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太原回沪后,天气依然酷热:时至9月,气温还在35度以上。没奈何,只得再次外出避暑。此行选择了春城昆明作为目的地。</p><p class="ql-block">抵近昆明,从空中俯瞰滇池</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博物馆给我们讲述了云南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云南是中国最早的人类发源地;秦朝以前曾出现古滇王国。秦汉之际,中央王朝在云南推行郡县制。西晋时期,云南改设为宁州,是全国十九州之一。唐宋时期,曾建立过南诏国、大理国等地方政权。1276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云南”正式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1950年2月24日,云南完全获得解放。</p><p class="ql-block">云南省博物馆外景</p> <p class="ql-block">两颗牙齿化石的发现</p><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1日,几位青年地质工作者,在元谋盆地内进行第四纪地层和新构造运动调查时,在上那蚌村西北约500米处的小丘梁表层,发现了两颗石化程度很深的、外形似人牙的门齿化石。经鉴定,这两颗化石的形态与北京人同类牙齿基本相似,属于直立人类型,被定为直立人元谋亚种。</p><p class="ql-block">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p><p class="ql-block">元谋人之齿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牙齿化石。</p><p class="ql-block">图为元谋人之齿(复制品),原物于云南省元谋县龙川街馆藏。</p> <p class="ql-block">恐龙胫骨化石</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战国时期牛虎铜案</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西汉时期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大鹏鸟(迦楼罗),《西游记》里狮驼国三大王如来的舅舅</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大理国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p> <p class="ql-block">云南自滇国经南诏、大理数千年以来,一直是佛国胜地。馆藏各种文物充满了佛教气息</p> <p class="ql-block">张胜温画卷</p><p class="ql-block">又名《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总长1636.5厘米,高30.4厘米,出自大理国画师张胜温之手,是世界佛教图像画中的珍品,乾隆曾誉其为佛教圣像蓝本,令画师仿绘。</p><p class="ql-block">全画施金铺粉,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大理国利贞皇帝率文武官员礼佛场景;诸佛法会、菩萨、天龙八部等;十六国王众等。全画共绘佛、菩萨、天王、罗汉、供养人等700余貌,并复现《南诏图传》的内容,表明南诏与大理国之间的传承与关联。原画大气磅礴、酣畅有序、人物众多而疏密得当,是宋代不可多得的佛教绘画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诏到了唐德宗时代,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在宰相李泌和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雄才战略和巧妙经营下,南诏与唐朝在苍山会盟,重新回到了唐朝的怀抱,一直到唐朝灭亡。</p> <p class="ql-block">宋代中原与大理国贸易往来密切,滇马、茶叶是交易的大宗商品</p><p class="ql-block">重现传说中的茶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出的云南各地发现的宝石矿</p><p class="ql-block">下图为雄黄</p> <p class="ql-block">祖母绿</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p> <p class="ql-block">石榴子石</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正在举办毕加索艺术生涯回顾展</p> <p class="ql-block">翠湖,昆明的特殊地标,西南联大、云南陆军讲武堂都建在翠湖边。今天的行程是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及云南讲武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在昆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抗日战争爆发,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内迁,于1937年11月1日,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三校复员北返后,原校址改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改称为云南师范大学</p> <p class="ql-block">云南师范大学大草坪上的闻一多塑像</p><p class="ql-block">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近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1925年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1927年2月,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43年,组织十一学会。1945年3月,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日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逝世,时年47岁。</p><p class="ql-block">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纪念亭前石柱</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校徽</p> <p class="ql-block">北大校徽</p> <p class="ql-block">清华校徽</p> <p class="ql-block">南开校徽</p> <p class="ql-block">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校长</p><p class="ql-block">左起:张伯岺(南开校长)、梅贻琦(清华校长)、蒋梦麟(北大校长)</p><p class="ql-block">1938年12月21日,第98次校务常委会决议,决定由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任期一年,本学年由清华校长梅贻琦担任。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没有实施轮任制度,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教授当年的学籍卡</p> <p class="ql-block">李振道教授的学籍卡</p> <p class="ql-block">中文系老师们的合影,你能认出几位大师吗?</p> <p class="ql-block">聘请梁思成为校舍建设顾问的聘书</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校歌曲谱</p> <p class="ql-block">当年用铁皮铺作屋顶的校舍</p> <p class="ql-block">被保留至今的教室,已成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开办于1909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陆军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p><p class="ql-block">1935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改编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由龙云兼主任。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办。云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学校共办22期,包括校内举办的各种培训队、班,共培养各类军官、军士约9000人。</p> <p class="ql-block">云南讲武堂走出了两位元帅,二十几位上将;有三个国家军队的总司令和一个国家的国防部长出自这里。培养了数百名将军,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有数十人,其中有(取大家较熟悉的人物):</p><p class="ql-block">李烈钧、何应钦(教务长)</p><p class="ql-block">毕业生有:朱德元帅,叶剑英元帅,朝鲜人民军总司令、次帅崔庸健,龙云、卢汉、缅甸领导人吴奈温等。另外,它的学员中,李范奭担任了韩国首任总理兼国防部长;武海秋担任过越南临时政府主席。朱德元帅将讲武堂称之为“中国革命的熔炉”。</p><p class="ql-block">图为朱德在云南护国军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朱德元帅像</p> <p class="ql-block">云南讲武堂师生积极参加了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p><p class="ql-block">图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蔡锷</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为支援盟军在缅甸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和战略后方安全而组建的出国作战部队。</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主题展》是目前国内第一个系统展示中国远征军这一主题的专题固定展览。展览以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抗击日寇的历史事实为蓝本,通过800余幅历史图片和500余件实物,集中展示了在中缅印战区,中国军队和云南人民与美英盟军共同携手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云南是中国远征军的主要基地和战地之一,举办《中国远征军主题展》,再现那段悲壮了历史岁月,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抗战精神。</p><p class="ql-block">为远征军的小战士点个赞</p> <p class="ql-block">何应钦</p><p class="ql-block">国军一级上将,曾任云南讲武堂教育长。1943年以参谋总长身份与美国顾问史迪威将军安排、部署中国远征军整训,1944年就任中国战区总司令指挥远征军对日作战。</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公路通车</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合作修建的自印度利多经缅甸至中国昆明的国际军用战略公路,曾命名为“史迪威公路”。</p><p class="ql-block">昆明市民聚集在碧鸡坊庆祝公路通车</p> <p class="ql-block">今日碧鸡坊</p><p class="ql-block">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的军官服</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当年使用的枪械</p> <p class="ql-block">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在开罗会议时合影</p><p class="ql-block">左起:蒋中正、罗斯福、丘吉尔</p> <p class="ql-block">摄自战场的照片,仿佛能闻到当年的硝烟味道</p> <p class="ql-block">0K!一切顺利!</p> <p class="ql-block">翠湖边还有一所名人故居——北门书屋,原为李公朴先生旧居。位于昆明市区北门街68—70号。为中式两层,砖木结构,原为工商界人士李琢庵私宅。1942年李公朴先生迁居于此,楼上两间为卧室和书房,楼下两间临街铺面开设书店,取名“北门书屋”。</p> <p class="ql-block">楼上还原了当年书屋的布置,楼下已成了一家饭店</p> <p class="ql-block">李公朴(1902年11月26日—1946年7月12日),谱名永祥,字晋祥,号仆如,原籍武进县湖塘桥,出生于淮安。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p><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市遭国民党特务开枪暗杀,次日凌晨因伤重、流血过多牺牲。</p> <p class="ql-block">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旧居也在翠湖边。</p> <p class="ql-block">翠湖公园里的聂耳塑像</p> <p class="ql-block">翠湖公园里的杨丽萍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翠湖公园一景</p><p class="ql-block">环翠湖名人旧迹甚多,听闻省、市政府有建设翠湖博物馆群的规划,如盛举能成,真正是博物爱好者的福音了</p> <p class="ql-block">来昆明不可不去滇池。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平均水深5米,最深11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关于滇池名称的由来有四种说法。说法一:滇池因“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这是从地理形态上讲。说法二:是寻音考义,认为“滇者,颠也。”也有的认为是彝语的“甸”,即大坝子之意。说法三:是从民族称谓来考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氐羌“叟族”、“僰(读音bo)族”或“填戎”),楚将庄蹻入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先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说法四:认为:“滇”是壮语的“亭”或“祠”,指祠堂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滇池辽阔无边,不枉负“滇海”之别称</p> <p class="ql-block">滇池大坝上的水域变迁示意图</p><p class="ql-block">约1200多万年前,云岭大地地壳运动,西高东低,造就了滇南泽,又名昆明湖。那时的古滇池水几乎淹没了整个昆明坝子,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战国至西汉的古滇国时期,滇池东北岸的水位下落至1915米左右,水域面积缩小。</p><p class="ql-block">至唐宋时期,滇池水位降到了1890米,滇池水面有510平方公里,南诏所建东西寺塔都在滇池滨,双塔倒影十分迷人。那时,官渡与西山高峣为东、西渡口。</p><p class="ql-block">而后,水域面积持续缩小,元朝水面缩小到410平方公里,明朝为350平方公里,清朝为320平方公里,今天已不到300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沿滇池大坝漫步</p> <p class="ql-block">云南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滇池边立建立了聂耳的塑像。在聂耳像前留影,以表对大师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和渔家孩子一起捉螃蟹</p> <p class="ql-block">滇池大坝上的红嘴鸥雕塑</p> <p class="ql-block">时节不对,没赶上观赏红嘴鸥,将湖边展示的图片贴上聊胜于无了!</p> <p class="ql-block">久闻大理风光旖旎,到了云南不去大理无异入宝山而空手回,于是便去了大理领略苍山洱海的旖旎风光。</p><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夜色</p> <p class="ql-block">大理电影院改造成了农村电影博物馆,听闻会定期放一些老电影,有点意思!</p> <p class="ql-block">苍山脚下的索道</p> <p class="ql-block">果断选择了徒步上山。</p> <p class="ql-block">见到这警示文字还是挺吓人的!</p> <p class="ql-block">山中风光分外秀丽!</p> <p class="ql-block">在住宿的旅舍天台远眺崇圣寺三塔</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p><p class="ql-block">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名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南北两座小塔外观轮廓线为锥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两小塔相距97米,是一对10级八角形密檐式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p><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集三种功能于一身,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p><p class="ql-block">图中为崇圣寺</p> <p class="ql-block">洱海的天空</p><p class="ql-block">城市难得一见的蓝天白云</p> <p class="ql-block">清澈的洱海水,滇池与之相比黯然失色</p> <p class="ql-block">在网红打卡地洱海s湾小憇片刻</p> <p class="ql-block">租辆电瓶车代步省时省力</p> <p class="ql-block">在昆明的住宿地,号称滇越法式风情小镇</p> <p class="ql-block">避高温旅居昆明半月余,饱览了旑旎的湖光山色,领略了浓浓的异地情趣,也感受到了为国奋斗的先辈们之筚路蓝缕:彩云之南,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