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空台战友散文作品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本篇从2025年元旦起,选录对空台战友们在2025年里所创作的散文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背景音乐:纯音乐《雪之梦》</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星望月》名称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星望月》是江西兴国县的一道特色传统菜肴,也叫《四星伴月》,俗称“兴国粉笼床”,是1929年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转战到赣南时,品尝到的一道客家菜肴。寓意星星和月亮,象征着红军与群众的紧密联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兴国县的党组织负责人陈奇涵、胡灿等准备了一道当地的特色菜肴——“蒸笼粉鱼”。当毛泽东询问这道菜的名称时,兴国的同志说:“只是个家常菜,没有什么正名,请毛委员给取个名字吧。”毛委员想了想,兴趣盎然地用手中的竹筷指着蒸笼比划着说:“这是一个大的团圆月嘛!”,又指着四个盘子说:“这是四个星星啰!四个小盘子围着个大蒸笼,就像星星围绕着月亮,我看就叫‘四星望月’好不好?”接着,他又意味深长地说:“如今,老百姓盼望共产党带领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啊!”从此“四星望月”就成了兴国人民招待红军的必上菜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数次来到江西,都要点“四星望月”,并把它带到了中南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道菜拥有“天下第一菜”的盛誉,已被列入“十大赣菜”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写诗两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承纪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写诗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把诗写好。这无可厚非。但如何能把诗写好呢?根据我的写作体验,必须在“两要”上下功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要反复推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人有“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鬚”的形容。“推敲”两个字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其实,诗奴贾島除了推毃之外,他还写了一首诗,以表达他对写诗要求之高、之严、之苛。我不记得他的原诗,但“三年二句”四个字,我是牢记在心的。意思就是说他三年能吟出二句好诗,便知足了。这和他的”推敲”精神一脉相承。凡此种种,都说明好诗是经过反复修改,苦思冥想,劳神费心,呕心呖血才产生的,绝不能一揮而就,一蹴而就,一想就成,一飞冲天。这是千百年来,无数诗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曾说过,我写的诗都要放一段时间再发。“放”可不是白放,而是让它沉淀,容我有更多的时间反复观看,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你别说,每看一遍,都能发现些问题,有时改个字,有时甚至整句诗都改。这样,攺过的詩比原诗可能更好。这就是推敲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要谨慎从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后人对诸葛亮一生的评价。聪明如诸葛亮,智慧如诸葛亮,得之就能得天下的诸葛亮,一生办事尚且奉行谨慎原则,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那不更得战战競競、如履薄冰、小心行事、谨慎办事吗?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小心与谨慎是一致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低调一些,总不会错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写诗亦然。谨慎写诗,不是让你不写诗,没有胆量写诗,而是让你写得虚一点,不要太实了,这可避开许多敏感话题,尖锐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让你不要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这就像隔山打牛空费劲,吃力不讨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让你不要去写无法准确判断的东西。比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等。今人评价古人事,浮光掠影说不清;古人功过今人评,隔靴搔痒无用功。我在写《唐五陵有怀》时,起先也想写《唐五陵》,一个陵一个陵地写,一个帝一个帝地评。思考再三,我觉得我无法把握,吃不准。谨慎起见,我翻了翻《历代帝王录》,查了这五个皇帝的生平简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有四个皇帝根本不值一提,只有李隆基有点名气。于是我把诗名题为《唐五陵有怀》,略去四帝,重点描绘了唐玄宗。这就是一种谨慎的态度。谨慎,对写古代的历史和人物尤其适用,这是无用置疑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写诗“两要〞,是我遵循的信条。即便如此,我也没能写出什么好诗。这只能归咎于才情了,那是与生俱来爹娘给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元月10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向杨台长学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魏新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读楊台长的文学作品,我有一点体悟,就是杨台长在从警工作之余,读了很多文学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我的实际经历说,为写好现代诗,几十年来读诗不下万首,这实实在在没有水份,到今天为止,我每天读诗10首以上。现在,方便在手机上每天有新诗推送,都读不过来,此外其它文学作品,如小诗、散文等也每星期都读5——7个小时。近期在第四次读《红楼梦》,倒不是想要成什么气候,只是已养成的习惯使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杨台长写诗写散文遣词造句顺手拈来,运用的刚刚好,不读很多文学作品是做不到这点的。杨台长自已没说,但这是肯定的事!有些词不经读书,见都没见过,怎么用呢!加上杨台长天资聪颖,读过的词,就能信手拈来用,这才有了我们所读到诗和散文。人聪明,脑子又快,这才有了高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辈得向杨台长的勒奋读书学习,不为别的,练练脑子,防止痴呆,能够自如应对社会文字交往。如也能在咱们群里一展身手,露露手豈不更好。向杨台长学習!读起书来,动起手来,在这个平台好好展示自己,我们共同健康,进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1月16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说发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魏新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最近发帖较多,基于几点考虑:一是所发的东西在我看来都不错,我觉得好,就该和同学、战友、好友分享。因为在我看来,我们水平相当,在同一频道上,我喜欢的大家也准喜欢;二是在我看来所发的这些内容都是我们这个档次的人应该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最新的新闻、要闻、趣闻。这些内容不见群里有人发,我就发了。我在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诗里有一句:“我把休息给了手机”是说我在每天写字画画的中间休息时间就手机上网,一天在一个小时以上。凡看到有点价值的东西就给大家发去了,我发得这些内容各位的手机内都可以有,但平台不一定给你推送,因为有算力 云的服务,同样的APP,比如“今日头条”、“小红书”等,你打开,他打开,我打开内容是不一样的。我打开,它推送的大多是三方面的内容:书法、美术、时政要闻(趣闻),天天如此。隔几天平台还会征求我的意见:“对内容满意吆?”这才有了我发给大家的独特内容。三是善良使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发了这么长时间,不见有人反感,有人喷,于是我就发到了今天。我还真遇见过“喷子”。我在部队时初始分在无线连,于是就有了“无线连群”凡在无线连呆过的大都在群里(不管那一年入伍)。一次,我连发四条。(想法如上面讲的),刚发出去,就有一位晚我五年当兵的上来就呛,弄得我有些不愉快。你看也没看就呛!这是个什么人?等到见了人,(他来孝义啦)才发现是个二杆子,穿个裤衩,在连队时是喂猪的。噢!我也就释然了。跟烂人有什么好计较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依我的性格,我还会继续发下去,同学们、战友们有不同想法可私信我。像我的一位好友说,不喜欢听日本女人唱歌,我回说不喜欢不用打开划过去。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这很正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想说,如果大家没有异议,我就继续做下去了。 (新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2月15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拆字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承纪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拆字诗並不是我的创造,而是古已有之。我在《今日头条》看到一段文字,说清朝才女谢方端是写拆字诗的高手,她以《霜飘枝结淚,花落蝶含愁》为题,写了十首拆字诗,以寄托对征战远方的丈夫的思念。这些拆字诗高在三点:一曰,题目好,有诗意,而且还对仗。二曰,主题一致,怨妇思征夫。三曰,把看似不能拆的字都拆了,如“含”字,一般人只能拆“今”和“口〞,她却独具慧眼,拆成了“人”、“之”和“口”三个字,真是绝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看了谢方端的拆字诗,感到非常有意思,也很有兴趣,跃如也。于是便有了五波拆字诗的弱水微澜。综观我们群里的拆字诗,有得有失。主要问题是没有达到谢才女前两高的高度,这得怨我选字选不好,还得怨我们的才情不及谢才女。其实收获才是主流。首先我们认识了这一诗体;其次我们挑战了这种诗体,写出了我们的拆字诗;再次是写拆字诗的队伍在扩大,由最初的三人发展到五人;最后是培育了大家对拆字诗的兴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写拆字诗很难。一难是能供拆成三个字的字很难找,找到了也难形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具备诗歌标题要求的句子。二难是主题一致,这要具备很高的文学素养。我们现在一个字一个主题敷衍成篇已然很满足了。我说过,写拆字诗就像戴着镣铐跳舞,这与写律诗是一样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写拆字诗也是有法可寻,有径可走的。根据我创作拆字诗的体验,我觉得,抓住所拆的字才是关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写拆字诗,把字拆开了最后还要还原成所拆的字,这个字也是一首诗最后一句的头一个字,所以这个字必须关注。拆字诗其实是绝句。绝句虽短,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也讲究起承转合。你把所拆的这个字抓住了,而且这个字又是全诗最末一句打头的,由此,你可以想像由此字能形成怎样的诗句,这首诗的主题便產生了。举个例。我写《潸》,只记得潸然泪下,潸潸流泪这些成语。于是我先写下了《潸然洒下思乡泪》,定下了思乡的主题。这才写出了《水是家乡最甜美,林是桑梓最苍翠。月照我枕梦双亲》的句子,一切与家乡有关,才完成了思乡的主题。写《湖》写《泥》亦是如此。古城的水丶月,我想到了杭州。水边有尸还有匕首,我想到了南京大屠杀。如此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写拆字诗说难不难,说易不易。让我们努力加餐,加餐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拆字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3月5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小议写拆字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郑德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几次学写拆字诗,有一些体会。我理解它是一种将汉字的部首或结构拆开,组合成新诗句的创作形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早的时候,可能是一些文人雅士,为比赛运用文字的能力而设置的文字游戏。但客观上,拆字诗能够展示汉字的结构美,每个字的拆分和重组都需要对字形有深入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学习汉字。它也是一种智力活动,考验创作者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写拆字诗是比较费精力的,很耗神,确实有点“烧脑”。由于它的形式比较固定,如每一首绝句各句的头一个字,是由题目固定了的,而且拆开以后的四个部分,互相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甚至完全没有字意上的联系,所以要实现这首绝句在内容上有统一的意义,难度是比较大的,而将八首绝句在内容上互相协调一致,更是很难做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写拆字诗并不神秘,正因为它有固定的格式,在以别人设定题目的前提下写拆字诗,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每首绝句的每一句要有一个完整的意思,语句通顺,句子的结构有规律,二、四句押韵,三句末字选用能读仄声的字,四句的内容互相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即也要讲究启承转合等。而八首绝句要实现内容上的联系,像清代才女谢芳端那样写拆字诗,将是非常难的。好在现代人们抒发情感的形式多种多样,大可不必用拆字诗来表达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拆字诗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它能让文字的符号转化为灵动的意象,在现代社会中,仍能为人们带来有益的启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仅仅是个人随想而写成,与战友们交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2025年3月9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再议写拆字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文/郑德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写拆字诗的难点之一是“找字”,就是要找到能符合拆字要求的字,即能拆分成四个独立部分的字,再把这几个字组合成一个诗的标题。这方面往往有点勉强,所以没有必要苛求这些选出来的字要组合成有多大意义的标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主题对文章内容的严格制约性看,即文章内容必须为文章主题服务来衡量一篇文章的价值,拆字诗所选的字组合成的标题,编排得再有意义,也制约不了诗文的内容,仅仅只能对所属诗文每句的第一个字有制约作用。而拆字诗的内容是根据作者的意图,可以随意编写的。所以它与其他文章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即:题目是固定的,而内容却往往是离题的,是任意的,是文不对题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写拆字诗的主要意义,仅仅只能是玩玩文字游戏,考考文人雅士们的文学水平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它的主题很松散,而且对文章内容几乎没有制约作用,相反对作者却很有制约作用:要求作者在符合它格式的前提下,去努力组织文字写出一首很勉强的诗文,所得到的结果只能说明自己还能写一写,拿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性价比不高。一个明显的结果就是,写完以后,就是写完了,自己几乎没有任何印象和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仅是个人写拆字诗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3月10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美三点红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郑德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1965年起至今年2025年,这种款式的六五式军装,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现在常常会回忆起当年换装的情景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1961年8月入伍,当时是穿的五五式军装,是佩戴有军衔的,战士从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至上士,分五个等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是在1965年4月30日,在连里晚点名时,是由丁骏连长宣布了中央军委的决定:从1965年5月1日起,全军取消军衔制,领章帽徽改成红领章和红五星,在秋季换发六五式草绿色军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空台没参加执勤的战友,在参加晚点名后,到司务长处把我们对空台全体战友的新领章帽徽都领回了对电台驻地。我们连夜就在两个红领章的背面,写上姓名、部队代号和自己的血型,拿出自己的针线包,穿针引线,很快就把领章帽徽都换好了。(65式军装与55式军装在制式上几乎没有区别,仅是干部的双肩上没有了安装肩章的设置,和军装的颜色由黄色改为草绿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我是中士军衔,一杠两星加上无线电台的圆形勤务符号,在蓝色呢绒底的领章上,在阳光下银光闪闪。看着佩戴了三年多的有军衔的领章和八一帽徽都被换下来,心里还真有点留恋。但当时正是我们在对空台驻地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拉斯”电台的发信机、整流器模型的时候,所以一换好领章帽徽,顾不上去多想,又马上投入到了制作拉斯台模型的紧张工作中。所以,至今能把换领章帽徽的时间记得很清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4月2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2025.1.1 初 稿</p><p class="ql-block"> 2025.1.15 修 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