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炯:曲折艰难的求学救国之路 □林一平

林一平

<p class="ql-block">  林炯(1900~1937),浙江省临海市括苍镇宝藏岙村人,名元炯,字电岩,曾用名马良、王德、老马、阿木林、阿森。“元”为林氏的辈份。电岩为其字,为其祖父所选,取自《世说新语》:“'眼烂烂如岩下电。”比喻目光炯炯有神之义。林炯出身于一户农家,其爷爷为清增生执教村犊山义塾,其父为民间中医师,行医济世,林炯童年受祖父和父亲传统文化熏陶,形成了求学立志救国救民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林炯烈士像)</p> <p class="ql-block">(上为立本小学旧址,下为省立第六中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  1912年就读张家渡立本小学(立本两等小学堂),1916年9月考入现在的台州中学当时叫浙江省立第六中学,1919年在读三年级时,因反对校方贪污舞弊,被开除。</p> <p class="ql-block">  1919年9月,林炯考入上海澄衷中学。时正逢“五四”新文化运动,面对动荡的时局,作为一名满腔热情、有着远大理想的进步青年,林炯在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他认为首要的是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同时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孙中山的著作,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每天阅读报刊和杂志。他在澄衷学习期间,特别受到他的国文教师余天遂启发和帮助。在余老师的悉心引导下,林炯在课余潜心阅读进步刊物《新青年)、〈向导》。受到了革命的启蒙之后,他积极为澄衷校刊投稿,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林炯在澄衷中学读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学校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他是学校学生社团的积极分子,具有较高的演讲天赋,常常活跃在演讲部,他还向同学会参事部建议增设演讲练习会。他懂得身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本钱,因此每天坚持早锻炼,他还是澄衷篮球队的队员。</p><p class="ql-block">1922年6月,他在上海给家乡同学写信,鼓动青年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在信中说:“光阴很快,转眼暑假又到了,我们负新文化运动底责任的学生子,应当利用这假期,尽力做点事业,才对得起‘学生’二字。……大家回家后尽力去鼓动别人,提醒别人,使他们知道这个是不良的,那个是真理的;这个是万恶,一定非去改革不可的;勿照真理这条路进行,人类永远不能和平的,永远无福享的。” “现在的社会家庭组织法,十有九是不良的。大家回家去要睁起大大的两只眼睛,去找不良的地方;找出来以后,尽力去改革,不达目的不止,如果事业上办不到,应该把这问题写出来登载各报纸上……”。</p><p class="ql-block">澄衷中学是林炯人生的重要节点,他在澄衷中学进步教员启发和引导下,努力学习,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关心国家大事,热心学校各项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立下了远大的理想,稳健地迈出了革命人生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  1922年,林炯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结交同乡同学陈韶奏、蒋一谦等,开展进步活动。又与同学曹壮文、严绍彭等参与南京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不久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任青年团南京地委宣传委员和训练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河海大学)</p> <p class="ql-block">(河海大学教材)</p> <p class="ql-block">(林炯送给朋友的在学校用过的测量仪器)</p> <p class="ql-block">  1925年暑假,与李敬永等在临海敬一小学创办了“乙丑读书社”,以“努力读书、改造社会”为宗旨,提倡学习马列著作及其他进步书刊。1925年10月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临海敬一小学)</p> <p class="ql-block">(乙丑读书社常委合影)</p> <p class="ql-block">(小龙须当年乙丑读书社成员宿舍和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林炯写给乙丑读书社常委信)</p> <p class="ql-block">  1925年11月,中共派林炯赴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与张闻天、沈泽民等同编入英语班。1927年下半年,林炯回国抵上海,在中共中央做翻译工作。1930年5月受中央委筹备中国工农通讯社社,1930年6月25日担任中国共产党第一家通讯社中国工农通讯社社长,并任《中国工人通讯》主编。向世界和中国人民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并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作战时,每唱着《国际歌》《少先队歌》”的中国少年先锋队。1931年在上海曾一度被捕,在狱中坚强不屈,后经营救获释。</p> <p class="ql-block">(少年先锋队歌)</p> <p class="ql-block">  不久,被中共中央委任为中央巡视员,赴湘鄂西根据地巡视,继而主持湘鄂西省委组织部、宣传部长。同时任教于列宁学校,主讲《财政经济》。</p> <p class="ql-block">  同年,因第四次反“围剿”失利,被围困在敌占区,历尽艰辛,回到上海,被分配在中共中央组织局和中央上海局组织部工作。在此期间,写了《湘鄂西苏区的一般情形》的报告,上送中央。1933年夏调满洲省委任宣传部长,后任满洲省委书记,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领导东北人民组织抗日武装,进行抗日斗争,在不到一年时间创建了10处抗日根据地,抗日武装“全满总计起来起码就有三十万以上”。</p> <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王明为争夺东北党组织的领导权,在没有征求中央同意的情况下,调林炯至苏联海参崴共产国际太平洋职工秘书处,10月被调赴莫斯科,任《救国时报》编辑,先后3年,参与编辑长篇通讯《雪山草地行军记》、《从甘肃到陕西》,积极宣传红军长征,宣传东北人民和游击队的抗日事迹。1937年,林炯因受后任省委书记杨光华、宣传部长谭国辅冤案牵连,被王明等人按上莫须有的罪名,投入塔干卡监狱,病死于异国他乡,年仅38岁。同乡吴先清亦因此案被杀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部长谭国辅,徐特立学生,曾假称陈赓妹妹。被王明污蔑为混进党内国民党特务而枪杀。解放后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p> <p class="ql-block">(中共特工:吴先清,受谭国辅案牵连,加上多重特工身份,又与林炯为同乡,因公殉职。)</p> <p class="ql-block">  林炯在艰难的求学救国之路中,最终成为一名职业革命者,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早期新闻工作领导者,宣传理论战线的杰出战士,东北抗战的领导者,台州中共党组织思想和组织的奠基者。这与其求学期间打下的坚定的人生追求目标分不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