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STEM教育创新发展研讨活动

仙女山的月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12月25日—27日,江苏省第七届STEM教育创新发展研讨活动在无锡市举行。我区张思邈、金晶、崔苏颖三名教师全程参与活动。</p> 开幕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苏省教育科学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华为大家进行嘉宾介绍和流程介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吴亮介绍了本校在stem教育上的做法与成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苏无锡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杜黎明致辞,对无锡经开区在stem教育上的做法成果进行介绍,让科学与创新将人工智能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多方协同推动中小学stem教育走深走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锡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曦致辞,与大家分享了无锡市在stem教育上的几点经验:以工程教育为抓手全域推进stem教育,探索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以项目试点方式打造各学段工程教育贯通培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从庆致辞,与大家分享了江苏省在stem教育上的创新与最新成果,针对从政策到课堂如何真正落实提出一些想法,对当下学校实施面临的困难:课程、教师、学生内驱力的三大问题,从三个立足提出措施建议。</p> 专家讲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京师范大学郝京华教授带来的专题讲座《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一点建议——加强工程技术教育》提出:技术是工程的基本要素,工程是技术的优化集成。</p> 主题报告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晓军带来《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培育“未来卓越工程师”》主题报告,从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的价值意蕴、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工程教育、无锡全域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做好工程教育,推动科学教育四个方面,对无锡stem教育工作的理解、思考展开汇报。</p> 展示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节是由无锡市融成观顺实验小学的宋晓青带来的《未来城市—探秘智慧交通系统》,由生活中的交通事故入手,带着学生逻辑分析各种情况可能的规避方法,借助信息技术编程,为模型小车加装视觉模块并进行测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节实践活动课来自南京市科技创新教育项目《和鸣》,该项目主要围绕"设计并制作一组能够通过物理方式发音、自主演奏的乐器;一个可进行巡线移动、律动舞蹈及触发乐器演奏的创意角色"而展开,至今已推行七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围绕和鸣项目的发布主题,将经历"文化感知、立项组队、项目分析、背景学习、计划筹备、项目研究、夏盘结项"的长程项目式学习周期。在和鸣项目的进展过程中,自然会引发学生调用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技术、信息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用什么方式演奏?怎么实现演奏?""怎么表现主题?"等具体问题。充分体现跨学科的特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锡剧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锡剧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锡剧主题博物馆,集常态展演、互动体验、文创生活、展览展示、休闲消费等业态于一体。本次和鸣项目融合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剧,主题为"和鸣.锡韵流芳",旨在让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探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无锡市科学教研员季荣臻对两节课进行点评,教师本身就是优秀的工程师,完成一堂堂科学课这项工程打开视野走向生活,两节展示课都是在情境创设中进行stem教育,任务驱动,从搭建视觉模块到逻辑思维直到成果呈现,进行整体构思,包含了系统思维、筹划思维和决策思维,展示的不是操练的过程,而是多元合作思考碰撞去分解完成任务的过程。</p> 分论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是各个校区的分论坛展示,围绕STEM教育展开多主题的交流分享。</p> 学习感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姜堰区凤凰园小学科学教师金晶: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第七届STEM教育创新发展主题研讨活动,这场盛会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双减”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教育的“加法”,为孩子们的未来学习与成长铺设更为坚实的基石。首先,改进教学与服务,打造生动课堂。活动中强调的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犹如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加强实验教学,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知科学的魅力;强化非良构问题的探究,鼓励他们在解决复杂问题中锻炼逻辑思维,提升分析推理能力。这些举措让科学课堂焕发出生机,使知识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激发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用好社会大课堂,拓宽教育视野。将工程教育作为推进STEAM教育的有力杠杆,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真实,更贴近社会发展的步伐。这种跳出书本、走向做事的转变,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学习体验,更培养了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基本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者,明确核心愿景,培育创新能力。STEM教育的核心愿景在于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创新能力发展,这既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价值追求。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让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学的方式和教的样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对于我们科学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携手并进,共绘STEM教育新蓝图。本次研讨活动既是对前期STEM教育成果的总结,也是新的时期STEM教育再出发的号令。它呼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共同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STEM教育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姜堰区南苑学校科学教师张思邈:在参加STEM教育创新发展研讨活动后,我对STEM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次培训不仅让我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更让我体会到跨学科整合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STEM教育强调的跨学科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传统的科学教育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而STEM教育倡导将科学与技术、工程、数学结合,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这种整合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培训中的实际操作环节让我印象深刻。老师通过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和工程项目,亲身体验了动手实践带来的乐趣。比如,团队合作制作乐器,不仅引导学生理解了物理学原理,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具体场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培训中引入的多种创新教学方法也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导向学习被广泛应用,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这种方法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技术方面,培训介绍了许多现代教育工具,如编程软件和机器人技术。这些工具的使用让科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到编程和工程的基本知识。通过游戏化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复杂的概念,提升科学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评估与反馈的讨论让我认识到在STEM教育中,形成性评估的重要性。定期的反馈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这次STEM教育创新小学科学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将科学教育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性。未来,我将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