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戏曲(下篇)

高塬

<p class="ql-block">  豫剧。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等中原地区。是流传全国各地的传统戏曲。</p><p class="ql-block"> 邯郸是笔者的故乡,由于地界与河南毗连,所以豫剧很早便在邯郸生根、开花,并得以飞速发展。以至于家家户户孩子结婚典礼,都要唱《朝阳沟》等豫剧唱段。邯郸不仅涌现出牛淑贤、胡小凤等老一辈豫剧名家,也出现了桑派名家苗文华。她的唱腔优雅,曲调“闪”、滑”,声情并茂,活灵活现。堪称豫剧界的一朵金花。2003年的某天。笔者有幸在邯郸工人剧院观看了由河南豫剧名家王善朴、贾廷聚和王红丽等演唱的各自拿手的豫剧名段。作为红遍全国且至今不衰的电影《朝阳沟》第一代栓宝扮演者王善朴的名段演唱自然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但贾廷聚先生极具穿透力的唐派高腔唱段《南阳关》、《血溅乌纱》同样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鼓掌。</p><p class="ql-block"> 同属北方戏的豫剧不仅有豫东调、豫西调、祥苻调、沙河调等腔调之分,还分为常、马、陈、崔、阎等多种流派。这些不同声调与不同流派都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使豫剧具有了百家俱进、百花盛开的“梨园春”盛况。不仅出现了常香玉、马金凤、崔兰田等豫剧大师,还出现了刘忠河、李树建、小香玉、金不换、王惠、李金枝、田敏、吴素真、谢彦巧等一大批正在当红的台柱子实力派演员。并在走过三十年的《梨园春》栏目培养了许许多多的青少年豫剧演员。一些豫剧名家还通过招收弟子的渠道也培养了不少师承演员,为未来的豫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因地处中原,所以豫剧排演的历史剧目大都是抵抗北方游牧民族侵犯中原的武戏。如《花木兰》是抵御柔然的入侵,而《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四郎探母》、《杨门女将》等则是抗击契丹人的辽朝入侵。这些戏中海涛天风般的粗犷豪放唱腔和英勇飒爽的众多武将排列及恢宏大气的战争场面布置,都反映了中原人民斩杀外敌、誓死保家卫国的神圣意志和决心。豫剧还有很多包公戏。如《秦香莲》、《铡美案》等。这些都是中原人民渴望司法平等、惩治贪官污吏美好愿望在戏曲中的深切反映,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惩恶扬善共同意愿的心理要求。</p><p class="ql-block"> 笔者最喜欢豫剧舒展清扬的唱腔和音色纯正的器乐音调。豫剧的唱腔丰富多样,各有所长。有的粗犷豪放,有的高亢激昂,有的深沉悲凉,有的欢快流畅,有的如泣如诉,有的余音绕梁。不管何种唱腔,都是那么的舒畅,都是那么的顺心顺耳,都是那么的让人心花怒放。用河南人看戏常说的一句话“得劲”。常香玉与王善朴在《人欢马叫》中的唱腔,各自都有所突破,他(她)们那种低缓、细长、凄婉的颤音加拖声,将在旧社会家中盼有一头小毛驴的穷苦家境和男女主人公的悲壮心迹表演的真真切切、恰到好处。在《朝阳沟》中饰演银环的魏云,其唱腔清脆悦耳,如山泉流水,似山林鸟鸣,使人百听不厌。阎立品先生唱的书馆一折,“为求一声新,苦吟千百遍。”成为了豫剧闺门旦的杰出代表。索文化、谢庆军、洪先礼,这些红脸王大师以真假嗓互换、高低腔搭配的唱法在《刘墉下南京》和《刘墉回北京》等剧目中都有不俗的表现,令观众耳目一新,成为豫东调永远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豫剧中所用的乐器,是中国戏曲中最好的乐器。将二胡、板胡、琵琶、竹笛、笙、板鼓、堂鼓、大锣、小锣、手镲、梆子等民族乐器组合在一起,可烘托出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战争场面,亦造就出祥和平静、雅致恬适的场景与氛围。二胡的不同优美音符与演员的不同唱腔相互融合,做到音、腔一致,成为豫剧文戏中唱腔与器乐的绝配。一位资深豫剧板胡大师曾说:伴奏造诣极深,要求指法灵活,随腔应变,挥洒自如,使唱与伴之间,天衣无缝,相得益彰。演员唱哭戏,就拉那个哭味,她唱高兴戏,就拉那个花哨高兴味。灵活的板胡音腔,使拖腔细密,包腔严谨,形成了唱腔与胡音完全一致的艺术效果。而武打演员的每个动作与鼓板、锣镲的紧紧相扣,每个动作都踩在锣鼓点上,则成了武戏中打斗与器乐的最好搭配。</p><p class="ql-block"> 精致的化妆也是豫剧的一大亮点。和京剧一样,豫剧也有严格的脸谱。每个角色的不同脸谱都需要严密的化妆,不可有丁点儿错讹。特别是青衣和花旦、武旦、闺门且这些年轻女演员的化妆,更是精细如丝,经过演员和化妆师按照既定程序一遍又一遍的脂粉涂抹和油彩点缀,那女演员粉红的脸庞,嫣红的嘴唇,白皙的前额,黑色的眼线,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角,柳叶形的眼眉,靓丽的眼影,配上一双秋波闪闪的杏核眼,再加上珍珠玛瑙般的头饰与五彩斑斓戏装的搭配,将一个亭亭玉立的戏女打扮的如窈窕淑女、仙女下凡,似贵妃醉酒、西施浣纱。使每个戏迷和观众无不眼前一亮,惊呼秀色可餐也。造成赏心悦目、勾魂摄魄的审美效果。为豫剧增添了不少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唱词文学化也是豫剧的一个显著特色。无论反映帝王之家家事的《三哭殿》,还是表现普通人家男女历经坎坷终成姻缘的《春秋配》,其每句唱词都是严谨贴切、精练无冗、笔意高雅、字字珠玑。《桃花庵》中连用五个“我好比……”和六个“为奴夫……”;《泪洒相思地中》连用七个“我为他……”;而《陈婴救孤》则连用了八个“为救孤……”。这些层层递进,句句抬升的排比句,无疑为剧情的深层发展和刻画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暨表达故事情节的矛盾叠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豫剧中文学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河北梆子。该戏在中国戏曲中,属于高腔高调戏。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常给人一种昂首向上、激情满怀、热血迸发之感。没有下苦功练就的一副高音亮嗓,是很难唱好河北梆子戏的。这是河北梆子的难点,也是河北梆子戏的特点。 </p><p class="ql-block"> 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自古以来,在燕赵大地这片热土上,产生过𣎴计其数的为国为民慷慨之士。邯郸有为赵国《将相和》的廉颇与蔺相如,燕地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刺客荆轲。有长坂坡单骑救主的常山赵子龙,有刺配沧州道、雪夜上梁山的好汉林冲,有舍身报国的狼牙山五壮士……。古往今来,这些慷慨悲歌之士唱岀了一曲又一曲激烈高亢的浩浩荡荡燕赵之歌,而这些感天动地的慷慨悲壮故事为河北梆子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文素材,所以河北梆子所表演的剧目大多是以表达有家国情怀、以死尽忠、报效民族为己任的英雄赞歌。它的大段高亢唱腔正好顺应了慷慨悲壮人士为国为民的心志需求。深刻倾吐了慷慨壮士们激情满怀的远大志向、视死如归的心境、冲入云天的豪情、坚强不屈的性格、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和抒发壮志凌云的内心世界。契合了英雄人物的高尚情操和高风亮节,这是河北梆子成为北方梆子戏中声腔最高的梆子戏的重要原因之一。河北人爱赶庙会。农村人赶庙会除了购置些日用品和到庙里按自身所需跪拜神明外,主要想在庙会上看戏,以寻难得的精神享受。而戏台是村庄存在的标志,最好的地段便是戏台所在。逢会必唱戏是河北农村不成文的传统规矩和亘古不变的习俗,这就为以河北梆子为首的诸多河北剧种找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蓬勃机遇。经过漫长的打磨与提升,河北梆子涌现出一大批唱功甚伟的精英,其代表人物有国宝级戏曲大师裴艳玲。她演唱的《林冲夜奔》、《钟馗》、《南北和》等剧目个个俱有男性阳刚之美。其唱腔似高山流水,清脆悦耳。动作大开大合,高视阔步。受到观众的津津乐道。目前,河北梆子的名角演员有扮相俊美、文武兼备、表演细腻传神、嗓音甜美柔润的彭蕙蘅;有演唱激情饱满、张驰有度、酣畅淋漓、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吴桂云;有嗓音高亢嘹亮、扮相端庄俊美、唱腔韵味十足的张秋玲等。这一批河北梆子中坚力量正带领成千上万河北梆子演员活跃在河北大地的各个舞台上,以高亢嘹亮的声腔回荡在城乡,响彻在燕赵苍穹。</p><p class="ql-block"> 昆曲。十六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发源于浙江昆山的昆腔。涌现出了《牡丹亭》、《长生殿》、《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昆山腔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字清板正、腔纯。将弦索、萧管、鼓板三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昆腔典雅、清细,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与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如京剧就是借鉴昆曲最成功的一个范例。昆腔与京剧的京腔及两戏的念白都有相似之处,说明京剧吸纳了昆曲不少的精华。因为昆曲在前,而京剧居后。昆曲是百戏之祖,此论真也。昆曲以饰演文人题材为优。那种高雅的慢语缓调和弥漫的文人气息,以及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和戏词充满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韵味,都使昆曲充满了高尚的文化品位。所以深受古今知识分子的挚爱。昆曲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雅”。昆曲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以优雅的格调和清新的境界都铺陈于小小的舞台,无论唱腔与道白都别具一格、独具匠心、耐人寻味。使人看后大有意犹未尽之感,展现了昆曲的无穷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越剧。发祥于上海。流行于南方广大地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多以“才子佳人”的爱情题材为主要剧目。中国的三大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杭城(州)与钱塘江一带,《白蛇传》的故事发生在杭州西湖和江苏镇江一带,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无锡一带,均在江南。这些发生与流传于富庶且文人辈出的具有地域性的爱情素材,为根植于此地的越剧找到了演唱此类戏的最好环境与土壤。越剧将这些身边的神圣爱情故事搬上舞台和银幕,使这种本乡本土的动人爱情故事加上越剧特有的喉擦音的轻言柔语念白和细声慢音的唱腔,造就了越剧成为表达爱情戏的最好剧种。《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多种剧种排演过此戏,但均不如越剧名家袁雪芬饰演的祝英台与范瑞娟饰演的梁山伯感人肺腑、动人心灵。“三年同窗”、“十八里相送”、“楼台相会”等清纯的爱情情节加上越剧本就具备的爱情腔和越剧淡妆素衣的相衬相配,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好爱情表演到了无剧可超的境界。越剧的“梁祝”,无论是在唱腔的设计,女扮男(梁山伯)的小生形象,以琵琶、三弦、月琴、古筝为主的软音器乐演奏,甜蜜与悲壮的截然不同表演,以及与当时社会服装相近的戏服穿戴,都堪称完美。</p><p class="ql-block"> 越剧不仅中国的爱情戏演的好,就连从朝鲜移植过来的爱情戏巜春香传》,也演的美轮美奂、令人叫绝。经过老艺术家王文娟的亲手改编,杨婷娜所饰演的男主人公李梦龙和王志萍饰演的女主人公成春香,演唱的字字带血,句句染泪,声声感人,板板荡气回肠。特别是李梦龙在成春香即将走上刑场去探监的一段戏里,那种生离死别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深笃情感在一大段撕心裂肺的唱词渲染下,将观众带入了身临其境的伤悲之中,收到了“眼泪似细雨”的爱情戏效果。</p><p class="ql-block"> 概言之,中国戏曲作为世界唯一保存下来的古戏种,不仅历经千年而不衰,且方兴未艾,前程似锦。这是中国人的聪慧与浪漫。</p><p class="ql-block"> 郭连江</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1日写于邯郸</p><p class="ql-block"> 注:郭连江(笔名高塬),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市复兴区文化名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