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学生生命垂危的时候

汇鑫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1987年在包头铁路工程学校读书时写的一篇通讯,被《内蒙古铁道》报和包头人民广播电台同时录用。尽管当时物质生活条件还比较差,但是社会风气、道德风尚确实比现在要好。姚国秀同学的事儿要是放在现在,结果怎么样就很难说了)。</p> <p class="ql-block">  3月25日上午10时,一张病危通知书送到了包头铁路工程学校:运输34班姚国秀因患急性肾功能衰竭,生命危在旦夕。</p><p class="ql-block"> 病危通知书传到学校后,校领导立即决定由祁校长组织有关人员处理这件急事。</p><p class="ql-block"> 几分钟后,校长、学生科长、专业科书记和校医就赶到了医院。病人情况危急,已有100多个小时没有排尿,肾功能严重衰竭,一切药物对她已经无效。延续她生命的时间极为有限了。</p><p class="ql-block"> 据医院领导介绍唯一的办法是用人工肾治疗,而这种透析仪器包头市只有包钢医院才有。上包钢医院!校领导和有关医生立即驱车向昆区驶去。但这个医院用以做透析治疗的硅胶管已经用完了,仅有的一点希望破灭了。</p><p class="ql-block">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包钢医院的一位老教授告诉大家,青山区二机厂医院去年新进了一台透析设备。汽车急速驶进二机厂医院,这里的医务人员及医院领导的高尚医德令人赞叹不已。医院床位已满,为了抢救一位青年学生,院长亲自拍板,腾出抢救室,派出医生亲自接病人。下午7时,姚国秀住进了二机厂医院的抢救室。晚上10时45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开始了。护士进进出出,从她们焦急紧张的神情中,人们意识到,手术遇到了不少困难,大夫们正在进行着一场“恶战”。</p><p class="ql-block"> 27日凌晨2时30分,手术室的“酣战”结束了。在寒意袭人的走廊里久等了3个多小时的十几位领导、师生深深松了地一口气。经过几天抢救,姚国秀同学终于脱离了危险。姚国秀获得了第二次生命。</p><p class="ql-block"> 当一个学生生命垂危的时候,从接到病危通知书到四处联系,从四处联系到开始手术,只用了11个小时。在连续几天的抢救过程中,班主任陈国富老师和同学们轮流守护在病人身旁。专业科领导主动为病人做饭送食物。学校师生共捐款数百元。</p><p class="ql-block"> 抢救姚国秀的过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生活在我们这样的大家庭里是多么幸福。</p><p class="ql-block"> (郭金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