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 对哈尔滨的了解,应该是七十年代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广播小说连载《夜幕下的哈尔滨》而来,那时记下了这几个关键词:索菲亚大教堂、王一民、中央大街……听着听着我脑海里呈现了这样的画面:高大神秘的俄式大教堂、暗夜里王一民飞檐走壁来去自如。到了八十年代一曲《太阳岛上》,让我又有了更多的遐想。因此长久以来就有了去哈尔滨看看的执念。</p> <p class="ql-block">查资料得知哈尔滨的前世今生:1898年到1903年沙皇俄国修建中东铁路,推动了城市兴建,哈尔滨成为了枢纽,吸引了33国16万侨民定居,19国设领事馆,20世纪初迅速从渔村成为了国际性商埠。</p><p class="ql-block">1946年,哈尔滨成为新中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之一。据说差点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p> <p class="ql-block"> 八月二十八日晚,我们从炎热的武汉搭乘福州航空来到了北国哈尔滨,下飞机时已是凌晨一点多,地面温度18度,感觉阵阵清凉。机场离市区较远,当机场大巴载着我们行驶在前往市区的路上,我们一路好奇,进入市区里周遭是昏暗的灯光,路上基本没有什么行人,特别的安静。我们感慨:真是夜幕下的哈尔滨呀! </p><p class="ql-block"> 在夜幕下的哈尔滨街头几经徘徊寻觅,终于找到了预定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 到哈尔滨的首站打卡必是圣.索菲亚大教堂,第二天早上按着酒店工作人员的指引,我们步行就到了那里。眼前的大教堂跟我心中的想象有点不一样,没有想象的那样高大雄伟,不过倒是较为亲民,与人们距离不是太大。</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有两座闻名的圣·索菲亚教堂,一座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另一座就在中国的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拜占庭风格的圣·索菲亚东正教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它是沙皇入侵我东北的见证。始建于1907年,原为沙皇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木结构的随军教堂。几经周折,1923年在现址重建,1932年建成,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一度沦为仓库,被周围层层叠叠叠建筑物包围。</p><p class="ql-block">1997年国家按原设计保护性修缮。</p><p class="ql-block">2016年被列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对面的街上看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广场周围的街道,车流人流川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远东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合影</p> <p class="ql-block">巨型洋葱头穹顶和砖木结构体现了典型的俄罗斯风格。</p><p class="ql-block">有没有注意到,穹顶上的十字架与我们通常见到的不一样,在十字架的下方有一个小斜杠!这是东正教特有的特征,它象征耶稣受难时因痛苦扭曲身体导致的踏板倾斜。同时也代表斜杠上下方向分别指向天堂和地狱。这样设计寓意着拯救和诅咒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走进教堂,排队进去参观</p><p class="ql-block">现在,教堂功能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教堂旁边的道里菜市场,比较有名,进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红肠——肠中贵族”。攻略上介绍最正宗的红肠在秋林大厦负一层售卖,我们一路辗转来到这里,果然名不虚传,人气很旺。人们排队争相购买,就像不要钱一样十斤八斤的抢购着,后面一条龙快递服务,很到位。</p> <p class="ql-block">买红场的路上,在果戈里大街上小憩。</p> <p class="ql-block">人们说,到哈尔滨必逛三条街,要想“逛”就到中央大街;要“吃”就到红专街;要“玩”就到中华巴洛克。因此中央大街是必须要来的。</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路面铺的是清一色的面包石。哈尔滨本地没有石头,这都是从50多公里外的阿城运来,它是花岗石,小长方体,是竖着砸进地下的,特别坚固,因其精巧密实、光滑圆润的外形酷似俄式面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1924年~1926年铺设时,每块造价约一块哈大洋(折合普通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共耗87万块面包石,铺就1450米长的黄金路。</p><p class="ql-block">历经百年风雨,面包石仍保持完好,因行人的踩踏反而愈加圆润光泽。</p> <p class="ql-block">看!祖国北方人民的万丈豪情!</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个中西合璧的城市,俄罗斯的影响无处不在,马迭尔雪糕就是明证。</p> <p class="ql-block">几乎人手必备,五元钱品尝百年味道。</p> <p class="ql-block">热情的哈尔滨、美丽的套娃贼啦啦稀罕每位游客。好浓郁的东北味啊!</p> <p class="ql-block"> 套娃酒店</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一等邮局旧址,原名格列伊泽尔大楼。</p><p class="ql-block">1914年民国政府按各地邮政局事物繁简分为一二三等,该局隶属于奉天东三省邮务管理局,负责管辖黑龙江和吉林部分地区的二三等邮局,在中国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后,被指定为国际函件互换局。</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话剧院</p><p class="ql-block">哈尔滨会馆旧址,建于1936年,由日本设计师设计,折中主义风格。当年供日本官兵、商界、日侨开会用。</p><p class="ql-block">哈尔滨解放后由苏联红军接管,成为“莫斯科电影院”,</p><p class="ql-block">1951年移交我国,为劳动人民文化宫,57年哈尔滨话剧院</p> <p class="ql-block">参观黑龙江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低调朴实的黑龙江省博!低调的二层小楼让人不敢相信。甚至省委大楼也只是四层联排的结构。让人惊讶、感叹!</p><p class="ql-block">该楼1906年建成,原名:莫斯科商场,这是当时最时髦的商场。</p> <p class="ql-block">馆里的蝴蝶展览。这幅图全部是用五彩斑斓的蝴蝶拼成。</p> <p class="ql-block">中苏友谊的见证,当年苏联红军和我国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时的苏军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此纪念碑1945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国际饭店。这座像手风琴样的建筑是由俄国著名建筑师设计(此人是哈工大第一任土木工程系主任),1937年建成开业。</p><p class="ql-block">内部高贵典雅,曾先后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来宾。</p><p class="ql-block">它的第一任老板虽是个日本人,但却是反战人士。</p> <p class="ql-block">红专早市</p> <p class="ql-block">旅游攻略上必打卡的红专市场。据酒店工作人员的提示,红专早市要赶早去,否则就看不到那个热闹和人气了。因此我们打的一个起步价赶到那里。</p> <p class="ql-block">长长的整条街上人头攒动,早市上有各种见过或没见过的各式美食小吃,及精美的小商品。</p> <p class="ql-block">知道这是什么果吗?名字是不是有点想不到?但“嘎嘎甜”呀!</p> <p class="ql-block">都是“嘎嘎甜”、“嘎嘎脆”的果子</p> <p class="ql-block">用菜叶包着的饭团</p> <p class="ql-block">鲜酿啤酒!</p> <p class="ql-block">红专早市上的羊肉汤很诱惑人,来一碗没商量!问了一下这边的物价,羊肉、牛肉比猪肉便宜。</p> <p class="ql-block">红专早市旁边的老会堂音乐厅</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史称“哈尔滨犹太人总会堂”,1909年落成启用。</p><p class="ql-block">建筑顶部有大小两个穹顶,擎起大卫之盾六角圣星。</p><p class="ql-block">一二层为音乐厅主体,主演西洋古典高雅音乐。据悉,老会堂室内演出以弦乐重奏为主,音乐厅面积为400平方米,厅内108个座位,每周一三五六都有演出。</p><p class="ql-block">很遗憾那天去的太早,音乐厅还没有开门,我们只能在外面欣赏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寻觅“东方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从攻略上了解,哈尔滨有一处值得打卡的建筑“东方的卢浮宫”——哈药六厂,我们在寻找时走了不少冤枉路,本应就在市区内,我们却跑到了远在郊外的新哈药六厂。只得打车返回,结果半天的时间就此消耗掉。</p> <p class="ql-block">看这个乘车提示,是不是很绕人?还从来没有体验过,上车三元,下车又交二元,分明只有四站路啊!不过这个地名让我感到熟悉,“呼兰”!这不是萧红的故乡吗?在出租车上我们和出租车司机热烈交谈……</p> <p class="ql-block">“不是欧洲去不起,这里更有性价比”</p> <p class="ql-block">哈药六厂——东方的卢浮宫</p><p class="ql-block">主建筑始建于2004年,主楼共六层,采用古典主义、巴洛克与洛可可混合的欧式风格,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3006年完工,装修耗资超过9300万元。</p><p class="ql-block">内部装修:18米水晶吊灯,罗马圆柱及天花板壁画,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是不是很惊艳?很震撼?</p> <p class="ql-block">建的那么豪华,源于2000年代初黄金发展期的雄厚财力与品牌战略需求,企业通过广告营销积累了巨额利润后,选择以巴洛克风格建筑彰显实力,并试图通过打造地标性建筑提高品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金色马车雕像</p> <p class="ql-block">冒雨参观完“卢浮宫”,意犹未尽。确实很有“性价比”!</p> <p class="ql-block">心心念念的太阳岛。进去后感觉跟其他地方没有多大区别</p> <p class="ql-block">不忘历史,警钟长鸣!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到了哈尔滨,这个地方一定得去,历史的车轮绝不会倒转!</p> <p class="ql-block">残暴的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让我们痛恨不已,这段历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p> <p class="ql-block">参观中华巴洛克街</p> <p class="ql-block">20世纪20年代,以哈尔滨道外区为中心的民族资本家将中式四合院与巴洛克风格建筑结合,在临街外立面装饰中改良添加蝙蝠、牡丹、石榴等传统吉祥图案,形成独特的“前店后宅”商住模式。</p><p class="ql-block">这一风格由日本学者西泽泰彦定名为“中华巴洛克”。成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四天的哈尔滨走马观花结束,虽只有四天,但印象深刻,那里的许多地名都让我亲切熟悉,比如:靖宇大街、尚志大街、一曼路、满洲里街……都是耳熟能详的存在在我们的记忆里!再见了哈尔滨,接下来我们将搭乘高铁前往东三省的另一个省会城市长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火车站。 始建于1899年,是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欧洲新艺术运动风格,融合了巴洛克风格和新钢铁艺术,呈现出纯欧式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哈站旁边的小教堂。(圣伊维尔教堂)</p><p class="ql-block">也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俄罗斯风格的东正教教堂。始建于1908年,原为俄国外阿穆尔军区的军用教堂。</p><p class="ql-block">折衷主义建筑,砖木结构,顶部有七个“洋葱”穹顶,钟楼与圣坛布局对称。</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再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