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开元十三年(725)冬,从京城的太乐丞被贬为济州(今山东菏泽)做司仓参军的王维,因为老朋友祖詠的到来,喜上心头,写下《喜祖三至留宿》一诗:“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行人返深巷,积雪带余晖。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洛阳客”,指祖詠是洛阳人,客从远方来,故说“拂征衣”。“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枉驾,是迎客时的客气话,王维说自己平时闭门谢客,而故人到来,是不能枉此大驾的,此联与杜甫《有客》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意思相近。“行人返深巷,积雪带余晖”一联写实景:天色渐晚,行人已归,外面积雪余晖,天寒地冻,此联中的“行人”与“积雪”,“返”与“带”相互照应,属对工整。“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王维和祖詠少年起即为吟侣,今日到门,就如归家。</p><p class="ql-block">祖詠(699—746),开元十二年()进士,因为还没有被授官职,东行往齐州。当晚他留宿于王维的官舍,作有《答王维留宿》:“四年不相见,相见复何为。握手言未毕,都令伤别离。升堂还驻马,酌醴便呼儿。语默自相对,安用旁人知。”近一时期二人都不很顺利,酒喝着喝着,竟相对无语了。王维被贬济州后曾有诗怀祖詠,中有句:“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仲秋虽未归,暮秋以为期。良会讵几日?终自长相思。”(《赠祖三詠》)观此诗,可知诗写于祖詠登第前,他们是有中秋之约的,因没能相聚,又以暮秋为期,但直到这年冬天,老友才得以相见。让人意外的是,祖詠虽中进士,却未得官职,苦读寒窗,金榜题名,竟没有改变“贫病”的窘况。而王维中进士后,虽得一太常寺太乐署丞,却又因为有伶人在官署内舞狮子,受到牵连,被贬到了济州。这种遭遇实在让二人十分郁闷。</p><p class="ql-block">祖詠要去齐州(今山东济南),在王维官舍不便久留。王维一直送他到齐州,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分手之际,王维作《齐州送祖三》:“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王维为祖詠而憔悴,此时已不比当年同在洛阳时的光景了。王维与祖詠间的一段友情,实在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中进士,几年间仕途坎坷。送走祖詠后不久,他就弃官隐居淇上了。到了开元十七才回长安闲居,跟着荐福寺的道光禅师学佛。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贤相张九龄执掌朝政,王维入朝任右拾遗。二年后出使凉州,在河西节度使幕中任职,又一年,返回长安任监察御史,数年后迁为殿中侍御史,此后到岒南为地方官。开元二十九年春,辞官隐于终南。王维时官时隐,他其实是有所抱负的,只是时局使他无法一展平生之志。他的一首《不遇詠》有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这与李白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是一般的志趣。有研究者认为,这诗作于王维隐居淇上时,是对说一名淇上的一名官员说的。</p><p class="ql-block">天宝年间,政治黑暗,这使王维心灰意冷,追求起佛教的空观来。他一边在朝中做给事中的闲官,一边在蓝田辋川购置别业,息游其间,与文士丘丹、裴迪、崔兴宗等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唱和。这时期他将禅意融于山水诗中,有名的《积雨辋川庄作》、《山居秋暝》、《蓝田山石门精舍》都作于这一时期。这使他收获了一个“田园山水诗人”的称号。安史乱时,他被迫出任伪官,但肃宗独能对他网开一面,不予追究,并让他做到了尚书右丞,故世称他为“王右丞”。王维精通音律、绘画,《唐国史补》上有一则记载:说有人拿一幅奏乐图给王维看,王维笑道:此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有好事者召集乐工验之,丝毫不差。王维虽有“诗佛”之称,但他的向佛,不过是寻求一种寄托而已,试看他的《叹白发》即可知了,其诗云:“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