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漫步在大同这座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城市,心中满是敬畏与好奇。大同,这座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它有着“北方锁钥”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我走在大同的街头巷尾,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大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云冈石窟那精美的佛像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华严寺里,古朴的建筑与庄重的佛像相得益彰,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也各有千秋,每到一处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我穿梭在这些古迹之间,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我于2024年10月底到此旅游。其中代王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代王府是明代规模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19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余间。我站在代王府前,那宏伟的建筑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代王府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王都营建原则建造。我走进代王府,仿佛能看到当年代王在这里处理政务、举行大典的场景。外朝的承运殿、圜殿、存心殿,内廷的长春宫、交泰殿、坤宁宫等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代王府历经了明王朝由建国而至失国的历史过程,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我漫步在这座古老的王府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代王府曾经的辉煌与荣光。</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前部宫殿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着封建政权的至高无上,承运殿坐落在代王府的中心,显示着藩王的威严。我站在承运殿前,想象着当年藩王即位、大婚、册封等盛大仪式在这里举行,数千人“三呼千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的壮观场面。后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我穿梭在内廷的建筑之间,仿佛能看到代王与代王妃在这里居住生活的场景,感受到这里曾经的温馨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外朝是代王处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承运殿、圜殿、存心殿。其中承运殿最为高大、辉煌。我站在承运殿前,仰望着这座宏伟的建筑,仿佛能看到当年代王在这里处理政务时的威严庄重。而内廷以长春宫、前寝宫、后寝宫为中心,是代王与代王妃居住生活的地方。我走进内廷,那精致的建筑布局,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的奢华与舒适。代王府的建筑风格前半部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藩王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这种建筑风格的差异,也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这座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的寺庙,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我来到华严寺,那古朴的建筑与宁静的氛围让我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华严寺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总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整体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我走进华严寺,仿佛能看到当年僧人们在这里诵经礼佛的场景。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居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我漫步在华严寺中,仿佛能看到历史的痕迹,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的建筑极具契丹民族特色,是少有的保有契丹一族原有习惯东向而建的木构佛寺建筑。华严寺的主要建筑都是坐西朝东,却也存在着很多建筑依然保留着传统汉族建筑的布局习惯,这是由于当时契丹族与汉族传统风格得到了融合。我站在华严寺前,那独特的建筑风格让我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后产生的奇妙反应。建筑艺术以适用为主,在庙宇装饰上,艺术则趋向于精雕细琢、显得华丽富贵。我走进华严寺,仿佛能看到当年僧人们在这里诵经礼佛的场景,感受到这里曾经的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华严寺上寺的主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重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基本上保留了辽代风格。我站在大雄宝殿前,那宏伟的建筑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大殿建在高4米青砖台基上,月台敞朗,宽33米,深19米,与石级、勾栏构成凸字形平面,两侧为明朝时期增建的六角钟鼓亭。我走进大雄宝殿,仿佛能看到当年僧人们在这里诵经礼佛的场景。殿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建筑面积1443.5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辽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我漫步在大雄宝殿中,仿佛能看到历史的痕迹,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是华严寺下寺的主殿,作为藏经殿,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我走进薄伽教藏殿,那精美的建筑与珍贵的文物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殿堂。薄伽教藏殿内环绕排列双重楼阁式木构壁藏三十八间,下层为束腰须弥座,上置经橱,内存明清时期藏经一千七百余函,计一万八千多册。经橱之上为腰檐,其上置佛龛,外设勾栏,上覆屋顶,使用斗拱十八种之多。我站在薄伽教藏殿内,仿佛能看到当年僧人们在这里诵经礼佛的场景,感受到这里曾经的宁静与祥和。中设腰檐平座,上部有木质瓦顶、脊兽和鸱吻。勾栏、栏板均剔透雕刻。后檐明间与门楣之上制成拱桥与天宫楼阁。壁藏规制严谨,是中国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辽代壁藏。壁内佛坛上,满布辽代塑像三十一尊。其中尤以一尊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为最,其上身微裸,体型丰满,线条流畅,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两面嘴唇微微一笑,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轻抬左脚,重心移向右腿,被郑振铎誉为“东方维纳斯”。我站在薄伽教藏殿内,仿佛能看到当年僧人们在这里诵经礼佛的场景,感受到这里曾经的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北魏“明堂辟雍”遗址位于大同古城东南约2.5公里处,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太和十八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功能废弃。我来到北魏“明堂辟雍”遗址,那古老的建筑与历史的痕迹让我仿佛置身于北魏时期。考古工作者于1995年在建设工地上发现了该遗址,并在1996年对南门夯土台基进行了部分发掘。2016年考古工作者又对南门遗址做了完全揭露、保护和展示工作。我漫步在这片遗址上,仿佛能看到当年北魏帝王在这里举行朝会、祭祀和庆赏等大典的场景,感受到北魏时期的繁荣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北魏平城明堂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明堂之一,位于大同市柳航里。它是北魏帝王举行朝会、祭祀和庆赏等大典的地方,也是礼治文化的载体。我站在北魏平城明堂前,那宏伟的建筑让我仿佛置身于北魏时期。目前,它是唯一在原址修复完成的明堂,成为平城遗址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大同这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值得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