘们乌黑秀美的长发。甩发舞是将姑娘们乌黑长发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方式,几个年轻女子分列于舞台中央,弯腰将长发散落于前,随着鼓点声起,她们缓缓将头抬起放下,一头长发就在空中上下左右舞动。当节奏慢慢加快,伴随歌声响起,舞蹈进入主题部分,姑娘们的动作也随之加快,甩发频率也在明显提高,一头又一头乌黑秀发在空中左右翻飞,彰显着佤族少女强健的体魄和青春的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