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连载《江淮英烈李慰农》(25)

欧歌

<p class="ql-block">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是李慰农在旅欧勤工俭学生中的一大亮点。旅欧勤工俭学生中的一些知名人士,如王若飞、肖三、肖劲光等,在谈到李慰农时,都特别强调这一点,就连中共三位创始人之一、在旅欧学生中发展周恩来等人入党并创建中共旅欧支部的张申府,在谈到李慰农时,也不无感慨地说:“李慰农对马克思主义很有研究!”</p><p class="ql-block">在《李慰农致硕夫的信》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基本上反映了李慰农对理论研究的态度。他说:“共产主义是一种最精深的科学,不是容易懂得的。我们既命名为共产主义者,便应当将这种主义的根本观念弄清楚,方略弄明了,制度弄熟悉,最重要的是根本观念——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马克思经济学等——然后才能固定他的思想,保持他的行动,虽经万苦千辛,不致中途变节,否则地位变迁,行动随之动摇了。”</p><p class="ql-block">这段话运用了逻辑推理,导出了“学好理论——坚定信念——预防变节”这样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论断。而李慰农、赵世炎、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勤工俭学生中的共产主义者,则正是这个论断的忠实践行者。旅欧归国的共产党员绝少有叛徒,更是证明了李慰农这一论断的正确性。</p><p class="ql-block">1922年11月,陈独秀在苏联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的代表大会,期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看望了中国班的学员,了解了他们的学习情况,随后写信给法国的“少共“中央负责人赵世炎,要他安排人员赴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p><p class="ql-block">1923年3月,赵世炎、陈延年、王若飞等12人作为第一批学员,离开巴黎,4月到达莫斯科。同年暑假后,李慰农、汪泽楷、尹宽等10人作为第二批学员,在周恩来的亲自护送下,取道德国柏林,转赴莫斯科。</p><p class="ql-block">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都起了一个俄文名字。李慰农的俄文名字,叫厄尔曼。这个名字,不仅记录在东方大学的学籍档案里,共产国际也记录在案。</p><p class="ql-block">从一个留法勤工俭学生自发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到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里接受正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这是李慰农学习生涯的一大飞跃。对此,他充满着期待。</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东方大学,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的普希金广场上,全称是“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它是根国列宁的建议,于1921年秋开办的一所政治性的干部学校。该校的主要任务,是为苏联东部地区培养民族干部和为东方各国培养革命干部。学校分为苏联东方部和外国部两个部。外国部设有中文、朝文、日文、土耳其文、法文、英文和俄文七个班。共产国际派代表参加该校最高领导机构。中国班建有中共学员支部,学员除旅欧勤工俭学生外,更多的是国内选派的青年党员。李慰农这一批学生到达后,为了便于学习讨论,中国班开始划分学习小组,123人分为22个小组,李慰农被党组织任命为第一组组长。</p><p class="ql-block">有些清高的同学对当小组长不以为然,认为耽误时间,还要为别人服务。李慰农却认为,这是组织和同志们对自己的信任,因而工作做得认真负责,并注意团结同志,和周围的同学热情相处。大家都愿意和他接近,觉得他平易近人,并不因为自己的理论水平高而摆架子。</p><p class="ql-block">在学习上,由于李慰农在法国学习法文的同时,又自修了俄语和德语,因此,来到东方大学后比别人少了一层语言上的障碍。他能在课堂上直接听懂俄国教师的讲课,并且能够娴熟地使用俄文做笔记。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和波格丹诺夫的《政治经济学》等必修课,他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績。课余,他还反复精读了《资本论》、《共产党立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字的经典著作,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学习笔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