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背後的神話

林道淡

<p class="ql-block">  汝窯瓷器成為收藏界的一個神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隻小小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宋年間</span>汝窯洗也能被拍賣市場炒出億元天價,這確實對誰都有巨大的誘惑力,製造這個神話主要依靠这幾個噱頭:一個是汝窯與書畫家皇帝宋徽宗趙佶的關係,它曾经被宋徽宗赵佶指定为北宋的宫廷用瓷,身上粘着皇家贵胄的气息。另一個題材是传言汝窯存世數量非常少,“传承有序”的汝窑器只有60来件,收藏界有一句老話“物以稀為貴”,更有收藏價值的是汝窯還曾經是滿清乾隆皇帝的至愛之玩物,更為難得的是汝窯的燒製工藝已經失傳,因此它自然也就成了收藏人追逐的珍品。當然,是否還有別的不為人知的內幕,那就不是我一個平頭百姓能夠窺探其究竟的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實際上汝窯青瓷燒製工藝的失傳不是因為它技術有传言中的那麼神秘,而是它的燒製工藝還不夠先進,与它同时期的南方白舍窑与徳化窑白瓷和景德镇影青瓷,均已使用高岭土为瓷胎烧成了胎釉玉化为一体的高密度高温瓷,烧制工艺已经遥遥领先。</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燒制青瓷的葫蘆窯產生不了足夠高的窯溫;再者是當年還沒有掌握好足夠熟練的控釉技術,燒制瓷器成本和市场收益率不成比例,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这种相对落后的技艺被市场逐步淘汰也是历史的必然。汝窯瓷器存世量之所以不多,首先是因為它的烧制時間比较久遠,第二是因為它的硬度和韌度都比較脆弱,容易被摔碎造成的,沒有那麼神秘!某些人嘴里的所謂傳說中的存世量只有多少個,那是更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陶瓷器皿自古就是一种公众日常生活容器,根本就没有任何办法进行存世量调查统计,哪来的统计数据!</p><p class="ql-block">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產品的質量都是由數量堆積起來的,汝窯瓷器自然也不會例外,汝窯瓷器的燒制技藝也是長年的燒制經驗積澱下來的,因此它們的存世數量必然也會很多,這個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古代汝河兩岸窯址規模中也能看出一二。由於汝窯本質上只是陶器,胎土就是隨處可見的普通粘性比較高的粘土,這就是收藏界所說的香灰胎,加上當時的技術和經驗也無法解決高温下淌釉造成的成品率低下問題,汝窑旧窑址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因趟釉造成产品与匣子发生粘连现象而产生的废品。汝窯的燒制溫度只有1150度左右,胎體的玉化程度不夠,造成器物的韌度偏低,時間長了還會繼續出現開片紋,造成有些汝窯陶瓷容器出現儲存液體時滲漏現象,從而降低它們的實際使用價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残次品数量太多造成汝窯成品的造價偏高,產品質量尤其是大件產品遠不如其它地方(比如景德鎮)生產的產品,因此,汝窯實際上是由陶器過渡到瓷器的中間環節產品,它只是最早被市場機制所淘汰的施釉陶品種之一,在瓷器工艺的历史研究方面有很大作用,但是完全不值得極力吹捧,汝窯瓷器只是如實表達了我們瓷器生產歷史上的一個階段,在表達我們先人的審美水平上有一些參考價值而已。</p><p class="ql-block"> 南宋晚期之後,南方的江西和福建一帶瓷器的胎土已經不再單純使用普通泥土,而是開始使用純淨的高嶺土,瓷器的燒制窯溫也已經達到了1280度,燒出來的瓷器產品玉化程度高,不論是密度還是韌度都不是汝窯可比。古玩收藏界把汝窯瓷器炒成天價,是古玩市場給初入收藏領域的人挖坑。一句話,汝窯烧制技艺之所以失傳,不是因為它本身的製作水平有多高,而是它的技術含量並不高,从而造成產品合格率偏低,嚴重的時候還有開窯後產品的合格率為零,一大群人全都白忙活了,因此北宋汝窯的燒製成本一直都居高不下,市場上销售價格也就必然偏高,不能適應後來人們更高品質的生活需求,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逐渐處於弱勢地位,退出市場就是它的必然結果,工藝落後的旧產品退出市場是人类制造业历史上工艺替代的普遍规律,汝窑的燒制工藝自然也就不再被传承下来,這不是什麼神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