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卵</p><p class="ql-block">家蚕的卵呈椭圆形,稍微扁平,一端略微尖锐。刚开始产下时,卵面稍微隆起,随后卵面中央逐渐凹陷,形成了凹陷的涡状结构。卵壳是无色半透明的,表面有网状花纹。卵的前端有一个卵孔,是精子进入的通道。卵壳内部包含着卵黄膜、浆液膜和胚胎。通过浆液膜是否着色可以区分越年卵和非越年卵。初产的卵呈淡黄色,而越年卵经过4-5天后会变成灰紫色或带有绿色。非越年卵通常不会改变颜色,大约10天后会孵化,这个过程会经历由点青到转青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幼虫</p><p class="ql-block">初孵的幼虫呈褐色或赤褐色,极其细小,身上多有细毛,看起来像蚂蚁,通常被称为“蚊蚕”。随着成长,到了2龄后,它们会变成清白色。在1至3龄阶段,它们被称为“小蚕”或“稚蚕”,而在4至5龄阶段,则被称为“大蚕”或“壮蚕”。当幼虫接近5龄末期时,它们显示出老熟的特征:排泄物从硬变为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减少;消化管前部空虚,胸部呈透明状态。最终,它们完全停止进食,体躯缩短,腹部也变得透明。此时,蚕体的头胸部分昂起,口中吐出丝缕,左右上下摆动以寻找适合吐丝结茧的场所,这时被称为“熟蚕”。幼虫的形态为长圆筒状,腹部腹面具有雌雄生殖器官的生殖芽。雌蚕在第11和第12节腹面各有一对石渡腺,而雄蚕则在第12节腹面前缘中央有一个赫氏腺。</p> <p class="ql-block">蛹</p><p class="ql-block">蚕蛹刚开始时呈乳白色,质地柔软,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壁逐渐变硬,颜色也由白色变成黄色,再逐渐转变为淡褐色,最终呈现出深褐色。复眼一开始是无色的,然后逐渐变成褐色,最后变成黑色。在雌蛹的第8腹节腹面的正中线上,有一条纵向线,与该环节腹面的前后缘形成了X状的线缝。而在雄蛹的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一个褐色小点。通过观察蚕蛹腹部的线纹和褐色小点,可以区分雌雄蛹。</p> <p class="ql-block">成虫</p><p class="ql-block">雄性蛾的翅膀长约16-19毫米,身体长大约13-16毫米;而雌性蛾的翅膀稍大,长约19-21毫米,身体长约18-21毫米。它们的身体和翅膀通常呈白色至灰白色。雄性和雌性蛾的触角都呈双栉状,大约有32-36节,背面是白色的,而腹面呈灰白色,触角上的纤毛通常是灰褐色的,外侧的栉比内侧的栉长约1/4。前翅的顶角呈钝圆形,顶角以下至M3脉之间呈现圆弧形内陷,各横线不太明显,翅脉的端线与翅脉略呈灰褐色。前翅反面中室端横脉明显。蛾的胸部和腿较短,但粗壮且有毛丛。前足的胫节上有胫梳,而后足的胫节长度大约是跗节长度的1/5。在腹部,第八个背板宽扁,宽度大约是高度的1/3,上部呈弧形,中部有一个向内凹陷,两侧是钝角。第八个腹板的高度与宽度大致相等,上端中间有一个深凹陷,下端两侧各有一个向内弯曲的钝形钩,中部内侧有两个尖峰状的突起。</p> <p class="ql-block">栖息环境</p><p class="ql-block">家蚕通常生长在室内或大棚中,它们的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8-30°C,但最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2-28°C,最理想的饲养温度大约在25°C左右。与温度相比,湿度对蚕的生长影响较小。在稚蚕期,蚕可以在湿度80%-90%的多湿环境中饲养,但在壮蚕期,它们需要较干燥的环境,一般要保持在65%-75%的湿度范围内。</p> <p class="ql-block">家蚕是一种经济昆虫,主要以桑叶为食,但在自然条件下也能吃其他植物,比如柘、橙桑、构树和榕等。它也会吃一些其他植物,如榆科、菊科和荨科的植物。尽管家蚕对桑叶有强烈的偏好,但它也会被其他植物释放的气味吸引而取食它们的叶片。虽然会采食其他植物的叶片,但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甚者可能中毒死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通过试验用γ射线照射蚕蛹,成功获得了食性异常的人工诱变体,进而通过杂交改良培育出了能够利用畜用饲料的广食性蚕品种。</p> <p class="ql-block">营养、饲用价值</p><p class="ql-block">家蚕及其相关产品具有广泛的用途和价值。首先,家蚕的红蛹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仅可以直接作为营养品食用,还可以提取出蛋白粉、多肽、氨基酸等,用于生产食品和药品。同时,蚕蛹还可以用于制作食品添加剂和保健品,如雄蚕蛾制成的药酒和滋补品。另外,蚕沙作为家蚕的代谢物,是优质的饲料和肥料,对于家畜、鱼类等养殖业具有很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药用价值</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国医药典籍《中药大辞典》的记载,家蚕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入药。家蚕幼虫感染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而僵死的全虫被称为白僵蚕,具有祛风止痉、化痰散结、解毒利咽的作用,可以治疗惊痫抽搐、中风口眼歪斜、偏正头痛、咽喉肿痛、风疹、疮毒等疾病。蚕的干燥粪便(蚕沙)具有祛风除湿、和胃化浊的作用,可以治疗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吐泻转筋、闭经、崩漏等疾病。蚕茧(蚕茧)具有止血、止渴、解毒疗疮的作用,可以治疗肠风便血、淋痛尿血、妇女血崩、消渴引饮、反胃吐食、痈疽脓成不溃、暗疮等疾病。蚕蜕(蚕蜕)具有祛风止血、退翳明目的作用,可以治疗崩漏、带下、痢疾、肠风便血、牙暗、口疮、喉风、目翳等疾病。蚕蛹(蚕蛹)具有杀虫疗疳、生津止渴的作用,可以治疗肺痨、小儿疳积、发热、蛔虫病、消渴等疾病。</p> <p class="ql-block">工业价值</p><p class="ql-block">在工业领域,天然蚕丝被誉为“纤维皇后”,因其优良的服用性能和独特的美感而备受喜爱。蚕丝可以制成各种服饰,如内衣、外衣等,以其柔软、透气、吸湿等特性深受消费者喜爱。此外,蚕丝还可以用于制作丝绵纸、丝绵被等家居用品。然而,生丝在耐光性、耐磨损性等方面仍有待改进。除了直接应用外,蚕丝的下脚物如茧、蛾口茧等也可以加工成丝绵、绵球等真丝短纤产品。蚕丝中的天然成分,如丝素、丝肽和多种氨基酸,还具有预防日光辐射、调节皮肤水分等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产业。</p> <p class="ql-block">此外,蚕茧还被研究用于保鲜剂,以延长水果和蔬菜的保鲜期。蚕丝蛋白也被开发成各种材料,如膜、微粒子、多孔体等,这些材料在医疗、食品和生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蚕蛹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也是优质的表面活性剂原料。最后,蚕沙还可以提取出多种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如叶绿素、胡萝卜素等。</p> <p class="ql-block">科研价值</p><p class="ql-block">鳞翅目昆虫是农业和森林中的主要害虫,每年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因此成为杀虫剂的主要作用对象。家蚕是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材料,因其丰富的遗传资源、长期的基础研究积累和实验操作的便利性,在国际昆虫学界受到广泛重视。据统计,家蚕在鳞翅目昆虫的基础研究中贡献率超过80%,并且因其重要的产业价值,早已确立了其作为鳞翅目模式昆虫的地位。作为鳞翅目害虫研究的首选模式物种,家蚕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对鳞翅目昆虫特异基因的分离克隆、生理机制、活动方式和危害特征的阐明,以及新型环保农药的开发,具有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2003年10月,中国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绘制了世界上首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通过对家蚕基因图谱的研究,科研人员改良了家蚕品种,提高了家蚕的免疫能力,从而消除了病虫害对家蚕的威胁。2022年6月,该实验室首次从单细胞层面对家蚕产丝器官及其基因表达动态进行了超高分辨率解析,实现了家蚕丝腺研究从组织水平到单细胞水平的突破。2022年10月9日,该实验室完成了家蚕大规模种质资源基因组解析,成功绘制了全球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并率先创建了“数字家蚕”基因库,开启了家蚕分子育种的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相关文化</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养蚕生产历史深远且丰富多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掌握了精湛的养蚕技艺和丰富的生产知识,还将桑树、蚕虫和丝绸的形象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蚕桑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古老的神话传说、珍贵的出土文物、精美的书画诗词以及丰富多彩的蚕俗民风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蚕桑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了古代人民对养蚕和丝绸生产的深厚情感和智慧结晶。</p> <p class="ql-block">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养蚕业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文学作品,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南北朝的《采桑度》、唐代白居易的《缭绫》和《红线毯》,以及宋词《九张机》等,都以蚕桑为主题,表达对养蚕业的仰慕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采桑诗”数量最多,色彩丰富但多以“愁”和“苦”为主旋律,如《养蚕歌》和《三月清明过》。</p> <p class="ql-block">神话传说</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传播文化,如“伏羲化蚕”最早见于《皇图要览》。最经典的传说是“嫘祖始蚕”,她是黄帝元妃,教民养蚕制丝。《通鉴纲目外记》记载了这一传说。此外,江南蚕区有“马头娘”的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讲述蚕由马变来的故事,养蚕前人们会祭祀“马头娘”以求好收成。</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丝绸是蚕桑文化的重要部分,商代已有多种丝织品,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织锦,宋代有缂丝,元代普及缎,明清时期出现汝花及地方品种。丝织品色彩从纯净鲜艳到繁复协调,纹样从简洁到工整、写实。丝绸之路连接亚洲与欧洲,促进了政治、贸易、文化等交流,推动了文明发展,佛教传入和敦煌艺术兴盛都与其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蚕俗民风</p><p class="ql-block">蚕俗是以栽桑养蚕为内容的精神寄托形式。古代人们通过祭祀祈求丰收,如殷代向“蚕示”祈求。养蚕期间,非家人不能来访,蚕户在门上贴红纸条,防鼠用泥塑猫或红纸猫形。 在浙江诸暨,女儿出嫁带蚕种作为陪嫁,传说西施出嫁时分绢花祝福。湖南溆浦有“蚕灯舞”,纪念蚕吐丝卷死害虫,祈求丰收。</p> <p class="ql-block">科学技术</p><p class="ql-block">在数千年的蚕桑生产实践中,人们不断总结技术成就并用文字记录传世。距今2300多年的战国时期,荀子创作了《蚕赋》,表明劳动者在此之前就已对蚕的生长发育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篇文章中,荀子论及了家蚕的各个生物学领域,包括变态、眠性、化性、生殖、性别、食性、生态、结茧、缫丝和制种,开启了中国上古时期蚕桑生产技术科学认知的新篇章。从西汉《氾胜之书》开始,涉及农桑的著述或蚕学丝绸的专著不断涌现,金、元之后更是增多,直至19世纪达到了300多种,这表明蚕桑生产技术不断完善,相关的科学研究也日益深入。随着近现代科学的进步,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也逐渐健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 · 李商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咏蚕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 · 蒋贻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p> 策划:彭京国 制作设计:佘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