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看懂抽象艺术

(蓝紫)

<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旦,新年第一天假期,预约了俄罗斯先锋主义艺术展,原本不是特别喜欢抽象艺术打算随便看看,却观展了4个小时,品尝一场艺术大餐出来而格外饥肠辘辘。利用周末,整理出观展笔记。(图为夏加尔作品)</p> <p class="ql-block">  通过一个展览看懂理解抽象艺术之美,成都美术馆正在举行的:“世纪破晓——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先锋主义艺术展”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先锋主义是近现代艺术流派早期的代表,从下面这个流派发展坐标可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7年十月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艺术、哲学与文学等领域亦掀起新的思潮,破旧立新成为时代的主题,俄罗斯先锋主义艺术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此次展览的四人组合各具特色和代表性</b>:<b><i>马克·夏加尔</i></b>用浪漫与抒情的想象重塑现实;<b><i>帕维尔·菲洛诺夫</i></b>在平面的画作上表现事物内在的结构和发生过程;<b><i>卡西米尔·马列维奇</i></b>和<b><i>瓦西里·康定斯基</i></b>分别创立了几何抽象主义和抒情抽象主义……他们从具象到抽象,不断拓展艺术的边界,将人类的审美体验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层次。</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以<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马列维奇、康定斯基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将抽象概念运用到了建筑、工业产品设计</b>等方面,使得先锋主义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绘画和雕塑的范畴,辐射到了戏剧、建筑、设计等与现实生活关联更为紧密的领域。由此,"艺术"和"审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落脚点,催生出了俄罗斯审美现代性的破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马克.夏加尔</b></p><p class="ql-block"> 夏加尔被视为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引路人,其作品横跨现实与幻想的边界,他用鲜明的色彩、流动的线条和象征性元素,深入探讨生活的本质、爱情的力量和信仰的意义。他的著名观点:“如果生命的调色板上只能有一种颜色,为生活与艺术提供全部的意义,这个颜色就是爱。”</p> <p class="ql-block">1887年马克·夏加尔出生在一个信仰犹太教的小城维捷布斯克(现属白俄罗斯),故乡的文化习俗和充满热情喜悦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情感态度,并始终贯穿于他的艺术创作中。</p> <p class="ql-block">维捷布斯克商店(夏加尔/早期作品)</p><p class="ql-block">1914年/纸本坦培拉49x48.5cm</p><p class="ql-block"> 从巴黎学习绘画回到家乡后,不仅是维捷布斯克的街道,就连他的家庭生活也成为了夏加尔的艺术主题。再次被唤起的童年记忆,在这幅画中得到了充分表达。艺术家描绘了一个熟悉的杂货店的世界,在那里,鲱鱼、燕麦、方糖、面粉和所有其它的小东西盛装在罐子中售卖。夏加尔用平静而充满爱意的目光,将日常的杂货店和物品诗意地表现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夏加尔始终捍卫着世界的具象化表达方式。然而夏加尔的具象并不是照搬现实,而是通过具象的符号,将现实与幻想、疏离感与直接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夏加尔的早期版画作品中,大量有睡眠状态的表达,一种个人直觉,夏加尔的作品题材仿佛出自梦境的描绘。</p> <p class="ql-block">  以爱为底色,编织美的梦境,在夏加尔长达8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的妻子贝拉就是永恒的"缪斯",直至夏加尔97岁临终前,他仍在为贝拉画画,用画笔记录下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和美好瞬间。对贝拉的爱激发着夏加尔创作了"情人"系列,他色彩﹣﹣蓝色、粉色、绿色、灰色、黑色,来表达 强烈的爱意和情绪。</p> <p class="ql-block">  夏加尔一生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在他的画面中,爱情呈现出鲜艳的颜色和充满童趣的形象,情侣也如同节庆的气球一般喜悦地漂浮上天空,展现出一种同时拥有地上和天上的、神性的幸福。夏加尔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也是后来世界热爱他的缘由。这种永恒的爱情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了艺术史上的一段传奇。</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夏加尔的艺术,在梦境与现实之间永无止境的游走,如同他的生活,一生浪漫。</b></p> <p class="ql-block">《一无所有的人》帕维尔·菲洛诺夫</p><p class="ql-block">1911-1912年/纸本油画/101x80cm</p><p class="ql-block"> 城市与自然的对比是菲洛诺夫关注的主题之一。画作中,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孤独身影,隐喻着贫民的绝望。</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帕维尔·菲洛诺夫</b></p><p class="ql-block"> 菲洛诺夫被认为是俄罗斯先锋主义最神秘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1883年1月8日(一说21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贫穷的工人阶级大家庭。</p><p class="ql-block"> 1907前往希腊阿索斯山、巴勒斯坦和新阿索斯朝圣。1908-1910旁听艺术学院的课程,这一时期形成了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不但学习成绩优异,且能文能武,1916-1918秋季,被动员并派往罗马尼亚前线。二月革命后,他被士兵们推选为波罗的海师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感觉是被时代耽误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38岁1919年5月至6月,参加冬宫"首届国家自由展览",以"进入宇宙盛放"为总标题,展出22件作品。1918返回圣彼得堡,继续绘画。</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菲洛诺夫</span>忠于艺术却不合时宜,58岁时,1941年寒冬死于饥饿,作品全部被俄罗斯博物馆雪藏。<b>此次是画家第一次在中国展出,个人认为是本次展览最为惊艳的部分。</b></p> <p class="ql-block">桌旁的三人</p><p class="ql-block">1914-1915年/布面油画/100.5x102 cm </p><p class="ql-block"> 在这件作品中,菲洛诺夫用非传统的方式描绘了"三位一体",将圣经故事"人性化"。他以老人的形象体现圣父,一旁的年轻人体现圣灵,而右边双手交叉的年轻人则是耶稣基督。摆放着鲜花、水果和水壶的桌子是主的餐桌,圣灵手中的杯子装满了献祭牛犊的血(红酒)。</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两个女孩</p><p class="ql-block">1915年/布面油画/72x89cm</p><p class="ql-block"> 这是菲洛诺夫早期的抽象作品之一,以分析方法为基础。根据进化论,菲洛诺夫在他的艺术中主张现代艺术家应遵从科学,体现的不应是可见的,而应是不可见的过程,这些过程不断在人体中发生,就像在周围的一切事物中发生一样。在《两个女孩》这幅画中,人们可以看到两个头部的轮廓与整个背景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菲洛诺夫的艺术创作与俄罗斯先锋艺术的许多代表人物一样,都以科学和哲学的发现为导向。进化论*、相对论*、原子结构的发现和二十世纪初宇宙观的发展,都对作家和艺术家们的世界观产生了巨大影响。菲洛诺夫不仅接受了这些理论,还把新的宇宙观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  作品《构图》 </p><p class="ql-block"> 对菲洛诺夫来说,人、动物以及周围环境都是由不断变化的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因此在他的画作中,菲洛诺夫描绘了物质肉眼可见的外部形态,以及有机和无机物体部的演变过程。作品中的人物、动物和植物的形象由象征原子和分子的符号形状所填充,它们构成了宇宙中存在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构图的局部色彩之美</p> <p class="ql-block">《马赛克背景中的男子》</p><p class="ql-block">(在和谐的色块中,放大可以看见很多人脸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集体农场工人</p><p class="ql-block">1931年/布面油画/70.5x54cm</p><p class="ql-block">菲洛诺夫以河流和乡村小屋为背景,创作了一幅不同寻常的男子肖像。他称这种作品为双重自然主义。与艺术家的其他画作一样,真实的人物在画布的每一毫米上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描绘。</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作品细节</p> <p class="ql-block">普季洛夫斯基工厂的拖拉机车间</p><p class="ql-block">1931-1932年/布面油画/73x99cm</p><p class="ql-block">《普季洛夫斯基工厂的拖拉机车间》是菲洛诺夫罕见的委托创作。艺术家被要求塑造出生产领袖的劳苦形象,而菲洛诺夫的作品则大量取材于生活,力求细节描绘的准确无误,并不加以理想主义的渲染。(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破纪录的"红黎明"工厂的工人们</p><p class="ql-block">1931-1932年/纸本油画/66.5x91.5 cm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是1931年7月菲洛诺夫创作的委托作品。艺术家需要画一名被授予劳动勋章的突击工人。菲洛诺夫来到工厂时,很高兴地看到工人叶连娜.瓦西里耶娃是"一位年长的、面相平和的女性"。但在草图阶段,客户就表示:"这是一位戴眼镜的老妇人,而不是突击模范。画作需要感染力!"但艺术家却"顺其自然"地继续创作。由于画中的"老妇人"并"不合适",许多客户仍不喜欢这幅画。尽管如此,菲洛诺夫还是按时完成并将其交给印刷厂,印制成了彩色明信片。</p><p class="ql-block">(从这些创作经历可以看出,画家的“不合时宜”,导致作品不被社会接纳,画家生活窘迫)</p> <p class="ql-block">菲洛诺夫《宇宙》及局部 </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家们更喜欢称自己为未来主义者,至上主义者或抽象主义者。与同一时期的立体主义发展相互融合。</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立体主义</b></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初,在现代哲学、科学和机械工程学的影响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以毕加索1907年《亚威农少女》为代表<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艺术上也诞生了立体主义这一流派。立体主义被看作是现代主义的"分水岭",它摒弃了传统的从一个固定视角描绘物体的方式,将从多维度观察到的物体重叠到一个平面上,展现同一物体在不同时空状态的叠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马列维奇</b></p><p class="ql-block"> 出生并成长在一个波兰、基辅(乌克兰)和俄罗斯文化交融的环境中。个性鲜明,早期经历了对不同艺术潮流的追随,例如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未来主义等。</p><p class="ql-block"> 1915年,马列维奇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名为“至上主义”-﹣尝试摆脱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描述,不再表现重量、重力、体积等事物的物理属性,而是强调事物带来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抽象成色彩和几何,以此来表现人与宇宙的关系。基于人和宇宙统一的概念,马列维奇将这些色彩和几何,放置于象征宇宙的白色背景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卡西米尔·马列维奇</b></p><p class="ql-block"> (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p><p class="ql-block"> 1879年2月马列维奇出生于基辅,<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父亲是当地制糖厂的经理</span>塞韦林.马列维奇(1845-1902),母亲是路德维加.亚历山德夫娜(1858-1942)。他是十四个孩子中的长子(其中5个在童年时期中天折)。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是在比洛波耶附近的帕克霍莫夫卡村和科诺托普度过的。</p><p class="ql-block"> 1895 进入基辅<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绘画学校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 1899年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岁</span>与卡西米尔·伊万诺芙娜·兹格莱茨(1883?-1942)<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结婚</span>。</p><p class="ql-block"> 1927年3月,48岁前往华沙举办个展,随后前往柏林,在一年一度的<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柏林艺术大展</span>(5月至9月)上获得了一个<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单独展厅</span>展示自己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6月5日,紧急返回列宁格勒,将展览中展出的画作、讲座说明表和理论笔记交给建筑师雨果.赫林保管(部分收藏现属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与娜塔莉亚.曼琴科(1902-1990)结婚,这是他的第<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次婚姻</span>。</p><p class="ql-block"> 1928 在哈尔科夫杂志《新一代》上发表文章。在基辅<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艺术学院任教</span>(至1930年)。</p><p class="ql-block"> 1929年11月1日,"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绘画和平面艺术作品展"在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开幕。马列维奇的作品在"抽象和超现实主义绘画与造型艺术"展览(<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苏黎世</span>)上<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展出</span>。</p><p class="ql-block"> 1932 被任命为<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实验室主任</span>。入选俄罗斯博物馆举办的"帝国主义时代的艺术"展览。参加"苏联十五年艺术家"周年展。作品在<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美国</span>举办的俄罗斯艺术展上<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展出</span>。参与一个未实现的项目﹣-"社会主义城市"。</p><p class="ql-block"> 1935年在"列宁格勒第一届艺术家展"上展示他最近的肖像(这是1962年之前,马列维奇的作品在俄罗斯的最后一次展览)。5月15日,他在列宁格勒去世。</p><p class="ql-block"> 根据马列维奇的遗嘱,他的骨灰被安葬在莫斯科附近的涅姆奇诺夫卡,并在此竖立了一个由 N . M .苏廷制作的带有黑色正方形的白色立方体。该纪念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毁。1988年,在原有的墓地上竖起了一个纪念牌:一个白色的立方体和一个红色的正方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13年,马列维奇画出了著名的《白底上的黑色方块》,这是至上主义的第一件作品,标志着至上主义的诞生。马列维奇在一张白纸上用直尺画上一个正方形,再用铅笔将之均匀涂黑。</p><p class="ql-block"> 1915年在彼得格勒展出,引起极大轰动和争议。马列维奇认为,艺术作品不再是自然物像的再现,抽走了感情的艺术作品无异于白纸上的黑方块。</p> <p class="ql-block">  《白上白》是俄国画家马列维奇所画的一系列在白色背景上的作品中最有名的作品,这是他探讨的逻辑结果,白色作品不是虚无主义的表现,白色画作是绘画的最高喜悦。</p><p class="ql-block">79.4×79.4厘米/油彩画布 </p><p class="ql-block">馆藏处: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作品只有一种颜色,在白色的基础上,不断地增加白色。这幅作品一经发表就引发了巨大的轰动,绘画艺术的思维被彻底打破了,绘画艺术的语言通过色彩在表达。至上主义绘画风格展现的是一种“大象无形”,一个无物象的创造,体现在绘画中纯粹感情或感觉至高无上的意思。否定了绘画中的主题、物象、内容、空间之后,简化成为在绘画的白色沉默,“无”成为了至上主义最高的绘画原则。</p> <p class="ql-block">  此次展览了《红方块》(二维农民妇女的现实主义绘画),是这位大师的代表作。马列维奇在1920年写道:“一个红方块就是世界艺术革命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对马列维奇来说,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可以用色彩与几何来表现。在他的艺术语言中,黑色是"简约",红色是"革命",白色是"纯粹"。《红方块》的阐释标题表明,作品中的方块不是没有意义的几何图形,而是有现实指向性的。</p> <p class="ql-block">《奶牛与小提琴》 (1913年)</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以立体—未来主义的风格著称,困惑又滑稽的画面组合,让人想起中国成语对牛弹琴,中外语境是如此相通。</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未来主义</b></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初,未来主义在意大利兴起,由诗人马里内蒂领导,涵盖了多个领域。1909年他在《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宣告传统艺术死亡,倡导新时代艺术形式。未来主义认为二十世纪工业、科技等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世界,新时代的特征是机器、技术及其带来的速度、力量和竞争。巴拉1912年作品《在阳台上奔跑的小女孩》成为未来主义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打破重组</p><p class="ql-block">在马列维奇创造出至上主义之前,他已经度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创作生涯。马列维奇早期经历了对不同艺术潮流的追随,他将日常生活中毫不相干的具象元素并置在一起,创造出一种主题、视觉和空间上的错位感,先后尝试了立体未来主义、无逻辑主义等风格。</p> <p class="ql-block">  马列维奇在各个领域展现他的才华</p><p class="ql-block"> 《战胜太阳》这部歌剧于1913年12月在圣彼得堡月神公园剧院首演,对先锋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列维奇负责该剧的布景和服装设计。在这部歌剧中,马列维奇运用黑色正方形作为舞台幕布,这是艺术家自己称之为"至上主义"风格的第一幅画作。</p><p class="ql-block"> 2013年,为纪念《黑方块》问世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博物馆与斯塔斯.纳敏剧院共同重新还原了这部歌剧,剧中人物身着马列维奇设计的服装。</p> <p class="ql-block">  与时俱进的马列维奇,寻找将自己的艺术转向人民的方法,对至上主义进行改造,进入至上自然主义阶段。三十年代初,马列维奇在绘画中引入了人物﹣﹣不是肖像,而是造型。</p> <p class="ql-block">有五栋房子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展出作品《自画像》(场地灯光反射,斜拍才能看清色彩)</p> <p class="ql-block">  “对于至上主义来说,客观世界的视觉印象并无意义,重要的是感受,而不是唤起这种感受的客观环境。”</p><p class="ql-block">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康定斯基</b></p><p class="ql-block"> 抽象艺术的奠基人,他对色彩和形式的探索是极具革命性的,极大地拓宽了现代艺术的边界和可能性。他的著作《论艺术的精神》《点线面》为抽象主义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1866年,康定斯基出生在莫斯科。青年时代,康定斯基接触到大量的俄罗斯民间艺术和童话传说,这些成为他终生艺术灵感的土壤。从那时起,康定斯基就深信,在生活中,就像在艺术中一样﹣﹣灵魂、精神、感性应该优先于物质,这一观点成为他理论和创作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1917年,康定斯基亲历了十月革命,积极投身文化艺术的复兴,参与了多个博物馆和艺术院校的建立。尽管康定斯基晚年都在西欧度过,但他仍在著作中写到了"我的斯拉夫灵魂"。</p><p class="ql-block">康定斯基在不同阶段,以多种身份影响着俄罗斯先锋主义。他的创作轨迹宛如骑士的冒险旅程,跨越地理,超越物质,以点、线、面的交响,触达观者,引发共鸣。</p> <p class="ql-block">  民俗﹣童话是灵感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动荡的政治变革和工业发展的双重冲击下,童话作为一种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式,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康定斯基对童话主题抱有极大的热情。他在《脚步》一书中回忆到,除了音乐之外,对他影响最大的童年记忆就是他姑姑讲述的俄罗斯和德国民间故事。他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表现了这些主题,甚至在他成为一位成熟的抽象艺术家后也是如此。用水彩画或油画在玻璃上绘制的"小玩意儿"几乎一直伴随着这位艺术家的创作。在这些作品中,他仿佛永远保持着童心,沉迷于姑姑讲述的童话故事。</p> <p class="ql-block">  康定斯基谈到了一座乡村小屋,他在那里看到了木板圣像画,以及一张桌子和一个炉子,上面画着简单的、打磨过的装饰。艺术家描写了发生在他身上的奇迹“绘画将我包围,我仿若置身其中。”康定斯基重复道,这种印象后来成为我作品的元素之一。</p><p class="ql-block"> 《康定斯基艺术理论著作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表现主义</b></p><p class="ql-block"> 表现主义是一个涉及多个文化艺术领域的思想潮流,主要活跃在德国。德国表现主义认为现代都市生活和机械文明压抑了人的本性和个性。他们从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里汲取灵感,不喜欢只是简单地模仿真实世界,更想表达"精神的美"和"内心的想法"。表现主义继承了德国古老艺术中重视个性、情感和主观表达的传统,在绘画造型上,喜欢强烈的对比,追求扭曲和变形的美感。以1893年蒙克的《呐喊》为代表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白色之上》康定斯基1920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抽象主义诞生的标志性作品</p><p class="ql-block"> 1911年至1921年期间,康定斯基率先进行了抽象艺术的实践,开辟了西方抽象主义的先河。他的抽象主义理论主要阐述于《论艺术的精神》《论形式问题》《论具体艺术》以及《点线面》等著作之中。他主张画家应通过非具象的形式来传达世界的内在之声。</p><p class="ql-block"> 康定斯基还试图将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理念转化为绘画语言。他的艺术理论涉及抽象主义的规则与美感、绘画中的音乐性特质,以及创作过程中的偶然性元素等问题。</p> <p class="ql-block">  此次展览中有很多视频展示也增加了音乐互动,听听让画家产生灵感的音乐,带给观众跨越时空的连接。</p> <p class="ql-block">  康定斯基博闻广识,他对音乐、科学和哲学都非常感兴趣。1898年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给康定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清楚地认识到“绘画能够表现出与音乐相同的力量”,碰撞、运动、噪音和沉默是可以通过节奏、色彩和形式来表现的。在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里,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启发,他对科学和艺术进行比较总结,其抽象概念也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无字诗篇》一组版画中的一幅</p><p class="ql-block"> 1887年,康定斯基前往德国开始专业学习艺术。<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尝试用德语写诗的挫败感</span>使得康定斯基于1903年创作了一套木版画作品集﹣-《无字诗篇》,来表达他对故乡俄罗斯难以言喻的怀念。在这批作品中,康定斯基离开了现代世界的纷扰,乘坐维京船只,沿着莱茵河驶向一个有着勇敢的骑士、优雅的女性、宁静的风景和带有洋葱穹顶教堂的童话世界。作品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是康定斯基内心情感的象。</p><p class="ql-block"> 《无字诗篇》将视觉、诗歌和音乐元素互相渗透。康定斯基在随后的创作和理论著作中进一步探索这些理念,催生了他艺术表现的核心﹣﹣抽象主义。</p> <p class="ql-block">   康定斯基从理论上对抽象主义做了诠释,最早提出了画家与观者的互动表达观念:</p><p class="ql-block"> 源于自然的直接印象,用纯粹的绘画形式来表达。我称之为“印象式”。</p><p class="ql-block"> 源于潜意识,是内在品格的非物象、自发的表达。我称之为“即兴式”。</p><p class="ql-block"> 源于缓慢的情感酝酿的表达,经过近乎苛刻的检验和加工。我称之为“构图式”。</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构图中,理智、意识、意志都起到引导作用,不过一切最终均凭感觉而定,与计量无关。这些作品,有意或无意,到底是建立在什么构图形式上,耐心的观者自有高见。</p><p class="ql-block"> ——1912年《论艺术的精神》瓦西里·康定斯基</p><p class="ql-block"> 康定斯基还曾经在包豪斯学院授课,包豪斯学院是一所新型的艺术学院,对俄罗斯艺术,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所艺术学院由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创立,旨在将自由、实用的艺术手段运用在当代艺术作品中,让这些作品体现类似的艺术特点。康定斯基的纯粹构成主义画作是受到分析性教学和包豪斯风格的强有力的理性线条的影响后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  <b>在十月革命前后的数十年当中,俄罗斯先锋派艺术是世界艺术舞台上的一支先锋力量,对于西方现代艺术、艺术思潮,包括现代设计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家那种大胆探索、创新的精神,更给予西方现代艺术家以深刻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图片为成都美术馆远景,一组雕塑,增加了元旦、春节年节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