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1月3日,老年大学文学欣赏与写作班本学期最后一课,周蔚老师讲授文学常识与《天净沙.秋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锦,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构成了生动可感的图像,有极强的画面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天净沙·秋思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元]马致远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枯藤老树昏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桥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道西风瘦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p><p class="ql-block"><b>注释</b></p><p class="ql-block">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p><p class="ql-block">枯藤:枯萎的枝蔓。</p><p class="ql-block">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人家:农家。</p><p class="ql-block">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p><p class="ql-block">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p><p class="ql-block">瘦马:瘦骨如柴的马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p><p class="ql-block">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至元1250之前,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3,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p> <p class="ql-block"><b>译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冷冷清道,坐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伶仃的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水,愁绪任横流。驿站飘失了,残留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仕途失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萧萧悲凉的"西风"。瘦弱嬴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谁道世事不唯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净沙·秋思》中的修辞手法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这首小令,你会发现这首曲只有两个句号,换句话说,这首小令只有两句话。但是这两句话中的第一句话,实际是由三组意象组合而来。而且每一组意象,又都有三个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所以整首小令,并非是由传统意义上的两句话构成。而且让人惊讶的是,在这三组意象之中,并未出现我们常见的"修辞格"。在中国古诗词歌赋类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修辞格"包括比喻、拟人、互文、反复、呼告等。但是在《天净沙.秋思》之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格并未出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锦这一修辞手法,早在中国先秦时代的歌词和《诗经》中就已初现端倪。它的特点是通过名词的铺排,不借助任何谓词,直接写景抒情、烘托氛围。这种修辞手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被语言学家谭永祥正式归类为一个独立的"修辞格",并在后来由复旦大学的吴礼权教授进一步完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名词铺排,顾名思义,就是将多个名词并列使用,通过名词的排列组合来构建画面或者是表达情感。但是,这样的铺排,并非随意堆砌,缺乏章法的名词组合就能产生美感</p><p class="ql-block">的复络体的键排,开非随意堆砌、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例如,我们日常说到的"北京上海广州"这个短句,它虽然也是由三个地理名词并列组合而成,但是由于这三个词间缺乏变化与层次,难以激发读着的联想 ,于是就无法达成“列锦”的修辞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枯藤老树昏鸦"则不同,它由三个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组成,每个名词都自带丰富的意象,相互之间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层次,从而自然地在读者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枯藤"、"老树"在古诗词中自带衰败与凄凉的意象,是自然界的植物。"昏鸦"一词,既可指黄昏时分的乌鸦,又可指因衰老而显得暮气沉沉,停留在"枯藤"与"老树"之上的乌鸦,这里写的是活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于是,这三个名词短语并列组合成的复句,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复合意象,表达的信息量成倍增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净沙·秋思》中的其另外几个复句的意象组合,也属于同样的情况。马致远正是通过精心选择这些词句的搭配方式,成功地展现了小令中的时空与远近的变换,营造出一种凄凉的秋日景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古代还有许多诗词名句都运用了同样的手法,比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及黄庭坚的名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都巧妙地运用了"列锦"这一修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白话文运动兴起前,中国民间虽有白话口语,但人们在写作或日常讲话时,并不严格遵守严格的语法规则。像现代汉语中的"因为……所以……","如果……就……"等句式,以及"主谓宾,定状补"等等概念,实际上是近代语言学家参考印欧语系语法后引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人讲话,往往不使用过多的转折连词,有时甚至省略动词、形容词、谓语,也能让对方明白意思。前面提到的那些以"列锦"方式写出的句子,便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为有趣的是,国人在用汉语进行写作时,有时甚至可以打破词语的正常次序,写出一句看似没有逻辑的话,但是读者依然能够理解其意。比如:"今年太热,放假重庆开学延迟一个月。"你只需一眼,便能将其调整为:"今年太热了,重庆的学生开学要延迟一个月。因此,有人提出,汉语的造句方式可以是"意合"的。即单个或几个词的意义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意象,只要这些词被"扫描"进中国人的大脑里,无论它们如何排列,我们都能根据前后的语境,得出正确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鉴于此,当代有一部分著名的散文家和小说家在写作时,已经开始减少"因为……所以"等转折连词的使用频率了。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在此我们不再赘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语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在日常使用中,很多时候并不强调严格的"逻辑性",也不必严格按照主谓宾结构排列。只要结合语境和上下文,即便是简单的名词并列组合,也能传达复杂而深刻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因此,汉语写就的诗歌若想成功翻译成外语,让外国人完全领悟其中的"妙处",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深受汉语语法的影响,所以有时一些懂外语的人会抱怨中国的理论书籍逻辑不够严密。其实,这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因为中国人思维方式灵活,讲究"含蓄"、"委婉",所以我们的汉语才没有印欧语系语法那样"严密的逻辑"。因此这种语言和思维模式,其实更适合文学与哲学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掌握了"列锦"这一"修辞格"的使用方法,你便能更深刻地领悟古汉语诗词作品中的含蓄与丰富之美。将来无论是鉴赏古代诗文还是进行诗歌、散文创作,都将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结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净沙·秋思》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被称为"列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修辞手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比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便是其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锦"要求作者通过"名词铺排"的方式,不借助任何谓语,直接以名词的并列组合来构建句子,营造出一种含蓄而丰富的美学效果。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是凭借"列锦"修辞的成功运用,使其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从而赢得了"千古秋声第一"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b>列锦手法的例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撇开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不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选择"杨柳岸"这一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将"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一清新、一凄惋的形象剪接进去,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展现出羁旅之人的孤独与凄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邵雍《山村咏怀》)简单几个名词,描绘出乡村的宁静景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起来赶路,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就突出了"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通过"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名词短语,展现出战争的紧张氛围和诗人的豪情壮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名词组合,展现出广袤沙漠中孤烟升腾、黄河尽头落日浑圆的壮丽景象,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以"功</p><p class="ql-block">名""尘""土""路""云""月"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用"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等名词,分别勾勒出塞北的豪迈和江南的温婉,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构造了个幽远凄清的意境。《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