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梅州客家人

<p class="ql-block">走进梅州,所到之处,宛如走进一个硕大的客家人文历史博物馆。战乱、饥荒,迫使灾难深重一些中原百姓经过几个朝代的迁徙,从北方到南方,从中原到边陲,从故乡到他乡,逐步形成了汉族八大民系之一的客家民系。</p> <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老百姓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居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状。当时,大批中原汉民族百姓为躲避“安史之乱”,迁往相对和平的江西、福建、广东地区。后因黄巢之乱,江西北部的百姓再次迁往江西西部、福建西部及南部和广东东部和北部。</p> <p class="ql-block">北宋灭亡后,早先迁入福建、江浙一带的客家人,为寻找安宁的生存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河源、惠州一带及粤北韶关一带。这就是第三次大迁徙,这次迁徙一直延续到明代。</p> <p class="ql-block">造成客家人第五次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中主要领导多为客家人,而且是两广的客家人。起义失败后,致使很多东南沿海地区的客家人流亡至海外。客家人口中的“下南洋”,即是海外迁徙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五次大规模的迁徙使得客家人群分布广泛,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客家人以其勤劳、坚韧和团结的精神,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侨溪村,一座深藏于大山里美丽的客家古村落。该村落距梅州城38公里,明朝万历年间(距今约400年),由陈朱两姓人家为躲避战乱先后迁徙在此定居,世代联姻,繁衍生息。村内客家民居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整个村落内小桥、溪水、古树、民居构成一幅秀丽客家山村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继善楼”,这是目前雁洋镇地区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古民居之一,由印尼侨商朱汀源等五兄弟联合兴建造。早年,这五兄弟也是“下南洋”大潮中的一分子,在印尼从做“水客”起家,发迹后五兄弟衣锦还乡,落叶归根建造新房子,光宗耀祖。</p> <p class="ql-block">也有曾经建造非常讲究,而后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老房子。也许房子的主人又不知迁徙到了何处?也许……</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埔的花萼楼,这座藏在青山绿水间的明代古迹,让我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客家韵味,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邻里守塑、岁月静好的时代。</p><p class="ql-block">客家人南迁,为避免山贼的侵袭和维持家族团结,发挥独有的智慧建造出土围楼这一特色建筑。每当客家人看到土围楼这一家族的符号,就会产生一种浓厚的归属感。</p> <p class="ql-block">花萼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这座客家围屋仿佛一只巨大的蜗牛,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三层环楼,共210间房间,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客家人的智慧与勤劳。</p> <p class="ql-block">花萼楼的名字不仅因为它形似花萼,更寄托了村民们团结互助、相亲相爱的美好愿望。走在古钱币状的天井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上,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乡愁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位于梅州市大埔县的百侯镇,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其祖先在宋朝末年从中原迁徙至此,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强调励志图强和重视教育,使得百侯镇在明清两代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例如,“一腹三翰林”指的是杨之徐的三个儿子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士。“同榜三进士”则是指杨成梧、杨演时、杨文振三人在乾隆年间同榜考中进士。</p><p class="ql-block">仅在明清两代,就有163位名学士,其中翰林5人,进士23人,文武举人134人。这些成就使得百侯镇被誉为“文化之乡”和“人才之乡”。</p> <p class="ql-block">百侯镇还是客家民居的大观园,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多达120座,是迄今为止国内古民居最多的地方。这些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中,既有众多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也有星罗棋布的大小祠堂;既有客家特色的民居,又有旅外华侨引进颇有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群落。</p> <p class="ql-block">位于梅州市郊的灵光寺是广东四大名刹之一。相传该寺为唐代高僧潘了拳创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灵光寺有三大奇观:</p><p class="ql-block">生死树:寺院建造完毕,方丈种下两棵柏树,其中一棵四百年前已死,但至今不腐不朽,成为一大奇观。</p><p class="ql-block">菠萝顶:<span style="font-size:18px;">尽管殿内香火鼎盛,但香烛浓烟却从宝殿顶端的螺旋形风斗散发而出,使殿堂终年空气清新,成为一绝;</span></p><p class="ql-block">无叶顶:大雄宝殿后山绿树繁荫,屋顶瓦片却片叶不留,成为一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张榕轩(1081—1911)故居。张榕轩为梅县松口镇人,是晚清时期超有影响力的爱国侨商。他被叫做“棉兰王”,凭他的影响力在印尼棉兰开埠可是个传奇。</p> <p class="ql-block">张榕轩在青年时代从松口远赴南洋,先追随张弼士在印尼雅加达经商,后转往苏门答腊的棉兰,与弟弟张耀轩一起自主创业,成为当地的华社领袖。</p> <p class="ql-block">张榕轩、张耀轩兄弟致富后,积极回报祖国,回报社会,成为著名的慈善家。他们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在祖国大地上兴学校、办公益、开银行等等,并创建了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开启了中国近代民办铁路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在梅州,在很多传统客家大宅的后院都有一排数量不少的房间,后院中间像小山一样拱起并铺鹅卵石。细问之下才明白,原来客家人都希望家族里始终都有大肚婆,子孙满堂。</p> <p class="ql-block">  在 麓湖山下的南口镇侨乡村,风格各异的客家民居如珍珠般点缀着村庄。它们大多数以“庐”命名,让人联想到陶渊明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侨乡村有500多年的建村史,曾走出一批又一批华侨,这些华侨又带着炽热的爱国怀乡之心回来建起大屋,侨乡村便形成了蔚然壮观的客家建筑群落。村里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有116座,其中较大型和保存良好的围龙屋有38座。南华又庐、德馨堂、承德堂、毅成公家塾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其中南华又庐和德馨堂被列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南口村“南华庐”,是潘祥初的第一个房子,后来又建造了“南华又庐”。”“南华又庐”,是典型的客家围屋结构,整座房屋共有118间房屋。潘祥初喜爱传统,故将新居命名为“南华又庐。”</p><p class="ql-block">花了18年的时间,打磨出来的房子,确实非同凡响,屋内亭台楼阁,雕梁画栋,装饰淳朴典雅而不失华丽,可以看出当时屋主的用心良苦。</p> <p class="ql-block">古屋的创建者潘祥初的发家史颇具传奇色彩。他青年时代卖过豆腐,打过杂工、做过小本生意。17岁漂洋过海,到南洋去淘金。在印尼开始做伙计,虽然辛苦,但他非常扎实肯干,慢慢地有了一些经商经验和积蓄,就开始自己做生意,生意越做越大,家业兴旺起来。</p> <p class="ql-block">潘祥初不识字,经商中吃了不少亏,因此在发家后,下决心与堂叔合资在梅州家乡兴建学校,以期后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学校建成后开始招收侨乡村一带的孩子上学,学校的日常开支与教师的工资,都是由潘祥初与他的叔叔潘立斋支付的。</p><p class="ql-block">南华又庐及学校的建造,体现了潘祥初注重家族团结、和睦相处的理念,同时还非常重视治家之道以及对后辈子孙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从这幅对联内容判断,这家人应该是从山东迁徙而来。一问果然如此。</p> <p class="ql-block">松口古镇,拥有1200年的悠久历史,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始居地,承载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不仅是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曾经更是商贸繁荣之地。‌松口港,是无数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见证了无数客家人下南洋的悲欢离合。</p> <p class="ql-block">松口古镇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四周青山环抱,绿水依依,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古镇的石板路上,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既有传统的木板铺面,又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p> <p class="ql-block">松口曾是广东内河第二大港口,从这里出发,顺着梅江航道一路向东向南,可以直通大海。明末以后,客家人兴起几次下南洋风潮,松口正是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这座南洋风格的松江大酒店,及其下面的码头,仿佛在诉说着无数客家人从这里出发远渡重洋的艰辛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望着坐船远去的亲人,也不知道这一辈子是否还能见面,眼泪只能往肚里咽。</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松口古镇,每一步都踏着岁月的痕迹,每一眼都饱含着历史的深情。其历史之厚重,文化之深邃,全凝聚在古镇的一砖一瓦中。</p> <p class="ql-block">一个松口古镇,半部客家人移民史。鉴于全世界客家人的影响力,也为纪念19、20世纪离开中国前往印度洋群岛的中国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3年选择梅州松口作为客家人移居海外的原乡,设立了中国大陆唯一的移民纪念广场和纪念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