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宾大博物馆是我在费城最喜欢的博物馆,去过很多很多次。我对这个博物馆的喜爱远远超过费城独立宫和那个带裂缝的独立钟😂。最近再次造访宾大博物馆,终于花时间把中国圆厅的展品信息好好整理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以其藏品的精美质量和出处之可靠性闻名遐尔。通过提供发掘资金和文物保护经验,加之博物馆的研究实力,宾大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过去一百多年中参与了许多重大发掘工作,足迹遍及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各主要文明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中国文物收藏</b></p><p class="ql-block"><b>中国艺术是宾大博物馆的又一收藏特色</b>。博物馆收藏佛教文物的习惯是通过资助现场发掘和研究取得文物的所有权。从<b>1914年到1918年</b>的4年里,宾大博物馆的一位负责中国文物收藏的副馆员曾常驻中国试图取得在中国的发掘权。由于当时中国国内战火连绵,政局动荡,这位馆员在中国的4年中一无所获。直到1923年9月,宾大博物馆的另外一位叫做<b>Jayne</b>的馆员和哈佛大学佛格艺术博物馆的<b>华尔纳</b>(Warner)馆员一起,再次从西安启程向敦煌进发寻宝。结果半途中宾大博物馆的Jayne在戈壁沙漠中遭受冻疮袭击,被迫退下阵来。哈佛大学的华尔纳则从敦煌攫获了一尊跪姿菩萨像和九块壁画残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宾大博物馆<b>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并不长,而且时段很短</b>,中国文物主要是在<b>1914年到1928年</b>这段时间收藏的。宾大博物馆在建馆初年就收藏有中国文物,但开始较为零散。在<b>库林</b>(Stewart Culin)担任馆长期间(1890年至1903年),该馆收集了一系列中国的游戏器具。1910年,<b>高登 (</b>George Byron Gordon<b>) </b>任馆长之后,开始广泛的收藏中国文物,馆内很多的精品中国文物都是他任内入藏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Dr George Byron Gordon,</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870-1927</span></p> <p class="ql-block">1914年到1928年这段时间恰逢<b>中国文物流失最密集的一段时间</b>,在满清结束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前这段时间,中国时局混乱。而满清时期清政府有限制,1928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对古文物的出口实行了很多的限制,文物收藏难度增加。另外,高登馆长在费城网球俱乐部发生的一场事故中受了致命伤,于 1927 年 1 月 30 日去世,也中断了宾大博物馆中国文物的收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中国圆厅 The Chinese Rotunda</b></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陈列在博物馆建筑最核心的区域——一座圆形穹拱顶建筑中的大厅内,这是博物馆建筑群中最高也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物。大厅直径27米,高也是27米。整个建筑从上到下全部是砖结构,没有椽梁支撑。步入展厅,放眼望去,看到最多的陈列品就是七八尊佛像,二幅巨幅壁画,和大厅中陈列的四五个碑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5年宾大博物馆开始扩建时,宾大雄心勃勃要造一个巨大的博物馆,请了宾大建筑系的老师设计,当时它的规划中要建立一个很大的博物馆,中央和左右设计了三个大圆厅。当时考虑是把这三个大圆厅里分别放西方文明的三个源头——两河、埃及和希腊罗马文明的展品,后来因为经费有限,博物馆造好以后,只建了一个圆厅。那放哪个文明的展品呢?因为时任馆长高登收藏了很多中国文物,在他的建议下,博物馆就在圆厅里展示了中国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6年2月,该馆的圆形大厅中国厅揭幕,厅内为以中国文物为主的“<b>东方艺术展</b>”,包括石刻、绘画、青铜器、陶瓷、玉器等。高登通过邀请古董商在中国厅展出文物,再由慈善家认购捐赠的方式,获得大量中国精品文物。现藏于宾大博物馆的中国佛教文物大部分是于<b>1916年至1926年</b>的10年内,通过收购和私人捐献而获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体而言,在<b>古代青铜器、陵墓石刻、佛教雕塑和寺观壁画</b>等许多方面,宾大都是海外博物馆中的领先者,曾经引领过北美地区中国艺术的收藏风潮。北美的中国学界甚至发明了“<b>中国圆厅</b>”这个专用名词,专指宾大博物馆主穹顶下收藏着的艺术奇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展厅的<b>布置非常传统</b>,完全自然光打光,没有空调!最近几年大概是为了保护展品,好多展品加了玻璃罩,玻璃的品质看起来相当一般,导致拍照会有很多反光。但是当我站在宾大博物馆的中国圆厅,总有一种穿越回100多年前的奇妙感觉。自1916年2月该馆的圆形大厅中国厅揭幕以来,<b>展厅的大体布置和今天几乎没有变化</b>。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宾大读书时,在宾大看到的展品和今天基本一样,很多藏品在梁思成的<b>《中国雕塑史》</b>一书中多有著述。展厅里展出的山西广胜寺的两幅巨幅明代壁画是在1929年布展时就放置的,梁思成和林徽因1927年就离开了宾大,无缘见到。七年后,二人在考察中国古建筑时,到访<b>山西广胜寺</b>,发现壁画已然流失海外,却不知已经漂洋过海来到了他们的母校。如今两幅壁画已经挪走修复未能展出,所以在这点上,我看到的大概真的和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看到的中国圆厅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中国文物馆藏特色</b></p><p class="ql-block">宾博馆藏中国佛教造像,从质地上分,有石、陶、木、铜等;由雕刻技法来看,有圆雕、浮雕、透雕;依造像形态区分,有单体圆雕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等;据其来源划分,有石窟造像、单体造像;由时间来分,有北魏、北齐、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据不同等级划分,有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造像。宾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雕刻,尤其是<b>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刻,</b>则是宾大中国收藏中最为人称道的部分,其水平之高,在海外博物馆中名列前茅。宾大博物馆是<b>全世界收藏响堂山艺术最精的两大博物馆之一 (</b>另一个是华盛顿的佛利尔美术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宾大博物馆的中国古代卷轴画收藏不是强项,但最近有专家对其库藏又做了进一步的考证,发现不少藏画出自包括<b>唐寅、周臣</b>等名家之手。</p> <p class="ql-block">宾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数量虽然不多,却不乏精品,以<b>“陈璋方壶”</b>最为著名。这是一只战国镶孔雀绿石的青铜方壶。</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厅入口南侧的一个展柜内,放置有壶、带盖奁、灯、狗俑、猪圈、陶楼模型等<b>汉代绿釉陶器</b>,据说壶、带盖奁出土于陕西,这些器物应是汉墓中的<b>随葬品</b>。<b>釉陶器</b>是一种在器物表面施釉的低温陶器,烧成温度约800度,比瓷器的烧成温度要低。在这些釉陶器中,以<b>陶楼</b>模型设计、制作得最为精巧。</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机构,宾大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其<b>所有主要馆藏文物都有专文详细的研究</b>。而到目前为止,宾大博物馆是美国大学博物馆里唯一一个没有专职Curator的博物馆 (但有keeper做藏品保管、记录),而是由<b>大学相关教授兼任curator</b>,做策展和科研。考虑到这一点,宾大博物馆的<b>官网信息</b>还是非常完备的,很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博物馆主要是为系里的教授学生做研究用。研究主要包括文物的产地和出土或收购过程,文物的社会功能,所代表的文化及宗教的意义,制造工艺和化学成分分析,以及文物修复的工艺和过程。香港出版的英文月刊<b>《东方学》</b>杂志(Orientations)在2001年2月号用一整期刊登了九篇介绍宾大博物馆主要中国珍藏品的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睹为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一些图片来自2018年6月我离开费城前最后一次参观宾大博物馆,一些来自圣诞节期间的再次造访。对比两次参观,发现有些展品还是做了小幅改动。而那些反光过于厉害的展品,只好找博物馆官方网站上的图片了。</p> 甲骨文残片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甲骨文残片</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动物骨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商朝(公元前 1600-1046 年)河南安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55-34-7、49-14-7A、49-14-78、65-2-9、65-2-8(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汉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朝国王使用<b>甲骨文</b>作为占卜的一种形式,以寻求有关重要政治、社会和个人问题的超自然指导。甲骨文通常由牛肩胛骨和龟壳底面制成,骨头被打磨光滑,然后加热直至破裂。通过解释裂缝,皇家占卜师相信他们获得了洞察力,使他们能够回答有关未来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骨头上会写上阅读记录。这些文本提供了有关早期中国宗教、政治和精英生活的宝贵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专家根据其状况和其上字符的形状确定 <b>65-2-8 不是真的</b>。尽管如此,它的整体外观与真正的甲骨文非常相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55-34-7</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是Langdon Warner (就是后来任哈佛大学艺术馆东方部主任,到敦煌盗取壁画的那位)于 1913-14 年在安阳遗址小屯村获得的一批甲骨文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49-14-7A</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49-14-78</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65-2-9</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弯曲的牛肩骨,外表面刻有文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65-2-8(假)</span></p> 陈璋方壶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陈璋方壶</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青铜,镶嵌孔雀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只一尺二寸高的方壶造型质朴典雅,比例尺寸和谐,观之甚美。</span><b>镶嵌着绿色孔雀石,</b>图案精美,但孔雀石大部分已丢失。<span style="color:rgb(1, 1, 1);">方壶表面的饰纹由一系列匀称倾斜、互缠相连的带状图案组成。</span>该壶方体宽腹,矮圈足式,口小,腹宽,颈短而腹大,肩部两侧各有一衔环铺首,方足。器表纹饰复杂,方格内饰<b>变形龙凤纹</b>与<b>涡纹</b>,并<b>镶嵌着绿色孔雀石</b>,图案精美,但孔雀石大部分已丢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照1982年从江苏盱眙出土的一只圆壶,宾大的这只方壶被鉴定为战国时期器物。<b>极可能是齐国讨伐燕国时所掠获的战利品,</b>甚至是燕国宫中器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6年,宾博从中国古董商人<b>卢芹斋</b>手中得到此方壶。当时这笔交易的主要目的是要阻止卢芹斋将<b>昭陵六骏之飒露紫和拳毛騧</b>卖给其它人,为宾大筹款争取时间。2万美元实质上是宾大为购买飒露紫和拳毛騧所支付的定金,而战国方壶则是卢芹斋开据的定金收据。</p> <p class="ql-block">器皿两侧有浅浮雕的古代怪物面具(<b>饕餮</b>)嘴,口中衔着两个青铜环柄。带状花纹包缠着一只蛇象怪兽,那怪兽从一只花纹带缠延到下一只花纹带,环绕壶体。让人驻足的是,方壶通体的花纹和怪兽,又进一步用孔雀绿石镶嵌装饰,并打磨平滑,使绿石和青铜严丝合缝,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方足较矮,饰以变形凤鸟纹构成的菱形方格纹,犹如两个“V”字相交。</p> <p class="ql-block">器身底部靠近圈足处镌刻<b>铭文29字</b>,三面刻铭。铭文中的主角是<b>陈璋</b>,所以该壶称为“<b>陈璋方壶</b>”。陈璋是齐国名将匡章的别称,又称“田章”,世人尊称为“章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铭文内容是“<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隹王五年,奠易(阳)陈旻,再立事岁,孟冬戎启,齐藏戈子斿。陈璋内、伐匽(燕)邦之获。</i>“ 大意是说,齐宣王五年(公元前315年),田忌复位,陈璋带兵攻打燕国都城,掠获此战利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铭文涉及到战国中期的一个历史事件。燕王哙禅让,由相国子之执政,三年引起燕国内乱,在齐王的煽动下,内战不断,齐国趁机发兵攻打燕都城,兵不血刃,大获全胜,掠燕国王室重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事在《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 • 田敬仲完世家》中避而不谈,是齐国的不光彩记录。而<b>《战国策》、《史记 • 燕召公世家》</b>皆载此事。《史记•燕召公世家》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诸将谓齐愍王曰:“因而赴之,破燕必矣。”齐王因令人谓燕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以为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 ,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徇。因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i><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孟轲</i></b><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i><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章子</i></b><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文中的“孟轲”,即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章子”即方壶铭文中所说的陈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陈璋圆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战国时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穆店乡马湖村南窑庄出土,南京博物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璋方壶上著有记载<b>齐国大将</b>陈璋讨伐燕国的铭文,且这件齐国重器是<b>燕国风格</b>。一开始学术界都觉得可能为假,直到1982年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穆店乡马湖村南窑庄出土了<b>陈璋圆壶</b> (现藏南京博物院),<b>铭文与之大致相同</b>,才有了历史佐证。该壶铭文证明,陈璋方壶和陈璋圆壶都是这次<b>齐国攻燕的战利品</b>。发生在2300年前齐攻燕国、掠夺重器确有其事。从文物上能读到这段历史也是妙。这件陈璋方壶不仅仅是战国时期两个诸侯国之间的<b>战争的幸存者</b>,更是一个儒家经典中记录的<b>重要事件的见证者</b>。</p> 汉代陵墓石刻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圆厅内,陈列年代最早的石刻当属汉代陵墓石刻。其中不仅有用浮雕形式装饰于墓壁、反映汉代车骑出行场面的画像石,而且还有以圆雕手法雕刻、放置于汉代大型墓葬地表之上的神道石刻,即充满着雄强之风与张力的有翼石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棺板</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石灰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汉代(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 中国山东省 40-35-4</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棺板由石灰岩制成,浅浮雕显示<b>三辆马车</b>,每辆由一匹马拉,载有两人,两名骑马男子,一辆马车载有一人和一名骑马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汉代,马因其力量而受到重视,最终成为一种地位的象征。在墓葬中,马车被视为死者<b>进入来世的交通工具</b>。碑文写道“室万年用之”,字面意思是“室,用一万年”。表明石板是石棺的一部分。然而这可能是近代添加的,中间右侧有破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汉代墓砖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印花陶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汉代(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C69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块砖最初色彩鲜艳,是众多用于衬砌墓壁的砖之一。这些早期的图画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是长翼的马、战士守护者和神话中的鸟类。</p> <p class="ql-block"><b>汉代绿釉陶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汉代(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中国 C356</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汉墓中典型的微型建筑的奇特结构。汉代三层楼房或瞭望塔的陶制模型。建筑表面为绿釉,屋顶上有飞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宾博东方部主任助理<b>Carl W Bishop</b> (毕安琪) 1915年第一次于日本见到这座陶楼时“一见钟情”。在写给宾博馆长高登 (George Byron Gordon) 的一封信中,他说:“在一位经营中国艺术品的商人雅玛那卡家里,看到了这件独特的陶楼模型,感到特别激动,因为只有佛利尔 (Charles Lang Freer) 的藏品可与之相匹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陶楼先是通过轮船运抵<b>雅玛那卡</b>设在纽约的办公室,宾博得到它的时候已是1918年4月25日。从毕氏首次在日本看到陶楼,至入藏宾博,历时3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陶楼高71厘米,<b>分为三层</b>。第一层与第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第三层面阔两间,进深一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层底平面为长方形,正面墙上左右各开一门,门扉内开,门底砌有一长条形踏板,贯通左右门下,几乎与门底齐平。门两侧上方角隅、第二层平座下方,各出一挑梁,上置斗拱。两侧山墙上各有一斜面屋顶,上作瓦垄,檐下饰圆形云纹瓦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层有较大的平座,三面置围栏,正面为长条形连圆镂空栏杆,左右两侧为短墙。楼体居平座正中,正面墙上左右各设一门,门内各立一人向外眺望。左右山墙上各开一圆洞窗。楼体上部有屋顶,瓦垄前端饰以圆形云纹瓦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层平座较大,形制与第二层相同。有一悬山顶小屋位于平座中部,屋脊两端各饰一龙头,前坡面上两只小鸟相向而立。屋顶作瓦垄,檐下饰圆形云纹瓦当。楼体正面墙上设有一门一窗,门扉内开,长方形镂空菱格窗突出于墙立面,两侧山墙上各开一圆洞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汉代陶楼不仅反映出汉代人“<b>事死如事生</b>”的思想观念,而且能够以直观、立体的形象<b>再现汉代建筑形制与结构</b>,对于研究汉代建筑史及建筑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p> 汉末天禄辟邪石雕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天禄石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东汉末年(约公元 200 年)河北省内丘县 C65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一对有翼石兽位于中国厅中部南、北两侧,雄兽在北, 雌兽居男。这是这对巨型石雕<b>天禄辟邪</b>之天禄(C656 和 C657),为雄兽。这是一种神话动物,主要具有狮子和龙的特征,有狮子的头和身体、一只角和一对翅膀。它们<b>通常成对放置在通往墓冢的道路的起点,彼此相对</b>。人们相信它们会增强坟墓的尊严,荣耀死者的记忆并保护其免受恶灵的侵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天禄辟邪的形象来源于狮子,但是中国并不产狮子,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我们的天禄辟邪的<b>图像来自于西亚地区</b>,西亚地区有很多有翅膀的神兽,包括狮身或者牛身等等的兽的组合,甚至也可能是受埃及狮身人面像的影响等等,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的特点是一般情况下没有翅膀,西亚的有翅膀的神兽非常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这座雕塑和它的雌性雕像被设立来守卫当地一位强大军阀的陵墓。两兽硕大的兽头高昂,鼻梁耸起,瞋目张口,口吐长舌、拖至胸前;颈项挺直后收,突出圆弧形丰满胸腹;肩生半月形双翼,翼尾上翘;圆臀肥硕,长尾已断。这只雄兽和它的雌兽以奔跑的动作描绘,通过强调肌肉来展示力量和威力。这是该博物馆中<b>最早、最庞大的中国雕塑</b>。它们反映了西亚早期石雕和神兽传统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雄兽头生<b>独角</b>,有一根垂在胸前的胡须,后腿之间有男根。腿、尾巴和耳朵已断裂,部分缺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辟邪石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东汉末年(约公元 200 年),河北省内丘县 C657</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雌兽头长双角。两兽<b>下肢均已残断</b>,躯体残长约2.1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禄和辟邪的差别其实很小,就是头上的角,<b>独角</b>叫做天禄,<b>双角</b>叫做辟邪。这件作品的胸部凸起的装饰处理表明它是这对石雕中的雌狮辟邪。它有像珠宝一样<b>水平延伸</b>的曲线,而雄狮天禄的线条从颈部向下<b>垂直延伸</b>。但是这种说法在目前的考古界,文史界,实际上没有特别具体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这两件大型的天禄和辟邪的石雕是南朝的,南朝就是在南京周围,当时的南京叫做建康,是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首都。今天我们在南京周围,包括句容等很多地方,还是可以看到当时南朝帝王陵墓的神兽在田地里面立着。像这样的天禄辟邪在北方也有,包括东汉时代,更早一点,东汉的像洛阳博物馆就有一些,但是<b>这种出土的非常完整的天禄辟邪是很少见的</b>,很多天禄辟邪都是出土以后由碎片拼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变”前,有外国人从该县吴村、十方村两处,以每件四百大洋的价格,买走三件被本地人称为“飞马”的石兽,从官庄火车站装运出境,下落不明。王鲁豫结合国外收藏记录判定,美国和法国馆藏的三件石兽的原始地点即今河北省内丘县,吴村两件,十方村一件。宾博所藏两件石兽,应是出自内丘县吴村的一对原物。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所藏的一件,出于内丘十方村。在调查中王鲁豫还了解到,十方村北的田地中还埋有一件石兽,或许与法国馆藏的石兽为一对(王鲁豫《河北内丘石雕神兽考察小记》,《美术研究》1984年第4期)。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人们在十方村地下确实挖出一件石兽,根据照片比对,应是与法国馆藏的那件为一对原物,从一个侧面说明王鲁豫这次调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对石狮是宾大建筑系的一个学生在修读宾大一门《宾大博物馆的中国馆藏》的专题研究课,在完成作业时研究清楚的。当时宾大有有个中国部的副馆人,也是宾大的系里的教授,他开这门专题研究课,课上的学生就选自己感兴趣的文物研究。这个建筑系的学生通过查阅博物馆的收藏档,和国内情况的调查,就把这个文物的出处研究清楚了。这个成果还是很了不起的。他的研究不仅把这对石狮和国内的一件文物对上,也和法国集美博物馆的一件藏品也对上了。这也是宾大博物馆的特色,就是学生上课就有机会接触博物馆文物,进行研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弥勒佛,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灰石,颜料和镀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公元 516 年,北魏(公元 386-534 年)中国,河北省 C284</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真人大小的佛像描绘的是弥勒,这是 6 世纪中国北方的佛教神祇。弥勒佛又称为弥勒菩萨,大部分时候称为弥勒菩萨。这尊佛像由涂漆的灰色石灰石制成,面部和颈部<b>镀金</b>。他用右手做出<b>无畏印</b>,用左手做出慷慨的手势。浮雕极高,背景是巨大的<b>叶形火焰状光环</b>,衬托出主佛的大红颜色的袈裟。还有<b>两个小菩萨侍从</b>。光环的背面有五十八个<b>小佛像</b>,每个都有名字,<b>释迦牟尼</b>和<b>多宝</b>双佛出现在顶部。靠近底部的中央有一段铭文,记载了山阳村的<b>张千白</b>于公元 516 年开光,以及建造这尊佛像的目的是为了宣扬佛教信仰。底座的正面和侧面也有铭文。正面的身体、长长的卵形脸和厚厚的衣服是 <b>5 世纪末和 6 世纪初中国北方佛教艺术的典型特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b>雕像和它的背光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b>,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b>既是浮雕,也是绘画</b>。雕塑是作为造像的整体的基础,在它的表面彩绘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p> <p class="ql-block">这尊佛像背面的拓片(2009-11-1),以及曾拥有这尊佛像的端方 (1861 - 1911) 的评论。</p> <p class="ql-block"><b>佛和菩萨的不同</b></p><p class="ql-block">佛一个是<b>头上有发髻</b>,这个发髻一般叫肉髻,螺发肉髻,就是说是肉长成的,而不是真正的头发盘成了一个髻。第二点就是佛的<b>着装比较朴素</b>,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袈裟就比较简单,大气的简洁的服装。</p> 北魏石碑基座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雕像底座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灰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公元 525 年,北魏 (386-534 年),山东省 C14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倒置莲花底座顶部的深槽曾支撑过一尊未来佛弥勒佛像。</p><p class="ql-block">四方底座正面刻着一坐莲女子高举香盘,为上方的弥勒佛像熏香,两边各有一鬃毛旋转的狮子护卫。</p> <p class="ql-block">左右两面分别刻着供养人夫妇一家进香的场面。右侧是施主与他的仆人和马,供奉着这种香炉。</p> <p class="ql-block">左侧是施主的妻子,也呈上香炉,身边围着她的随从。</p> <p class="ql-block">背面的长铭文记录了日期、施主<b>曹望熙</b>的名字和他的官职。他祈祷通过制作雕像所积累的功德,结束国家、自己和家人的苦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狮子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灰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北魏(公元 386-534 年),中国河南省,C432</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巨大的石狮直立在后腿上,挺胸挺胸。它由风化的灰色石灰石制成,下部有黄色油漆痕迹。狮子有巨大的口鼻、圆眼睛、短耳朵,嘴巴张开露出舌头。浅浮雕上刻有小胡须和鬃毛。它有垂直的柱状前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狮子与王权和威望有关,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佛组释迦牟尼,他被称为“释迦族的狮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狮子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灰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北魏(公元 386-534 年),中国河南省, C433</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狮。风化的灰色石灰石。与 C432 相似,但腿较短,胸部较宽且较低,颈部拱起程度不大。耳朵向后倾斜,凶猛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这只狮子和 C432 是一对狮子,可能被放置在墓穴入口处,作为守护者或寺庙门口的保护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鎏金铜弥勒佛像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青铜、黄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铭文日期:公元 536 年,东魏,河北省 C355.1-4</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文献描述弥勒佛在兜率天中庄严地等待,直到遥远的未来转世为佛。信徒们可能将这尊佛像供奉在神殿中,祈求与弥勒佛一起转世为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像为<b>典型的东魏风格</b>,身着飘逸长袍,双手结“无畏”和“布施”的手势(手印)。雕像背部用一对别针固定着一个带有莲花光环的火焰光环。雕像站在圆顶莲花上,上方是四足方形底座。</p> <p class="ql-block">底座两侧刻有<b>铭文</b>,记录了制造日期(相当于公元 536 年 4 月 9 日)和制造地点(定州,现代河南),以及订购者名单。该物品曾被晚清政治家<b>端方</b>收藏。</p> 东魏武定四年释迦牟尼造佛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东魏武定四年释迦牟尼造佛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灰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546年,东魏 (534-550),河南西北部 C447</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面为佛立像,头光已残,以高浮雕形式雕刻在曼陀罗上,背的内层雕忍冬与莲花化生图案,外层为火焰纹。灰色石灰石雕刻的<b>释迦牟尼佛像</b>,带有<b>色彩痕迹</b>,站立时<b>结跏趺坐印</b>和<b>无畏印</b>。释迦牟尼是历史上的佛陀。他生于公元前 563 年,本名为悉达多·乔达摩,他向信徒们宣讲,通过开悟可以打破生死轮回。浅浮雕中刻有<b>地神</b>,他们手持<b>香炉</b>、<b>飞天</b>和<b>火焰</b>。</p> <p class="ql-block">佛像背面有<b>铭文</b>,铭文中记载了佛像的诞生日期和地点,以及描绘佛陀早年生活的场景。下方刻有<b>日期、出处和捐赠者姓名。</b></p> <p class="ql-block">碑文称,此碑为<b>大魏武定四年二月初八日</b>(公元 546 年 3 月 25 日)由焦作栖贤寺僧侣<b>比丘道颖</b>等造像之事。此城古址位于今河南省沁阳市怀州武陟县西南部。</p> <p class="ql-block">佛像背面上部浮雕佛传故事,突出表现<b>太子树下诞生</b>、<b>洗礼,步步生莲</b>、<b>九龙灌顶</b>和<b>佛陀的马 Kanthaka 诞生</b>等场面,画面中诸多人物身体修长,均着汉式服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像从母亲的袖子中出现,展现了佛陀奇迹般地从母亲的臀部诞生的过程。其他场景描绘了神灵们迎接新生的佛陀。</p> 北齐石雕造像碑 (551年)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北齐石雕造像碑</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供奉石碑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灰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公元 551 年,北齐(550-557 年)河南 C404</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半人多高、二尺余宽、不到一尺厚的通体雕刻的石灰岩碑碣,用来作祭祀供奉的牌位。供奉石碑。它由一块灰色石灰石雕刻而成,表面呈褐色。正面的凹槽内有高浮雕人物,侧面则雕刻有浅浮雕场景。顶部呈弧形,支撑着三条双头龙的拱形身体。整个碑碣雕刻细致入微,人物栩栩如生,碑面未留一处空白。</p> <p class="ql-block">碑上部雕刻<b>龙。</b>在表现舞乐的龛楣上部与碑顶龙首装饰之间,还有一个小龛,其中表现的是《<b>维摩诘经变》,</b>刻的是<b>文殊问疾</b>、<b>维摩说法</b>的场景。在石碑上方,有两个人坐着辩论佛教真理。右侧<b>维摩诘</b>居士凭几而坐,峨冠博带,手执麈尾,一派魏晋名士风范。左侧智慧菩萨——<b>文殊菩萨</b>手持如意坐莲座上。两人各有<b>侍从</b>数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画面中央则表现一个<b>狮子</b>托着座位而来,这是表现维摩诘经的《<b>不思议品》</b>,表现众菩萨来到维摩诘方丈时,佛弟子舍利弗担心人太多没有坐处,维摩诘便运神力请东方须弥灯王送来三万二千狮子座。有意思的是狮子背上的座位是连着一个帐形的,与维摩诘所坐的帐相似,看来是比较讲究的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狮子座上部画面中,有二<b>天人</b>,其中一天人手托一钵,显然是表现维摩诘经的<b>《香积佛品》</b>,表现维摩诘遣菩萨从香积国取来香饭,以供众人食用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小小的画面中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表现十分精巧。<b>《维摩诘经》</b>,表现的是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以问答方式探讨大乘佛学之深意的内容。文殊菩萨受佛陀差遣,前去探望病榻上的维摩诘。维摩诘佯装生病,以表明“身体”是四大元素偶然结合而成,没有“自我”。《维摩诘经》是<b>宣扬普通人通过修行也一样能立地成佛</b>的观念的。因此,这个碑碣的内容反映了北齐间佛教在中国知识分子之间的传播。</p> <p class="ql-block">在说法场面上部(龛楣)表现的<b>八人歌舞</b>,中央二人舞蹈,两侧各三人分别演奏着箜篌、琵琶、竖笛、笙、筝。令人注目的是舞蹈者服装与北齐时代碑刻中多出现的<b>粟特人</b>很相似。</p> <p class="ql-block">碑刻主体部分是释迦牟尼与菩萨僧众。碑的正面中心部位为佛坐于莲台说法,两侧弟子、菩萨共八身。</p> <p class="ql-block">下部中央有<b>莲花供宝</b>,两侧各有一<b>狮子</b>,外侧又各有一<b>天人</b>,右侧一天人手中似托宝塔,可能是毗沙门天王,那么左侧恐怕应该是毗琉璃天王。但二人着装均与普通天人没有区别,不象通常表现天王着甲胄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而在碑的两侧还各分为三段表现佛陀前世之一的须达那太子本生故事。王子捐出了一切,包括他的神奇大象、财富和孩子。最终,作为对他慈善行为的回报,这些都归还给了他。</p> <p class="ql-block">在造像碑的背面刻有发愿文。原始铭文可能已被抹去,以便为当前铭文腾出空间,当前铭文讲述了公元 1561 年对石碑的修复。接下来是著名人物的名字,然后是石碑的历史,其中提到该纪念碑是在北齐天宝二年(公元 551 年)落成的。</p> 北齐石碑造像碑 (575年)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供奉石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公元 575 年 5 月 3 日,北齐 (550-577 年),河北,C429</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面和背面均有佛陀和菩萨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面中间的壁龛描绘了著名的维摩诘故事,维摩诘是一位开悟者,他化身为人来到世间,引导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佛法。佛陀要求他的随从在维摩诘身体不适时探望他。维摩诘坐在场景的右侧,手持扇子,文殊坐在左侧。众多观景菩萨和弟子神奇地挤满了维摩诘的小卧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长的石碑,顶部略圆,由深色石灰岩制成,风化后呈金黄色。正反面均为三层,内有佛像和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正面顶部为兜率天,弥勒佛两侧为僧侣和菩萨,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位于小舍利塔中。</p> <p class="ql-block">中间的场景描绘了一尊佛像和一尊头戴宝冠的菩萨,两侧为僧侣和菩萨。他们中间站立着一尊佛像。</p> <p class="ql-block">下方是头戴宝冠的菩萨,位于两棵树下,两侧为僧侣、菩萨和辟支佛。</p> <p class="ql-block">正面铭文记载的日期为“齐武平六年四月初八”,即公元 575 年 5 月 3 日。</p> <p class="ql-block">反面上方描绘的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佛像上方的树叶中出现转世灵魂。</p> <p class="ql-block">中间是佛教俗人<b>维摩诘</b>,他手持扇子,与<b>文殊菩萨</b>在一群坐着的僧侣中辩论。</p> <p class="ql-block">下方是《妙法莲华经》中的场景,描绘了多宝佛和释迦牟尼佛并肩说法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石碑的两侧描绘了八尊佛像、一位站立的弥勒佛(头戴王冠)和站立的释迦牟尼佛,下方有六位过去佛(每侧三尊)。这块石碑可能来自河北省响堂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祭坛正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深灰色石灰石,带抛光棕色铜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北齐 (550-577 年) , C693</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祭坛正面的壁龛中,有佛像,右上方的场景来自<b>《妙法莲华经》</b>,这是一部大乘佛教基本经文。当当代佛陀<b>释迦牟尼</b>向一大群天上和地上的众生宣说这一教义时,过去佛陀<b>多宝</b>的舍利出现,多宝化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浮雕还包括<b>两个坐着的狮子</b>和之间的<b>香炉</b>。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狮子作为佛教守护者一直是中国艺术中常见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基座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灰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约 6 世纪,山西省历城 34-7-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雕刻的基座原本支撑着顶部插座中的雕像。基座描绘了<b>《本生经》</b>中的一个场景,这些故事描述了佛陀在生为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或释迦牟尼之前的许多前世化身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一化身中,佛陀生为王子<b>维桑塔拉</b>Vessantara,他放弃了世俗财产,包括一头<b>大象</b>,这头大象被认为可以确保他的王国的财富。这种前所未有的慷慨使他最终获得了开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面板显示了一位<b>地神</b>,由<b>护法神</b>陪伴。</p> <p class="ql-block">在左侧,<b>维桑塔拉</b>放弃了他最后的财产,包括他的<b>车</b>。</p> <p class="ql-block">他在右侧与他的孩子们<b>告别</b>,他的<b>妻子</b>被化身为野生动物的神灵扣留,这样她就不会看到维桑塔拉与他们的孩子分离。</p> <p class="ql-block">背面板描绘了维桑塔拉的<b>两个孩子</b>现在在山上当仆人的样子。</p> 北齐五佛像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尊佛像</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大理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公元 6 世纪(北齐时期)中国 C104-108</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间坐着的佛像是释迦牟尼佛。他两侧是两位菩萨,左侧可能是观世音菩萨,右侧是弥勒菩萨,还有两位弟子,可能是阿难陀和迦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C104 至 C108 为一套。C106 和 C105 为一对。C107 和 C108 为一对。</p> <p class="ql-block">C107: 大理石菩萨像,可能是弥勒菩萨,头戴宝石,项链和围巾。站在简化的莲花花蕾上。椭圆形光环。</p> <p class="ql-block">C106: 大理石神龛中一位年轻弟子(可能是阿难陀)的塑像。站在简化的莲花苞上。椭圆形光环。</p> <p class="ql-block">C104: 大理石释迦牟尼佛像,坐在莲花宝座上。大圆形光环。</p> <p class="ql-block">C105: 大迦叶老弟子大理石佛像,立于简化的莲花苞之上,左手托香炉,右手护住香炉。椭圆形光环。</p> <p class="ql-block">C108: 大理石菩萨像,很可能是观音,头戴宝石头饰,佩戴项链和围巾。站在简化的莲花花蕾上。椭圆形光环。</p> 响堂山石窟 <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正如它那响当当的名字一样有名。由于名气太大,以至于民国初期遭到了毁灭性的盗凿。该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内,由<b>北响堂、南响堂及小响堂</b>等组成。由北齐王室开凿的南、北响堂,有十七座洞窟,共计四千余尊佛像,显示出这一时期佛教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令人扼腕的是,20世纪初,这一伟大的佛教杰作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盗凿,大多洞窟已是空馀石壁,而数以百计精美绝伦的佛像则飘洋过海,流落异乡。其中,大部分造像精品由中国古董商人<b>卢芹斋</b>经手流散出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雕狮子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灰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北齐,550-577,河北响堂山,C44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雕狮子,坐在石座上,张着嘴。鬃毛、尾巴、胡须和臀部的卷毛均以浅浮雕形式雕刻。这只狮子原本是一对中的一只,可能被放置在墓穴入口处,作为守卫或寺庙门口的保护者。</p> <p class="ql-block"><b>菩萨头像 </b>石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 6 世纪,河北北响堂山北洞</p><p class="ql-block">Gift of James B. Ford, C35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菩萨是已获得开悟但推迟涅槃(轮回和苦难的最终终结)以帮助他人获得救赎的众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菩萨石雕头像,由浅色石头制成,<b>带有红色和浅绿色颜料痕迹</b>。这个头像原本是一尊巨大雕像的一部分。额头上的一个标记代表超自然存在,由一个圆形的凹槽表示,凹槽内原本装有一颗宝石或水晶球。头冠呈圆形,原本可能装有某种宝石或水晶球。头发光滑,中间分开。头冠有三个尖顶,头冠底部周围有圆角。C353 和 C354 是<b>北响堂山北洞</b>的一对,一起出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菩萨头像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约公元 6 世纪,河北响堂山北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Gift of James B. Ford, C354</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菩萨是已获得开悟但放弃涅槃之乐以帮助他人获得救赎的众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菩萨石雕头像,由浅色石头制成,<b>带有红色和黄色颜料痕迹</b>。这个头像原本是一尊巨型雕像的一部分。这件作品与 C353 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头发编成多条辫子,头冠更精致。据信它最初来自<b>北响堂山的北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具头像来自北响堂大北洞中心柱南龛、左右胁侍菩萨的两具头像,是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刻,被<b>公认为最精美的响堂山石刻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菩萨头像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未展出) 石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北齐,河北响堂山 C444</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坚硬的深色石头。真人大小。脸型狭长,椭圆形,双眼半闭,嘴巴很小;无额头;长耳,耳垂穿孔,带耳环;三尖头饰,流苏部分缺失。据信该物品来自河北省<b>响堂山石窟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辟支佛和两尊菩萨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灰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北齐(公元 550-577 年)河北响堂山 C113。C151,C150</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品中另外还有三尊北齐时期的石灰岩佛像 (C113、C150 和 C151)。佛像有一人高,面部平滑如镜,表情安然祥和,曲线飘逸流畅,服饰华丽繁复。一千多年前的石雕技艺,着实令人感叹不已。博物馆研究表明这三尊佛像都出自河北<b>南响堂山第2窟</b>,北齐文宣帝的墓葬,<b>代表了北齐时期石刻技艺的最高水平</b>。C150 可能来自前殿,前殿是中央柱子环绕的三个殿之一。从 C113 和 C151 的不同做法来看,它们可能不是同一组。这三尊雕像可能来自一组更大的侍从,他们站在中央佛像的两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卢芹斋</b>手头八件等人高的石雕初在欧洲未能售出。1914年冬至 1915年初到美国兜售,宾大博物馆戈登先买三件作为馆藏。尤金·梅尔夫人买第四件,现藏<b>弗利尔美术馆</b>,第五件售给底特律学院,第六件美国人藏,第七、第八件较小,售法国圣特夫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C113</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边的头戴王冠的雕像是<b>菩萨</b>,是出于利他慈悲的动机,拯救所有受苦受难者的觉悟者。左边是观世音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立的菩萨雕像由深色石头制成,呈棕色,因年代久远而变色,带有红色、绿色和蓝色<b>颜料的痕迹</b>。菩萨面容修长,面颊丰满,双眼几乎闭着,长耳垂,没有穿孔。头戴宝石冠冕,冠冕前有小光环,上面雕刻着一尊站立的阿弥陀佛小雕像。头饰上有飘带,裙摆上垂着精心披挂的围巾和珠宝。雕像赤脚,没有底座,但底部有一根柄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C15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间的雕像是<b>辟支佛</b>,即“独觉者”,他无需佛陀的教导,也无需教导自己的信徒即可获得开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辟支佛像由坚硬的石头制成,因年代久远而变色变暗。作品上<b>有深红色和棕色的颜料痕迹</b>,以及绿色和蓝色的轻微痕迹。这是一个站立的人物,双手捧着<b>莲花蕾</b>,手掌粗壮,脖子粗大。衣饰非常厚重和简单。雕像的面部略微上扬,眼睛几乎闭合,长耳朵,头发呈帽子状。它赤脚,没有底座,但雕像下方有一根柄脚。</p> <p class="ql-block">C15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菩萨像由坚硬的深灰色石灰石制成,随着时间的流逝,石灰石已变色。这尊菩萨像上有绿色、红色和蓝色<b>颜料的痕迹</b>。它与 C113 几乎完全相同,但头冠的光环中没有人物。</p> <p class="ql-block">北朝艺术的绝响——响堂山艺术为例:馆藏的北响堂大北洞中心柱南龛、左右胁侍菩萨的两具头像,是公认的最为精美的响堂山石刻之一。</p> 唐石碑基座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碑基座 (后)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唐代(公元 618-907 年)C144</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边形石基,顶部边缘斜切,中心有一个 19.5 英寸 x 7 英寸的孔,用于放置石碑,现已丢失。佛陀生平事迹被镌刻在石碑底座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佛陀向苦行僧布道。他们坐在他的左边,是皈依前的僧侣。在他的右边,这五个人再次出现,现在是菩萨,被佛陀的话语改变了。</p> <p class="ql-block">左:佛陀生为王子,离开宫殿去寻求对人类存在的理解。他的马 Kanthaka 为主人的离去而哀悼,不久后死去。</p> <p class="ql-block">右:经过漫长的磨难,佛陀终于开悟,斋戒后,佛陀得到四个碗,用于接受供奉的食物。他神奇地将四个碗变成了一个。</p> <p class="ql-block">前:佛陀施展神迹平息异教徒。 </p> <p class="ql-block">斜边上刻有两条龙、一颗宝石、凤凰、麒麟、饕餮面具和莲花卷纹。</p> 昭陵六骏之二骏 <p class="ql-block"><b>昭陵六骏</b>是唐太宗东征西讨时候骑过的六匹战马,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p><p class="ql-block">“拳毛騧(guā)”、</p><p class="ql-block">“什(shí)伐赤”、</p><p class="ql-block">“白蹄乌”、</p><p class="ql-block">“特勒骠(biāo)”、</p><p class="ql-block">“青骓(zhuī)”、</p><p class="ql-block">“飒(sà)露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曾经陪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西讨的战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宋代游师雄《昭陵图碑》记载,昭陵六骏的名字分别为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勤骠、青骓、什伐赤。关于石骏名字的来源,葛承雍先生充分利用突厥语作为解谜“钥匙”,从语源学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提出,“飒露紫”一名原为“沙钵略”(isbara),含义就是“勇健者的紫色骏马”;“拳毛 ”一名应源于“权于麾”国(Knowar )的大良马;“白蹄乌”应是一匹被冠以“少汗”荣誉性专名的坐骑,突厥语“少汗”(bota)应是汉语“白蹄”真正的原意;“特勤骠”的“特勤”(tegin )是突厥常用的一个官衔;“青骓”来源于突厥文cin 或sin,指来自西方大秦的骏马;“什伐赤”应是突厥高级官号“设发”(sad)命名的坐骑。唐太宗<b>用突厥语或突厥官号来命名</b>自己的坐骑,不仅仅是为了赞扬名品良种的骏马,更重要的是以突厥人赞美英雄、勇士的风俗来纪念和夸耀自己的丰功战绩(葛承雍《唐昭陵六骏与突厥葬俗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第6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昭陵</b>是唐太宗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的九嵕山上。昭陵六骏刻成后,太宗将六匹石骏放置于昭陵北麓北司马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唐太宗</b>(599-649 年)是一位伟大的军事领袖,他与父亲一起于公元 618 年建立了唐朝。定国之后,唐太宗下令将他最喜欢的六匹马的画像刻在石头上,供奉在他的陵墓昭陵。每匹马不仅有自己的名字和独特的属性,而且每匹都得到了皇帝创作的赞美诗。他们的功绩通过他们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战役的书面记录流传下来。浮雕上描绘的每匹马都为唐太宗的重大胜利做出了贡献。昭陵六骏无疑是李世民南征北战、参与创立大唐基业的纪念碑,每一匹神骏都积淀着他人生某一阶段征战厮杀、艰苦卓绝的记忆片断。将六骏放在中国美术史的长河中来考察,亦能看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大多为圆雕,鲜见大型高浮雕。昭陵六骏根据唐太宗李世民的敕令,为初唐著名画家<b>阎立本</b>绘制,<b>阎立德</b>主持依形复刻于石上,<b>太宗</b>自撰赞语,书法家<b>欧阳询</b>书丹,<b>殷仲容</b>刻石,堪称<b>“五绝”</b>,代表了<b>唐代陵墓石刻的最高水平</b>。昭陵六骏浮雕完成以后,就立置在唐太宗昭陵的陵的神道边上。它们在那里矗立了一千多年,受到皇帝和平民的崇拜。和它们的主人一样,马在中国人民心中也被视为神。直到今天,它们仍然在人民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件雕塑尺寸都很大,也非常沉重,当时盗运的时候,浮雕都被砸成了<b>若干碎块</b>,我们今天在这些浮雕上都可以看到这些<b>补的痕迹</b>。两件石刻均为长方形,外围带有边框,上、左、右边缘宽度基本一致,下缘较宽。左上角向内突出一块方形平整石面,据说是唐太宗亲撰赞语、书法家欧阳询书丹、殷仲容刻石之处,因历经千年,<b>石面早已风化,</b>无文字可寻。框内为画面主体,两骏均为侧面像。石刻背面粗糙不平,未经细致打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昭陵六骏的具体位置,就是神道边上的祭奠两侧的廊子里面,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时候,这些建筑非常破败。基本上这些浮雕都已经处于露天的状态。早期想收藏昭陵石骏的是法国人<b>保尔•马龙</b>。1912年,他花了一大笔钱,通过在北京的法国人<b>蒙塞尔•A•格鲁桑</b>,派了一个叫<b>格兰兹</b>的人前往陕西,想尽办法将石刻运走。1913年5月的一天,在飒露紫、拳毛騧两匹石骏从昭陵被偷偷运下山时,当地村民闻讯而来,将其拦截。情急之下,盗贼们把珍贵的石刻推入悬崖。后来,石骏残块被陕西省政府没收。1915年,北京古玩商人<b>赵鹤舫</b>利用他与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关系,以筹建“袁家花园”为名,向陕西都督<b>陆建章</b>要这两件石刻,神骏由此运至北京,被琉璃厂的一个古董商转手卖给了跨国大古董商<b>卢芹斋</b>,卢氏将其运往美国。。有一种说法是陆建章为了讨袁世凯的大公子<b>袁克定</b>的欢心,但是这种说法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一些确凿的证据,这种说法目前来看不足凭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8年3月,时任宾博馆长的<b>高登 (</b>George Byron Gordon)第一次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仓库见到这两件石骏。高登一眼便发现了二骏的非凡之处。而作为中国文物专家,卢芹斋更加明白它们的价值。一场旷日持久的讨价还价由此拉开序幕。卢芹斋开价15万美元,在100多年前算是天价了。为了能凑足这15万美元,高登四处求爷爷告奶奶。而卢芹斋的目的只有一个,赶快拿到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稳住卢芹斋,争取更多时间,高登竟说服董事会以2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卢的<b>另两件青铜器</b>。不过,协议中写明,当他们付清15万美元后,可以把青铜器退回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的两年多里,高登和哈里森四处化缘,可账本上数字的累计速度却像蜗牛爬一样慢,直到1920年底博物馆收到一位名叫<b>Eldridge R. Johnson</b> 的慈善家的慷慨捐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两年多的筹款,宾博于1920年底最终以12.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昭陵“二骏”。长达三年的购买二骏事宜,最终落下帷幕。为此,博物馆还专门在二骏陈列柜的下方挂上了“Eldridge R. Johnson”的铜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是任职于宾博的周秀琴博士根据该馆所藏档案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所了解到的情况(Zhou Xiuqin, Emperor Taizong and His Six Horses, Orientations, vol.32, no.2, 2000)。</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昭陵六骏之飒露紫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灰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约公元 636-649 年,唐朝(公元 618-907 年)中国,陕西省,昭陵, C39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Purchased from C. T. Loo; Subscription of Eldridge R. Johnson, 1920</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处的石刻画像描绘的是唐太宗在公元 621 年东都洛阳之战中骑乘的战马,名为<b>飒露紫</b> (或称“秋露”)。飒露紫是秦王李世民讨伐东都<b>王世充</b>时所乘坐骑。浮雕上的人物是<b>丘行恭</b>将军的形象。史书记载,太宗在公元 621 年东都洛阳之战中,太宗皇帝骑着这匹马作战,当时,皇帝被箭射中,被迫下马,与丘行恭将军换马。这里显示的是将军从秋露的胸口拔出箭,而马则坚忍地忍受着痛苦。这是六幅浮雕中<b>唯一一幅描绘马与人并肩作战的浮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该石骏左侧面边缘下部,残存有<b>阴线刻花卉装饰纹样</b>。李世民为其题赞文云:“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昭陵六骏之拳毛騧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灰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约公元 636-649 年,唐朝(公元 618-907 年)中国,陕西省,昭陵, C39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参见 Eldridge. Juhen</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描绘的马名叫<b>拳毛騧</b>,即“卷毛”。拳毛騧是李世民平定<b>刘黑闼</b>时骑的宝马。它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卷发。它有着一头波浪形的藏红花黄色卷发,在镇压一场危险的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卷毛身上中了九支箭,其中六支在前面,三支在后面,伤势严重,但仍然精神抖擞地快步走着。大部分箭在浮雕上仍然可以看到。由此,唐太宗通过军事胜利将中国边境扩展到现有帝国之外,从而赢得了伟大领袖的声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面上,骏马呈行走状,两蹄着地,两蹄抬起,缰绳、鞍、镫等马具雕刻写实。唐太宗为其所题赞语是:“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较两骏画面主体,飒露紫包括一人一马,后者仅有一马,故拳毛騧的形象比飒露紫略高大一些,但保存不如前者完整。</p> <p class="ql-block">2001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昭陵六骏》,实际上就是为了对中国古代雕刻致敬的一组邮票。如今昭陵六骏的其他四骏移至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内展出。</p> 唐菩萨像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观音菩萨立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公元 706 年 12 月 2 日,唐朝 (公元 618-907 年),陕西省,石灰岩浮雕,C443</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像为<b>唐代精美石雕造像</b>。观音像由灰色石灰石制成,体型巨大,立于莲花座上。座由一块方形石块支撑,石块三面刻有<b>铭文</b>,铭文上注明日期为公元 706 年 12 月 2 日。底座的一侧刻有正道和尚刻的铭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像腰细,胸部凹陷,披着飘逸的围巾和珠宝链。头上有一个高大的头顶,头顶前坐着<b>阿弥陀佛</b>。头顶有一个小而扁平的<b>圆盘</b>,上面浮雕着宝座。观音像的<b>耳垂很长</b>,戴着沉重的耳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头绾高髻,髻上有化佛。斜披络腋,披帛呈波浪状垂于体侧。华美的项饰、璎珞及手镯等雕刻较浅。左手下垂持净瓶,右下臂毁损。下身著贴体长裙,双腿轮廓明,跣足立于束腰仰覆莲台之上。身躯直立挺拔、健硕丰美,衣饰繁复华丽,显示出<b>盛唐时期</b>造像优美的气势与结构。此像正面及两侧皆有<b>阴刻铭文</b>。唐代菩萨立像刻有铭文者<b>十分罕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或Avalokitesvara (梵文) 是慈悲的菩萨。观世音菩萨最容易辨认的是他戴着头饰的坐姿,通常手里拿着一个装有长生不老药的花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骑狮文殊菩萨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带有颜料和镀金痕迹的石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唐朝 (公元 618-907 年) C96</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文殊菩萨</b>(梵语:Mañjusri)是智慧菩萨。他经常<b>骑着狮子</b>,就像他在这里一样。其他特征包括他左手拿着<b>般若波罗蜜多经</b>,即圆满知识之书,右手拿着一把<b>带有火焰尖的剑</b>,用来驱除黑暗和无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信徒认为山西省的<b>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居所</b>,使其成为佛教朝圣之地。文殊菩萨经常与骑着大象的<b>普贤菩萨</b>(梵语:Samantabhadra)配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由大理石制成,带有<b>颜料和镀金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菩萨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灰石,带有彩绘和贴金残留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约公元 700 年,唐朝(公元 618-907 年)C11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菩萨的<b>头饰与众不同</b>,形似覆钵(patra,佛陀的乞食碗)的图像,用于收集金钱和食物的捐赠。菩萨<b>身体前倾</b>,表示他正在安慰信徒并倾听信徒的声音。双臂的下半部分已缺失。雕像上有红色、蓝色和绿色彩绘和贴金的痕迹。C111 和 C112 是一对雕像,很可能是由同一位艺术家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菩萨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灰石,带有彩绘和贴金残留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约公元 700 年,唐朝(公元 618-907 年) C112</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灰色石灰石菩萨像,身着飘逸的长袍,系着<b>围巾</b>和饰品。他站在莲花座上。头饰上有一个<b>花瓶。</b>双臂的下半部分都已缺失。有红色、蓝色和绿色的<b>彩绘和贴金</b>的痕迹。C111 和 C112 是一对,很可能是由同一位艺术家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浅浮雕观音菩萨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白色石灰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约公元 750-800 年(唐代)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雕塑展现了观世音菩萨的典型特征:高大、曲线的身姿、饰有珠宝的裸胸和光环。镶嵌在皇冠上的阿弥陀佛形象表明此雕塑是观世音菩萨的画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色大理石,带色彩痕迹。站立小雕像,身体向左摆动(3/4 宽视图)。站在莲花座上。圆形光环,镶有宝石饰带,长巾和珍珠串。没有头饰或头饰,耳朵不长。双臂在肘部处折断。</p> 唐天王像 <p class="ql-block">“天龙八部”是佛教中护持佛法的八类天神,天部居其首,<b>四大天王</b>位列其中。在宾博中国厅的入口处,有一对唐代天王像分立左右。这对天王像于1934年由宾博从日本商人手中购得,据说来自于山西<b>天龙山石窟</b>。两尊天王像均为石灰岩,残留有彩绘和贴金。雕像顶盔挂甲,脚蹬战靴,一副武将打扮。面目威严,神情凝重。这对天王像的鼻子均已残断,后被修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南天王 护法 Lokapala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灰石和石膏,彩绘和镀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唐代(公元 618-907 年),山西省天龙山石窟寺(未确定) 40-35-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p><p class="ql-block">北侧双手叠加<b>拄鞭</b>的天王,说明牌上称是南方天王。这位护法,即四大天王,身穿唐代武士的传统皮革和绗缝制服。他被认为是<b>南方天王</b>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粗糙的浅灰色石灰石雕刻的 Virūḍhaka 或 Zēngcháng Tiān(中文)雕像。这位 lokapala 或<b>天王</b>与四个方向之一有关,穿着唐代武士的传统皮革和绗缝制服。他被认为是<b>南天王</b>。表面有绿色、红色和黑色的油漆痕迹和镀金石膏。低底座背面有孔,可固定在地板或墙壁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被发现时被认为是<b>天龙山</b>的,但它是否来自天龙山石窟<b>未确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北天王 护法 Lokapala</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石灰石和石膏,彩绘和镀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唐代(公元 618-907 年)山西省,天龙山石窟寺(未确定) 40-35-2</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护法,即四方守护神,身穿唐代武士的传统皮革和绗缝制服。人们认为他代表北方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侧左手握拳、右手叉腰者,瞪着眼,张着嘴,下巴上长着一圈络腮胡子,身穿唐代武士的传统皮革和绗缝制服,被认为是<b>北天王。</b></p> <p class="ql-block">说到天龙山,有必要谈一下关于该石窟的悲惨遭遇,它是国内石窟中破坏最为严重的一处。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40公里的天龙山东西两峰半腰,共计二十一座洞窟,现存造像一千五百馀尊。石窟始凿于东魏,历经北齐、唐代。20世纪20至30年代,洞窟遭到灭顶之灾。天龙山几乎所有窟龛造像的头部均被盗,雕刻精致者则被整体凿下运走,而所有这一切都与日本古董商人<b>山中定次郎</b>及其经营的<b>山中商会</b>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外国学者统计,流失海外的天龙山石窟造像总计一百五十尊,能够找到洞窟原始位置的有四十七尊。</p> 唐三彩俑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厅北侧放置有三个展柜,分别陈列有文官俑与天王俑、马及骆驼等三彩俑,与伫立于中国厅东墙的昭陵“二骏”遥相呼应,这些三彩俑都是唐墓中的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唐三彩文官俑与天王俑</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釉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唐代(公元 618-907 年) 河南省清华镇 C401-C403</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件<b>文官俑</b>分列<b>天王俑</b>左右,传此三件陶俑同出一墓,原本是墓穴中一组更大的雕像的一部分。1924年左右宾博购买。其中,<b>右侧俑</b>头戴高冠,脸颊丰满,身穿宽袖袍,胸前有一方块,无纹饰,近似清代官袍上的补子。双手拱于胸前。靴头露出于裳外,脚踏亚腰形台座。高冠、头部、五官、脖子未施釉,白胎。宽袍、靴头均施棕黄釉,“V”字形领口、宽袖口施绿釉,台座施棕黄、绿、白三色釉。<b>左侧俑</b>与右侧文官俑形制大致近似,但仔细观察,仍能发现如高冠、面容、领口、手形、靴头等存在一些差异,俑头的五官相貌呆板、生硬,缺乏神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两件文官俑中央的<b>天王俑</b>,头戴盔,上附缨饰,身着铠甲,肩有龙首形披膊,足蹬战靴,脚踩台座上的小鬼。瞋目张口,相貌狰狞,左手叉腰,右手握紧拳头,置于体侧。头盔、五官不施釉,白胎。铠甲多施棕黄釉,衣领、袖口、铠甲边缘等处饰以绿釉,靴头饰黄釉,余饰绿釉和白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护法神</b>是守护宇宙四方的<b>四大天王之一</b>,是武士。护法神形象源自超自然生物,是守护寺庙或坟墓的形象,以抵御那些挑战信仰的人。武士脚下被压碎的<b>恶魔</b>进一步强调了他的统治地位。虽然护法神有时单独或成对出现,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b>四人一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唐三彩马陶俑</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釉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唐代(公元 618-907 年)中国 C409、C467、C468</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第一个展柜南侧的三彩马展柜内,放置3匹马俑,釉面陶马。配绿色马鞍。 其中两马头朝南,一马头冲北。3匹马均呈伫足站立状,体形匀称,肌肉劲健,形制大致相似,略有差异。马头朝南的第一匹马,头略低,鬃毛较长,梳理整齐,马鞍完备,四腿直立于一托板之上,短尾细结,已残断。马身多为棕黄釉,惟鬃毛施白釉,马鞍施绿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马雕像象征着地位和权力,会与其他礼仪和日常物品一起放在墓中。在唐代,鞍马比牛车更常见,牛车在早期象征着进入来世的交通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色釉,称为<b>三彩</b>,比普通陶土更昂贵。这应该表明这些马是为贵族居住者制作的。马通常采用<b>单模技术批量生产</b>,通过调整颈部和腿部略有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C467: 釉陶马像,绿色马鞍,琥珀色马身,奶油色鬃毛。</p><p class="ql-block">C468: 釉陶马像,鞍布为琥珀色,胎体主要为乳白色釉。</p><p class="ql-block">C461 至 C468 为一套。</p> <p class="ql-block">马一耳朝前一耳朝后,这是一种机敏的状态,雕塑家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唐三彩骆驼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釉陶</span></p><p class="ql-block">唐代 (公元 618-907 年) C410 C465 C46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三彩马展柜相邻的是三彩骆驼展柜,内有3头骆驼俑,头均朝南。此三俑均昂首张口,曲颈,驼峰突起,两峰之间附以毡垫,驼峰两侧各搭一兽面形驮囊,四腿均立于托板之上,短尾卷曲附于臀上。前两驼呈驻足状,后面跟随一头体形较大的骆驼,呈行走状。驼身多釉棕黄釉,头部、鬃毛、两峰等处施白釉,毡垫、驮囊略施绿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雕像可能与其他礼仪和日常用品 (如马和骑马乐师)的雕像一起被放置在墓穴中。人们认为,动物主题有助于灵魂与灵魂交流,使来世的旅行更加舒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骆驼与贸易和旅行有关,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穿越戈壁沙漠时,骆驼更适合抵御炎热,因此被称为“沙漠之舟”。这里的骆驼有两个驼峰,这是<b>双峰骆驼</b>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C465: 无驮包的釉陶骆驼雕像。雕像采用三彩釉,以奶油色为主。</p><p class="ql-block">C466: 驮着驮包的骆驼釉陶像。这件作品采用三彩釉,以琥珀色为主。</p><p class="ql-block">C461 至 C468 为一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彩绘马俑</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彩绘无釉陶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唐代(公元 618-907 年),C694, C69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马可能与其他重要物品一起被放置在坟墓中,以便带入来世。这里描绘的<b>双峰马</b>腿细长,身躯巨大,是<b>从大伊朗地区进口</b>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峰马<b>取代了矮小而结实的蒙古马</b>,成为皇室最喜爱的马。这些雕像的原始状态可能带有马具和骑马装备,鬃毛和尾巴则用真马毛制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C694: 一尊抬头的彩绘陶马陪葬雕像。</p><p class="ql-block">C695: 一尊头部向下弯曲的彩绘陶马陪葬雕像。</p><p class="ql-block">C694 和 C695 是一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观音木像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未展出) 木、玻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公元 960-1279 年(宋代)山西 54-6-6</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梵语中称为 Avalokiteśvara,是慈悲的菩萨。观音在中国佛教中受到广泛崇拜,她聆听受苦者的祈祷。观音像站立于低矮的莲花座上,头饰为阿弥陀佛像。双手(原有凹槽)缺失。眼睛由玻璃制成。</p> <p class="ql-block">背部凹槽内可能曾存放经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观音鎏金铜像 </b><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未展出)。</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鎏金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0 世纪(辽代)中国 C400</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引人注目的观世音菩萨高大优雅的身影站立,手捧莲花苞。高冠头饰底部的额头上方是一尊微小的阿弥陀佛像。高冠头饰的底部有一尊小阿弥陀佛像,经常与观世音菩萨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菩萨于 1918 年在满洲奉天附近的一条河流中被发现,发现于爱泡村附近的一条河中,爱泡村是建宁寺的古老所在地;该村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南部辽阳市郊区。当时覆盖着厚厚的翠绿色铜锈,只有手、脸和喉咙仍保持光滑的镀金;衣服上有金的痕迹。雕像后来被清洗过。</p> 易县辽三彩罗汉 <p class="ql-block">在两件昭陵六骏的石雕中间位置放的,就是一件来自于易县的辽三彩罗汉。</p> <p class="ql-block"><b>辽三彩等身大罗汉像</b>原存放在河北易县“八佛洼”白玉山峨嵋寺八佛洼的山洞里,俗称<b>"易县罗汉"</b>,这两件辽三彩罗汉来自于河北易县。易县可能大家不熟悉,北方人可能都知道,有两个地方,一个叫清陵,清《东陵大盗》那个电影,清东陵就位于河北易县,另外就是狼牙山,狼牙山五壮士的狼牙山也是位于易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易县罗汉总计应该有十六尊,但目前没有任何材料能说清楚它到底是多少尊。20世纪初叶被盗运出境的过程中至少毁弃了三尊,迄今为止仍存世间者仅只十一尊而已,所惜这批足堪<b>代表唐代以来雕塑写实之美最高成就</b>,堪称后人无法企及最高典范的宗教美术巅峰之作已经<b>全部流失海外</b>,国内早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头部破损重接明代补头)</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宾夕法尼亚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两个 (头部补塑)</p><p class="ql-block">堪萨斯Nelson-Artkins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波士顿美术馆(因为罗汉的头部破损,明代修补效果不佳没有展出)</p><p class="ql-block">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残)</p><p class="ql-block">日本私人收藏家松方幸次郎 (头部明代补塑)</p><p class="ql-block">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馆 (似乎是一件刻意模仿易县罗汉的复制品)</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冬宫(原藏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被认为毁于二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波士顿、加拿大、日本三尊罗汉的头部与其余五尊的质量明显不同,据考证应当是明代时补遗修复之所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在河北易县天朋仙人洞发现一尊三彩罗汉残像,现藏易县文物管理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现存的八尊罗汉都是1912年前后在河北易州(今易县)附近,临近西陵的一个山洞里发现出土的。总共应当有至少16尊罗汉像,有三尊在从山洞里搬下山的过程中跌破了。还有至少四尊下落不明,猜想是早年就已经损坏了。考古学家一般认为这些罗汉像是佛教信徒们为保护它们免遭毁坏,放进山洞里寻求避难的。</p> <p class="ql-block">早在1912年,北京的两名古董商向德国汉学家<b>贝尔契斯基</b>(Friedrich Perzynski)兜售了一尊出自易州的等身三彩罗汉坐像,惊叹于造像高超写实魅力的贝氏被大罗汉的绝美而强烈地震撼, 对其称赏有佳、赞叹不已。从日本人<b>寺泽鹿之助</b>(Terasawa Shikanosuke)那里获悉此尊造像出自北京西南130公里的河北易县八佛洼之后,贝氏就马不停蹄的赶往现场实地考察,借养病为名住进距八佛洼仅20余华里的清西陵永福寺,随即与同行的“高参”及摄影师雇用当地的向导乘骡子前往目的地。实际上贝尔契斯基曾于1912年夏秋两度“考察”八佛洼,两次“考察”间隙贝氏尚处心积虑,多次派人前往易县打探情报,谋求收购这批罗汉造像瑰宝。据贝氏所记,当地政府在获悉此事后也曾虚张声势、采取措施,逮捕惩处了一批盗运藏匿罗汉造像的文化窃贼。贝氏第二次探访八佛洼之前,地方官已经下令“戒严”,贝氏此前派去的古董商亦曾被逮捕刑讯,但不久后即获释。贝氏第二次旅行驻扎的西陵永福寺亦曾被搜查,地方官严令当地居民向贝尔契斯基出售任何文物,但事后地方官员的监守自盗证明上述举措不过是担心利益外流的故作姿态罢了!利欲熏心的政府官员最终难抵诱惑,据贝氏所记,县衙曾保存有两尊罗汉,地方官虚与委蛇,一方面声称要将罗汉安置供奉于某一庙宇,另一方面则巧妙的暗示贝氏,造像可以善价而沽。其中完整的一尊后来辗转入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另一尊罗汉的碎片其后则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贝氏1912年11月间的八佛洼之行,亲眼目睹或确知下落的罗汉造像共6尊,当地原住民提供的讯息中所涉及的罗汉像则多达9至10尊!不久八佛洼的罗汉就被盗卖一空,令人万分遗憾的是在村民夜晚将造像盗运下山的过程中至少有三尊无比宝贵的罗汉像被村民损毁。据贝氏称其最早获悉藏匿地点的一尊罗汉造像,至少已经碎成六块!又百花山一山民曾告知贝尔契斯基,他本人曾试图搬运一尊罗汉下山,结果造像被摔得粉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一个,看来是当年打碎后拼接的一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易县三彩罗汉</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三彩装饰陶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辽代(公元 907-1125 年)或 金代(公元 1115-1234 年)河北省,可能来自宜州附近的洞穴 C66 A 和 B</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罗汉</b>在佛教题材里面,是指能够解脱烦恼的佛家弟子,为梵语“阿罗汉果” (arhats) 的简称。在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的等级中,属于第三等级。罗汉的特点就是<b>变化非常多</b>,很多罗汉非常像印度人,我们从很多绘画、雕刻里面都能看到。当然也有很多罗汉会做的非常像中国人像,他们是<b>唯</b>一为雕塑家提供<b>写实机会的佛教形象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陶制罗汉像由软白陶制成,表面涂有彩色釉料,比真人略大。罗汉盘腿而坐,保持着传统的冥想姿势。这尊罗汉像具有肖像般的特质,面部特征独特而富有表现力,强调了其生命力。他穿着一件袈裟,特意露出右肩和手臂,露出绿色内衣,象征着他正在努力拯救众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罗汉最初是一组十六或十八尊人物中的一部分,尽管罗汉群体可以多达五百尊。像这样的罗汉经常被摆放在寺院大厅的侧墙上。这尊辽代三彩罗汉像端坐在在中国厅东壁的唐代昭陵“二骏”石刻之间,这就是著名的河北易县八佛洼罗汉造像之一。该像最初在易州(今<b>河北省易县</b>)附近的山洞中发现。于1914年6月在法国巴黎由宾博从德国商人埃德加·沃彻手中购来。1916年,从卢芹斋处买到三彩镂空底座。罗汉像为中国厅的上乘佳作,与昭陵“二骏”同列东壁。</p> <p class="ql-block">这是<b>中国已知最早的以十六罗汉为题材的群塑</b>,忠实的反映了北宋初年,宋、辽边境中国北方佛教雕塑的风格和技艺。国内现存的宋塑罗汉,只有山东灵岩寺、山西崇庆寺等屈指可数的几处。因为全部是<b>泥塑</b>,经过后世重装,远不及易县陶罗汉的原汁原味。作为中国古代十分少见的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伟大作品,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易县的三彩罗汉一直受到东西方中国美术研究者的重视。CCTV<b>《国宝档案》</b>栏目有4集系列短片<b>《辽三彩大罗汉之迷》</b>。在短片中,我们终于看到那带有传奇色彩的晱子洞。山洞在高山之上,洞口很高,洞内狭长,曲曲折折,感觉是人工开凿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其他博物馆收藏的易县辽三彩罗汉:</p> <p class="ql-block">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头部破损重接明代补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大英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结禅定印的一双手塑造的尤其出色,就艺术成就而言,比之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的那双倍受推崇的手来亦毫不逊色,堪称绘塑的双璧。</p> <p class="ql-block">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两个 (头部补塑)。那个老者的面容就非常像中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佛洼辽塑高超的写实成就首先表现在<b>人体比例的恰当和结构的准确</b>上。中国的匠师通常采用紧锁的双眉、充满张力的面部肌肉、突出的锁骨和肋骨,特别是颈间两条暴突的胸锁乳突肌来表现老年弟子饱经风霜的沧桑之感,然而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博所藏八佛洼老年罗汉与龙门宾阳中洞北魏时期及敦煌莫高窟第419窟隋代的两身迦叶作比较,就不难发现辽塑结构的准确、写实的魅力(就连按照佛教造像传统塑造的远比常人为大的耳朵,也因为高度写实的面部的衬托,而并未引起欣赏者任何的视觉及心理上的不适)。</p> <p class="ql-block">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波士顿美术馆(因为罗汉的头部破损修补效果不佳没有展出)</p> <p class="ql-block">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馆(似乎是一件刻意模仿易县罗汉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冬宫(原藏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被认为毁于二战)</p> <p class="ql-block">这些辽三彩罗汉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b>容貌写实</b>,这种写实的方法在中国的历史上,实际上非常少见。第二就是<b>制作的非常巨大</b>,每一件罗汉就在一米五左右的高度,如果大家了解一点陶瓷的做法就知道,做这么大的陶器,然后上釉,烧制的过程中是很容易变形,或者是崩裂的。三彩器都是陶器,上釉并不是瓷,大家需要注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代匠师不唯对人体着意刻划、精益求精,于造像的<b>细节处理</b>也殚竭智巧。中国工匠在造像着装方面本有许多出色的创造,如北魏后期发展起来的装饰化程度很高的裳悬座,唐代佛像内衬劫波育并随莲座起伏有致的袈裟下摆。到八佛洼这些罗汉,已经突破了源自印度的马土腊贴体湿衣和犍陀罗程式化衣褶的旧传统,衣料的质感、肌体的结构都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表达,甚至田相袈裟上的图案纹路随衣褶的起伏也作了相应的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b>梁思成</b>曾经见过宾大的这一件,因为他曾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学,林徽因是在这里读艺术系,他在博物馆里见到过这一件。流落宾大博物馆及西方各大博物馆的八佛洼罗汉像,给梁思成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梁先生在<b>《中国雕塑史》</b>中不惜笔墨,两次对这些造像大加赞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国彭省大学美术馆(Pennsylvania)藏罗汉为琉璃瓦塑。大如生人。神容毕真,唐代真容,于此像可见之。像共四尊,一在纽约市州立博物馆,其二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四尊之中,以彭省者为最精。实唐代作品之最上乘也。 </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今美国各博物馆所藏比丘像或容态雍容、直立作观望状,或蹙眉作恳切状,要之皆各有个性,</i><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不徒为空泛虚缈之神像。其妙肖可与罗马造像比</i></b><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皆由对于平时神情精细观察造成之肖像也。不唯容貌也,即其身体之结构,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实写为主;其第三量之观察至精微,故成忠实表现,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也。"</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将这些三彩塑像误定为“唐代作品”,是因为当时学者们普遍认为八佛洼罗汉像属于唐代造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因为中国人对自己的艺术文化自信度不是很够,所以经常要跟西方去比,当然今天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雕塑的做法和西方写实的做法完全不同。但是确实这几件辽三彩的罗汉雕像,不仅在中国的雕塑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品,在世界的对于东方艺术的收藏的历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组作品。</p> 水月观音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水月观音木雕造像</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覆石膏、彩绘和镀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金代(公元 1115-1234 年)或元代(公元 1271-1368 年)C408</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观音</b>,梵语中称为“Avalokiteshvara”,是慈悲的菩萨。观音是佛教中最受欢迎的神祇,她聆听受苦者的祈祷。信徒们会委托菩萨像来帮助获得救赎。观音的姿势是一条腿垂下,膝盖弯曲靠在壁架上,被称为“大王游戏坐”,梵语中为“lalitasana”,这种姿势最终可以追溯到佛教之前的皇室。但这与其他大王游戏坐的观音像姿态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4年初由宾博购买。20世纪20年代,<b>梁思成</b>先生在宾大建筑专业学习,对母校馆藏的中国文物如数家珍。梁思成先生在<b>《中国雕塑史》</b>中提到这尊像,而称该姿态为“maharajalina”,并称其为<b>该类观音木像中最大、形态最庄严者。</b>据传此姿势可溯源至佛教产生前印度王族坐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胎上施以<b>石膏</b>,<b>彩绘镀金</b>。该像表面有数层石膏,说明木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多次修补,然后彩绘、涂金。观音像面容安详,仪态万方,其所呈现的观音坐姿被西方人称为“高贵的悠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菩萨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白色石膏涂层壁画颜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南宋(公元1127-1279年)或元朝(公元1271-1368年)中国河南省 C45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寺庙壁画的壁画碎片。一位身穿翠绿色<b>长袍</b>、头戴红色<b>光环</b>的菩萨<b>手持手稿</b>站立。<b>菩萨</b>是已获得开悟但选择留在世间帮助他人的众生。由于菩萨能够帮助他人走上开悟之路,因此他是佛教众神中最受爱戴的一位。壁画已裱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菩萨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白色石膏涂层粘土墙上的颜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南宋(公元 1127-1279 年)或元朝(公元 1271-1368 年),中国河南省 C452</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寺庙壁画的壁画片段。一位身穿翠绿色长袍、头戴红色光环的菩萨手持一朵<b>莲花</b>站立。<b>菩萨</b>是已获得开悟但推迟了涅槃之乐(一种摆脱痛苦和轮回的状态)以帮助他人获得救赎的人。这幅画曾经是一幅更大的壁画的一部分。菩萨手捧莲花,这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图案,也是纯洁和完美的象征。壁画已裱好并装框。 1925年从卢芹斋购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元代木胎干漆释迦牟尼佛像</b>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雪山大士塑像</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干漆夹纾工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元朝(公元 1271-1368 年)C405A</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释迦牟尼</b>是历史上的佛陀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 563-483 年)的称号之一。佛像不寻常的微笑与他严肃的举止形成鲜明对比。佛像制作于蒙古统治中国时期,<b>姿势独特</b>,有如罗汉;面部特征表明其与<b>尼泊尔佛教</b>有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使用<b>干漆夹纾工艺</b>是一个耗时的过程,就是空心,所谓脱胎漆器。它的具体做法是,先用泥来做一个非常精细的泥胎,然后再在上面用漆和布一层层的包裹在上面,大概要做几十层,阴干以后形成一个空壳,最后再把里面的泥胎取出,然后在脱胎雕像上做处理。<b>特点就是轻。</b>这件褶皱流畅的布料在当时并不常见;它展示了在制作过程中铺在佛像上的<b>布料的自然褶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空心佛像内曾有<b>五卷有插图的木版印刷佛经</b>。以及用来祛虫的<b>香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罗汉坐像</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青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4-15 世纪 中国 C70A,B</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汉在中国佛教中受到广泛崇拜,是释迦牟尼佛的开悟信徒,肩负着保存佛法直到未来佛弥勒到来的重任。</p> 清景泰蓝狮 <p class="ql-block"><b>景泰蓝</b>工艺是一种珐琅工艺,其中图案由金属线构成并焊接到金属表面。剩余的空间称为景泰蓝,用糊状物填充,然后烧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对景泰蓝坐狮1918年登陆美国,直到1960年才从仓库中发现,得与世人见面。镶嵌之精细、色彩之斑斓、造型之生动、纹理之滑畅,都证明这是一对官作作品。这种尺寸的人物使用景泰蓝表明这对狮子是在皇帝的直接赞助下在<b>皇家工厂</b>为寺庙制作的。在清朝,狮子经常成对出现在寺庙和住宅的入口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狮子并非中国本土动物,因此其外观仅通过绘画或传闻才为人所知。哈巴狗和老虎都是中国本土动物,它们成为这些野兽的替代模型,使得中国对狮子的描绘常常显得不切实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母狮与幼狮</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右)景泰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约 17 世纪,清朝(公元 1644-1911 年)可能来自北京 63-21-2</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只雌狮是本圆厅中的一对狮子之一,与雄狮的区别在于脚下的幼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狮子与宝珠(左)</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景泰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约 17 世纪,清朝(公元 1644-1911 年),可能来自北京 63-21-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只雄狮是本圆厅中的一对狮子之一,它与雌狮的区别在于脚下的<b>圆球</b>。圆球可能与珠有关,珠是至高无上的明珠,也是主权的象征。</p> "慈禧"水晶球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水晶球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水晶,银质支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 世纪末 - 20 世纪初 球体来源不明,支架 日本制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Eldridge Reeves Johnson 先生为纪念已故董事 George Byron Gordon 而赠送 C681A,B</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晶球是 1927 年从远东商店购买的,远东商店是费城 Wanamaker 百货公司内一家专门经营特殊宝石制品的美术部门。它是作为礼物送给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以纪念当时刚去世的博物馆馆长高登 (George Byron Gordon) 博士。1928年初,为了纪念已故的宾博馆长高登博士,Johnson先生捐赠给该馆一批中国文物,并在中国厅入口处举办了一个展览,其中就有这件用缅甸水晶制作的水晶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晶球上刻有“<b>慈禧太后</b>”的名字,以统治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慈禧太后命名。然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水晶球与慈禧太后有关。相反,水晶球很可能是由 1923 年在缅甸发现的一块水晶矿床制成的,然后在上海切割和抛光,然后进口到美国。这与现在<b>史密森尼博物馆</b>收藏的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球的出处相同,后者大约在同一时间进入美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是<b>世界上第四大水晶球</b>,直径为 25.4 厘米,重 49 磅。 史密森尼博物馆的两颗球体(32.7 厘米)和(27.6 厘米)以及达拉斯的 Crow Collection(28.9 厘米)更大。球体不是由玻璃制成,而是<b>由天然的纯石英晶体</b>制成。波浪形的银支架是在日本制造的,可能是在购买球体后定制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银色的波浪形支架支撑着水晶球 (C681A)。支架是日本制造的,底部刻有“日本制造”字样。水晶球一般都有龙形或其他形状的银制座子,宾博的水晶球底座由一位日本设计师设计,别出心裁,呈波浪形,球体就像是波峰浪尖上的一个透明水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水晶球的购买、盗窃和恢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颗中国水晶球陈列在中国圆厅,自 1927 年起就一直是博物馆的标志性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Eldridge Reeves Johnson 先生是新泽西州Camden市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 的创始人,他是博物馆的大力支持者,已经为博物馆购买了许多精美的藏品,其中就包括昭陵六骏中的二骏。 约翰逊在 Wanamaker 百货公司的古董部发现了这个水晶球——这家前费城机构于 1995 年关闭——并向 Gordon 询问了它。他认为 50,000 美元的价格太高了。但当 Gordon 于当月晚些时候突然去世时,Johnson买下了它,甚至没有讨价还价。此后,这个水晶球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最受欢迎的藏品之一,平静地度过了 61 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 年的一个晚上,在安全系统进行维修时,水晶球连同其底座和一尊奥西里斯 (Osiris)青铜小雕像 (E14285) 一起被盗。第二天,一名机警的学生在South Street Bridge沿线发现了日本银质底座,但其他两尊雕像不见了。没有任何线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年后,古代近东雕塑学者、博物馆志愿者 Jes Canby 参观了博物馆对岸Schuylkill河对岸的一家旧货店,发现了一件东西。架子上放着一尊奥西里斯雕像。 水晶球来自“拾荒者Al” (Al the trash picker),他以 30 美元的价格将其连同一张桌子一起卖掉。联邦调查局在《无价之宝》作者Robert K. Wittman的领导下,迅速追踪到Al在附近的一个车库,当时车库的主人正在清理一切。水晶球也在他的车库里——主人把它送给了一个迷恋神秘学的朋友。水晶球最终被找回,没有划痕,没有指纹,也没有任何偷窃者的证据。它再次放置在中国圆厅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Osiris雕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埃及,铜,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水晶球一同失窃的古埃及小雕像Osiris。冥界统治者奥西里斯的雕像,以木乃伊的形式呈现。他手持牧羊杖和连枷,象征着埃及王权。底座的三面都有铭文。铭文上写着最初向神灵献上这尊还愿雕像的人的名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