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戏曲(上篇)

高塬

<p class="ql-block">  中国戏曲不仅源远流长,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剧种多达360多种。可谓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其流传广度可覆盖泱泱大中华的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其根植宽度可到达以汉族为主的全国56个民族,其影响力度可至全国14亿国民。真乃老少皆宜,人人喜欢。无愧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无价艺术瑰宝,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时至今日,希腊与印度的古剧早已烟消云散。唯有中国戏曲这一古剧却独树一帜,历经千载而不衰,蓬勃发展至今,成为世界艺术宝库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歌舞和祭祀活动。先秦时期,戏曲处于萌芽状态。唐代中后期,戏曲艺术逐渐形成。到了宋元时期,以流行于中国浙江和福建一带的南戏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成熟阶段。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唱工艺术等多种形式,慢慢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数百个戏曲种类。经过几百年的千锤百炼和精雕细镂的修饰、提选、加工暨无数遍演唱与历史沉淀,最终形成了以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和黄梅戏五大剧种为佼者的中华戏曲百花园。中华戏曲在古代没有任何音响设备和现代灯光效果的中华大地上,单靠演员自身的嗓音和身手工夫,创造出了广大民众最为喜爱的欣赏、娱乐、消遣艺术形式,就是在高科技娱乐手段极其丰富多样的现代社会,它依然是深受人民大众喜欢的文艺项目之一。既不过时,也不落伍,且有兴旺蓬勃的势头。这是中国戏曲集多种顶尖艺术手段于一身而不断守正创新的魅力使然。</p><p class="ql-block"> 笔者打小就对中国戏曲情有独钟。虽对戏曲没什么探讨和研究,但经过在剧院和电视上对戏曲的不断观看和揣摩,也了解了戏曲的一些皮毛,略知一二。今将自己看的比较多的对几个主要剧种的一些粗浅认识呈献给读者朋友,以达呈正和切磋之目的。</p><p class="ql-block"> 京剧。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区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被誉为国粹。京剧的唱腔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主要是京胡)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等行当。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1300多个,常演的约有400多个。京剧以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为起点,至道光初年,“徽班”吸纳湖北汉调,同时接受昆曲、秦腔的部分唱腔曲调和表演方法,经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p><p class="ql-block"> 笔者接触京剧,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在北京某警卫部队服役,在长达八年的天安门广场警卫工作中,因差不多每年都要担负中山公园或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五一”和“十一”节日游园临时警卫工作,所以在哨位上时远时近地听看到一些现代戏的经典唱段。虽然次次都是集中精力搞警卫,但近在咫尺的洪亮唱腔和优美旋律还是时不时飘入耳中,使己至今难以忘怀。特别是1977年初春的一天,一批文艺工作者到我连警卫的毛主席纪念堂建筑工地参加劳动。参加完劳动,他“她”们便在临时搭建的一个台子上为工地干部群众进行慰问演出。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首先唱了一首《绣金匾》,她的含泪动情演唱将观众感动的不禁潸然泪下,一片哽咽,引起了人们对毛主席的无限思念。胡松华、李双江、蒋大卫等都声情并茂地演唱了很多歌颂毛主席的歌曲。中午,他“她”们与警卫最高人民法院的我连部分战士一块儿吃饭后。又应邀在饭堂唱起了歌曲和戏曲。其中在京剧《平原作战》中扮演赵勇刚的李光所唱的两段经典唱段,虽是清唱,但革命现代戏那种激情似火的唱腔和催人奋进的唱词都使笔者听的热血沸腾,看的激情亢奋,至今记忆犹新。革命现代京剧弃除了幽、低、慢的传统唱腔,讲究气势,运用了节拍鲜明,旋律悠扬的板腔和逐步高扬的唱腔,使英雄人物具有一番气宇轩昂的激情。时至今日,革命现代京剧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路程,其间也经历了坎坎坷坷,沉沉浮浮,但那一代演员不计名利,用汗水浇灌出的那一部部带着特殊年代韵味的现代戏,其思想性、艺术性均达到顶峰,鲜有超越。扮演柯湘的杨春霞八十高龄再唱《杜鹃山》中的“乱云飞”一段经典,依然是字正腔圆,音色清丽,慷慨激昂,目光犀利,神态如霞。使人百听𣎴厌。84岁高龄的童祥苓再唱“打虎上山”一段,依旧动作娴熟如作,身段轻盈似燕,唱腔饱满悠长,眼神可看穿鬼魔,一字一句有板有眼,声声震山撼岳,腔腔动人心魄。韵味十足,气势不减当年。这是童老刻在骨子里的戏髓,风雨五十载而不改。受到现场观众一遍又一遍的掌声欢迎。虽然有的京剧名家在演唱“打虎上山”这段经典时,已是炉火纯青、臻达完美、超凡入胜。但无论眼神、动作、唱腔、气魄、神韵、念白均逊色于鹤发童颜的童老。革命现代京剧是在特殊年代磨砺出的京剧精品,在京剧发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改革开放已近五十年,在各行各业涌现出大批英模人物,但以反映这些英模先进事迹的革命现代京剧似乎并不多见。希望京剧要多出些有影响力的现代戏,以鼓舞人民、激励人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再接再厉,铸造京剧新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京剧传统戏的解禁,笔者于1981年在邯郸东风剧场观看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和曾演唱的《逍遥津》和一场折子戏《挑滑车》。已到花甲之年的李和曾先生,登台前在台内几句略带沙音的老生唱腔,便使笔者听的如痴如醉。这种未见其人只闻其音的听戏,实感过瘾。台上,李和曾先生一句“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唱的高下起伏、波澜跌宕、大气磅礴、动人心弦,将汉献帝一腔的悲愤倾吐的淋漓尽致。《挑滑车》中饰演高宠的主角演员笔者忘了是谁。但他那扎靠提枪、身披铠甲、帽插两根长长翎子的英俊武生形象和单枪匹马冲入牛头山金军敌阵,连挑华车数辆,终因战马力竭不支而被砸身亡的高难度武功演技和所表达的慑人心魄的故事情节,都充分彰显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练功艰辛和成功不易。使笔者对传统京剧不由的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2000年,笔者在邯郸工人剧院观看了由京剧名家于魁智和李胜素联袂演出的《四郎探母》与《武家坡》及由杨赤、于魁智、李海燕演出的《二进宫》等京剧传统剧目。于魁智与李胜素都是当今站在峰顶的京剧名家。他(她)们每句唱腔与念白都做到极致。其中于魁智在《四郎探母》中一句“扭转头来叫小番”的“番”字骤然炸音,一字唱出了京剧的灵魂。于、李二人合唱了很多京剧名段,段段精美绝伦、立体饱满、唱工超群,成为当代戏坛珠联璧合25年之久的 黄金搭档。</p><p class="ql-block"> 在电视上看的京剧传统戏多了,方知京剧是分很多流派的。如梅、程、马、杨、谭、裘等十多家流派。仅京剧旦角就分为梅派、程派、荀派、尚派四大流派。这些流派唱的虽都是京剧,但唱腔和表演程式都不尽相同,发声亦有很大差别。这种具有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并得到师承和传播的不同戏调便成为了不同流派。梅派以梅兰芳为代表,讲究慢,擅长演绎青衣、花旦、刀马旦等角色,表演风格大方简约,唱腔规范、细腻、清脆。走出了以梅兰芳(男)、梅葆玖(男)、李胜素(女)为中国京剧名家的三位旦角领军人物。程派由程砚秋创立。以深邃曲折的唱腔和娴静凝重的舞台形象著称。擅长塑造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女性角色。《锁麟囊》是程派的代表作。当代五小程旦张火丁、迟小秋、刘桂娟、李佩红、李海燕所饰演的薛湘灵,不仅个个端庄秀丽、仪容俊美,而且唱腔委婉细润、柔情似水、时断时续、如泣如诉、动人心弦。悠扬似悲的曲调听的人忘乎所以、心旷神怡。就是单听那唱腔的调调,都会使人心醉神迷。</p><p class="ql-block"> 在2005年春节戏曲晚会上,梅葆玖、孙明珠、刘长瑜、李世济各唱了《四五花洞》中的一句西皮慢板,便把梅、尚、程、荀四大流派的各自唱腔和表演风格分别表达的细致入微、特色鲜明。这种各有千秋的流派艺术是京剧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方式。2002年,笔者在邯钢俱乐部观看了由梅葆玖和孟广禄、杜镇杰等京剧名家演唱的传统京剧。在京胡名家燕守平老师操琴的烘托下,梅大师那韵味纯正、行腔圆熟婉转、飘逸回荡、悠长清亮的梅派唱腔令人心境愉悦,也使笔者啧啧称道。裘派花脸孟广禄和余派老生杜镇杰对唱的《断密涧》,句句紧密相扣,逐字抬高唱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干脆利落,气度恢宏,声振屋瓦,酣畅淋漓,使观众大饱耳福,越听越有味。</p><p class="ql-block"> 脸谱、蟒袍、帽翅、翎子、水袖、长胡子、厚底靴、兰花指以及各种各样的奇怪兵器知道具,这些程式化的东西,以夸张的手法和虚实结合的手段,不仅把京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忠奸、贵贱、性格等都勾勤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把不同人物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周姬昌为江山,我要拉太公”的周文王,与唐代宗李豫和清朝皇帝乾隆在戏中穿的龙袍和系的玉带都一样。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包拯,花脸的鲁智深,个个形象逼真。周瑜、吕布都是三国名将。叶盛兰、叶少兰发挥叶派高亢明亮唱腔的优势,利用武生的英俊扮相,把周、吕不同的英雄气概_豪放性格和非凡武功都演唱到郅美。在悠扬唱腔和铿锵锣鼓、激烈武打、长髯翻滚的衬托下,京剧“群英会、借东风”仅用两个小时,演员们凭着相异的脸谱,不同的服装和手中不一样的刀枪与道具,便将蜀、吴联合消灭曹操八十万大军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恢宏的战争场面演唱的惟妙惟肖。这是京剧的长处和优势。(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1日写于邯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