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神农、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名人值得后辈子孙永远纪念。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也是其中的一位。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铜川耀州区)人,享年102 岁,还有他活了140岁左右的说法。他医德高尚,济世救民,重视养生,著述甚多,被后人尊称为孙真人、药王。他是一位道士,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药王山,众多道教宫观都有“药王殿”。后人在他的故乡五台山建庙塑像,树碑立传,并将其晚年归隐之地改为药王山。 <p class="ql-block">去年端午节,与妻子一起再次去游览铜川药王山。二十多年前,曾与带儿子来过一次,印象中景区附近道路狭窄,沿途还有许多售卖草药保健品的小摊点,如今当地政府已将景区打造成为全国健康养生圣地,道路和广场宽阔,药王山大门高大庄严,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陕西铜川耀州药王山被誉为医宗圣地,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景区保存大量的隋唐时期的石刻和寺庙遗址。五台山,古称风孔山、磬玉山。北宋时因山有五峰,顶平如台,更名为五台山,五台各有专名,东曰瑞应,南曰起云,西曰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这里林木茂密,四季风景优美,两山夹峙,空谷静谧,郁郁苍苍的千年古柏,让人心旷神怡,这里是一处休闲养生的好地方,被誉为中国保健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来到药王山景区,道路边的指示牌上、石碑上,都镌刻医书方药,能看到流传千年的药方和医术,太玄古洞、药王大殿、医方碑亭、洗药池、晒药场、石大医、法水神井、虎守杏林、药王手植柏、隐居地、拜真台、龙王献方等景点,到处都讲述着孙思邈的传奇故事和高超医术、高尚医德,让人沉浸在浓厚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景区主要分北洞和南庵两部分,中间有遇仙桥、通元桥相连,还有碑林、关帝庙遗址、摩崖造像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吕祖庙</p> <p class="ql-block">崇福阁</p> <p class="ql-block">大戏楼</p> <p class="ql-block">通元桥</p> <p class="ql-block">北洞主要有药王大殿、洗药池以及石窟造像等。药王大殿,建在山间平台之上,是一处隼卯结构的亭式献殿,也称献殿。大殿雕梁画栋,金缕朱漆,玲珑壮丽。亭后为药王祀殿,殿内有一尊明代雕塑药王坐像,高约3米,儒冠袍巾,温厚慈祥,令人肃然起敬。殿前面有古朴高大的木质牌坊,大殿东侧有一座孙思邈“医方碑亭”,竖立着五通巨大石碑,四通《千金宝要》石碑,两面刻字,是《千金方》的重要部分摘录,药方分为六卷,共164页。《海上仙方》碑也是两面刻字,是孙思邈搜集的民间单方和验方,分为枕上记、养生铭和单方三部分,记录了120余种病证的珍贵药方,每病编成七言歌诀,便于习诵。</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窟是北魏至隋唐,一直到明清时期的遗迹,共有7窟45尊造像,栩栩如生,令人震撼。第2号窟的北周弥勒佛像高达33米,唐代造像有11尊,第3号窟第5龛的菩萨像,第5号窟思惟菩萨造像,尊尊造型优美,堪称药王山造像中的精品。碑林区陈列了100余通从北魏至唐代的造像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关帝庙保存大型的浮雕《关平拉马图》。</p> <p class="ql-block">南庵,是孙思邈隐居并整理药材典籍的地方,现存金朝和元朝的大殿,元殿内元朝的《朝元图》壁画保存较为完整,殿外孙思邈手植柏树苍劲挺拔,殿旁边有一座展示厅陈列着许多中药标本和照片。金殿外有唐代僧人石棺,均是真实的历史见证。碑廊内,有从宋代到民国的各种碑刻,其中《耀州华原县五台山孙真人祠记碑》和《宋徽宗题楮慧龙章篆诗文碑》尤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p> <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药王山有山,有药王神仙,人杰地灵,中医药文化天下闻名,是华夏文明的根脉。每年二月二,这里都举办庙会,举行祭祀药王孙思邈的中医药文化节,来自各地的人们缅怀药王济世活人的功德,祈求药王佑护世人平安健康,传承交流中医药文化。初夏之际,站立在崇福阁上登高望远,华原梯田麦田渐黄,一派丰收在望的气象。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散着庄稼草药清新之味,令人神清目明,豁然开朗。伫立在祭祀台中央高大的孙思邈雕像前,仰视药王的尊容,回想药王的著述,不仅令人内心产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无限崇敬之意。</p> <p class="ql-block">远眺崇福阁</p> <p class="ql-block">孙思邈十分重视医德问题。他是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不仅在理论上指出了医学道德的规范和要求,而且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身体力行,为后人树立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把高尚的医德思想和精湛的医疗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医德和医术的统一观,他对医德规范概括为“十要”“十不要”的要求。一是要热爱中医学,切勿竞逐荣势 ,企踵权豪;二是对医术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三治疗时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四是对患者要一视同仁,不得分怨亲善友;五是救人要敢担风险,不得瞻前顾后;六是诊病要至意深心,无得差错;七是要团结同道,不得议论人物、夸耀自己;八是对医术要广为传播,不得秘不示人;九是临证要严肃认真,不得多语调笑;十要谦虚好学,切勿昂首戴面有自许之貌。后世医家对此不断充实发展,形成了具有我国传统特点的、系统而又完整的医学伦理体系。</p> <p class="ql-block">蜀葵</p> 孙思邈在中医药、养生、道教等方面的著述很多,在医学方面主要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书,为各科兼备、理法俱全的医学巨著。除此之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会三教论》《福䘵论》《摄生真录》《龟经》等80余部。 <p class="ql-block">《备急千金要方》30卷、230门,合方论5300首,其中包括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先妇女而次小儿,先脚气而后中风、痈疽、水肿,七窍之病、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生之方,养生之术等各方面内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类书。其集方广泛,内容丰富,为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书中将晋唐时期散失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对其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千金翼方》30卷、189门,合方论法2900余首,记载药物800多种,尤以治伤寒、中风、杂病及疮痈最见疗效,是对千金要方的补充和发挥。他将张仲景的六经辩证方法改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特点相结合的分类法,成为以方类证的指南。他提倡的脏腑虚实、寒热的杂病分类辩证,对后世脏腑辩证影响深远。宋代林亿等校正时说:《千金要方》“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成书一部犹虑或有所遗,又撰《千金翼方》以辅之。可谓囊括众家,高出前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所有中医著作中,刊印次数之多仅次于《黄帝内经》,居第二位。</p> <p class="ql-block">孙思邈还著有《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总结妇、儿科成就,提出独立设科,对后世妇、儿科形成专科有促进作用。他提倡保健灸足三里、按摩、导引、散步、轻微劳动及食治、讲究卫生等结合,为老年病的防治留下了宝贵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凌霄花</p> <p class="ql-block">孙思邈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是综练众方。在临床上,他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即“综练众方”。他认为,良医之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不能如此,虽时愈疾,兹为偶差,非医差也。故他治疾,每采用多种疗法,以提高疗效。他不仅精于药治、食治、养生、预防,而且在针灸技术方面也有许多可贵的创见。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重新绘制了明堂图,分为正面、背面、侧面三种,共计孔穴349个。他首创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收集许多经外奇穴,丰富了针灸技术。在外治方面,他广泛运用洗浴法、粉身法、膏摩法、外敷法、吹药法、烙法、灌肠治痢以及手法复位、葱叶导尿等。他将药疗与养生、药疗与食疗、针灸与药治、内服与外治相结合,治疗疾病的路子十分宽广。</p> <p class="ql-block">二是重视养性。他将养性之道归纳为,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室、反俗、医药、禁忌等十要点。他提出善于养性者当知“十二少”,即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少思消极的东西。他要求养性者事事处处要适中,勿过耳。因为人体平和,惟须好生以食将养,勿妄服药。其养性规范归纳为,节欲、小劳、顺时、内视与调气等。他提出调气以治五脏病,《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法》篇中记载;“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呼、吹、嘘、呵、唏、呬,皆出气也”, “息之六字”是调气的重要方法,通过发出的不同发音、口型,利用呼吸,充分调动脏腑的潜在自愈力。他还提出,食养对老年人尤为重要,在食物中,如乳酪、酥、蜜等品,可经常适量温食,他首推牛乳之功,曾说:牛乳性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身体康强润泽,面目光悦,志气不衰。对老年病,他主张“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尤其是老人虚弱,用食治最多。对于养老,他指出“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息节度,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同时,他还提出养生“十三秘术”,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每天坚持这些简单的动作,不仅能够改善睡眠质量,还能让人的身体更加健康。</p> <p class="ql-block">三是食养食治。他十分注意饮食宜忌,食养与药养等问题。他说:“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又说:“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上良工。”首先,他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但“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故养性之道明饮食宜忌。他提出食不欲杂,过丰必然久积为患,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他十分重视食治,认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在《千金要方 食治》篇中曾记载果实、蔬菜、谷米、鸟兽、虫鱼等百余种食物。详论其气味以及对养生和治病的功用。其次,他还提出“服食”与“服水”。所谓服食,即服饵方药,以期益寿济命。《千金要方》记载认为,如在四季分别服小续命汤、肾沥汤、黄芪丸及某些药酒,能有利于却病强身。然而这些必须因人而施。故《服食法》指出:“夫欲服食,当寻性理所宜,审冷暖之适,不可见彼得力,我便服之。”“服饵”的药物,包括草木石药。服饵方法有一定次序,“服饵大法,必先去三虫,次服草药,次服木药,次服石药。”他在《千金要方》中列服食方22首,在《千金翼方》中列养性服食方37首。服水法原出古代养生家的《服水经》。《千金翼方》还介绍了“服水”方法,他认为“水之为用……可以涤荡滓秽,可以浸润焦枯”,对人体也有同样作用。凡年10岁以上,80岁以下,均可终身行此法。</p> <p class="ql-block">四是备急解毒。孙思邈在临床实践中领悟到,许多急症和中毒对民众的危害最烈。他说“人疴瘵多起仓卒,不与人期。”因此把救急作为第一要务,首先在各科论述多种急症,如风痱、角弓反张、中风、吐血、胸痹、腹痛、霍乱、惊痫、客忤等。他在治疗学上创用了新的医疗技术,如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术、葱叶导尿术、食管异物剔除术等。</p> 五是准病用药。孙思邈继承了张仲景所发明的辩证论治原则,提出“准病用药”的原则,就是“不拘常制”“随病用药”。即所谓治某些疾病的单方验方,也包括特效疗法。主要特点有三,首先,突出简易。疗效显著的简易方,多为集民间单方、验方的精华。对许多病证还设有主方或主药,施行随证加减,体现了应用特效药与辩证用药相结合的思想,是他的宝贵配伍经验。其次,用药很奇特。他的处方配伍摆脱一般常规。再次,处方很杂。《千金方》中最使后世医家所困惑一解者,就是有许多药味庞杂繁乱的处方。书中有许多方剂如芫花散、牛黄丸、大金牙散、人参汤等,药味多至六七十味,处方扑朔迷离,不可终诘。他亲自采药,总结253种药物的具体采集时节,详论数十种药物的炮炙方法,鉴别药物质量,多年研究药物,通晓药性,所以能娴熟用药。他采药用药时,十分讲究药材的产地,谓之“道地”,以鉴别药材的质量。他强调辩证用药。公元659年,孙思邈主持完成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他在继承唐以前本草学知识的基础上,又总结了许多宝贵的药物学经验,对本草学作出巨大的贡献,很受后世医家爱戴,被尊称“药王”。<br><br> <p class="ql-block">药王坐像(明代)</p> <p class="ql-block">孙思邈是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医林杰出人物。他生前备受人们的尊敬,隋唐两代都很尊重他,知名人士亦多执弟子之礼以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故居旁边鉴山畔,虔诚奉祠。他的著作被人们视为至宝,有人把它刻在石碑上以广为流传。《道家》还刻于《道藏》书中,把它保存下来。《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可以说是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从养生食疗到本草医德,无所不有,真可谓是价逾千金的瑰宝。尤其是分科论述妇人方、少小、口鼻、脏腑病症等为后世临床各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更是功不可灭。他的学术和医德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影响极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