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相遇 2020.4.29 汕头购书中心。

韩水钓翁(许志浩)

<p class="ql-block">  今天到汕头购书中心,购书三本。</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仁山静水一一文化名家在旅途》</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等/著 陈武/选编 </p><p class="ql-block"> 广陵书社 2018.1 40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书选编了现代若干文化大家游记34篇,这些大家有俞平伯、朱自清、胡适、郭沫若、李大钊、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等。所写著名景点,如西湖、庐山、曲阜、泰山、松花江等景点。购这样的书,功能有二,其一,许多介绍读书的书,都有一个共点,就是要求读书要读名家经典,其理由不言而喻,我在购此书,就在想,不是名家经典著作,名家的名篇也不错,一滴水,可以窥见太阳。其二这么多著名景点,有的去过,有的没有去过,去过的启动回忆,看我们看到的与名家观察到的有多大的区别,没去过的,权当书上一游。</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个晚上,朱自清和俞平伯,结伴同游秦淮河,分手几天后,2023年8月23俞平伯根据游览秦淮河的观感,在北京写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无偶独有,2023年10月11日,朱自清也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与俞平伯同样的文章名在温州写了游记。俞平伯著名红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著名文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两个人都是民国时代的文坛巨匠。在“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秦淮河游览,必定有很多感受,虽是同游秦淮河,但两个人的观感是不一样,描述的景象也有很大的差别,编者把这两篇文章收进书中,后人在研究现代的散文时,通常都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选购时,站在书架浏览一下,决定购回去,以后慢慢欣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中国色彩》</p><p class="ql-block">日本 树松梢风 徐静波译 </p><p class="ql-block">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3 42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为日本作家,大正时代知名“中国通”,以代表作《魔都》而闻名于中日读书界,也因此成为上海“魔都”一名的命名者。作者于1923年至1933年,在北京,山东,江苏,广东,香港等地漫游,并留下山水,市井,风俗的记录。日本人笔下这些城市的风情,娓娓道来。记录了当时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村松梢风来华前对中国文化了解并不多,这使得他的记录较少主观影响,而更多简单白描;此外,也不同于文人学者对政治、文化、学术界的关心,村松对吃喝嫖赌、拉车卖唱的市井生活兴趣更大,因此本书有较多篇幅记录了当时一般市民和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中国一般社会实情提供宝贵的材料。比如其中有一篇《初访尼姑庵》,作者与他几个朋友到尼姑庵里面去访问。这个尼姑庵里面,有几间房间,装修得比较好,专门接待游客留宿。同赴参访的朋友,为作者介绍了一位尼姑,安排好了房间,准备在庵里留宿一晚,后来因为要接待的尼姑到别人家里做丧事,要一个小时后才回到庵里,听到这个情况,作者心里觉得怪怪的,兴致全无,打道回城。民国时代的尼姑庵,居然做这种事,颠覆了我们对尼姑庵的想象。当然,像这种来尼姑庵玩耍的人,一般人是来不了的,像政治家,实业家,阔佬等之类的人,在一般酒楼,艺妓馆里玩腻了想换口味时,于是便到这里来。庵里也因此赚了一些客房钱,酒菜钱。上等人的生活,真是我等无法想相。</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一个观点,日本人与中国人对待文物古迹,自然景观,观感是不一样的。中国人一般注重外观,整体感觉,从雄伟,高大入眼。而日本人。更专注于细节,景观内部,装饰细小部分,这个分析倒是实际。比如说我们看潮汕的祠堂,关注的都是祠堂的整体结构,它的宏观建筑,它的面积等,而对里面的那一些细部,诸如木雕。石雕,贝雕等精细工艺比较少关注。正如我照相一样,不专业,通常都是想把全景照下来,太近,照不下来就站远一点,都是希望看全景,看到它整体的景象,而对于内部的一些细部比较少注意,我认为这个观察有点对上号。</p> <p class="ql-block">三《相忘书》 止庵 </p><p class="ql-block">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7.1 39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止庵,原名王进文,传记与随笔作者,之前著有若干随笔集,《相忘书》是涉及书的集子,作者在《新版后记》对阅读提出期望,没有做好必要准备的阅读,对所读的那本书来说,或许是一个灾难,他所说的准备是指经验,兴趣,耐性,好奇心,理解力等,购书当然是想阅读,故也应有所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是因为里面有不少书评,读后感,这些书是我读过的或作者我知道的,比好张爱玲的书,胡兰成《今生今世》,知堂与“书话”等等。以前看过一些书评,所评的书都是自己没有看过的,不熟悉的,没有亲切感,不能引起共鸣,也不知道他评的好不好,唯一的好处是可以通过书评了解一本书。</p><p class="ql-block"> 《相忘书》我感兴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