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临写

赧郎山人

<p class="ql-block"> 临写局部</p> <p class="ql-block">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仙就描写了贺知章的老顽童形象。贺知章恐为有唐一代寿辰最长的诗人,至到86岁才结束他浪漫狂放的一生。生前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张旭等一众诗人过从甚密,饮酒酬唱。对贺知章的了解,可能更多来自,对他脍炙人口,动人心扉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再多点即有《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约二十多年前,在汉口书店一角里,翻到一本簿薄的草书帖,封面赫然标有:贺知章草书《孝经》,出于对"乡音无改鬓毛衰“诗句的好感,加之价格便宜,欣然购下一本。</p> <p class="ql-block">然而,带回丹江后再从末打开,更别说临习,因看见那密密麻麻的草书,本就大多不识,再加内容又文言《孝经》,头都增大不少!当时心中只是思忖,没想这贺老儿还写得一手好草书,其实我也根本看不懂。</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学草书,几乎临遍我手中收购的名帖后,忽然有天想起,贺知章的草书《孝经》,翻出一看,又再次将它丢弃一边,毫无兴趣。又过一年,偶然在淘宝上见有《孝经》近距离临写版(价又便宜),方才大感兴趣。此版将《孝经》每二竖行印成一页,字数少且清晰易识,便于阅读释文,而又古色古香,令人把玩不舍,这可真是:“形式改变了对内容的领悟”。遂很轻松愉快地临写一遍。岂知一发不可收拾,后对贺老儿这通草书崇敬的五体投地。</p><p class="ql-block"> 原来此帖真迹,在17世纪就流传到日本,后被收入内府。草书巜孝经》可与孙过庭《书谱》比肩而立,尤如双璧辉应,相互映衬,相得宜彰。是中国书法史长河中的二块瑰宝,它承袭了二王风范,比之</p> <p class="ql-block">《书谱》它表面看略有收敛,含蓄,但却寓奔放于严谨之中,临写后才体味到它独抒豪放于性情之外。字形没有过分的大小变化,却在字态的相互联结中千变万化。用笔侧锋多于中锋(这印证侧锋取妍,中锋取厚),含隶味的章草风格,灵活自然,倚侧错落,似一气呵成。内容少有字错位颠倒,是习草的经典范本。</p><p class="ql-block"> 顺带大略一阅《孝经》内容。我们这代人从未受过传统教育,对《孝经》的认知还停留在"这都是封建糟粕“之中。即至一读,方才大为叹息,《孝经》可说为字字珠玑,处处有理,至今大多仍可用作行事,待人,理政的行为准则。难怪《孝经》为儒家十三经之一。虽然千百年已过,但人与人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大的改变。无怪孔子说,孝道,乃天道,是永不变的准则(大意)。</p><p class="ql-block"> 贺知章的草书《孝经》,用规范典雅,活泼生动的笔调,书写了这部径典之作,堪称以经典书写经典,留下完美的绝世之璧。我还想,如老顽童贺知章生前能将他的传世经典诗句,用草书留传下来,那将是不可估量的文化遗产。可能他喝醉了没想到这点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