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3)

叶老头

【14】柔远门<br> 内城中心道路的正前方是柔远门,门上有门楼柔远楼。<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柔远门东立面</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柔远门西立面</i></h5> 柔远楼又称西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建筑,为明正德元年(1506)由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柔远楼底层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建筑色彩庄重,美观大方,有雄居西陲,俯视天下之感。古人赞曰:“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柔远楼</i></h5> 柔远门是内城的西门,门额刻“柔远门”三字,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15】击石燕鸣<br> 相传,古时有一对恩爱的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每日形影不离。一天清早,燕子双双出去觅食。日暮城门关闭时,雌燕先飞入城中,跟在后面的雄燕却被关闭的城门撞死了。雌燕看到撞死的雄燕,非常悲痛,终日悲鸣不止而死去,从此这里就发出“啾啾”的燕鸣之声。于是人们在出关时都会来这里敲击墙壁,要是能听到“啾啾”的燕鸣声,则表示此次出行能平安回来。将军在出征打仗时,他的家人也会击墙问卦,祈祷将军能平安归来。以至于后来形成一种风俗,这里的城墙已被敲出很多坑坑。<br> 【16】马道及城顶<br> 在内城柔远门以及关化门的北侧,设有马道。<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马道入口</i></h5> 马道因将士骑马上城而得名,其主要功能是运送兵力、运输粮草和武器。马道紧贴城墙,宽3米,呈23°角,青砖铺砌而成,马道外侧设女墙。马道在敌兵攻城时,可将磙木、镭石、滑车等武器顺势推下,重创敌兵。 现在为了保护马道、方便游人,在马道上铺设了楼梯,游人通过楼梯可以直达城墙顶部。 城墙顶部平台内外侧均设有挡墙,称女墙,因其与大城墙相比,极为卑小,故称女墙。女墙用于城顶防护和御敌屏障,是古代城墙必备的传统防御建筑。 内侧女墙为平顶,单薄。外侧女墙厚实,呈山字状。墙垛之间设有垛口。 外侧墙垛品字形,中间留有悬眼,作瞭望、射击之用。 【17】角楼<br> 内城城墙四角的角台上建有角楼,也叫戍楼,是守城士卒值勤放哨的地方。<br> 角楼为二层单间式,用砖砌成,楼顶无脊,建有平台,平台上周设有垛口,形如碉堡,其中一面有砖砌拱券小门,另三面开窗。楼内有一木梯,可登上平台。 【18】敌楼<br> 南北城墙的中部建有敌楼,为单层三开间的建筑,建于1506年。敌楼是突出于城墙外侧的建筑,具有军事防御和进攻作用,也是士兵在城墙上巡逻时休息和放置兵器的地方。<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敌楼</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敌楼</i></h5> 站在敌楼位置,光化楼、柔远楼以及关楼三座高大雄伟的建筑尽收眼底。这三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的“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和发展。 【19】西瓮城<br> 出了柔远门,便来到了西瓮城。西瓮城劈门南向,不与柔远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与东瓮城一样,西瓮城成为内城的一道重要防线。<br> 【20】定城砖<br> 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放着一块砖,那是定城砖。<br>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官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工程完工时,只剩下一块砖,易开占将它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 监事官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嘉峪关的城楼之上。 【21】会极门<br> 西瓮城的南侧有会极门。西域进城的人进入会极门便到了西瓮城。<br> 会极门意为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 【22】罗城<br><div> 走出会极门,就来到了罗城。罗城是嘉峪关的又一道防线。</div> 罗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由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 在罗城内,设有马道。通过马道可上罗城城墙的顶部。城墙上架有火炮。 【23】箭楼<br> 罗城城墙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箭楼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联,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br> 【24】关照<br> 罗城内设有一小亭,售卖旅游纪念品“关照”。<br> 关照是通关凭证。关的本意为门闩,引申为关塞;照是公文、证件,关照即出入关塞的公文、证件。随着历史发展,关照已经被护照取代,关照一词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已演变成“关心、照顾”,请多关照! 【25】关门<br> 关门位于嘉峪关关城的最西端,是嘉峪关关城的正门,也叫西城门。<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关门</i></h5> 关门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砌三层条石。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钉黑漆双扇门。门道长25米,宽4.2米,高6.3米。门道路面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数百年来留下了深深的车辙。 城门洞上方门额刻有“嘉峪关”三个字,据说是乾隆御笔的原物。 出了关门便到了关外。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嘉峪关关外</i></h5> 关门位于罗城正中的前凸部位,关门上方建有关楼。关楼由兵备道李端澄于明弘治八年(1495)主持修建。原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题“天下第一雄关”匾悬于楼上,民国二十年(1931)此匾在关楼拆毁时丢失。 关楼为三层重檐歇山顶结构,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底层砖木结构,并设有回廊,二、三层为木结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关楼顶层高悬“嘉峪关”匾额。 嘉峪关不只是一个军事防御堡垒,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它承载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记录了往昔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见证了丝路贸易的繁华与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