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归故里,茶圣竟陵—天门市博物馆欣赏

流水今日

<p class="ql-block">天门,因境内西北有天门山而得名。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东与应城接壤,北与京山、钟祥毗邻,南面和西面隔汉江与仙潜江、荆门相望。境内以平原为主,形成低丘、岗状平原和河湖平原三种地貌。</p><p class="ql-block">天门以石家河遗址所代表的史前文化、今西塔寺与西湖所代表的陆羽茶经茶文化、天门地方非遗代表的民间文化、天门地方名人所积累的尚学风气为代表,这些是天门的文化名片,在天门博物馆中有所呈现</p> <p class="ql-block">天门博物馆位于天门西湖旁的文化中心,与市文化宫组成天门公共文化场所区,占地面积不算大,但平易近人,是为市民服务的文化场所</p> <p class="ql-block">老天门博物馆是陆羽纪念馆,不适应现代以古代文物保护展示的需要,17年新建现代化场馆,整体设计风格与武汉博物馆等市一级新馆类似。</p> <p class="ql-block">作为地方市一级的博物馆,该场馆建筑基础良好,厅内宽敞明亮,具备极大的策展潜力。</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厅设置有较多的浮雕艺术品,展示了天门石家河遗址重要文物及天门非遗民俗以及今日天门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天门以石家河遗址所出土的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玉陶器而自豪,大厅二楼充分展示各类玉器和陶塑,展厅一楼则是对史前人类生活场景的传统艺术造型。</p><p class="ql-block">这种茹毛饮血、兽皮草屋的艺术造型是上个世纪对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想象,已经严重过时。石家河遗址所代表的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半只脚踏入了文明时代,石家河遗址出现了大型的城墙和水利系统,拥有大量纺轮和陶器作坊,甚至最晚期雕琢出了精美的史前玉器,绝不是该造型展示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天门骄傲——石家河遗址与玉器</span></p><p class="ql-block">那么天门新石器时代末期是怎样的面貌呢?24年年初,笔者介绍了盘龙城博物院策划的“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这是集合了22家文博机构收藏的174件(套)文物珍品,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石家河玉文化主题展。</p><p class="ql-block">当盘龙城的特展撤展后,乘着盘龙城这次大规模借展的东风,天门博物馆在回归馆藏文物的同时,和盘龙城特展采取同样的展厅和标准,将展陈现代化。还将盘龙城所借的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收藏的石家河遗址玉器一并打包展示,呈现了高水平的精品展。</p> <p class="ql-block">该展览题目为凤归故里,寓意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石家河玉凤回归出土地展出,笔者参观的时候已经是25年元旦,借展的文物已经回归北京、山西等地,馆藏文物精品仍然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展览展现了石家河遗址的年代分布,石家河遗址位于大洪山南麓的岗地,被低山和河流环抱,有利于先民抵御水患、发展农业,因此绵延千年。其遗址群面积广大,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建设,至新石器时代末期,长江中游迎来了以石家河古城为中心、一城独大的时代。它改变了长江中游此前长期的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空间分布格局,最终形成以石家同为中心、覆盖整个长江中游的文化面貌高度一致的统一文化区和四级聚落等级体系。</p> <p class="ql-block">石家河遗址、屈家岭遗址等高等级遗址所见的筒形器,可能是一种陶祖,是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的体现,其出现标志着遗址具有的宗教意义</p> <p class="ql-block">石家河遗址蕴含的文化丰富,而其玉器集中出现于遗址的衰落期—后石家河文化时期(距今4200到3900年,已经接近传说中的夏王朝时期,是新石器时代的最末)。</p><p class="ql-block">该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古代文化普遍衰落,受到北方煤山文化的强烈影响,但出现了艺术水平极高的玉器,使用的陶器也发生巨大变化。与北方红山文化、沿海良渚文化、东方山东海岱文化等强势区域文明在艺术上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玉器出自成人瓮棺,与此前土坑埋葬不同,后石家河文化的贵族死后葬于巨型的陶瓮中,精美的小件玉器跟随他们葬入未来世界,瓮棺葬在此前甚至是此后多仅用于早夭的婴孩,而在后石家河时期普遍用于凶死之人,不论成人与婴孩,有人认为这种瓮棺是作为婴孩转世的纯净的再生环境,可能是史前人类新宗教思想的一种展现。</p> <p class="ql-block">关于后石家河文化玉器,笔者在盘龙城的特展中已经详细解析,这里仅简介一些,其玉器制作工艺技术精湛,至少采用了片切、线切、管钻、桯钻、浮雕、圆雕、减地阳刻、掏膛等诸多工艺技术,其中双面减地阳刻与掏膛工艺技术尚属首次发现,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从目前见到的后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玉器来看,除个别细长的玉笄能达到八厘米左右,玉器长度从零点几厘米至五厘米不等。可见当时玉料的稀缺与珍贵。</p><p class="ql-block">其中玉质最好的是这件玉鹰,宽仅为2.5 厘米,通身为云母玉,喙部使用透闪石软玉磨配而成,并且可以取下,艺术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玉虎与制作精美复杂的玉鹰,后石家河文化的许多纹饰模式被商周青铜器纹饰所沿袭</p> <p class="ql-block">后石家河对神的刻画</p> <p class="ql-block">对祖先的刻画</p> <p class="ql-block">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衣冠造型可能就在这些玉人中</p> <p class="ql-block">与陶塑对比</p> <p class="ql-block">经典的人抱鱼形象</p> <p class="ql-block">影响后世帝王贵族的介字形冠</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玉虎,可能是玉器组合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丰富的玉蝉,从史前到汉代,寄托古人对蝉每年从地底爬出“死而复生”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深受北方龙山文化影响的饮器袋足鬶出现在石家河遗址,象征着北方模作制陶技术的传入</p> <p class="ql-block">穿孔玉钺的出现展现了王权的崛起</p> <p class="ql-block">同时期广布于中国的玉牙璧的出现展示后石家河文化开始被纳入到最早的中国体系中</p> <p class="ql-block">展览在秋季展出了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华第一凤【55年出土自石家河遗址】可惜如今是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展牌清晰明了</p> <p class="ql-block">展厅的内容介绍、灯光设计、展柜使用都堪称上等,文物拍摄清晰,展厅明亮,照顾到了视障人群的观看,沿袭了盘龙城特展的高水平,虽然展览文物仅为天门本地收藏的石家河玉器,但足以给观众带来史前玉器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一楼展厅预设的考古互动展厅,布设有微缩探方,有利于社教活动,组织小学生体验考古工作</p> <p class="ql-block">到了二楼,回归到博物馆真实的展览水平,使用大量辅助展品展现天门历史,虽然在史实还原上有很多问题,辅助展品套路、粗糙,但也有亮点,比如采用幼年、青年、壮年、老年来展现天门石家河遗址一个普通先民的变化,也暗喻展览主题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展柜使用的玻璃非常普通,展出的文物也较为有限,当然展厅还是有不错的文物标本,比如这件后石家河文化的广肩罐</p> <p class="ql-block">展厅的辅助展品比较朴素</p> <p class="ql-block">展厅总面积极大,但利用率不高,给未来提档升级留下了巨大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相信未来天门博物馆能依托新的研究成果,更全面的展示石家河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竟陵记忆——天门通史陈列展</span></p><p class="ql-block">竟陵是天门历史上有名的郡治,历史上,约1500年前的南朝齐永明年间,此地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文学群体——竟陵八友,竟陵王萧子良设西邸,广纳文学之士,其中包括后来的梁武帝萧衍、史家文学家沈约、著名诗人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和陆倕,他们并称为‘八友’。是一个文学时代的展现。展厅门口的浮雕展现的就是这一文学盛况。</p> <p class="ql-block">展厅文物展现时间轴比较混乱,没有按照文物年代前后展现,天门博物馆掌握的历史时期文物不丰富,展厅主要展现了彭家山楚墓,该墓是2007年天门市博物馆配合武荆高速公路建设,在天门市皂市镇鲁新村二组的彭家山发掘了19座东周楚墓,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玉石料器和漆木角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M18出土的4件铜镇,其中1件铜镇上有鸟虫书铭文40字。</p><p class="ql-block">展厅中的复原展示比较粗糙</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楚墓流行仿铜陶礼器,彭家山楚国墓地是一处等级规格比较低的墓地,而且远离楚都纪南城,已发掘的19座楚墓中等级最高者为1号墓,随葬铜礼器是4鼎1敦2壶组合,其次为出土席镇的第18号墓,随葬铜礼器为3鼎1敦2壶组合,属于“元士”、“上士”等级,到不了“大夫”级别。</p><p class="ql-block">图中为楚地越式鼎,楚墓中所发现的这类铜鼎年代多集中于战国中期晚段以后,一般认为,此类铜鼎三细高足外撇的特点虽为典型越式风格,但其附耳、口沿外一周凸棱装饰却并非传统越鼎所有,而源于楚式鼎,因此这类越式鼎实际上为楚越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有学者认为这部分在楚地使用越式鼎的人群当为楚化的越人后裔。</p> <p class="ql-block">铜提梁盉主要流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时期,其形制为口较小、扁圆鼓腹、三蹄足、带兽首曲流、部分器物与流相对的腹一侧带透雕扉棱鋬、有盖、盉肩部上有提梁。铜提梁盉主体分布于群舒文化区、长江中下游文化区及中原文化区,是东周时期数量最多也最为典型的铜盉类。</p><p class="ql-block">铜提梁盉在东周较早时段应为水器,在进入战国中晚期后酒器的功能逐渐凸显。</p> <p class="ql-block">楚人尚凤,13号墓出土的陶飞鸟鼓眼、昂首且展翅张口,但鸟首无冠。该器背部开有双孔,腹底则以单粗圆足直接固定于方座。呈现展翅鸣叫的姿态,和荆州地区凤鸟有互通之处,墓中出土不同时期陶飞鸟鸟尾都有扁尾弯曲下垂的共通特征,可视为天门地区陶方座飞鸟的标志。</p><p class="ql-block">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在鄂东地区墓葬常可见展翅飞鸟单独成器,此类可称作“飞鸟器”的器物,目前所知均由陶土塑成,并在鸟背开孔以供安插鹿角,鸟腹串接木柱和陶质底座相连。是楚人对死后世界的灵魂寄托。</p> <p class="ql-block">魏晋以前还没有出现椅子,人们席地而坐,许多礼仪都与铺地的筵席有关。因此席镇与古代礼仪密切相关。该墓群第18号楚墓出土了四件大小不同的青铜席镇。其 顶部正中设圆形钮衔环,通体饰凤鸟纹,为吴越百越文化因素。</p><p class="ql-block">最大的一件上刻有40字鸟虫书铭文。写有三圈楚系文字,意义非凡。下圈铭文是说明性文字,讲某人作某器;上圈铭文是吉祥语,都是当时比较常见的作法。中圈铭文的三句话“大故小连,於轨九州,顺日右行”则非常具有特色。铭文“於轨九州,顺日右行”实际要求将席镇放置在正方形筵席的四角上,操作上十分简单,然而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正方形的四隅,象征冬夏二至的日出入方向。最大席镇——摆放西北角——夏至日入方向、次大席镇——摆放西南角——冬至日入方向、次小席镇——摆放东北角——夏至日出方向、最小席镇——摆放东南角——冬至日出方向。</p><p class="ql-block">其中铭文“夙暮不忒”就是日夜不懈怠,持之以恒。“天行健”包括“天左转,日右行”,君子法天而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夙夜不懈,是以自强不息。这就是席镇铭文作为“座右铭”的启示意义。</p> <p class="ql-block">馆藏宋代文物,多为捐赠征集</p> <p class="ql-block">天门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也用很大篇幅介绍本地文化,但文物稀少,多为展板,白白浪费了条件不错的展厅,希望未来能升级提档。</p> <p class="ql-block">天门蓝印花布介绍的较好,有实物也有制作细节展示。</p><p class="ql-block">天门蓝印花布以天门棉花织布为载体,用蓝白二色为基调,通过精美的雕刻艺术和精湛的印染技术加工而成,图案清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广泛用于床单、被套、围裙、门帘、包袱布等,曾经风靡全国,并流传到东南亚一带。</p><p class="ql-block">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盛极一时的天门蓝印花布停止了生产。</p> <p class="ql-block">其他部分的非遗文物非常少,基本上就是纸质展牌,个别十二生肖画还是有民俗气息的</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专门为天门人才做了专题,取名为状元之乡——天门状元与进士展</p><p class="ql-block">在天门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楚国令尹子文、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唐末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文学创始人钟惺和谭元春、清代状元蒋立镛等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展厅集中展示了与明清科举考试相关的馆藏文物,通过场景还原,再现科举考试、状元还乡等情景。</p> <p class="ql-block">展厅基本上也是复原展示,偌大的展厅文物稀少,个别人物生平还出现制作错误后用字条遮掩修补的情况,展厅底子非常好,希望未来能提档升级</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展厅是三乡宝地——天门民俗与侨乡文化展,展现天门人在清代民国因为家乡水患频繁,被迫背井离乡,最终闯荡出天地的历史,有许多名人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展厅也复原了天门人在海外传播天门非遗,得到外人的欣赏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天门博物馆场馆基础非常优良,有成为二级博物馆的潜质,展品存在时代缺环,通史展和民俗类展览急需提档升级,希望未来天门博物馆能做好天门市的名片,不仅限于石家河遗址这一个亮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博物馆之外——天门西湖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离开博物馆,游览了天门西湖及其他附属建筑设施</p> <p class="ql-block">市区之西的西湖公园是城市之眼,面积广大,也蕴有茶圣陆羽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茶经》作者陆羽(733—804),成长于天门西湖西塔寺,在唐上元初隐居苕溪,《茶经》就是作者在隐居期间所撰写</p><p class="ql-block">的。全书共三卷,分为十个部分,计有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p><p class="ql-block">我国南方人民自古就有采摘茶树叶片煮制茶汤的习俗,这一习俗在唐代逐渐向全国各地普及。其中茶树的广泛种植,为茶叶的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唐代陆羽的《茶经》不仅总结了前代饮茶的习俗.并且分析了茶树的植物形态与历史源流,将茶叶采摘,茶饼烤制,茶叶烹煮和饮用等一系列流程做了详细而又科学的介绍。唐代之前,中国并没有对“茶”的统一称谓,由于唐代茶叶种植和饮用的普及,对“茶”的称谓需要加上明确的定义和符号,还需要对“茶”的真正内容和属性加以界定。在陆羽《茶经》之前,唐人就开始用“茶”字逐步替代“荼”字。而《茶经》对“茶”字的宣传和普及起到了推动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西湖之上的天门地标建筑茶经楼共9层、楼高53.85米、建筑面积5308平方米,为唐代楼塔式建筑风格。1至9层分别按《茶经》1至10章依次展开(7至9层中间阁楼算1层)。</p> <p class="ql-block">一层为得神殿,主要讲述茶之起源、竟陵陆羽,展示茶文化概况及陆羽生平。</p><p class="ql-block">二层为得趣殿,通过270度环屏舞台,以陆羽为主线,以剧目表演展现采茶、制茶、泡茶全貌。</p><p class="ql-block">三层为得味殿,以“唐宋元明清”为主题打造品茶室,融入“绿红黄白青黑”六大茶类,得观全景茶室,得品六大茶味。</p><p class="ql-block">四至六层分别为中华好茶藏茶殿、茶道殿和五洲殿,主要通过石刻、多媒体等形式展示天下名茶,中华茶道的演变和发展以及世界各国茶史、茶俗、茶记。</p><p class="ql-block">七层为陆羽书画院,主要收藏并展示历史及当代的名家茶事书画;阁楼为陆羽名茶阁,以年度为单位,集中展示获得年度最佳奖项的获奖名茶及名企。</p><p class="ql-block">八层为陆羽名人阁,展现历史及当代著名茶人的生平茶绩,打造“当代茶经”。</p><p class="ql-block">九楼为茶经藏经阁,展示历代陆羽《茶经》版本和外文版《茶经》。</p> <p class="ql-block">一般直接上十楼的观景平台,一览天门风光</p> <p class="ql-block">西湖的西塔寺新址,07年重修,该寺历史绵延,多次毁坏又兴起,陆羽身后,西塔寺在晚唐衰落下去,“晋唐势全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时又迎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复兴。</p><p class="ql-block">来自有“雕版之乡”美誉的新安歙县僧人真清住持西塔寺,在“大新其寺”之后,刊刻单行本《茶经》。《茶经》的刊刻在古天门竞陵几乎没有停止过,这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从1542年至1933年间,竟陵版《茶经》大概刊印过十余个版次,仅西塔寺主持的就达六七次之多。可以说西塔寺是国内外《茶经》传播出版史上的特有文化现象。西塔寺的兴盛,前期是与禅茶圣人、后期是与《茶经》的刊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独特的《茶经》文化。</p> <p class="ql-block">位于覆釜洲上的西塔寺曾经四面环水,古木参天,佛殿重檐彼联。有大雄宝殿、观音阁、子律堂、浮香阁、灵塔遗迹等。虽历遭废圮,也历经缮修。1935一1936年毁于洪灾及日寇战火。</p> <p class="ql-block">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p><p class="ql-block">陆羽为弃婴,由西塔寺(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智积禅师俗家姓陆,故羽取陆姓。智积禅师逝世后,陆羽写了这首诗怀念智积禅师。</p><p class="ql-block">唐李肇《国史补》云:“异日,(羽)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p><p class="ql-block">明人陈继儒《茶董补》引《陆羽小传》云:“(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羽在他处,闻师亡,哭之甚哀,作诗寄怀。”智积禅师弟子常吟诵这首《六羡歌》。</p> <p class="ql-block">天门以蒸菜著名,可惜未能品尝</p> <p class="ql-block">天门历史名片的核心——石家河镇石家河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