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博物馆

晨曦3118

<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赣江北大道698号;是全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展陈面积2.8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新馆于2020年9月27日开馆。</p> <p class="ql-block">江西地处亚热带地区,早期人类多以植物繁茂、食物充足的河谷、山地为中心活动。他们打制石器、采集植物、捕猎动物,过着游居和穴居的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内,江西形成了以潦河二、三级阶地和乐平、萍乡石灰岩洞穴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地点和遗址。</p> <p class="ql-block">左边:石器</p><p class="ql-block"> 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 1998年江西省安义县樟灵岗遗址采集</p><p class="ql-block">右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遗骸</p><p class="ql-block"> 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 1997年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竹山园洞</p><p class="ql-block"> 遗址采集。</p> <p class="ql-block">01:边刮器 04:穿孔砾石</p><p class="ql-block">02:石锤 05:石铲</p><p class="ql-block">03:石流星 06:石砧</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1962、1964年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距今一万年前后,以磨制石器、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为标志,人类跨入了新石器时代。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发现的世界最早陶片和人工栽培稻植硅石,表明江西是世界范围内率先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之一,开启了万年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晚期,遍布全省灿若繁星的氏族聚落,反映出江西史前历史进入到社会复杂化阶段,社会形态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p> <p class="ql-block">左边:人类头盖骨 </p><p class="ql-block">右边:人牙</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豆</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1961年江西省修水县山背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边:长颈陶壴</p><p class="ql-block">右边:印纹圜底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1961年江西省修水县山背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钺(yue)</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1983年江西省靖安县郑家坳墓葬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边:带銴(pon)陶壶</p><p class="ql-block">右边:带柄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1990年江西省靖安县郑家坳墓葬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纺轮</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1990、1991年江西省靖安县郑家坳墓葬出土</p> <p class="ql-block">带鋬(pon)壶形陶鼎</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1963年江西省靖安县郑家坳墓葬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边:鸟形陶塑</p><p class="ql-block">右边:石锛</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1985年江西省九江市神墩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镞</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1991年江西省上饶市广丰社山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边:盘形陶鼎</p><p class="ql-block">右边:釜形陶鼎</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1978年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樊城堆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鬶(gui)</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1974年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筑卫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边:釜形陶鼎</p><p class="ql-block">右边:冠状把手陶器盖</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1978年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樊城堆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边:双孔石刀</p><p class="ql-block">右边:石䦆(jue)</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1987年江西省新余市拾年山遗址岀土</p> <p class="ql-block">  夏商周三代出现了青铜器、文字、大型城垣、礼议中心等为代表的国家文明要素,开启了中国王朝文明时代。</p><p class="ql-block"> 考古资料表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道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赣鄱地区以樟树吴城,新干牛城、大洋洲,九江荞麦岭,瑞昌铜岭,鹰潭角山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见证了辉煌的中国青铜文明。</p> <p class="ql-block">左边:兽面纹青铜鼎</p><p class="ql-block">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1957年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幸福水库出土</p><p class="ql-block">右边:弦纹青铜鼎</p><p class="ql-block">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中棱水库出土</p> <p class="ql-block">乳丁纹青铜甬钟</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63年江西省萍乡市彭高公社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錞(chun)于</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64年江西省修水县上杉公社出土</p> <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吴城遗址的发现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陈说。吴城遗址具备了城邑性质的国家形态,这是迄今所知长江以南最早跨入文明门槛的方国。它既与中原文明密切联系,又具地方特色,表明当时赣鄱地区存在着一支可与殷商文明媲美的方国文明。</p> <p class="ql-block">陶面具范</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吴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吴城先民祭祀场景。</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青铜斝(jia)</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吴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凤钮青铜器盖</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吴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鸟耳青铜鼎</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5年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三桥乡横塘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边:有段石锛</p><p class="ql-block">右边:石斧</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吴城遗址出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01:折肩陶罐 02:四系折肩原始瓷罐</p><p class="ql-block">03:圈点纹陶体 04:云雷纹折腹陶孟</p><p class="ql-block">05:陶豆 06:双耳敛囗筒形陶罐</p><p class="ql-block">07:菱形纹双系原始瓷罐</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吴城遗址出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左边:原始瓷器盖</p><p class="ql-block">右边:编织纹折肩原始瓷罐</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4、1986年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吴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边:方格纹折腹原始瓷尊</p><p class="ql-block">右边:方格纹浅腹陶盆</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4、1986年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吴城遗址出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三足提梁青铜卣(you)</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瓒(zan)</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匕</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伏鸟双尾青铜虎</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双面神人青铜头像</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伏虎耳虎形扁足青铜鼎</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上部:孔雀石</p><p class="ql-block">下部左1:青铜钺, 下部左2、3:青铜凿</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88、1991年江西省瑞昌巿铜岭矿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随着秦朝统一的进程,江西地区被纳入帝国版图。秦汉时期,江西作为沟通中原与岭南、闽越的枢纽,战略地位得以提升,首次确立了独立的行政区划,获得了稳定的发展空间。六朝时期,江西你为“国之南藩,要害之地”,成为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秦代江西大部分地区先属九江郡,后属庐江郡,庐江郡郡治番阳(今鄱阳县)是江西境内首个郡治。西汉初年设置豫章郡,江西首次成为郡一级独立行政区划。西晋设江州,江西凭借特殊战略地位与经济优势成为江州的中心,“江”开始成为江西的地域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  西汉初设立豫章郡,辖18县,郡治南昌,范围与今日江西省绝大部分区域重合。豫章郡的设置使江西首次成为一级行政区划,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从此有了一个稳定的载体,揭开了江西历史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青铜鼎</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2016年江西省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隋唐五代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与大庾岭的开凿,人口的南迁与经济中心的南移,使江西获得了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这一时期,江西“土沃人庶,财赋孔殷,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作为政区的“江西”正式出现,雄起于长江之南,“朝廷倚为根本,民物赖以繁昌”。</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经过一系列调整,唐玄宗将唐初设置的10个监察区“道”分为15道,“江南西道”由此而生,“江西”正式得名。</p> <p class="ql-block">三彩骆驼俑</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军山茅栗岗村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带鞍陶马</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江西省南昌市柴油机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  隋唐以来,江西文化呈兴盛之势,文化名士辈出。伴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步步南移,江西作为长江中游人文昌明区域的地位也逐渐形成,史称“既状周道,兼贯鲁风,万户鱼鳞,实谓名邑”。</p> <p class="ql-block">  钟绍京</p><p class="ql-block"> 钟绍京(659~746年),兴国人,江西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唐代书法家。工楷、行、草,峻利丰秀;小楷名作《灵飞经》用笔温雅,结体绵密,是楷书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江西进全面繁荣的鼎盛阶段,经济富饶、人才辈出、文化昌盛、科技日新,是江西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江西的影响力辐射全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方面的所有突出成就,几乎都有江西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北宋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全国为23路,江西分属江南西路和江南东路。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将全国分为“腹里”和十个行省,整个东南地区以及今日之江西省,分属江浙、江西两个行省,这也是江西称省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江南西路为江西的主体,治洪州(南昌),辖六州四军,其中洪、虔、吉、袁、抚、筠六州及南安、临江、建昌三军,均在今江西境内;江南东路沿江宁府(南京),辖七州二军,其中江、饶、信三州及南康军在今江西境内。南宋时,江州由江南东路划归江南西路。</p><p class="ql-block"> 元代江西分属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管辖。其中,江西行省范围包括今天江西的主体地区和广东的大部分地区,治龙兴路(南昌);鄱阳湖以东地区归江浙行省所辖。</p> <p class="ql-block">左1: 褐彩持物青白釉瓷俑。</p><p class="ql-block">左2: 褐彩持笏青白釉瓷俑。</p><p class="ql-block">右1、2:褐彩持镜青白釉瓷俑。</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1970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郊新平公社洋湖大队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褐彩悬山顶青白釉瓷屋</p><p class="ql-block">宋(960~4579年)</p><p class="ql-block">1970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郊新平公社洋湖大队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第一排:太阳星陶俑。</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素胎男墓主瓷俑</p><p class="ql-block"> 右:素胎女墓主瓷俑</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伏听陶俑,右:仰观陶俑。</p><p class="ql-block">第四排:左1:捧经陶翁俑</p><p class="ql-block"> 左2:持印陶吏俑</p><p class="ql-block"> 右2:道士陶俑</p><p class="ql-block"> 右1:僧侣陶俑</p><p class="ql-block">第五排:左:戴幞头陶吏俑</p><p class="ql-block"> 右:戴巾陶吏俑</p><p class="ql-block">第六排:生肖陶俑</p><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1975年江西省南丰县古城公社赖庄生产队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褐彩花卉纹折沿瓷盆</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1980年江西省吉安县吉州窑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双系青瓷执壶</p><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2004年江西省玉山县渎囗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缠枝花果纹鎏金银带板</p><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江西省遂川县枚江公社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郭知章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上部:左:叶形金锭,右:船形银锭。</p><p class="ql-block"> 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 1968年江西省南康县水口塔地宫出土</p><p class="ql-block">下部:左:缠枝花卉纹瓜棱银罐。</p><p class="ql-block"> 中: 双系银洗。</p><p class="ql-block"> 右:柳斗纹银釜。</p><p class="ql-block"> 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 1974年江西省星子县陆家山窑遗址出 </p><p class="ql-block"> 土。</p> <p class="ql-block">右:兽面纹龙耳青铜壶。</p><p class="ql-block">左:夔(kui)纹鬲式青铜炉。</p><p class="ql-block">宋(960~1179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江西省物质局移交。</p> <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江西书院林立,重文尚礼。教育与人才、文章与节义交相辉映,形成了文节并重的文化品格和独特气质。</p> <p class="ql-block">书院是古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幸南容在高安华林创办桂岩书院,开江西私家书院之先河。宋元时期,江西书院蓬勃发展,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名气之盛,居全国之首,有“江西书院甲天下”的美誉。书院的繁盛成为古代江西独特文化现象,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象山书院都是天下读书人向往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p> <p class="ql-block">“天下状元”铭诗词人物图鎏金银盘</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出土。</p> <p class="ql-block">铅山鹅湖书院。</p> <p class="ql-block">白鹭洲书院。</p> <p class="ql-block">荷叶形端砚</p><p class="ql-block">南宋(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江西省波阳县(今鄱阳县)四十里街华岭大队南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文章节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品质,关乎国家气运兴衰。两宋时期,江西多世家大族,他们将儒家思想和民族大义作为子弟教育与家训族规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江西自古崇尚气节的传统,培养出大批忠贞爰国之士,使江西遂有“文章节义”“礼义忠节”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长期形成的耕读治家传统,经数百年积累,到宋代,江西人才呈井喷之势,在各个领域涌现出大批开宗立派、勇于革新的先贤。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江西“人杰地灵”的称誉得到完美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唐宋八大家文钞》</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元年刻本(1628年)</p><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馆旧藏</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书《灼艾贴》(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原件现藏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书《过从贴》(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在江西系统集成、发扬光大;北宋周敦颐在此为理学开山奠基;南宋朱熹、陆九等一代宗师于江西崛起;元代吴澄调和朱陆,下启阳明,推动宋明理学发展。江西也因理学家活动时间早、学派多、人数众、地位高、贡献大、影响远而成为“理学渊薮”。</p> <p class="ql-block">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p><p class="ql-block"> 朱熹(1130~1200年),祖籍婺源,南宋思想家、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继承并发展程颢程颐“二程”思想,把“理”作为最高哲学范畴,强调“格物致知”“知先行后”“存天理,灭欲”;通过对儒家经典著作注疏阐释,重新建立儒家道统。元代朱学被定为科场程式,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朱熹从祀孔庙,被称为“朱子”。</p> <p class="ql-block"> 朱陆之学调和者吴澄</p><p class="ql-block"> 吴澄(1249~1333年),崇仁人,元代理学家、教育家。吴澄折衷朱、陆之学,在遵从程朱理学的前提下,融合心学,主张格物致知应以发明本心为主。其与许衡同为元代名儒,并称“北有许衡,南有吴澄”。</p> <p class="ql-block">  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影响最大的流派,风靡一时,地位之高,无出其右。该流派首创“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创作方法,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作诗好用僻典、炼生词、押险韵、制拗句,讲究语言韵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修水人。黄庭坚诗、词、书法均有不俗成就,共山谷体诗歌开一代诗风,“英笔奇气,杰句高境,自成一家”,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苏轼称之为“黄鲁直体”。书法独树一帜,取法于颜真卿、怀素,笔法瘦劲,字体亓开张,气势恢弘,与苏轼、米芾、蔡襄并为“宋四家”。</p> <p class="ql-block">《宋黄文节公文集》</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年刻本(1765年)</p><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江西作为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延续了人才的兴盛与文化的辉煌。江西士人积极参与朝政,治国安邦;商镇林立,江右商帮遍行天下;科学巨著,文史鸿篇蜚声中外。晚清,江西人顺应时代变迁,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走上了近代化探索之路。</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江西的称谓有豫章、江州、江西、江右、西江等,元明时期随着江西行省设立,称江省,“江”成为江西简称,沿用至清。</p><p class="ql-block">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以章贡二水汇流之意改虔州为赣州,“赣”多指赣州(府)全境。晚清,“赣”逐渐取代“江”,成为江西简称。</p> <p class="ql-block">  明代科举以江(西)、浙(江)、闽(福建)及南直(江苏、安徽)为盛,明前中期以江西独盛,在相当长时间里形成“人才甲天下”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明代江西的进士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名次上也长期居于全国前列,创造了科举史与政治史上的奇迹。从建文到永乐时期内阁建立,历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各朝,内阁首辅者⺇乎皆为江西吉安府人,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说。</p> <p class="ql-block">左:珊瑚红釉瓷笔架</p><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中:“连生贵子”玉笔架</p><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1954年江西省财政厅移交</p><p class="ql-block">右:德化窑山形白釉瓷笔架</p><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金彩十六罗汉墨</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明至清前期,江西作为人囗大省保持着经济发达的地位。明代江西人囗次于浙江,居全国十三布政司第二位,而每年所纳税粮在明孝宗弘治年代直至明神宗万历年代却居全国第一。</p><p class="ql-block"> 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江西瓷器、茶叶、造纸、夏布等手工业形成商品化生产,同时依托发达的运输网络体系,江西成为全国商品流通的交通枢纽和集散中心,造就了明清时期江西商镇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江西人文昌盛的地域特色持续彰显。钟灵毓秀的山水、文章节义的传统,孕育出了以王阳明、汤显祖、八大山人等为代表的文化巨擘,他们以非凡的才情和智慧,创作出了大量哲学、文学、艺术杰作,书写了中国思想、戏曲、书画等领域的不朽篇章。</p> <p class="ql-block"> 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p><p class="ql-block"> 汤显祖(1550~1616年),临川人,明代戏剧家、文学家。所著《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皆“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并称“临lll四梦”。“临川四梦”歌颂真情,抨击礼教,演绎人性,既有现实的深度,又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四百年来盛演不衰。汤显祖作品和戏曲理论对后世戏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p> <p class="ql-block"> 圆融冷逸——八大山人</p><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1624~1705年),本名朱耷,号“传綮”“驴屋驴”“雪个”“个山”等,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九世孙,幼时天资聪颖,承袭儒学,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清政权的建立使十九岁的朱耷承受了国破家亡的沉重打击。他参禅入道,后还俗隐于书画,以水墨写意画著称于世。八大出人将儒、释、道思想融入书画艺术中,集遗民、禅师、画家于一身,以奇情逸韵,拔立尘表的画风,成为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巨匠。</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为寻求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江西人囗持续涌向外省,形成“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随着国内市场日益形成,江西商人足迹遍及全国,“江右商帮”成为“十大商帮”之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海外贸易不断拓展,“九江开埠”标志着真正意义的“走出江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