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辽宁省博物馆(26)丰神有仪——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珍品《洛神赋图》

孔林溪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代画家顾恺之以曹植名篇《洛神赋》为对象,创作了人物画长卷《洛神赋图》。在现存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较早来自文学作品的画作。此图真迹未能流传,宋人的摹本较好地保留了原作风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赫赫名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宋佚名《洛神赋图卷》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原作风貌,是该馆“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神赋图</p><p class="ql-block">宋代 佚名</p><p class="ql-block"> 此卷旧传为晋代画家顾恺之所绘。顾恺之(约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顾恺之博学多才,善绘画,行笔如春蚕吐丝,人物画尤具点睛之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传为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图》存世多卷,此卷宋摹本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点。画卷较为完整地表现了三国时期曹植所作《洛神赋》中的内容,以造型生动、线条飘逸的人物形象营造出浓郁的神话氛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洛神赋图》作为传世经典名作,描绘了曹植在返回封地途中于洛水边与洛神相遇,互传情愫后又因人神殊途,不得已分离的故事。其传世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该作源自三国时期文学名篇《洛神赋》。谈及《洛神赋图》,就先要提到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名作《洛神赋》。此赋文词优美、富有想象力,在中国文学史上评价很高。文中很多词句流传至今并被沿用,如小说《天龙八部》中提到的“凌波微步”、形容女子眼睛明亮的“明眸善睐”等,均出自《洛神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次,传为晋代名家顾恺之所绘。顾恺之博学多才,善绘画,行笔如春蚕吐丝,人物画尤具点睛之妙。据史书记载,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以《洛神赋》为依托进行创作,绘制了长达近6米的画卷《洛神赋图》,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有着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则,《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故事画的先河,被认为是较早依据文学作品的画作,为后世故事画创作提供了借鉴。如后人创作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赤壁赋》等均是将文学作品转化为绘画作品的代表,创作方式也与《洛神赋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幅长卷故事画,《洛神赋图》如何通过绘画形式讲述文学经典?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在画中体现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洛神赋图》戏剧般地描绘了故事。此前,辽宁省博物馆在展览中用现代语言将其分为“五幕”:邂逅、定情、情变、分别、怅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托《洛神赋》的叙事性,《洛神赋图》也采用了叙事性的方式分区域展开。在这幅长卷的不同情节中间,画者用树、石、山进行连接,让情节之间既有自然过渡,又有恰当分隔。虽然画卷中有60多个人物出现,但人物姿态各异、依情节分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洛神赋》中,“六龙俨以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挟毂,水禽翔而为卫。”这是描述洛神离开的场景。以此为依托,画者想象了洛神坐在六只龙驾驶的云车上回望人间,旁边鲸鲵等做护卫的场景,画面极具气势,场景震撼,可以看出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洛神赋图》是将绘画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的传世经典画作。画中的鲸鲵、水禽等形象大多取自《山海经》;人物服饰、车船等描绘皆符合当时背景,如曹植当时被封为“陈王”,在画中他的出现一般会有华盖、仪仗队;在人神的区别上,曹植的衣服自然下垂,而洛神的衣服是飘扬的,可以说人神殊途的基调贯穿全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何从人物画等角度欣赏《洛神赋图》的独到之处?其反映了魏晋时期哪些绘画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中国美术史上看,《洛神赋图》不仅体现了魏晋时期人物画特色,还帮助人们了解山水画起源时期的一些样貌和样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人物画角度看,《洛神赋图》表达了顾恺之“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尽在阿堵(眼睛)中”的艺术主张。他认为绘画不仅要描绘人物的外在形态,更要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图中人物形象刻画细腻入微,颇为传神,通过对姿态、神情、动作的描绘,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洛神赋图》中有一幕是曹植站在洛水边望向洛神,洛神站在洛水上也注意到岸边有人关注她。画中的洛神才一寸多,但却画出了人物的矜持和眼中的警惕;而第二幕时,洛神的眼神更多是对曹植的欣赏。可见画家在绘制每一个情节时,不是简单地复制一个人物,而是关注人物情绪的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山水画角度看,《洛神赋图》为研究魏晋时期山水画特点提供了素材。魏晋时期,山水诗、田园诗兴起,山水画处于萌芽状态。唐代文献记载,魏晋时期山水画的特点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说明人和山水的比例不协调,这也体现了山水画尚处于萌芽状态。宋代以后,山水画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品类。《洛神赋图》中有很多与山水有关的元素,展现了魏晋时期山水画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魏晋时期年代久远,书画作品保存难度大,传为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图》已看不到真迹,而是以摹本的形式流传。目前仅存相对完整且年代较早的摹本有四本,分别是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一本、故宫博物院的两本、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一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宋佚名《洛神赋图卷》是公认最接近原作的一本。虽是宋代摹本,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原作风貌,反映了六朝祖本的章法布局,“晋尚故实”的时代风格。可以说,在原作不存在的情况下,它被看成是下真迹一等,是研究以顾恺之为代表的魏晋时期绘画作品不可绕开的一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佚名《洛神赋图卷》采用图文结合的连续式布局章法,是目前所知《洛神赋图》中唯一在画面中书写有赋文的宋摹本。它将《洛神赋》全文分作许多长短不一的段落,并分别与相关图像结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摄 编辑:孔林溪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