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1.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p><p class="ql-block">释义:万物繁多,各自回归它们的根源。回归根源叫作静,静叫作恢复本性。恢复本性叫作常道,知晓常道叫作明智。不知道常道,肆意妄为就会有凶险。</p><p class="ql-block">22.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p><p class="ql-block">释义:知晓常道就能包容,包容就能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就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是符合“道”,符合“道”就能长久,终身不会有危险。</p><p class="ql-block">23.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p><p class="ql-block">释义:最正直的好像弯曲的,最灵巧的好像笨拙的,最善辩的好像不善言辞的。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p><p class="ql-block">24.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p><p class="ql-block">释义:运动可以战胜寒冷,安静可以战胜炎热。清静无为才是治理天下的正道。</p><p class="ql-block">25.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p><p class="ql-block">释义:天下政治清明时,战马用于耕种;天下政治黑暗时,战马在郊野出生(用于战争)。反映出政治状况与社会生活的关系。</p><p class="ql-block">26.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p><p class="ql-block">释义:不知足是更大的灾祸了;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了。所以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才是永恒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27.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p><p class="ql-block">释义: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善待他;这就是有“德”的善良。对守信的人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也信任他;这就是有“德”的诚信。这种观点倡导超越对象的善恶、信与不信,以一种普世的、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展现出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p><p class="ql-block">28.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p><p class="ql-block">释义:人出现在世上就是生,入于坟墓就是死。属于长寿一类的人占十份之三;属于短命一类的人占十份之三;人本来可以长寿却走向死亡的,也占十份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奉养过度了。这里探讨了生命的自然规律以及过度追求养生反而适得其反的现象。</p><p class="ql-block">29.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p><p class="ql-block">释义: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进入军队中不会被兵器所伤。犀牛没有地方投角,老虎没有地方伸爪,兵器没有地方容纳锋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强调一种顺应自然、达到身心和谐而避免危险的境界。</p><p class="ql-block">30.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p><p class="ql-block">释义:“道”使万物产生,“德”使万物得到养育,物质使万物有了形体,形势使万物得以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重视“德”的。阐述了“道”和“德”在万物生成发展过程中的根本作用。</p><p class="ql-block">31.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p> <p class="ql-block">释义: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迫不得已才使用它,以淡然处之为好。胜利了也不认为是美事,如果认为是好事的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就不能在天下实现他的志向。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谨慎对待战争的态度。</p><p class="ql-block">32.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p><p class="ql-block">释义:“道”永远是无名无形、质朴的。虽然它看起来很小,但天下没有谁能使它臣服。侯王如果能坚守它,万物将会自动归顺。表明“道”虽然无形却有着巨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p><p class="ql-block">释义:能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不迷失自己根基的人能够长久,身死而精神不朽的人才是长寿的。充满了对自我认知、自我超越等多方面的深刻见解。</p><p class="ql-block">34.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p><p class="ql-block">释义:大道广泛无边,它可以左右逢源。万物依赖它生长它却不辞辛劳,大功告成却不占有,覆盖万物却不做主宰,可以说它很渺小;万物归附它而它不做主宰,可以说它很伟大。正因为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成就它的伟大。体现“道”的无私奉献与伟大之处。</p> <p class="ql-block">35.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而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p><p class="ql-block">释义:谁要是掌握了“大道”,天下人都会向他投靠。投靠而不互相妨害,就会和平、安宁、太平。音乐和美食能使过客停留。可是“道”如果用言语来表述,是平淡无味的,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然而用起来却无穷无尽。此句表明“道”虽然平淡无奇,却有着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36.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p><p class="ql-block">释义:想要收缩它,必须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先增强它;想要废除它,必须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须先给予它。这就叫作微妙的智慧。这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事物的发展往往存在着相反相成的规律。</p><p class="ql-block">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则静,静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p><p class="ql-block">释义:“道”常常是无为的,但又没有什么事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遵守这个原则,万物将自然化育生长。化育生长到产生欲望时,我将用“无名”的质朴来镇定它。用“无名”的质朴来镇定它,他就不会有欲望。没有欲望就会宁静,宁静就会无为,无为却能无所不为。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以及对控制欲望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p><p class="ql-block">释义:真正有“上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才是真正有“德”;“下德”之人处处想要保持自己的“德”,所以实际上没有“德”。“上德”之人无为而且没有目的;“下德”之人有所作为而且有目的。这里对不同层次的“德”进行了辨析。</p><p class="ql-block">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p><p class="ql-block">释义:往昔得到“一”(即“道”)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灵验,山谷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生长,侯王得到“一”就成为天下的首领。阐述了“道”在各个方面的重要统一作用。</p><p class="ql-block">40.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也。”</p><p class="ql-block">释义:尊贵以卑贱为根本,高大以低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以卑贱为根本吗?是的。这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维,即事物相反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言语精练,思想深邃。它以“道”为核心,探讨宇宙、人生、社会等诸多方面。诸多语句揭示出自然、辩证、无为等观念。如在为人上,倡导不争、自知等美德;在对待财富地位上警告贪得无厌的危险。其政治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是对理想治理模式的思考。通过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观察感悟,延伸到社会、人类行为准则的设定。书中思想相互关联,充满哲理智慧,无论是对个人修养的提升,还是对社会治理理念的启发,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