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叶萍</p><p class="ql-block">莘庄镇是我的家乡,莘庄中学是我的母校。</p><p class="ql-block">青葱岁月里我在这里读书,两鬓染霜时我在这里工作。我的先生和女儿也曾都是这里的莘莘学子。母校承载着我们一家两代人的梦想和希望,同时我们也见证了母校60年的峥嵘岁月。然而,当记忆的河流穿越60年的光阴流淌到今天,这是一种怎样的百感交集啊!</p><p class="ql-block">50年代末,一件轰动全镇的大事引起人们的关注,那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4岁孩童。只见大人们穿街走巷奔走相告“莘庄镇要建立一所公办中学啦……”那段时间那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大人们经常来我们家与我母亲谈论此事(我母亲是莘庄小学教师,那时在几千户小镇当老师,大小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了吧)我以我那4岁的脑袋和4岁的眼睛考虑着,观察着,就是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如此兴奋?一天,家里突然闯进两位学生,激动地告诉母亲:“朱老师,我们马上要小学毕业了,以后就在这里上中学啦”母亲说:“对呀,你们多幸福啊,以前上中学都要走几里路,现在学校就在家门口多方便呀!”他们的谈话在我懵懂的心灵上注上了一丝懵懂的希望。我似乎明白人长大了要读书,只有读了书有了知识,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也懵懵懂懂的感觉读书的不易。于是我和大人们一样期盼着学校早日建成。在期盼中,我看到河的南岸原本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被圈了起来;在期盼中,我看见教学大楼、宿舍大楼平地拔起;在期盼中,我看见第一批大哥哥大姐姐跨入校门……</p><p class="ql-block">这所以地方名命名的“莘庄中学”四层楼建筑物,在那时陈旧低矮的民房群中鹤立鸡群,新颖、雅洁,曾给莘庄人带来多少自豪和骄傲啊!……</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在莘庄镇小学读完了6年小学,正踌躇满志地准备考入莘庄中学,不曾想,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莘庄中学无法接纳我们,我们如同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整天游荡在街头……美其名曰:停课闹革命!</p><p class="ql-block">终于,1967年10月复课闹革命的文件下达,莘庄中学张开双臂迎接我们新生入学,从此我成了莘庄中学的一名学生。</p><p class="ql-block">当我正式成为莘庄中学一名学生时,学校早已从就近招生发展成面向全市招生,挂牌为“上海市莘庄中学”。所以我们那时中一年级6个班,其中一个班是市区的孩子。吴治中老师是他们的班主任,中二中三年级市区孩子更多,班级也更多。那时由于校舍紧张,我们新生只能徒步几里之外的“十号桥”上学。(十号桥校址原来是莘庄中学的原址,随着莘庄中学的不断扩大,‘十号桥“一度成了莘庄中学的分校,以后又改为教师进修学院。)到了第二学期才搬进莘庄中学校园</p><p class="ql-block">十号桥离家较远,那时的七莘路还是条窄窄的沥青路,公路两旁是一片片农田,庄稼盈野,阡陌纵横。公路上车子很少,每天清晨和傍晚在那条悠长而且略显恬静的路上洒满我们的欢声稚语,身上背着的空饭盒咣当咣当的响着,伴随我们一路回家。</p><p class="ql-block">学校根据居住地段,我被分在中一2班,那时的班主任是周锡山老师,副班主任是陈美英老师,分别教我们语文数学,周老师还是我们的英语老师。当时两位老师还都年轻。陈美英老师更是位优雅知性的美女老师!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白皙的皮肤温和的笑容,最为漂亮的是一对明亮有神的眼睛和从中流露出来的真诚温和的目光,让我们温暖,让我们喜欢。</p><p class="ql-block">周锡山老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等个子,戴一副眼镜,他才华横溢,任我们班主任时刚参加工作两年,他说话妙语连珠,听他的课真是一种享受……,他酷爱打乒乓,每天下课总是拉上我们几个乒乓爱好者到活动室比试一番,你推我挡,你削我抽,不相上下。每次比赛他总是让我们几个球,当我们打赢了,同学们就会欢呼雀跃,而他如同大哥哥的模样滑稽又威严地说:“快,可以回家了”,而我们就会乖乖的背起书包一哄而散……</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书包很轻,里面只有一些油印教材和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但我们的喜悦却溢于言表!终于可以读书了,我们都以为只要自己努力,从此书山有路,只要自己勤奋,学海任我们遨游。从此“岁月静好,现世安稳”……</p><p class="ql-block">然而,69年一场轰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把我们这些求知欲极强的孩子早早地赶出校门……不满15周岁,满脸稚气,高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口号,高唱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革命歌曲,告别了家乡离开了校园奔向远方....那些年,母校常常出现在远离故土的云南勐腊农场的我的梦境中!</p><p class="ql-block">再次踏进莘庄中学,那已经是三十年以后的2000年了,此时的莘庄中学早已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区重点高级中学了。那年由于原单位(闵行区劳动教育技术中心)撤销,教职工分流至各学校,我被分配在莘庄中学担任会计工作。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我感慨万千!这所既熟悉又陌生的学校,这所使我理想折翼,也让我心存感念的学校,如今又将与我结缘,不离不弃地陪伴我走上一段崭新的人生里程,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啊?……</p><p class="ql-block">8月17日,这天我怀着一份特殊的情感走进校园,看见校园依旧,校舍依旧,然人事全非。值班老师把我挡在了校门口,我拿出教育局调令,值班老师这才笑容可掬地把我迎进门。熟悉的校园里我却成了陌生的人,突然让我有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不用问路,不必请人指点,我径直走进了教学大楼,突然看见一楼门厅的左右两侧的宣传栏里,在“文学社”专栏里张贴了许多学生优秀作品,还有得奖名单。我想起了刚离开此校已步入大学的女儿,她也曾是学校文学社的社员,在文学社老师的指导栽培下,写作能力突飞猛进。想起了著名散文家赵丽宏,这位60年代的学哥,几次进校为学弟学妹授课解惑,从此女儿酷爱读书,善于思考。</p><p class="ql-block">随着移动的脚步,我来到底楼那条整洁而幽深的走廊,我看见走廊两旁挂满了学生自创的美术作品,有油画,水彩画,有素描;有风景画,静物画,有肖像…真可谓翰墨飘香,丹青诗意!我又想起了女儿的那些爱好画画的同学们,他们从这里起步,在老师精心地指导下以坚实的步伐迈进了理想的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眼前的一切让我思绪万千,哦!多少年风雨浸润流岚岁月,多少年峥嵘穿透纯净书声,母校正演绎着以人为本的治学理念,为孩子们人生的七彩之梦插上飞翔的翅膀!我为自己能成为母校教职工中的一员而深感骄傲!</p><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人生匆匆,一晃我在这里工作了十三年(包括返聘5年)。如今已退休多年。我女儿和她的同学们都已步入中年,成了单位的中流砥柱 。而我们的母校更是积六十年历史之厚蕴,锲而不舍,上下求索为祖国培养英才无数,造福了社会和无数个家庭。</p><p class="ql-block"> 正值母校六十华诞之际,作为当年的莘莘学子,如今的退休教职工,从青涩到沧桑,回望来路,不忘初心!深深祝福母校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展宏图!再谱华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后记:这是2017年母校诞辰60周年而写。在微信收藏了7个年头,因收藏东西溢满,故转移到美篇以做永久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