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无梦徽州、赏宏村秋色。

余登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9日一12月1日我参加了宁波文化之旅第11期"赏皖南秋色、寻无梦徽州"活动。因我是带着"明清时期为什么徽商中多盐商、徽商为什么能中国兴盛数百年"的问题去的,所以我这篇游记只写徽州城、宏村和屯溪老街。</p> <p class="ql-block">过去所谓的古徽州除了今日黄山市的三区(黄山区、徽州区、屯溪区),四县(黟县、歙县、祁门县、休宁县)还包括江西婺源县和宣城市绩溪县。</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建制:徽州府是一府六县(徽州府、黟县、歙州、祁门县、婺源县、休宁县绩溪县)。</p> <p class="ql-block">徽州今属黄山市,说到黄山我们一定会想到"名山魁首属黄山"的名句。秦时因山上石头既多又黑,而被称为黟山;后传说黄帝曾在这里炼丹,唐玄宗于天宝六载(747)下诏更名为《黄山》。</p><p class="ql-block"> 黄山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其中核心风景区160、6平方干米,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黄山集中了国内各大名山优势,如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险、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峨眉之清凉、雁荡之巧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两登黄山,发出赞言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命名由来: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灭吴国,改新都郡。郡名新安,一说是以祁门县新安山为名,一说安定之意。唐武德四年(621)汪华归附唐朝,被封为越国公,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人方腊起义后,宋朝廷改歙州为徽州,徽州的名称由来是:一说是绩溪境内有徽岭、徽溪;一说是:"徽"为美义,其实徽字本意为″绳索"、梱绑的意思。用徽州↙命名表达宋王朝在经过"动乱"以后企望对这片土地加强约束和统治。从此直到宣统三年(1911)的790年间,作州府名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更变。据说安徽的省名是把安庆与徽州各取一字来的。</p><p class="ql-block">(我专门到词源大字典查"徽"字的介释,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徽"字第一介释是美好的意思;"‘徽"的第四介释是"徽索"即是绑梱罪犯和俘虏的绳索,如果徽州是宋徽宗赐名的,则就是经方腊动乱后,徽州就是这层意思。</p><p class="ql-block">有人会问:那他自己为什么叫宋徽宗?徽宗是他死后别人给他追认的,再说他是个被俘虏的人。</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徽州文化的浓缩。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阆中古城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城。</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五峰拱秀,六水回澜,山光水色,楚楚动人。景区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交织展示着古朴的风采,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徽州古城景区辖六个景点:东方凯旋门——许国石坊;徽古城标志——徽州古衙;江南第一街——斗山街;徽商之源——渔梁古壩;徽州大观园——徽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陶行知纪念馆。徽州古城是展示徽州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浓缩了徽州交化最为精彩和鲜明的特征、也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汉族文化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是我国四大古城之一,(四大古城是指:四川阆中;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徽州)。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城内文化遗存众多,拥有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古城分为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四道门,还保留瓮城原样。</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学派之一,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帮"。作为古徽州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古城不仅是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徽州府治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游览路线图》汽车从渔梁坝到徽州古城,已是华灯初放的傍晚,我们依着游览路线图由南入城——承流宣化牌坊——南谯楼——徽州府衙——阳和门(东谯楼)——许国石坊——陶行知纪念馆——斗山街。</p> <p class="ql-block">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处,古称新安,秦置郡、县后历朝曾前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绩溪),徽州的名称一直沿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徽州已由地理名词转化为一个文化圈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徽商、晋商、粤商、甬商为中国四大著名商邦,曾有诗写出徽商的神通广大:"欲识金银气、须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商的学识和高情商的为人处世。</p><p class="ql-block"> 徽商最早产生在宋代,徽商历史悠久,到明代后期至清朝初期才发展到全盛期,由于徽商所处的地段是贫困山区,种田无法养活自己,所以开始走上了从商之路,这才成为人人皆知的著名商帮,为后人留下了坚实的商业基础。</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瓮城)、府衙、城内宅第图。</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承流宣化坊》始建于明代,由时任徽州知府何歆所修,一度被改名为"东南巨藩坊"。寓意是徽州是孔孟儒家思想的主要传承发展地,正面镌刻"承流宣化"字样,说的是:"官员要奉君令教化百姓"。背面刻印着"东南邹鲁",邹鲁是孔子、孟子的故乡,寓意是徽州名人辈出、文化昌盛。儒家文化倡导的是"大一统"观念,包括徽文化倡导的"和合共生,正中平和"的世界观也契合了教化百姓所需。徽州主政的历代官员都重视教化百姓,发挥儒家文化思想,在整合社会群体、筑牢集体意识方向起到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承流宣化坊》的背面刻着《东南邹鲁》。</p><p class="ql-block">董仲舒说"今之郡守、县令为民师帅,所使承流宣化也",意思是说臣民受君命教化民风,民风文明,则国运昌盛。承流宣化坊充分体现了古代徽州人治理多民族社会的政治智慧。包括徽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涵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外景。</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内景,中间亭中向南有"公生明、廉生威"碑,向北面刻有"尔奉尔祿,来自民脂民豪,小民可欺,苍天难讳。两侧厢房是与朝廷六部相对应的东侧是"吏、户、礼"三房;西侧是:"兵、刑、工"三房;大堂是座北朝南。两侧如凉亭的建筑为"息讼亭",是用来参加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分别在此等候。这些规制在我看来可能是明朝廷统一规定的,因这里府衙与慈城的县衙和江西省浮梁县的规制几乎一致。</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但"徽州"名始于宋宣和年间。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规制"的模式在影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修建。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为2、4km平方,建筑面积为0、98Km平方。主要包括广场、南樵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城楼。今徽州城的格局是由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史桂芳倡筑城,至三十九年建成。东践问政山、西靠府城垣、全长七里多,有城门四座,南门紫阳、东门问政、北门新安、西北门玉屏。同时府城城墙增高加固,并筑月城。月城套筑在大城门的内外侧,用于屯兵防守,保护古城,至此徽州古城府县双城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p> <p class="ql-block">《南樵楼》建造于明末,过街楼形式,为州、路、府街署正门。兼作报时建筑,门洞两侧各立13根木柱支撑横梁,历代多次重修,现存木构为清式,楼三重三开间,砖木结构,高脊重檐,高约20米、阔21米、深10米,占地面积21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东谯楼》也称《陽和門》,宋绍兴二十年(1150)建,楼上原有报时设备,故名也叫《鼓楼》。楼宽12米、深10米、高13米,歇山顶重檐建阁,前后通间建窗,西北两侧有石通道。历代均作重修,现存木构为清代。</p> <p class="ql-block">《牌坊》也叫牌楼,一般用来旌表或纪念某人或某事。从元代到清代,徽州曾经竖起过千余座牌坊。现尚存百余座,被誉为"牌坊之乡"。位于歙县的棠樾牌坊就是其中的代表。(我每次去黄山游,只是远远地看到,心中有些神往,这次也没看到)。棠樾村位于歙县城西5千米处,村头大道上,依次以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7座牌坊,其中明代3座,分别是鲍灿坊、慈孝里坊、鲍象贤尚书坊;清代4座,分别是鲍妻节孝坊、鲍漱芬父子乐善好施坊、鲍文渊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这些牌坊表明棠樾鲍氏是一个以"孝悌"为核心、严格奉行封建礼教,倡导儒家伦理道德的家族。清乾隆皇帝就为棠樾题写过:"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之句。</p> <p class="ql-block">《牌坊门楼》徽州历史上牌坊数量众多,历史悠久,类型丰富,被誉为牌坊之家。牌坊的功能由最初够空间分界发展为包含建筑、标旁忠孝节义等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徽州牌坊是徽商发迹以后回乡所建,是一种特别文化符号。在封建社会里,牌坊以彰显门第,炫躍门楣,标旁功德和空间分界之功能。</p><p class="ql-block">"门楼"不仅有实用功能,防止雨水顺墙下溅到门上,还起到装饰作用,显示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门楼是徽派建筑対"门面的一种典型的装饰方式,素有"千金门楼"。人们对其凝练成"门当户对"、"门第等次"等成语速耳相传。门楼是徽派建筑的门面,门楼的建造丰俭彰显主人的门第,在形制上有字匾门、拱形门、牌楼门、垂花门等,门罩顶部,普通常采用青瓦超檐,檐下用青砖嵌切,城成富有变化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许國牌坊》又称大学士坊,于明万历年间为武英大学士许國(1527一1596)赐建,距今已经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徽州石牌坊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石坊仿木构造建筑,形制为阈内所罕见。平面是口字形,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全高为11、4米,整个牌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双柱三楼的石牌坊组合而成。石料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八根柱子各为方形,边长约50厘米,高约7米,梁枋、拦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块石料制成。在建筑造型上,许国石坊四坊连架,八柱并立,俗称"八脚牌坊",其四柱三楼冲天式石坊形制,垂明清数百年,在石坊建筑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在仿木构造建筑上,有脊、吻、渊,且石坊的每一方石柱、每道梁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巧妙地展现了牌坊主人许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的成就。南雕"巨龙腾飞"象征皇帝面南而王,代表了许国对朝廷的忠诚;东雕"鱼跃龙门"、内雕"三报(豹)喜(喜鹊)","龙庭舞鹰"表示许国科班出身、身居武英殿大学士的地位和其在万历年间的三次升迁;北雕"瑞鹤祥云"、两面雕"威风祥麟",称誉了对当时社会的德政昌隆,寓意天下太平;内侧的"鹿鸣图"则借《诗经*鹿鸣》篇意,代表生活儒雅的礼部尚书许国。可以肯定,许国石坊是徽州地区牌坊建筑艺术和牌坊文化当中当之无愧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在许国牌坊不远处,有一处《陶行知纪念馆》,原是一幢仿徽派的建筑,原址为陶行知幼年就读的崇一学堂,内陈列陶行知的遗物和遗联。这是一副他对教育事业赤子之心的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p><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横眉上有块匾额《万世师表》,落款是宋庆龄,对陶行知评价:提升到与孔子一样高度。</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先生的塑像》陶行知于1891年生在歙县黄潭源村,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p> <p class="ql-block">  斗山街位于歙县城内,因依靠斗山而得名,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聚居地,这里多为高墙大院、豪门阔府,可谓是古建筑博物馆,享受"锦绣江南第一街"的美誉。这里还被称为"徽商故里斗山街》,斗山街不仅是徽州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游客了解徽州古域历史文化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建于明清时期,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宦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贾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质牌坊——叶氏贞节坊等等。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道来,讲叙着古老而凄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黟县宏村景区进门鉴票处。门前立柱有联:</p><p class="ql-block">楹联:千年古村逢国运/万世基业承祖德。</p> <p class="ql-block">《宏村》是徽州地区的古村落,以其鲜明的文化和习俗,特别是黛瓦、粉壁、马头墙约建筑风格更被视为徽州文化的典型标志,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均占有重要一页,还有以其独特的风光和水利设施而闻名世内外。</p> <p class="ql-block">《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千米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希延止今已有8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宏村口大树一一红杨树,学名枫杨,胡桃科枫杨属,别名枰柳、麻柳等。落叶乔木,小坚果,为宏村的风水树,高19米、围6米,树龄500岁,系牛形村牛角之一。古时村内老百姓办喜事,新娘子的花轿先要绕村口的大树一周,然后出村,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洪福齐人。</p> <p class="ql-block">  徽州民居的整体风貌,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特色。粉墙黛瓦对比鲜明,宁静素雅。马头墙则防火功能与艺术价值于一身,加砌的墙体能够在聚集的民居不慎失火时有效防止火势曼延,同时,以直线构图为主,随屋面斜坡呈阶梯状跌落的外形极富艺术美感,"三叠式"、"五叠式"等变换的式样,更显其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古徽州因地偏远内陆腹地,自古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与习俗,特别是黛瓦、粉壁、马头墙的建筑风格更被视为徽州文化的典型标志,在中国至世界建筑史上均占有重要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古村的水利设施》包括:由雷岗引水进村,建造"水圳"(牛腸)由西向东从每家每户门前流过,流入村中央的"月沼"(牛胃),经过滤流入"南湖"(牛肚)。南湖底位比农田高,有阀门可控制村里的水位。图中所示是:"清流从每家每户门前流过"的场境。使村民过上:"浣汲末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p> <p class="ql-block">宏村现存明清时期古建筑137幢,它的特色是在村子的布局构置;平面采用"牛"形布局,村中半月型池塘——月沼被称为"牛胃";一条400余米长的溪水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为"牛腸";村西北溪水上架上4座木桥,作为"牛脚"。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而且调节了气温,改善了环境。</p> <p class="ql-block">宁波市文化之旅朋友们打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横幅,在宏村口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徽州的古民居一般以天井为中心,呈现出方形或矩形的建制。开敞的堂屋(明堂),左右居室、厢房对称分布,围合天井侧的屋面向内倾斜,遇雨则汇水至天井下方的聚水池内,谓之"四水归堂",象征肥水不流外人田,有"聚财"之意。民居的整体结构多为进制的,变形较多,组合灵活,依据需要,一般在单体建筑的后方向即纵深方向一进一进地串联加接,或在单体建筑的左右两侧一幢一并接,形成一屋多进(幢),每进(幢)皆有天井的连幢布局。</p> <p class="ql-block">南湖位于村南首,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当时宏村人口繁衍,靠月塘(月沼)蓄水已不够用,村民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砌石,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位于南湖北侧的南湖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由宏村六家书院合并而成,现占地约6000平方米。书院包含有志道堂(讲学之处)、文昌阁(供奉孔子牌位处)、会文阁(学生读四书五经处)、启蒙阁(启蒙读书之处)、望湖楼(闲时观景休息之地)及祇园(内苑)六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南湖》是宏村最具标志性的点之一,南湖的画桥是电影《卧虎藏龙》里李慕白牵马走过的桥,是旅客必打卡、拍照的地方。(南湖历史修整过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画桥",成现在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南湖秋色。</p> <p class="ql-block">《南湖书院》前有南湖碧水,与连栋楼舍相接,黛瓦粉墙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展现出徽派建筑的和谐美。</p> <p class="ql-block">《南湖书院》位于安徽省黔县宏村,明时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被称为"依湖六院″,到了清嘉庆十九年(1814)这六院私塾合并,取名"以文家塾",也被称作"南湖书院。南湖书院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风格具有传统的徽派风格。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望湖楼》及《衹园》六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志道堂》是先生讲学的地方;《文昌阁》是供奉孔子牌位、供学生瞻仰膜拜的地方;《会文阁》是学生读"四书五经"的场所;《启蒙阁》是小小学生启蒙读书之处;</p><p class="ql-block">《望湖楼》是师生望湖观景休憇的地方;《祇园》是内苑,是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是学生赡仰膜拜孔子的地方,堂的正中挂着先师孔子的画像,案桌正中孔子的神位,另位四个分别是:孟子、曾子、颜子、子思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樂彼園》</p> <p class="ql-block">  《树人堂》由清敕授奉政大夫,浩赠朝议大夫汪星聚所建,于同治元年(1862年)建成。背景是汪星聚不滿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后所建。系二楼三间结构,花园水池,独具匠心,房屋宅基呈六边型,取"六合大顺"之意,正厅、偏厅背靠水圳,座北朝南,天花桥彩绘走彩,厅堂东侧利用有限空地建一小鱼池,活水长流,院里有两个小房,外门为门楼,内悬枋板板,树人堂为"百业须精、儿孙当教"之意,寓意深远。</p><p class="ql-block">《树人堂》中有副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孝弟传家根本; 下联:诗书经世文章。</p> <p class="ql-block">《树人堂》系二楼三间结构,花园水池,独具匠心,房屋宅基呈六边型,取"六合大顺"之意,正厅、偏厅背靠水圳,座北朝南,天花桥彩绘走彩,厅堂东侧利用有限空地建一小鱼池,活水长流,院里有两个小房,外门为门楼,内悬枋板板,树人堂为"百业须精儿孙当教"之意,寓意深远。</p><p class="ql-block">《树人堂》中有副对联:</p><p class="ql-block">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p> <p class="ql-block">匾额:树人堂。说的是持家的二个根本。</p><p class="ql-block">敦孝弟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p><p class="ql-block">承先祖德当从宽处积;</p><p class="ql-block">传子孙福须从和中求。</p> <p class="ql-block">徽州所处地段较偏僻,种田无法养活一家子,所以很多男子走上从商之路,离乡背井到外操荡,妻子在家养儿育女,多么希望丈夫早日归来……。</p> <p class="ql-block">唐朝诗人白居易有首诗《琵琶行》说:</p><p class="ql-block">"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去卖茶"的名句。说的经商的男人为了养家糊口,离乡背井,历尽千辛万苦,到外面世界去操荡,还要背上"商人重利轻别离"的骂名。(浮梁在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离徽州不远)。</p> <p class="ql-block">"徽州建筑"以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牌坊为主,其中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多变,变化无穷;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的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建筑雕刻艺术上,讲究综合运用,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宏村八景之一《南湖秋色》</p> <p class="ql-block">宏村八景之一《月塘风荷》。</p> <p class="ql-block">《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庙堂,也是同族人商议族中大事的场所,遍布徽州的祠堂大多由出门在外的徽商倡议并出贺兴建的,表现了徽州人念念不忘故土老家、念念不忘宗族兴旺的心结。图中显示的是宏村《汪氏宗祠》眉额,二侧匾额是:进士。门前楹联是:</p><p class="ql-block">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p> <p class="ql-block">《月沼》半月型的月沼是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点水而过的地方,月沼水明如镜,既具有蓄水、净水作用,又是供村民聚集、玩耍的重要空间。</p> <p class="ql-block">汪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当地导游邵燕飞正在讲介宏村汪氏宗祠特色。</p> <p class="ql-block">《汪氏宗祠》在月塘前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樂叙堂》为汪氏宗祠,建于15世纪初。建造背景是:乐叙堂与月诏是宏村最基础部分,这二者组成宏村八景之一的"月沼风荷"。建筑特点是:前进、门楼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吴有典型明代风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盘斗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美,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功能:作为汪氏宗祠,叙乐堂具有祭祀和宗族聚会、议事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汪氏宗祠内的《恩齐公樂叙堂记略》</p> <p class="ql-block">《壽冠宏澤》宗祠内放牌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月沼》位于宏村中央,状如半月,故谓"月池",系牛形古水系中的"牛胃"。明永乐年间(1403一1423)宏村76世祖汪世齐勘定,开挖此池塘,并凿西溪水入池,供族人防火、饮用、洗涤,其后裔汪升平等人因地制宜,最终确定池塘形状和范围。</p> <p class="ql-block">《承志堂》建造者是清未宏村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建成于清咸丰五年(1835),有民间故宫之称谓,整幢建筑精雕细作,朱柱金梁。建筑特点:整体结构协调,三雕(木雕、砖雕、石雕)精美,尊卑有序的特征明显,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主建筑为砖木结构,有136根柱、60道门、60扇窗,寓意六六大顺。有九个天井、七座楼阁,前后两进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整座大院内可不走雨路,四达八达,具有饮水井、养鱼塘、厨房、娱乐内房、储粮仓、花园、书房厅堂等多种功能。</p> <p class="ql-block">月塘位于宏村中心地带、为半月型池塘、就是所谓的牛胃、开挖于明永乐年间、水质常年碧绿、清净、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水圳清流送到家</p> <p class="ql-block">《敬修堂》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年历史,占地面积280平方米,正厅为后二单元,三间二楼结构,木雕造型特,线面严謹,庭院两石榴花坛,鼋石鱼池,是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的典范,院内两侧还有两棵百年牡丹,实属民间罕见。</p><p class="ql-block">《敬修堂》中有副用椽文的楹联:</p><p class="ql-block">孝弟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p> <p class="ql-block">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p> <p class="ql-block">古村落中的"摩特儿"。</p> <p class="ql-block">连"石柱挡"都雕刻上“壽"字,一是炫耀宅第的豪华,二是显示主人有文化。</p> <p class="ql-block">屯溪《镇海桥》位于新安江、横河、率水河交汇处,东西贯穿屯溪老街与黎阳镇;旧时为进出屯溪的门户。</p><p class="ql-block">屯溪镇海桥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为六墩七孔石拱桥,宽6米、高10米、长133米。由于为保证桥下的水上运输留足够空间,提高桥面度,桥面要高出两岸路面,于是又从两端延伸引桥各15米。</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夜暮降临,华灯初放,熠熠生辉,江面上点点渔火,我仿佛看到昔时在那江面上万舸争流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镇海桥》位于新安江、横河、率水河三江汇流之地。原这里是一座水陆码头,旁边的屯溪老街也是在这基础发展起来。</p> <p class="ql-block">飞虹陆地南贯北,浩瀚水流西逝东。</p> <p class="ql-block">月映屯溪镇海桥。</p> <p class="ql-block">《老街的石碑坊》屯溪老街自宋嘉定年间建造,上今已有千年历史。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宋高宗移都临安(今杭州)有着密不可分仍联系,外出的徽商返乡后,模仿宋城的建筑风格,在家乡大兴土木,因此屯溪老街他被称作"宋街"。</p> <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仍保持着昔日样子,路面由青石板铺就,店铺仍是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经营的是当地土特产和文房四宝等文具。</p> <p class="ql-block">老街的店铺约有300一500家,其中历史悠久的约有近百家,主要经营的是"文房四宝一一笔、纸、墨、砚",山地土特产,如茶叶、徽菊、生漆以及地方小吃。</p> <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牌坊》在我看来整条街古色古香货架鲜明,一是茶叶,如黄山毛峰、黄山银钩、黄山贡菊、太平猴魁等茶叶;二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如宣纸、歙砚、徽墨、宣笔,但看看价格,大得吓人,好在我们是文化之旅,有很多对文房四宝熟悉的人,他们在现场讲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讲座,使我们增添相关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三百砚斋》专营歙砚的商店。</p> <p class="ql-block">《华山徽宴酒店》</p> <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誌》位在石牌坊不远处。街誌写着老街建筑特色,全长约1272米,宽5至8米,路面由青石板铺就。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古色古香,充滿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临街的铺一般为二层,均为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设计枸思奇巧,门楣上有徽派木雕,题材为戏曲内容,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屯溪老街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徽州文化集中展窗口。‘</p> <p class="ql-block">见到《老街第一楼》酒楼,使我想起宁波当时最有名的酒店"东福园",当时主营的徽菜,(中国四大菜帮是:徽菜、粤菜、川菜、鲁菜)今见这酒家的照牌菜是"毛豆腐、臭鳜鱼、歙县银鱼"等特产。同行的李峰先生曾多次陪同客人到屯溪,是徽菜席上老江湖,这次自告奋勇引领、点菜,让我们在屯溪吃到真正的徽帮菜。</p> <p class="ql-block">《文房四宝誉神州》笔墨纸砚是古代文人离不开的物件,但最精致、最有名、汇集一地的只有在安徽皖南。这是宣笔、徽墨、宣纸、歙砚。中国邮政2006年9月10日发行《文墨四宝》特种邮票。</p><p class="ql-block">《宣笔》制笔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韩愈《毛颖传》记载:秦朝名将蒙恬率军南下,途经中山(今宣城一带),见山中兔肥毫长,又盛产竹子,遂命人逮兔取毫,以竹为管制笔,世称"蒙恬笔"。唐时宣城成为全国制笔中心,所产紫毫是笔中上品。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唐朝‘书法家柳公权都曾写过《求笔帖》分别向当时宣城制笔名家求笔;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都为宣笔写过赞美诗。</p><p class="ql-block">《墨》的发明是古人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业的一朵奇葩,其生产可追溯唐代,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徽州是主要产地。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有自己独有的绝技且秘不外传,一派中针对不同制墨原料,也会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制出的徽墨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p><p class="ql-block">《纸》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如一,而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中杰出的代表,有"纸中之王"的美称。宣纸产于泾县西南的小岭一带,主要原料是当地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而乌溪上游的两条支流,一条淡碱性,适合原料加工,一条淡酸性,适合成纸用水。定纸的制作过程有140多道工序,完全由手工操作,无法用机器代替,相当一部分环节依靠经验掌握,甚至无法用语言文字记录传授。宣纸成品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软坚韧,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防腐防蛀,故有"纸寿千年"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其主要制作地和成名地在歙县,故称歙砚。据记载:宋代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品种增多,精砚不断涌现,歙砚的价格亦扶摇直上,其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p><p class="ql-block">歙砚制作技艺以雕刻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锤、图案设计、雕刻、打滑、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细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100多个品种。成品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被称为"石冠群山"、"中国名珠"美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丿/'</p> <p class="ql-block">高山云雾出名茶。早在唐宋安徽早有茶名,陆羽在《茶经》里有讲到,史中也有记载安徽有贡品名茶。到明朝‘安徽的名茶有: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红等。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黄山毛峰》。在光绪元年(1875)甴"附裕大茶行"创始人谢正安集多年种、采、制茶之经验,率家人在歙县富溪村创制出"红亳披身"芽尖如峰"的"毛峰"茶。</p><p class="ql-block">《太平猴魁》创制清末,为尖茶的魁首。此茶采摘之考究,标准之严格,在我国名茶中亦属魁首。采摘时间为谷雨前后至立夏,采摘在晴天进行,上午采、中午拣、下午制。每朵茶都是两叶抱一茶,俗称"两刀一枪";成茶扁平挺直,魁伟壮实,色苍綠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品饮做到"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p><p class="ql-block">《祁门红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产自祁门县。清光绪初年创制成功,一经问世,即以超凡出众的品质蜚声中外。成品祁红,外表色泽乌润,条索紧细,锋杪秀丽。汤色红艳透明,叶底鲜红明亮。其最具魅力的是香气,被国内外茶师称为"祁门香"。。</p> <p class="ql-block">我一直有些纳闷:明清时期徽州为什么这么兴旺发达、徽商为什么这么厉害、徽州城内深宅大院为什么这么多、这么豪华?如凭地域,它是闭塞的山区,如凭交通,水路只有新安江通富春江到杭州;如凭农产品,也是土壤稀少、贫瘠,产出不多。带着这几个问题,也是我参加这次宁波文化之旅的″赏皖南秋色、寻无梦徽州"的初衷。</p> <p class="ql-block">与六十年同窗好友王介堂先生同游皖南徽州,他曾获得"浙江省十佳业余文保员"的称号、还被宁波市档案馆聘请为"活档案馆员"。</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安徽游时导游——邵飞燕,她普通话讲得标准,景点讲介风趣,而且知识面也比较宽广,当我提出好几个问题,她都能很好地应对,我对她的回答也较滿意,比如1、为什么徽商多盐商?2、为什么明清时徽商能那么兴隆?3、为什么徽州多牌坊、宗祠、豪宅第?</p> <p class="ql-block">徽州商帮中盐商在中华大地上势力很大。所谓的徽州盐商是从事盐业的商人和商人集团,徽商即徽州商人,也就是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徽州盐商在明清时势力很大。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到清道光十年,徽州的盐商基本把持全国盐业的运输和买卖,徽商在这一时期几制全国的财政的七分之四。</p> <p class="ql-block">徽州地处贫瘠的山区,那儿的人由于谋生的需要,不得不离乡背井外出经商,去创业,异地的陌生,商路的艰险,无不从肉体和身体残酷折磨着他们。但素以"勤以山伐能寒暑、恶衣食"的徽州人,都能肩负父兄、家族生存、发展的重负,不觉出生寒贱、资源的匮乏,这也形成了徽商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特征,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明朝建立之初天下未定,漠北蒙古势力残存势力入侵中原,当时明政府缺少军粮,那时的徽州人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地向边关输送粮食,由此获得皇帝的认可,予以也作盐生意的补偿,此刻徽商才开始初露头角、兴盛发达起来。</p> <p class="ql-block">据《晋书》记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外出经商。齐梁时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运销外,还有商品茶、歙县砚、徽州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文房四宝的产品问世,更加促进了徽商的发展,他们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讲究从商的诚信道德。</p> <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时期,聪明的徽商抓住当时清政府颁布纲盐制度的时机,趁此机会直垄断全国大部分盐业市场,他们还与官商们利益梱绑在一起,使两者融为一体,让徽商背靠官方的支持(明清时盐业官营、民间不得私自贩运)。此后他们就有了200多年运销食盐的特权。</p> <p class="ql-block">自第一批徽商发家致富,衣锦还乡后,开始造福乡梓,建桥、铺路和兴建祠堂、开办学校等。之后每一代徽商特别重视故乡教育和发展,期望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管理的人才(商贾有用人才)、做官的人才(代理人),壮大自己的队伍、加强徽商的势力。</p> <p class="ql-block">徽州人的宗族观念強,村庄里的祠堂建得高大、华丽,先富起来的商贾帮衬乡里子侄经商,家乡建学校、在驻地建同乡会……等。</p> <p class="ql-block">《胡雪岩》(1823一1885)本名胡光镛,字雪岩,出生在安徽徽州绩溪。13岁到杭州,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的代表人物。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打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这军火、粮米接济清兵,而被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建船政局,左宗棠在西征平叛阿古柏,他为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他斫做一切倍受左宗棠赏识,朝廷的信赖,但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p><p class="ql-block">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来全国各地设立阜康钱号,被称为"活财神"。</p><p class="ql-block">还在杭州设立了"胡庆余堂"冲药店,制"避瘟单"、"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嬴得"江南药王"之美誉。</p><p class="ql-block">所以民间有传:"做宫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光绪九年(1883)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去半,最终胡雪岩被革职查抄家产,企业倒闭,郁郁而终。‘</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从这次旅游中看到、听到的认知,回家后我在网络中去寻找"徽商为什么能成为我国著名商帮?"这个问题,答复如下:</p><p class="ql-block">1、政策的支持:明初年的"开中制",为徽商进入盐业提供机会,明王朝根据边关军事需要,出榜招商运输粮食,然后按价付予盐引,允其行销盐业,这种制度使徽商有机会通过运输粮食换取行销盐的特权。</p><p class="ql-block">2、地理位置的优势:安徽地近两淮,因离广陵(今扬州)近,两淮行盐都在徽商经常往来场所,他们了解该区域地理和人情习俗,这是其他商帮无法与之抗衡。</p><p class="ql-block">3、文化优势:徽商普遍有文化,当地从事文化教育,有和于熟悉盐法,与盐政官员打交道,为众商兴利除弊,获取更加商业机会。</p><p class="ql-block">4、政治优势:因重视文化教育,有的跻身封建士大夫行列,与盐政官员关系密切,与盐政宫员利益密切,受到盐商官员关照;培养子弟入仕途,来保护徽商利益。</p><p class="ql-block">5、宗族优势:明万历间实行纲运制后,两淮的徽州盐商大多利用徽州传统宗族观念,结伙营私,这种以血缘家族结成的商帮競争力大增。</p><p class="ql-block">6、经济利益驱动:徽州盐商势力很大,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到道光十年,徽盐商基本把持全国盐业运输和买卖,几乎控制全国经济七分之四。</p><p class="ql-block">7、盐业的高额利润:盐业是国家控制的行业,盐商为获得利润,将主要精力放在疏通与官方关系上,徽商比任何一个商帮在这方面投入都要大得多。|</p> <p class="ql-block">欢迎您的光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