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苏州的这些时日里,我时常听到贝氏家族的传奇,也游览参观了许多与贝氏家族相关的园林、祠堂、博物馆、桥梁等建筑,每每都让我思绪万千,禁不住情注笔端。</p><p class="ql-block"> 《康熙王朝》一曲“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现实版的苏州贝氏家族,从明朝开始兴旺,经历了清朝的辉煌、民国的混乱,还有新中国的成长,现在第十七代贝氏子孙在全世界都有名气,远远超过了五百年。</p><p class="ql-block"> 岁月长河中的近代500年来,在苏州,提到贝氏家族,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最富裕的家族之一,历经17代仍然兴旺,打破了那句“富不过三代”的古训。</p><p class="ql-block"> 从苏州的四大园林之一狮子林、苏州民俗博物馆、山塘街贝氏祠堂、大马路、平门桥、贝氐义庄、苏州第一个幼雅学校,到苏州博物馆新馆以及最近炒作的贝聿铭的祖宅拍卖。这些建筑遗产和家族事迹,成为苏州人传唱百年,永载史册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吴中贝氏家谱</p> <p class="ql-block"> 根据贝家族谱记载,其始祖名为贝兰堂,浙江金华兰溪县人,明朝中叶,孤身一人到苏州南濠,开启了成家立业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凭借故乡兰溪优质的草药和诚恳的合作态度,从与别人合作,到经营起了属于自己的医药馆,贝兰堂开始了“行医者,善字当头”、广纳贤才、治病救人的创业之路。</p> <p class="ql-block">苏州山塘衔贝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 至乾隆年间,贝家第六代传人贝潜谷(1673一1740)、第七代传人贝慕庭(1705一1769),一个是经商贸易的能手,一个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秉持着发家致富和行善并举的信念,在父子二人手中正式拓展成了江浙最著名的医药行。</p><p class="ql-block"> 借贝潜谷老爷子六十大寿,贝家开仓放粮、熬粥布施三天三夜,所有赊欠贝家医药馆药材钱一笔勾销,此举让贝家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与南濠街戈家、毛家、毕家,并称为苏州“四大家族”。</p><p class="ql-block"> 贝潜谷、贝慕庭这一脉的贝氏族谱上叫做“潜谷支”,非常繁盛,子弟大多以医药产业为生,他们的“刘海”商标国药成为行销浙北苏南最著名的字号。潜谷支后人也多潜心医学,比如贝慕庭长子的第五世孙,即第十三世孙贝赋琴就是苏州名医,号称“贝一帖”,也就是方子一帖,药到病除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十二世贝康侯(1825-1886),在历史上虽籍籍无名,但他在官至三品衔道员任上告老还乡,修缮了当初被太平天国纵火焚烧的贝家祖宅,将居住在上海的直系子孙都接回了苏州。还乡后的一个善举更对贝氏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1877年,贝康侯在狮林寺巷购屋近百间重设贝家祠堂,并捐田五百亩创办“留余义庄”,以租米周济贫困的男女族人。贝氏家族的贫困子弟为此受益良多并终身感激,其中就有日后被称为“颜料大王”的淞沪巨富贝润生。</p><p class="ql-block"> 医药世家贝潜谷和他哥哥贝蘅山是贝家第六世,他们的十三世子孙贝理泰和贝润生分别成为了“金融世家”和“颜料大王”。</p> <p class="ql-block">贝润生</p> <p class="ql-block"> 贝润生(1872-1947),所在“蘅山支”的发展并没有“潜谷支”那么顺利,几番战乱之后便逐渐没落了,到了第十三代,就只留下了贝润生一根独苗。贝康侯开办义庄时,贝润生已年过十六,父亲去世,穷困潦倒。当“贝家义庄”高价请来染坊和酒坊师傅,贝润生是第一个学徒,勤奋好学又刻苦耐劳的贝润生,很快就掌握扎染的手艺,半年后,贝康侯又慷慨解囊,资助路费和半年的生活费用让贝润生去上海瑞康颜料行当学徒发展。</p><p class="ql-block"> 贝润生拜奚润如为师,经过数年拼博,直接包销儒林洋行的外国颜料,起名“阴丹士林”。从此瑞康转型,发展成为上海滩上的颜料巨头。</p> <p class="ql-block">狮子林</p> <p class="ql-block"> 贝润生名声大噪后,当选了民国商联副会长,结识了当时的民政总长李钟钰。并从其手中花费八十万银元购取“狮子林”,后耗时七年打造了如今冠盖江南的“假山王国”。</p><p class="ql-block"> 1918年贝润生购得狮子林后即着手在花园旁建祠堂。祠堂以姻亲天官坊陆家新建祠堂图样为准。照墙,门厅,第一进主厅为供奉男性祖先牌位,第二进房屋及附楼供祖先程孺人及其她女性牌位,第三进为附房。1934年――1935年间贝仁元一支(即蘅山公支延续)新建祠堂开祭,苏州贝氏各支均参祭。1937年又开祠,此次仅贝润生一支参祭。</p><p class="ql-block"> 除了“狮子林”之外,贝润生在上海前前后后购置的房产多达数上千套,他还将当初资助自己的苏州“贝家义庄”投资扩大,又成立了专门为当地人提供就业的“承训义庄”。苏州承训义庄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家族图</p> <p class="ql-block"> 后未,贝氏族中贝理泰(1866年—1958年,贝康侯之子,号安哉,曾任上海商业银行苏州分行经理他参与创办了上海银行和中国旅行社,并担任苏州总商会会长多年)与贝润生两人曾共同捐资创办苏州城内的第一个新式幼稚园(苏州振华女中附属幼稚园)。后来,贝理泰出资修建了阊门到虎丘的大马路(七里山塘路),创立了博习医院;贝润生则出资修建了苏州火车站南面的跨河大桥“梅村桥”和部分主干道。</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苏州阊门大马路</p> <p class="ql-block"> 大马路是苏州城外一条主干道的旧称,是贝理泰出巨资修建于清末,是沿护城河西、南外侧的绕城马路,自钱万里桥经新民桥、广济桥、鸭蛋桥至石路口折向南至胥门,再折至盘门,向东至青场地,途径阊门石路、胥门等繁华街区。</p> <p class="ql-block">1928年建设的苏州平门桥</p> <p class="ql-block"> 平门桥是重辟平门的配套建筑。平门桥旧称梅村桥,古平门久塞,1928年为便利交通重辟平门,由贝润生捐重资,为纪念其父贝梅村而命名。梅村桥为三孔钢筋水泥结构,现平门桥在河中有两座桥墩,桥墩侧面有对联:“唯雄关得见,十万水犀扬帆去;有韵古留吟,三生花草入梦来”。</p><p class="ql-block"> 留馀义庄从创建到几十年的经营,主要是以贝氏潜谷公一支宗脉主持。但是,义庄惠及了同宗其它支的贝氏族人。就在留馀义庄陷入困境之时,贝润生于民国7年(1918年),民国25年(1936年)两次出手相援,捐银一万二千元。民国7年捐银时,按“义庄周族规条之规定”,贝家祠堂(山塘街虎丘桐桥附近)将贝润生之父(梅村公)牌位收祠供奉。</p> <p class="ql-block">苏州山塘街贝氏祠堂(节孝祠)</p> <p class="ql-block"> 贝家祠堂(山塘街虎丘桐桥),是贝氏始迁祖兰堂公第四代贝祚、明代礼部儒士、配程孺人其曾孙(潜谷公之子)贝沼溥于乾隆二年(1737)向朝廷申报其曾祖母守节抚孤三十四年,及替父吸疽孝父事。乾隆三年(1738)批准予以旌表节孝,并拨款,于“乾隆十年(1745)建程氏节孝坊。次年贝家在坊后建祠三楹,祠后屋三楹有楼,楼旁花圃有二亭,亭之后有屋三楹。祠之前旁屋二间为守祠食息之所,祠外两旁皆有余屋租出取息以供祭祀。”据记载当时祠中仅供奉贝沼溥的曾祖母、祖母、母亲的牌位。咸丰十年(1860)祠毁于兵灾。同治初重建家祠。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程氏节孝坊系官方所建,而家祠则贝氏家族自建,且以潜谷公支为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苏州民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1953年,贝润生孙子贝焕章(十五世)及其它贝氏后人,将狮子林、祠堂、义庄房产、族校,悉数上交给政府。1954年2月,经稍加整修后,狮子林与祠堂一部分向公众开放。现第一进改为大厅,后两进现为民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贝理泰去世后,他的五个儿子、四个孙子,都从事银行工作,在大陆及香港金融业占得半壁江山。尤其是其三子贝祖诒、贝聿铭的父亲,更是于1914年进入中国银行北京总行,1946年,出任国民党中央银行总裁。</p> <p class="ql-block">世界级建筑大贝聿铭</p> <p class="ql-block"> 贝聿铭(十五世)美籍华人建筑师,善用混凝土、钢材、石材、玻璃,作品以文教建筑、公共建筑为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1983年,贝聿铭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新馆</p> <p class="ql-block"> 提及贝聿铭的经典作品,是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北京市的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银大厦、北京市中行总公司大厦等,而苏州博物馆,是他用自身最丰富多彩的感情和工作经验,把凝聚力自身一生胆量和聪慧的封笔之作,他乃至描述,苏州博物馆是自身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如同英国媒体在2006年苏州博物馆开幕会时的报道:“这一杰出的中国人建筑高手复建了他的大家族迷失的精粹,采用的则是他与众不同的当代词汇。在苏州博物馆里,水波荡漾的漂亮水面被刮白的建筑群围绕,这种建筑有低吟灰顶和廊檐。倒影于水里的是一面墙面烘托下的大石头排成的画景。一座现代简约的茅斋架于海上,还缀有石桥和又高又大的竹海。全部历史博物馆隐藏于银杏树松柳交相辉映的庭院中。”贝聿铭的聪慧和胆略使这片全新的建筑生态系统不露痕迹地融进了2500年的古都苏州。</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与他的子孙</p> <p class="ql-block"> 贝聿铭先生的次子贝建中,是建筑界杰出的领导者,同时也是倡导改善中美关系的杰出代表。他在多个组织担任要职,包括贝氏建筑事务所联席董事长、华美协进社前董事长以及百人会董事。贝建中与父亲贝聿铭、弟弟贝礼中联手创造了地平面上一系列为世人所惊叹的建筑奇观。</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孙女与拜登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个与拜登合过影的贝聿铭孙女叫Anna Pei(十七世),1997年出生的她,从2岁开始,就一直跟随家人游历世界,年纪尚小,就认识了无数世界名人。</p><p class="ql-block"> 据说,贝氏家族有一个流传已久的家训:“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p><p class="ql-block"> “我们虽然在国外上学读书,但是我们永远记得,中国才是我们的家。”贝氏子孙都严格遵守着贝氏的祖训。</p><p class="ql-block"> 正是祖祖辈辈的传承与坚守,才可以让贝氏这个大家族在时代洪流里屹立不倒,经久不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01月02日于淄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