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书桌上摊开的笔记本里,写满了我在写散文路上的点滴感悟,那些沉淀的过往,总会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他们如同一幅幅旧画,带着往日的色彩,相伴我的写作生活。</p><p class="ql-block"> 2018年的时候,我误打误撞走进了写报纸副刊的领域,写作对我来说是个盲区,投稿也是我不敢妄想的事情。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着写报纸的副刊,记得第一篇文字写的是“小院里的腊月”,在沂蒙晚报上发表了。到现在还没忘当时看着题目不知道从那里下笔的窘态,结果这篇文字写了改,改了写,改来改去写了三遍,才勉强交稿,投出去后文稿如石沉大海。我有些沮丧,认定自己不是那块写文字的料,顿时心灰意冷。发出去的文字无人问津,真丢人。两个星期后老师告诉我,我的文字在沂蒙晚报发表了,我顿时有点懵了,不止一次的问自己,“你的文字也能发表吗?是不是没人投稿了,编辑才看到你?”</p> <p class="ql-block"> 带着疑问,带着不自信,我在写副刊这条路上,像蜗牛一样,矛盾且艰难的爬行着。之后的日子,一连几篇文字都不见回应,甚至连老师阅稿这关都卡壳了,这下我的心和文字一样,沉到海底了。心里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就像上学考试不及格一样难过。于是我重读老师的样稿,学习和理解样稿的写作方法,再一次拟订新的书写方案,蜗牛又要开始行动了。</p> <p class="ql-block"> 怀揣着新构思,踏上了去植物园观赏腊梅的路。来到卧佛寺门前,老远就看到一树树腊梅竞相开放,这是我第一次刻意来观赏腊梅。本意是想去卧佛寺拍摄腊梅,没想到拍摄情趣感染了我的写作灵感。于是回去后,我写了一篇日记,题目是“古寺寻梅”。老师知道后审阅了我的文字,说这篇游记写的很好,投稿后被虎门日报和一家杂志采用,还赚了两百多米的码字费。</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学习写文字这段时间里,总是磕磕绊绊,拿到作业又总是脑子空空不知道写什么。为此我苦思冥想,怎么才能让新写手看到题目顺利落笔,结论是写作应该来源于生活。我认为新写手只靠虚构去完成一篇文字是没有灵魂的。于是我走出家庭的圈子,去发现故事,去寻找灵感。 </p><p class="ql-block"> 自从走上业余书写文字这条路,一直秉着小心翼翼,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一边学习一边又摸索着写了“乡愁与麦香”、“街灯下的妈妈”、“檐下观雨”、“奶奶的守望”、“葡萄花悄悄的开”等多篇文字,并在多家报社上刊。</p> <p class="ql-block"> 虚构写法对于新写手是非常难的,现实生活都写不好,虚构更无从下手。在难这关也得闯过去,于是我又尝试着写海外稿。写海外稿没有生活,没有接触和了解怎么写?思索后,我决定用自己的方法,找要点加虚构。向“柚木桥的落日”,虚构了和同事一起出差去缅甸,假日去柚木桥看落日的故事。而“迷人的好去处”,写了日本冲绳的海和海边遇到的中国夫妇,以及这对夫妇的小女儿给我做摄影模特的故事。再有就是“爱上普罗旺斯的味道”一条线写了普罗旺斯薰衣草的美景,一条线写了普罗旺斯的美食,中间虚构了叔叔和哥哥嫂子带我赏美景、吃美食的故事。这三篇文字景色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文字不负苦心人吧,三篇文字如愿全部上刊报纸及杂志。但是这种写法耗时耗力,的确很辛苦,但绝对是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因为热爱文字,情趣推着我前行,记得上班时,报纸来了,男员工抢着看新闻,我则抢着看副刊,喜欢看里面的美文,或是叙事文,尤其喜欢农村生活和部队生活的题材。若干年过去后,没想到退休后我也走在写副刊的路上,也许这就是我与副刊和文字的渊源。</p><p class="ql-block">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码字路上遇到的坎坎坷坷,也是一种磨砺和尝试 。 回望文字路上一路走来的每一个脚印,再读当年的底稿,发现青涩两字跃然纸上。青藏浅,涩藏拙。余生若有时一定拓展书写思路,让笔触流畅,让文字升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