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陵

畅想

<p class="ql-block">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开启新的一年!精致的活着,就是时刻保持一颗愉悦的心,不为世俗所烦恼。新年的第一天,走起!打卡帝喾陵。</p> <p class="ql-block">晨光中的商鹿快车道,有一点轻烟笼罩。村庄里时不时传来爆仗的声音,多少有点新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古宋河水波不兴</p> <p class="ql-block">过李口往南就是高辛。路边牌坊告诉我这个地方是个有故事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潘庙村,静谧的小乡村里藏着数不尽的财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汪坑水,看上去没啥特别的,从这儿考古挖掘出来的是个少见的古墓群,出土文物有</span>春秋时期石匣、汉代空心砖,大量陶器,瓮、鼎、枪、铜镜等多种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位于潘庙村的赏花宫大有来头,这儿曾经是帝喾和嫔妃们赏花的御花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就是发生在这儿的故事了。相传帝喾和嫔妃们在某年三月御花园赏花,天上一凤凰降落产下一枚蛋,帝喾的妃子简狄吞下,便生下了商人始祖契。</span></p> <p class="ql-block">来到高辛,首先要了解高辛镇的来历,相传颛顼帝封帝喾封地于辛,因辛地势较洼,长期受水患,老百姓不断填土抬高地势,故称为高辛。</p> <p class="ql-block">商丘历史悠久,人文历史丰富。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大都活动在这一片黄河流域。天皇燧人氏的燧皇陵在平原大道的南端。地皇伏羲氏的太昊陵在商丘南部挨边的鹿邑,人皇炎帝神农氏的朱襄陵在商丘市柘城县的大仵(现改名为朱襄镇)。五帝分别为皇帝、颛顼、帝喾、尧,舜。</p> <p class="ql-block">帝喾(公元前2480年~前2345年)姓姬,名俊,因封地为辛号称高辛氏,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帝喾从小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十五岁时,被帝颛顼选为助手,有功,被封于辛。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河南商丘)为都城,以木德为帝,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今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建有帝喾陵。</p> <p class="ql-block">在高辛镇周边,关于帝喾的神话传说不胜枚举。传说帝喾四个妃子为他生了四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振聋发聩的人物:姜嫄所生的弃(即后稷),是周朝始祖;简狄所生的契(阏伯),是商的始祖;庆都所生的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常仪所生的挚,在帝喾死后继承了他的帝位,只是没过几年,他就将帝位禅让给了尧。</p> <p class="ql-block">帝喾陵始建于公元前2345年,距今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维修于西汉。陵区内松柏苍郁,碑碣林立。陵前现存原有帝喾祠、沐浴室、更衣亭、禅门等古建筑,院中有大量碑刻。汉代曾建帝喾庙,曹植曾作《帝喾庙赞》。</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赵匡胤不得志时,去北方投奔郭威,路过帝喾陵,抽签问卜,当有天子命。后来他果然在商丘当了归德节度使而发迹。赵匡胤登基后,因商丘是西周时的宋国,又是后来的宋州,而定国号为“宋”。</p><p class="ql-block">赵匡胤登基后,念念不忘在帝喾祠抽签问卜之事,于是,在宋开宝元年(968年)下诏大修了帝喾陵寝。</p> <p class="ql-block">帝喾陵现存的墓地为一高大丘,长200余米,墓高16米,占地面积2826平方米,环陵有1.5米宽石板通道。陵前有高5米,宽1.2米的石碑一通,二龙戏珠碑群,赑屃碑座,碑前有供案、香炉等设施。祭场两侧有六角龙柱石亭各一座。东石亭内树有明嘉靖四十一年重修帝喾祠碑,西石亭内树有2001年重修帝喾陵碑一通,青石板甬道。两旁新植刺柏1.3公顷。整个陵区翠柏环绕,庄严而肃穆。</p> <p class="ql-block">通往西北御花园赏花宫的地下甬道。</p> <p class="ql-block">帝喾之后已分化千余姓氏,所以,海内外帝喾后裔们纷纷来此寻根祭祖,拜谒王陵。陵园四周姓氏围墙!</p> <p class="ql-block">陵区内开设的有儿童游乐场,每天陪着人类始祖开心快乐,也是一个好的创举。</p> 既到高辛,何不包公庙。 <p class="ql-block">唐宋时,睢阳区包公庙镇名王家集。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这年大旱,从东京(开封)到南京(商丘)沿汴河各县,五谷不收,爱民如子的包拯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宋城(商丘)4省接合部的永定乡,灾情最重,“饥民拦轿喊冤”,求包拯救命。包拯要求各县富户和官吏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后又依法处死了欺压百姓、罪恶滔天的“南霸天”,免去大灾之年的赋税。庆历七年,包拯由五品升为三品,红袍变紫袍,迁任陕西路转运使。宋城(商丘)“民感其德,自发捐钱捐物,拦桥处立祠以祀”,人称“包公庙”,后来包公庙就成了地方名,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p> 包公庙镇东侧大沙河 <p class="ql-block">路虽远,行则将至!今天依然刮的西南风,来时费劲,回程顺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路相伴,愈来愈体会到,人车合一。</p> 心放平了,何处不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