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两年,本人主要撰写有关下八户三中的美篇文章,因为这是我本人经历有些印象的往事。这些文章,实际上是我继《脚印》之后第二本回忆录的一部分。这次写《儿子的成长》系列文章,是我谋划许久将要完成回忆录的部分内容。由于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特编辑成短小片段,可以选择轻松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儿子的成长》包括以下内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快乐的童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离不开妈妈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重视学习最要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家庭文化促家风养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历练吃苦耐劳品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含:该放手时就放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关注儿子的大学生活(旭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关注儿子的大学生活(旭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内容,基本包含了本人儿子真实的成长历程,既不是家教总结,更不是故事新编。和有些家庭教育大家相比,培养几个儿子上清华北大,成为博士,博士后,实在不值一提。这篇系列文章,就是自家儿子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没有雕琢。留给儿子们了解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理解父母亲养育儿子成长的不易,理解父亲保留这些资料,撰写这些系列文章的意义。 敬请亲戚朋友各位美友耐心从头阅读,系统了解,也可以挑选阅读,重点了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快乐的童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俩口成家,就盼望有个儿子,有了儿子,就盼望快快成长,健康成长。幸运眷顾到我家。在一二一团十二连接受再教育六七年间,我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这不仅给我们小两口,也给爷爷奶奶带来了喜悦。1973年12月3日,一个冬雪凌冽,朝阳初升的早晨,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取名旭东。1975年3月16日,一个暖气微微,霞光璀璨的下午,我们的第二个儿子诞生,取名旭晖。兄弟俩幼年时的故事,已经在我的回忆录《脚印》故事以及多篇文章里提及,在此不多赘述。只是补充一点小遗憾,因为计划生育政策,我们的第三个孩子没有敢要,她奶奶说这肯定是个女孩,我们家就缺少女孩。我爱人也很可惜这个可能是女孩的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时候的弟兄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俩有个性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自然界照相有点不自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两个儿子在一二一团三连小学(后来的三中附小)上学期间,旭晖基本上是跟随并且模仿哥哥旭东的成长经历。有一点不同。哥哥旭东初上小学,三中木工毛天全给我娃做了一个结实又精致的沙枣木小板凳。每天带着去上学。他跟着班主任李新荣老师,非常听话,学习也非常用功。李老师和我们家是近邻,经常夸旭东学习进步很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弟弟旭晖上学时,再不能给别人找麻烦。他爷爷找来一块约20厘米粗的梧桐木桩,中间空心,非常好锯。截取30厘米长,再用一块长25厘米,宽20厘米的木板,钉在梧桐木圆筒的一头。再栓个绳子,可以挎在肩上,作为小儿子的板凳。旭晖每天像扛个大炮筒一样的凳子去上学。有一天,旭晖回家来给爷爷抱怨,说他们同学老拿着他的板凳搓垃圾,一副很委屈的样子。爷爷一听就急了,跑到旭晖他们教室,大声训斥那个学生:“以后谁再用我孙子的板凳搓垃圾,我告诉你爸爸,看怎么收拾你!”从此,再没有人敢用旭晖的“炮筒子”板凳搓垃圾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爸爸妈妈和儿子一起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旭晖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是我们一排房子邻居魏姓女老师。魏老师也有一个儿子小名黑蛋,比我们旭晖小一点,特别顽皮。魏老师把他俩放在一个桌位,让旭晖看住黑蛋。放学以后,魏老师让他们两个坐在门口的土地面上,小木棍写字,一个人一次写两三行,一边写,一边偎屁股往后面退,可以从他们家门口一直写到我们那排房子的最后一家的门口。学校领导看到以后,批评这件事,不应该让学生在土地面上坐着写字。后来发现旭晖很少在地面上写字,而是在练习本上写好多字。老师让每个字写10遍甚至20遍。有一次我发现,旭晖用手捏住两根铅笔写字,一遍过去就可以写两行字。问他跟谁学的,他说黑蛋就是这样写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儿子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孩子们有时间玩耍。过春节,给他们糊纸灯笼,放炮仗。春夏,让他们用芨芨草棍扎风筝放风筝。秋天一帮孩子到处转着打沙枣,小大渠玩水揩鱼。冬天,他们自制滑板鞋,用木板锯成鞋底一样长,两只木板各固定两根粗铁丝,就可以在冻冰的路面上,河道里滑冰了。同时,几个人可以聚拢在一个平坦地面或者冰面上打牛牛。牛牛用木头削制而成。后来爸爸从修造厂找来比较小的滚珠轴承,用黑油和钢珠制作牛牛。给他们做猴子爬杆玩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爸爸只要外出,想办法也得买点新鲜玩具给他们。什么手枪,冲锋枪,万花筒,小电子琴什么的。平时,他俩会和学校家属院的伙伴们打四角,弹玻璃球,滚铁环,有时候还有三连的同学加入进来。在小家柴禾垛后面藏猫猫。有时候,旭晖用玉米杆做成长枪,和同伴打仗玩。一次,他们玩打仗,爬到人家做饭的草棚子顶上奔跑时,一脚踩烂别人棚子顶上的天窗玻璃,把大腿划破一条口子,鲜血直流,把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心疼坏了。赶紧送到三连门诊室,还缝了六针,包扎敷药好几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他们笑得多开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旭东旭晖弟兄俩很少吵嘴打架。一般情况,旭东就是一个打头的,说到哪玩就到哪玩。旭晖就是个“跟屁虫”,哥哥走哪里就跟哪里。有时还得给哥哥掂东西。如果有人敢欺负旭晖,旭晖虽然敢斗,但是也有斗不过的时候。这事一旦让哥哥旭东知道,一定会打抱不平,帮助弟弟讨回公道,绝不能让弟弟受委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中领导为了活跃老师学生娃娃的生活情趣,在六一儿童节这天,除了文艺活动,还举办一次趣味运动会,叫作“老中青少幼接力赛”。把学校老师孩子的爷爷动员出来,中年老师参加,中学生中选择青年和少年,小学生中选择儿童和五六岁的幼儿。组成“老,中,青,少,幼”明确层级的几组选手,站在起跑线上,每人预计跑步60米。参加者兴致勃勃,观看者喜不自禁。确实达到了提高兴致,活跃气氛的目的。由于缺乏经验,这次活动,孩子们相当高兴,但是问题却出在爷爷们的身上。我的两个儿子,一个比一个高兴,可是我的老爸和张有玉的老爸,他们的爷爷,没有跑出去30米就摔倒在地。60多岁的老年人,不晓得还真不能轻易参加赛跑。我们太没有经验。以后再不敢轻易让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的记忆里,很少打过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们很听话,我们家长也很宽容,他们基本上没有让我们发怒的事情。有一天中午放学,老二旭晖回家了,老大旭东等到我们吃过饭还没有回来。我有些着急。到三连学校问其他同学,说看到张旭东爬到部队农场接学生的拖拉机走了。我一想,有可能是到部队农场找他爷爷去了。他爷爷在部队农场当种瓜顾问。我抓了根柳条,在路边等着下午送部队孩子上学的拖拉机。旭东下车,我揪着他的衣领回到家门口。让他跪在地上,用柳条就抽。同时让旭晖也跪在旁边。身在部队农场的爷爷看到孙子来看他,特别高兴,不放心他自己回三连,赶忙骑自行车一起回到学校。看到我正在打孩子,赶忙上前一把扯过旭东,大声教训:“谁让你自己跑去部队农场,让你爸妈不放心。”等于是保护他了。不过,从那以后,弟兄俩再也没有不打招呼乱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我们第一次领着儿子到老家探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儿子第一次有了故乡老家的印象。和我堂兄4个儿子一家共10口人一起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让儿子知道自己祖先所在地,让乡愁与家风薪火相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的暖,笑的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乌鲁木齐水上乐园。弟兄俩玩的多么开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难得一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家里,旭晖就是个调皮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旭晖和老朋友刘文达会面,在母校三中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加强体育锻炼,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因素。 孩子从小我们就鼓励支持他爱玩爱活动。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他俩都喜欢文艺体育活动,除了学校活动外,课外活动也特别活跃。旭东在班级里,在学校里,是体育活动积极分子。篮球拍球羽毛球都能冲在前面。旭晖也是除了在学校积极参加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之外,则着重自找门路学习技能。在三中的时候,他跟着马存敬老师学习书法。跟着夏培征老师学得一手拳脚本事。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都能用得着,发挥重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 附:石河子大学教授王胜利老师的点评</p><p class="ql-block"> 在兵团的广袤大地上,有这样一位默默奉献的人物——张学民老师。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团场教育事业,犹如一支永不熄灭的蜡烛,照亮了无数学生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张学民老师在团场教育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精心培育了许多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就像一颗颗种子,在他的辛勤浇灌下,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参天大树,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的教育生涯,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一种精神,一种兵团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p><p class="ql-block">而张学民老师的家庭,也是充满荣耀的。他成功地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培养成了大学生。这其中蕴含的是他作为父亲的耐心引导、精心教育以及言传身教。他的两个儿子在大学毕业后,选择投身军旅,成为了军人。要知道,在当今社会,能够培养出大学生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他的儿子们还能在部队中不断成长,被提拔到校级军官,这更是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张学民一家人两代军人,他的父亲是军人,儿子也是军人,他自己也是兵团军垦战士。这种军人身份的传承,就像是一种家族的使命和荣耀。从他父亲那里传承下来的军人品质,如忠诚、勇敢、坚毅等,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并且又传递给了他的儿子们。这两代军人的背后,是家庭对国家忠诚和奉献的延续。</p><p class="ql-block">就像无数个兵团家庭一样,张学民的家庭在平凡中彰显伟大。他在教育事业上的奉献,与他儿子们在军队中的贡献,共同构成了一幅家庭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的美好画卷。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文化的传承是多么的重要。家庭不仅仅是生活的港湾,更是培养人才、传承价值观的重要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