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影像

艾岱

<p class="ql-block">我的2024影像-了却一桩夙愿</p><p class="ql-block"> 2024年,是我摄影创作阶段性小结的一年。承蒙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济南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张泉刚精心策划,我和4位影友对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鲁地村持续5年的跟踪拍摄,得以“古村记忆 鲁地影像”为题,于11月16日在济南市历下区美术馆展出。侯贺良、谷永威、范长国三任山东省摄协主席和一众省内外摄影专家亲临开幕式或莅临现场参观指导,许多老领导、老同事和影友前来捧场祝贺,人民号、中国摄影报、大众网、山东画报、齐鲁晚报、济南日报等十几家媒体予以报道。12月8日,这批作品作为第十七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季和省文联、省摄协文艺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摄影展的组成部分与鲁地村的父老乡亲们见面。</p><p class="ql-block"> 展览的受关注程度和业界评价出乎我们预料。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这是五位退休人员历时五年的劳动成果,水平不论,精神可嘉;二、策展人从上万幅照片中筛选出80幅(组)作品突出乡村振兴主题,产生了点石成金的功效。</p><p class="ql-block"> 摄影是一种表达。</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生活在农村,初中毕业后虽然“农转非”,但高中同学八成是农家子女,高中毕业又“下乡务农”,对乡村、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鲁地村五年跟踪创作,拍摄主体是我的同龄人或比我年长者。他们出生在建国前后,生活在“人民公社”年代,经受过“三年困难时期”的磨难,履行过挑沟挖河交“公粮”的义务,感受过“分田到户”的欣喜,不少人还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践行者……。受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他们中除极少数人通过高考、参军挣脱了土地外,绝大多数前半生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里刨食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他们对土地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对季节变化有着特殊的敏感。“春打六九头,耕牛遍地走”、“谷雨前后,种瓜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最宜时”……。这些农谚,早已融入他们的血脉,演绎着他们生活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们在祖辈开拓的土地上,伺候着庄稼,守护着乡愁。</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春风吹来。他们中的少数人依靠敏锐的嗅觉和农民骨子里的坚韧踏实,顺势而为,经商办企业,成为新中国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企业家或老板。而大多数人仍然在希望的田野上劳作,只是不再为“温饱”发愁。</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们大多年近古稀,部分已入“仗朝之年”。</p><p class="ql-block">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年轻人大多进城创业。他们懂得孝道,深知父母不易。但爹娘明白,孩子们虽然进了城,但买房租房、供娃上学......,日子过的也不轻松,不忍心再给他们添负担。</p><p class="ql-block"> 尽管皱纹已经满脸,脊背已经佝偻,他们仍然像蜜蜂一样不知疲倦的劳作着。</p><p class="ql-block"> 他们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代一生都离不开土地的老农民。</p><p class="ql-block"> 这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容易满足、特别懂得感恩的一代人。这几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工程,公交进村、网络入户、旱厕改造、道路硬化、“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娃们上学校车接送,还有老年补贴、幸福食堂......。他们感到身受其益,庆幸自己赶上了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他们也有“后顾之忧”:最怕的是生病,最愁的是“爬不动”以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国家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家和政府一定会对这个特殊群体有更多倾斜政策,让他们真正无忧无虑、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 写下这段文字,附上部分照片,既是对这些同龄人的赞美,也了却自己的一桩夙愿。</p><p class="ql-block">图/文 王忠谋</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7日,65岁的村委委员杨庆太正在和老伴儿耩麦子。鲁地村地处山区,“九沟十岭,三面环山”,山多地小,大型农机难以施展,很多农活仍沿用传统耕耘方式。</p> <p class="ql-block">  2020年6月6日,79岁的“老支书”张玉厚正在点种玉米。</p> <p class="ql-block">  2020年8月22日下午六点多,78岁的孟凡春正和老伴儿推着花椒下山。鲁地山多地少,花椒种植历史悠久。人们冬天剪枝施肥,春日松土拉枝,一年四季精心伺候着这“摇钱树”,换取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p> <p class="ql-block">  “麦熟一晌,虎口夺粮”。2020年6月7日,为保证小麦颗粒归仓,65岁的杨继明一大早就下地忙碌起来。</p>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日,66岁的杨继厚正在往地头扛麦子。</p> <p class="ql-block">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2022年4月14日,69岁的李方平正和老伴儿为刚种上的花生覆地膜。</p> <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20日,83岁的孟凡鹏正下地查看庄稼长势。</p> <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4日,76岁的孟祥武正在看着老伴儿为玉米追肥。公社时期,他曾连续12年担任小队长,如今腰腿有疾,已难以亲自下地干活。</p> <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20日,77岁的李方亮正在喂牛。他养了三头肉食牛,年底可出栏一头,能卖七八千块钱。老两口一年的日常开销基本够了。</p>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5日,71岁的退休教师孟祥双正和老伴儿在玉米地里锄草。儿子进城创业,他和老伴儿共同打理着责任田。</p> <p class="ql-block">  2020年3月14日,66岁的张延庆正和老伴儿在花椒地里松土。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小型农机入户,减轻了老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7日,76岁的魏广南正抱病为帮自己家修复水毁堤堰的乡亲们烧水。这里是他家的茔地,几个月后,老人长眠于此。</p>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4日,65岁的朱玉春正在从井里提水。山区靠天吃饭。遇上天旱,人们只能肩挑手提运水抢种庄稼或抗旱保苗。</p> <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22日,65岁的孟祥福正推着劳动成果回家。</p>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5日,73岁的张怀春正和老伴儿在谷地里间苗。</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7日,70岁的李传香正和老伴儿往家运花生。</p> <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22日,67岁的孙贵彬正在收玉米。</p> <p class="ql-block">  2020年6月7日,70岁的孟凡霞正在玉米地里喷药。</p> <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22日,84岁的杨继保正在地里锄草。</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7日,76岁的李传富正和孙子李记硕在山上的石屋子前拉呱。因老伴一场大病拉下几万元“饥荒”,他常年愁眉不展。小孙子的“悄悄话”让老人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20日,64岁的张怀才背着刚剜下的谷穗回家。</p> <p class="ql-block">  时令不等人。2022年7月21日,82岁的孙汉香老人正在种胡萝卜。</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7日,70岁的吴家美正在地里掐谷穗。</p> <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26日,68岁的李方文正在房顶一遍一遍地敲打谷穰,尽量做到颗粒归仓。</p>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5日,65岁的毕玉禄正在玉米地里喷药。</p> <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3日,77岁的孟祥文正在锄地。</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26日,72岁的杨贞芳和老伴儿赶“年集"归来。</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29日,87岁的孟凡清正在村委领取老龄补贴</p>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5日,说起在“山大”读法律专业研究生的孙子,75岁的孙启文充满了自豪。晚辈有出息,是老人们最开心的事。</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8日,70岁的李传香和64岁的孟凡贵正在远眺高铁施工现场。济(南)莱(芜)高铁从村东山中穿过,人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新的憧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