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城缘

郭敬泓

<p class="ql-block">  近日整理旧照片,发现一组跨越48年的几张老照片,于是促成我写下了这篇关于“万里长城”的笔记《我的长城缘》。</p><p class="ql-block"> 记得自小到大第一次知道有“万里长城”这件事,是小时候跟母亲到离家不远的太平路太平戏院睇过一齣悲剧“大戏”(粤剧), 剧名就叫“哭崩万里长城”,讲的是秦始皇时期为修建万里长城,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强迫拉壮丁去修筑长城,三年音信全无,于是千里寻夫,哭诉夫君已为筑城身亡的经典传说。剧中当孟姜女唱到悲愤欲绝时,见到不少睇戏的妇孺跟着落泪。小时候因少不更事,自然就跟着大人留下了对秦始皇的印象就是个强迫百姓做苦役,修长城,造成百姓家破人忙的暴君。上学以后学习了历史地理,才懂得了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她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所以,时代不同了,我们今天应该抱着一种“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心态来重新认识万里长城。尤其当读到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其气势之磅礴,令人心潮澎湃,恨不得有朝一日能照毛主席的“指示”到万里长城走一遭,完成“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心愿。可惜,我一个距万里长城万里之遥的“南蛮小子”,那时有这个愿望无异于异想天开罢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偏偏我一生中就真有缘分登过万里长城,而且不止一次,而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先后三次登临过长城,不得不说是我与万里长城的缘份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登上万里长城是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p><p class="ql-block"> 有缘登上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山海关,是因为我读大学的地方就在长城所在的燕山脚下,此其一;其二是正好1964年暑假前,在江苏常州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实习完后,我没有回广州,而回到学校过暑假,难得遇上学校在这个假期组织留校同学从唐山起沿着北京到山海关的京山线铁路到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等地“自费”观光的机会(注:这里“自费”者含义就是由学校给我们开了集体铁路乘车证(即所谓“免票”),第一次享受了铁路职工不用买票的待遇,解决了出行之便;由我们自带简单行李沿途入住当地铁路学校暑假空下来的教室,解决了住宿之便;唯独一项就是要自费解决旅途伙食问题,那是理所当然的)。这等好事真可谓“有缘相会”挡都挡不住。</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以东与辽宁省接壤处,是万里长城东端的起点,明长城东北关隘之一。山海关也被称之为万里长城三大奇关之一(其余两个奇关是北京的居庸关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嘉峪关),素有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说法。这“天下第一关”还有“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而闻名天下。这个关隘因其西边依山(燕山),东面襟海(渤海),故名山海关。</p><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是我们四位同学在长城关内一侧“天下第一关”城楼下拍的照片,四位同学一名河南、一名秦皇岛当地、一名辽宁人,唯独我是一个是盛夏爱穿短裤的“南蛮子”。</p><p class="ql-block"> 山海关由包括瓮城城楼在内的四座城门构成,城高14米,城墙厚7米。“万里长城—山海关”于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照片是在“天下第一关”城楼上拍的。城楼上“天下第一关”牌匾是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写。牌匾写的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两张黑白胶片年代拍摄并保存了58年的照片可以看出,那时国家刚步出困难时期,即便是对山海关这种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管理规章制度还不健全,修缮、保养经费恐怕也是力不从心,使整个山海关长城显得陈旧颓废,无人管理。我们参观时除了我们这班学生外没有其他游客,我们上下城楼无人问津,没有导游,亦不收费,与现在的风景名胜的环境服务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相信如果现在再去参观这“天下第一关”,城楼是必重新翻修,景象肯定会是面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我第二次登上的是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美誉的“慕田峪长城”。</p><p class="ql-block"> 这次登上慕田峪长城,已是登临山海关后29年的事,是缘于有机会参加1993年7月在北京市怀柔区举行的国家轨道衡计量工作会议。因会议地点是在怀柔区内离慕田峪长城很近,故会议特意安排了一次参观慕田峪长城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慕田峪长城距北京城区73公里,位于东有山海关,西接居庸关之间,是拱卫京畿的军事要处,全长5400米。这段长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墙体保持完整,整段长城蜿蜒于燕山山脉山体之巅,山峦叠嶂,植被葱葱,较好地体现了长城的古韵,是明朝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两张照片是在慕田峪长城城墙上的留影。照片是正值暑假期间拍摄的,此时长城上应该有不少游人才是,但照相机镜头所及之处的整段长城竟空无一人,如同下图1980、1990和1996三个版本的壹圆人民币背面长城图案相似。能在这里拍摄到此情此景,时机可谓难得,也应该算是我与万里长城的一种缘分吧。</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登上的是位于首都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机会得益于大学同班同学为纪念入校50周年组织在北京的聚会(不在唐山原校址聚会是因为唐山校园在地震中已不复存在)。聚会活动结束后部分没有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同学参加了我们所住宾馆组织的八达岭一日游(当时想自己去游八达岭,哪怕是自驾游都非常困难,何况外地来客更是难上加难。记得我们预约好的旅游车到达八达岭入口处都要排上半小时队才能进门)。这次登八达岭长城距登慕田峪长城又过了18年,这时我们全班同学都已退休。下图是聚会同学在北京鸟巢的合影。在这合影中,除了有我,前面山海关城楼上合影的五位同学中,还有两位同学也参加了这次聚会。事隔47年的岁月,见证了时光的严酷,对比前后照片中的我们,都已从青葱模样变成白发老叟了。</p> <p class="ql-block">  八达岭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明长城的八达岭段被称作“玉关天堑”,以其雄伟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于世。故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p><p class="ql-block"> 居庸关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是八达岭长城的内关,由两座山峰夹峙其中。居庸关因其恢宏壮观的建筑以及所处的险峻位置有关,其核心位置位于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的交汇处,是西接山西、内蒙、河北的主要通道,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攻打中原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八达岭长城居庸关城楼。城楼牌匾写的是“天下第一雄关”,而位于万里之外河西走廊的嘉峪关也号称是“天下第一雄关”,同样在城楼有一块“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居庸关城楼的面貌与前面47年前山海关城楼照片相比,有如云泥之别。</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八达岭最具特色的景点,游客无不纷纷在此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游人们在八达岭长城这里拍照留念,恐怕都是为了证实我们都是到过长城的好汉。</p> <p class="ql-block">  三登长城,三段人生,从东到西,总算有缘。可惜的是缘分只达长城三大奇关之二,如果有生之年能有机会再登另一“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锦上添花,了结此缘,就幸哉幸哉了。</p><p class="ql-block"> 郭敬泓 2022年9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