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洞新貌

蜘蛛侠

<p class="ql-block">  南门洞见证了千年古县竹山的沧桑岁月,早年斑驳破损。今冬修葺一新,复建喜丰亭,打造了登爽园,石刻南宋县令宋延年作《瑞麦记》,记述了八百年前竹山县城的祥瑞之象和兴建登爽亭的原由,今将图片和译文展现给友友们,以感念先贤建城之功和为民情怀!</p> <p class="ql-block"> 瑞麦记</p><p class="ql-block"> 郑延年(南宋,竹山知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竹山土田瘠薄,民生其间,耕耨甚勤,然一谷不登,食为之歉。庆元己未,延年承乏是邑。越明年春值小旱,麦未能秀,亟率同僚分祷群望,甘霖随至,远近沾足,二麦勃兴。四月既望,有邑民李祖振之田得异麦二枝,其一五穗,其一两歧。父老惊喜,叹未曾有此。惟圣君在上诚赞化育,协气克溢无远弗届,感祥召瑞不间僻邑,抑亦邦伯宣化至勤所至,延年惟谨于奉行耳。是岁二麦大熟,兆不虚矣。</p><p class="ql-block">  先是县治东有隙地,南望霍山之上诸峰如簇,浓绿浅翠迭见层出,因创小亭,凡溪山在处,可一览而尽。工告毕,异麦适至,遂因匾曰“喜丰”。以侈邑人歌舞之情,抑尝闻张堪以麦两歧而兴歌,周王以禾同颖而名书,以至木连理,芝九茎,神奇之产载于传记可考而知皆非偶然者。自兹以还,三登之庆将不一书而足,丰年之诗会当有嗣古而作者,实非谬也。聊识其略。</p> <p class="ql-block">  这篇《瑞麦记》是宋代时任竹山知县的郑延年所作,主要记载了当地出现祥瑞异麦之事以及相关背景等情况,以下是具体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文章开篇先描述竹山这个地方土地比较贫瘠,百姓虽然辛勤耕种,但只要有一年谷物收成不好,粮食就会匮乏短缺。在庆元己未年(即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郑延年来到竹山担任知县。到了第二年春天遇到小旱情,小麦都没办法抽穗开花,于是他赶忙率领同僚分别向各方神灵祈祷求雨,很快甘霖降下,远近各处都得到充足的滋润,大麦小麦都蓬勃生长起来。</p><p class="ql-block"> 到了四月十六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有本县百姓李祖振的田里出现了两支奇异的麦子,其中一支有五个麦穗,另一支是两歧(一茎两叉)的形态。当地的父老乡亲们又惊又喜,感叹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情况。作者认为这一是因为有圣明的君主在上,以真诚之心辅助天地化育万物,祥瑞和谐之气充盈满溢、无所不及;二是州郡长官(邦伯在这里可指代州郡长官,这里作者自指或包括自己在内的当地官员群体)宣扬德化极为勤勉才会出现这样的祥瑞感召,而自己不过是谨慎地遵行相关事务罢了。这一年冬小麦和春小麦都获得了大丰收,可见之前出现的祥瑞征兆并非虚有。</p><p class="ql-block"> 此前在县治东边有一块空地,向南望去霍山之上的诸多山峰簇拥在一起,山色浓绿浅翠层层叠现,于是在此建造了一座小亭子,站在亭中各处的溪山景色可以一览无余。亭子刚建好,奇异的麦子就出现了,所以就给亭子匾额取名为“喜丰”,用来增添本县百姓载歌载舞欢庆的情致。并且作者还提到过去像张堪因见到麦子两歧而作歌,周王因禾苗同穗而被记载到典籍中,还有树木连理、灵芝九茎等神奇的物产被记载在传记里,都是事出有因并非偶然的。作者最后期望从此以后,连年丰收的喜庆之事将会多得数不胜数,会有后人继承古人传统创作更多关于丰年的诗歌,自己所记并非虚妄,就简略地记录。</p> <p class="ql-block">“喜丰亭”后改名为“登爽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