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畊者的风范》(三)

铠铠奶奶

<p class="ql-block"> 畊者的风范(三)</p><p class="ql-block">“你看,这蜻蜓、蝴蝶画得多像!”</p><p class="ql-block">“你看,这粟米、野花画得多像!”</p><p class="ql-block">“你看,这荸荠、菱角画得多像!” </p><p class="ql-block">“你看,这水瓶、斧头画得多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家老爷子看着手稿,</p><p class="ql-block">那赞叹声似江水滔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噶认真的呀!噶认真的呀!”</p><p class="ql-block">“精美的绘画计划,少见!少见!”</p><p class="ql-block">“六十又七载,真是稀有之宝!”</p><p class="ql-block">“学生四五十,一二三四级,德智体美劳,孜身一肩挑。佩服!佩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倪立民老先生盯着手稿,</p><p class="ql-block">那惊叹声似山泉源源。</p> <p class="ql-block">捧着泛黄的手稿,望着古稀的墨宝,</p><p class="ql-block">万千感慨潮水涌,千言万语道不终。</p><p class="ql-block">珍贵文物微信转,一传百来百传万,</p><p class="ql-block">震撼感动崇敬语,奏响教师礼赞曲。</p><p class="ql-block">大家看到徐老先生67年前自编的图画校本教材,以及他精心设计的图画授课计划,内心的震撼无以言表,提笔落墨内心的感动、感慨、崇敬.……</p><p class="ql-block">看!这篇《钜范先生图画授课计划点评》。</p><p class="ql-block">从一份1957年的授课计划中看到了“管用 ,够用, 能用,适用”原则的极致运用。在只有语文、算术两门功课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是一份真正手写的校本教材。泛黄的纸页,被工整字迹及可爱的图案填满 。一二年级都安排了写生、摹仿、图案三大块。一年级具体内容为线条、亭子、花边、手帕、花布、皮球、红灯、菜刀、纪念塔。二年级具体内容为花叶、花边、斧头、粉蝶、花边、计算器、荸荠、菱角、读书(肖像画)。</p><p class="ql-block">我能想象,当时浦江县方家小学的孩子们在画画的时候,肯定是非常开心的。他们不一定会在课堂中讨论关于对抽象画产生审美认同,但一定会捏着短短的一截铅笔头,用直线、曲线去勾勒出他们觉得最美的花边。他们不一定懂得如何使可视的造型元素在不同感官中互相交流转换,但对着眼前的亭子会用长方形、三角形去构建出稳定的状态,说不定家里有木匠、石匠的,还能对着亭子的构建说出个子丑寅卯。他们不一定有多种美术工具和语言来表现感觉,但就是一支铅笔一把尺子外加语文书上的插画,将春天的粉蝶从书本上的静态知识进行还原,还原为生动而丰富的儿童经验。</p><p class="ql-block">从这份手写的教学计划中,看到了“U”型学习历程,是一份精心设计的“精品课程”。</p><p class="ql-block">从简单的表格中,看到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有用性和针对性,管用。</p><p class="ql-block">从线条入手,到图形模仿,看到了技能提升的螺旋提升,为之后的学习积累了基础性作用,够用。</p><p class="ql-block"> 画个小皮球,画把厨房的菜刀,画菜篮子里的荸荠、菱角,在农村生活中具很强对应性和实用性,能用。</p><p class="ql-block">按这样的计划进行授课,到小学毕业,在村子里,肯定能上手需要些文化的活计,适用。</p><p class="ql-block">管用,够用,能用,适用,这个观点是前几天校长培训时,绍兴地区丁局的指示,我觉得和这份计划非常贴切。</p><p class="ql-block">就这么一位年轻老师,撑起一二三四总共四个年段,德智体美劳各个学科兼顾。对徐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点评者 :费淑芳,马剑镇中心学校教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这篇《钜范先生图画授课计划的点评》。</p><p class="ql-block">一、教案概述与背景分析 </p><p class="ql-block">徐钜范先生的图画授课计划,以“生活为载体”,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并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其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在当时的教育背景下,教案设计不仅体现了艺术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理念,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p><p class="ql-block">二、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点评</p><p class="ql-block">1.教学目标明确并且具体 </p><p class="ql-block">教案设定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既注重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又强调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提升,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p><p class="ql-block">2.内容设计贴近生活实际 </p><p class="ql-block">教案内容紧密围绕学生日常生活,选取家庭、校园、农村等学生熟悉的场景作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如家庭中的生活用品、校园中的教具、农村中的人文景观等,这些都成为了学生笔下生动的绘画素材。</p><p class="ql-block">通过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蓝本进行创作,教案成功地搭建了一个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好的同时,也能够用画笔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瞬间。</p><p class="ql-block">三、教学方法与策略实施点评</p><p class="ql-block">1.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方法上,教案采用了互动式教学策略,通过范画、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创作过程中,教师不仅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还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大胆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巧。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p><p class="ql-block">2.实践性教学培养创新能力</p><p class="ql-block">教案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组织临摹、写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摹时,学生则通过欣赏和分析他人的作品,拓宽了自己的艺术视野,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在写生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还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和表现力。</p><p class="ql-block">点评者:徐捷,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这篇《钜范先生图画授课计划点评》。</p><p class="ql-block"> 前些天,我们学校退休的赵老师,给我发来了两份很有年代感的美术授课计划表,这两份遗迹资料为上世纪50年代一位浦江县山村教师所写。</p><p class="ql-block">虽然这位乡村老师已故多年,但我看到这两份尘埃已久的图画授课计划表时,仿佛看到一位兢兢业业的偏远山区教师的质朴形象,敬佩与感动之情油然而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这位老师担了四复式的教学任务,也就是一个班中有四个年级的学生,语、数、体、美、音、劳等课程全包,在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还能认真地对待美术这门所谓的“副课”,内心坚守教育的初衷,这是多么的可敬可佩呀!</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期的美术课是叫“图画”课,因而多以画画为主,以美术技法为重。从这两份图画授课计划看,表格设计井然有序,书写认真,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与目标具体明确,显得一丝不苟。让我备感惊讶之处,就是那课前范画准备,这位老师运用了白描或略施明暗之法,虽信手勾画,却体现较高的美术基本功。计划表中的教学内容中除了摹仿画和图案画,还有很多写生内容,也就是说这位老师会将皮球、灯笼,甚至荸荠带进教室,让学生写生,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美术写生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甚至创作水平,虽然今天的美术教学理念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我觉得写生教学是永不过时的,仍是一种很好的美术教学方法。</p><p class="ql-block">几张发黄的美术备课资料,见证了一位踏踏实实的山区教师的工作态度,体现了一位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情怀。</p><p class="ql-block">点评者: 杨迪 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这篇《钜范先生图画授课计划的点评》。</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拜读了徐钜范老师在1957年下半年写下的原浦江县方家小学《图画授课计划》手稿,让人震撼!</p><p class="ql-block">徐老师的《图画授课计划》,把周次、教材、教类、课前准备、课后感记、教学目的要求、课前教材范画准备,都分类别项写得清楚明了。特别是范画部分,每一课内容都自己画上了一幅小品,功底之深,让人赞叹!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大部分内容来自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孩子们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美,这与现代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从生活中开发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不谋而合;从中穿插纹样与图案、纹理,从一块手帕的写生中去发现里面的图案、纹样,再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这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术素养提升,让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教类包含了写生、临摹、命题(创作)等,画种丰富,这与美术新课程标准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也异曲同工。从范画小品中可以体会徐老师是绘画的行家里手。</p><p class="ql-block">点评者: 刘海民,诸暨行知小学副校长、工会主席、小学美术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这篇《五育并举 ,人世楷模一一拜读徐钜范先生授课计划有感》。</p><p class="ql-block"> “1.范画准备一张;2.红、黄粉笔各一支。”</p><p class="ql-block"> “1.初步懂得飞机的结构,简易描绘;2.明确装饰、衬托作用。”</p><p class="ql-block">脑海中浮现这样一个画面:1957年9月12日,方家小学,先生擦去手中的汗水,用钢笔工整地写在《中年级图画(三四上)授课计划》上,旁边小框内,简笔画了白云蓝天和三架飞机。</p><p class="ql-block">彼时,在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建设迫切需要扫盲,用识字、算术、图画等提高广大工农的科学知识,基础教育就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由之路,学校教育则是重中之重。</p><p class="ql-block">徐钜范先生的简笔画稿上,三架飞机编队掠过,而飞机的形象,赫然是鼎鼎大名的“歼-5”战斗机。要知道,1956年7月19日,歼-5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1956年9月沈飞才正式投产,仅仅一年后的1957年9月,徐钜范先生已经在为方家小学学生讲解喷气式飞机了!</p><p class="ql-block">徐钜范先生的授课计划有《热水瓶写生画》、《树叶写生画》、《漏斗写生画》、《标语图案画》、《五星写生画》、《秋树命题画》等等,所选课题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从美术的学科教育角度来说,徐钜范先生依托当地教学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案,与现行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不谋而合,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每一课都详细拟定了教学目的要求、课前准备、课后感记,工工整整的记载,足见徐先生的严谨、认真!</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徐钜范先生的思想越显富足,先生用一己之力,托举起一所山村小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同黑夜里的灯塔,给学生描绘了新中国的美好未来!</p><p class="ql-block">甲子一轮过,六十又七年。</p><p class="ql-block">徐先生!未来已来!</p><p class="ql-block">岁月沉淀,智慧如金。</p><p class="ql-block">前辈之光,照耀今昔!</p><p class="ql-block"> 三寿,甲辰冬月于教研室</p><p class="ql-block">点评者:寿涛 诸暨市教育体育局教育研究中心美术教研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这篇《敬瞻徐钜范先生图画授课计划有感》。</p><p class="ql-block">往昔山村岁月长,</p><p class="ql-block">先生矢志育贤良。</p><p class="ql-block">孤身任教担诸艺,</p><p class="ql-block">俭纸详书绘锦章。</p><p class="ql-block">范画精奇才尽显,</p><p class="ql-block">教案周至意昭彰。</p><p class="ql-block">精神不朽千秋颂,</p><p class="ql-block">恰似明灯照远乡。</p><p class="ql-block"> 今得倪奋照同窗转示徐钜范先生之“图画授课计划”,扩屏凝视,心潮难平,敬意油然而生。当年物质贫瘠、纸张稀缺,先生仅以二纸十六开之微,纳二十七课美术教案之博,其内容丰富详实,条理井然有序,仿若亲见先生当年授业之影,感佩不已。</p><p class="ql-block">遥想当年,先生身处僻壤,于方家小学独膺教职,担语数美音体劳全科之责,且兼村里宣传诸事,炊爨亦亲为,其劳顿艰辛,非常人所能堪。而先生未以为苦,兢兢业业,育化诸生,实乃师德之楷模也。</p><p class="ql-block"> 观此授课计划,虽纸张匮乏,然先生精心擘画,毫无草率。表格详明,课目昭然,“课前准备”“教学目的要求”等项,条分缕析,细致入微,足见其教学之严谨。至于范画,无论国画之神韵、西画之结构、图案之精巧,皆臻佳境,非卓异之才、深湛之艺不能为也。彼时物资维艰,先生犹能如此,其对美术教育之热忱、专业素养之深厚,令人高山仰止。</p><p class="ql-block"> 今之教育,物力丰沛,师资充盈,然每念及先生当年困厄之境仍坚守教育初心,以一人之智、一心之爱,启山村学子艺术之蒙,为教育事业倾尽全力,吾辈安敢有丝毫懈怠?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当为后世师者永志弗谖,传承其精神,奋力于教育之途,庶几不负先生之遗泽,亦使教育之薪火永传不熄也。</p><p class="ql-block">点评者:张国杨,1970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画家,中学高级教师,诸暨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五泄诗画研究会顾问,曲梁竹社社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这篇《 教师的丰碑.瞻阅徐钜範先生教学计划之感悟》。</p><p class="ql-block">昨日一早,不擅微信的86岁老父亲给我发来两张图片,我略一看,回复道:“爹,又这么认真在学啥?格子那么规整,画得那么精细,当心您的腰,不要久坐!”便搁置了。 “这不是我的,是我的老师徐钜範老先生1957年的美术教学计划,想着发你,可以和你们美术组的老师学习学习……”我惊愕,打开图,细细地一帧一帧地拜读……不禁看得我头涔涔泪潸潸!</p><p class="ql-block">下午,热心的退休老师龚美华联系到了我,想让我谈谈感受,我一时语塞。徐老先生七十来年前的“美术教学计划”竟使热爱小学美术教学并为之奋斗整个青春的我感慨万千,无以言表。</p><p class="ql-block"> 徐老先生的“美术计划”如源头清水,流淌在我的同事、徒弟、同窗、教研员等诸多美术人的心间。他们纷纷书文以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文已蘩然,而我依然一夜辗转。直到一早我把这份跨越半个世纪多的瑰宝带进了课堂,我才恍然明白那缠绕心间的未尽应如何实现。在手稿图片的光影间向孩子们描述它的历史,它的主人……透过孩子们越来越清亮坚毅的眼神,仿佛看到了星星之火未来燎原的盛景。</p><p class="ql-block">徐老先生!谢谢您!我们虽未谋面,但深受您恩!您走了,可您又回来了,在老父亲、我和我的孩子们心里活成了永远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倪奋照敬上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1日晚上</p><p class="ql-block">点评者: 倪奋照,浙江省美术教坛新秀、绍兴市美术学科带头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点评之文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震撼之声响彻云宵,</p><p class="ql-block">赞美之音绕梁回荡,</p><p class="ql-block">崇拜之情连绵不断,</p><p class="ql-block">师者之范赞叹不绝。</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徐老先生: 您看!就在刚才我又收到了《拜读钜范先生图画授课计划的感言》。</p><p class="ql-block"> 我有幸拜读到徐钜范前辈已经泛黄的图画授课计划,看似简单的二张提纲式的表格,细品之下,对前辈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徐前辈当年在浦江县的一偏僻小山村里任教,担任一至四年级的复式教学任务。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正值百废待兴之际,偏远的山村小学校没有电灯,不通公路,教学设施简陋,条件可谓相当艰苦。徐前辈却孜孜不辍执着地进行自己的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生的关爱教学之中,践行着乡村教师质朴的情怀。那山旮旯大都是文盲,国家正进行扫盲工作,偶有个高小毕业的都算高材生。人们注重的是语文、算术的教学。本来一个人教四个年段已经够辛苦了,再说学校地处偏僻小山村,天高皇帝远,大可放松自己,随大流,把语文、算术教好。图画之类的“副课”采用放羊式让学生自己活动,自己去涂鸦。然徐前辈即没识事务,没随大流,可认真着。你看这授课计划中“周次、教类、课前准备、教学目的、范画准备”详细而列,就连自己看的范画都是一丝不苟地描绘。看那教学内容,从一年级“准备的圆扇、三角开始,再到手帕、皮球、灯笼、菜刀……”;从要求学生“基本上认识横、竖、斜三种线条”最基本的知识开始,再到“要求领会圆形、懂得结构、分析灯塔的圆……”;直到四年级上升到“画热水瓶、漏斗、树叶、树……”;要求“认识物件的性质、用途,巩固柱形的画法、分析近似圆锥的物体、能画出阴影,以表达体积感;使儿童能观察秋天树木的特征,把现象描画出来;掌握物体——树叶的不同景象……”。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徐前辈对图画教学是极其认真用心的,是通过用心构思谋划,成竹于胸,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图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重观察、实践,而非敷衍了事。山旮旯学校缺少教具模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从学生触手可及的皮球、灯笼、手帕、荸荠、菜刀、树叶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载体作为教学用具、题材进行图画教学,提高学生的图画技能,培养学生对物体的观察分析能力。在如此简陋、艰苦的条件、环境之下,不被人们注重的“副科”尝能如此认真的对待。以斑窥豹,可想前辈对主科是更加的认真负责,足见前辈对事业的执着,体现了先生的认真负责、敬业精神、对学生的至爱。一份“副课”的授课计划足以映射出新中国第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前辈无愧于作为教师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致敬前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点评者,赵亚军 ,诸暨市草塔小学退休教师 ,小学科学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徐老先生:</p><p class="ql-block">您用无私演绎教师的伟大,</p><p class="ql-block">您用青春浇灌祖国的希望。</p><p class="ql-block">您用勤奋传递智慧的火种,</p><p class="ql-block">您用生命谱写人生的辉煌。</p><p class="ql-block">您图表手绘,画出教学智慧,</p><p class="ql-block">您笔写春秋,传承文化之美。</p><p class="ql-block">您细致规划,合利安排允洽,</p><p class="ql-block">您古今融合,符号线条和未来连接</p><p class="ql-block">您专注的目光,承载师者风范,</p><p class="ql-block">见证岁月静好,充满阳光。</p><p class="ql-block">您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艰巨使命,收获众生的称扬。</p><p class="ql-block">感谢您为后辈留下遗泽和精神,</p><p class="ql-block">献上我们深深崇敬和绵绵念想。</p><p class="ql-block">曾记得,静静的深夜群星闪烁,</p><p class="ql-block">老师您的房间彻夜明亮。</p><p class="ql-block">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p><p class="ql-block">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p><p class="ql-block">啊啊啊啊,每当想起您,</p><p class="ql-block">敬爱的好老师,</p><p class="ql-block">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啊啊啊啊,敬爱的好老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您畊者的风范地久天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地久天长,地久天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作者 龚美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024年12月31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此文谨献给所有辛勤耕耘的教育工作者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