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卢沟晚霞(翻拍于画册)</p> <p class="ql-block">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新的一年就来了,无意中翻出一年多前在卢沟处的一张照片,不由得感慨万千,那天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记得那是2023年11月23日,有幸随好友任世芳、陈志有等一起来到北京宛平城外的卢沟桥。</p><p class="ql-block">位于当时北平城西南约15公里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通往京城的咽喉要道,史料记载,自金代开始,中原腹地进京,均在卢沟桥停留,为京师进出中原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站在桥头,望着那块卢沟晓月的石碑,心里一下子显得沉重起来。沿着那已被行人和往来的车辆磨得溜光不平的石板桥面,慢慢前行,迎面碰到一位骑自行车过来的老人,他见我们在桥上四处眺望,便好心地下车来,指着离卢沟桥右上方约200米处的一座锈迹般般的铁桥,有些气愤地说:“当年小鬼子就是在那座铁桥处搞演习,引发卢沟桥事变的!你们看,这桥护栏上的石狮子,好多都被当年鬼子的炮火打得缺嘴少头的,好端端一座石桥被毁成这样,小鬼子作孽呀!”说完便推车离去。听了那位热心老人的话后,回望身边桥栏上那些被打得残缺不全的石狮,心里总有一种被什么堵着说不出来的滋味,我伸手摸着那些缺头少背的小石狮,86年前,7月7日那天,发生在这里的事,就好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闪现。</p><p class="ql-block">1931年,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全境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划“华北自治”。为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开始演习,晚上10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吉星文团长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第二天凌晨5时,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军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反抗。</p> <p class="ql-block">在卢沟桥头留影</p> <p class="ql-block">“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突发,形势骤紧,举国上下要求立即全面对日作战的呼声直冲正住在庐山牯岭的蒋介石。7月8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秦邦宪等9人在延安,给蒋介石发电:“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7月9日,蒋介石又收到由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代表全体红军来电:“——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面对全国人民的呼声,7月17日,一身戎装的蒋介石面对100多名各党派代表,各界名流发表《抗战宣言》,郑重宣布:“……战端一开,那就是地不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p><p class="ql-block">卢沟桥反侵略的枪声,吹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的战斗号角,由此展开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炎黄子孙,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全国军民前赴后继,历尽艰辛,奋战八载,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p><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7日,在纪念“七七事变”78周年之际,一位诗人曾写下了“华夏一盘沙散乱,引来外敌有隙乘。英雄儿女孤军战,窝囊总裁寡旅增。狮子泪垂卢沟月,神州地陷津平城。空拥百万师精养,辱国丧权永恨憎。”这样一首诗,来反应当时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面临的现状,华北面临的危急。</p><p class="ql-block">而今“七七事变”已经过去整整88年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教训与反思,仍是深刻的!</p><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在桥上凭栏沉思了近一个小时,同伴的叫喊声,打断了沉思,望着桥栏上的石狮,我心里自言道,这段耻辱的历史,中国人不能忘,中国人的子孙们更不能忘!</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在卢沟晓月处留影</p> <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周 君 男 汉族 中共党员 贵州省凤冈县人,1964年7月出生,大专学历。贵州省中共党史学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市长征学学会理事,自2015年底从县委政法委改任非领导职务后,专门从事长征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的资料搜集研究。写有《遵义大捷》《血战大广坳》《红军游击队在黔北》《转战乌蒙》《鏖战川滇黔》《英雄血洒乌江畔》《千里大突围》《突破湘江》等十七部有关红军题材书稿。已出个人专著《伟大转折》《残阳如血》《1934--红六军团进凤冈》《凤冈抗日志愿兵团浴血潇湘》《凤冈--1950》和《龙泉号军烟云录》等。所写《浅谈石阡会议、盘县会议在红二、六军团长征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论文,获2016---2020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