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出战戈庄</p><p class="ql-block">----探访我们亲爱的父亲足迹</p><p class="ql-block"> 张玉芳 颜廷民(吴国梁)</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张瑞和,山东省平度大战村人。</p><p class="ql-block"> 大战村:古时称战戈庄。 该村位于平度县城东北方向四十华里,是大泽山的余脉。清代版《平度县志》、民国版《平度县志》均有记载,解放前后隶属于平度县崮山区管辖,后又分别划归崔照人民公社,龙山人民公社管辖,现在称大战村,隶属于青岛市平度市旧店镇人民政府管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少年时代</b></p><p class="ql-block"> 1929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父亲出生在占戈庄,我们的祖父叫张起平。</p><p class="ql-block"> 当年家里有十几亩山岭薄地,但粮食收的很少,亩产量非常低,年景好时,尙能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可是一遇到天灾人祸,家里的生活就很难维持。特别是日本鬼子侵略我们中国,国民党蒋介石反动军队进攻胶东解放区的这些年里,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搬走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人民真正翻身做主人。</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中,父亲正好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他积极投身到村里的革命工作中,参加儿童团,站岗放哨,在村里配合大人们积极的开展工作。比如村里组织文艺义务宣传队,他和几名发小伙伴都积极参加当演员,大家一起排练节目,一起在本村以及周围村庄如南战村、北战村(小战村)巡回演出,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土地改革政策。</p><p class="ql-block"> 母亲回忆到:“她小时候就经常去看他的演出,他最好的发小朋友一名叫张荣海,还有一人忘记他的名字了。他们三人后来又一起走出战戈庄,入伍参加了革命,可惜他的那两名发小朋友都为革命而牺牲了,张荣海是在解放济南战役时牺牲的”。</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父亲所在的部队驻扎在济南地区,他就利用星期天或者节假日休息时间,经常去给他的发小朋友张荣海扫墓,直至调离济南到桓台县人民武装部工作以后方才中断,后来再专门去济南找就没有找到,有可能是被地方政府迁走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革命战争年代</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一)县大队战士</b></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张瑞合,1947年4月(刚满18岁)就参加了革命,在平度县独立营(县大队)任战士,跟着共产党毛主席出生入死,为穷人翻身解放打天下。</p><p class="ql-block"> 同年6月地方部队整编升级,他由平度县独立营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9纵第25师特务营。 许世友时任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司令员兼华野9纵队司令员,9纵25师师长为聂凤智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二)参加四次战役</b></p><p class="ql-block"> 父亲参加野战军后不久,从1947年6月至11月底,在这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连续三次参加了对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作战。在第三次战斗(解放高密战役)攻城冲锋中受重伤,到华野后方医院治疗。</p><p class="ql-block"> 1948年8月,父亲伤愈后被党组织分配到了华东野战军后勤军械部×××仓库,同年10月作为后勤兵又参加了济南战役。</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参加第一次战役:招远县道头镇阻击战</b></p><p class="ql-block"> 1947年下半年,蒋介石为挽救败局,发动了所谓的“九月攻势”,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指挥由国民党蒋匪军6个整编师21个旅组成的“胶东兵团”,从南到北向胶东解放区扑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在许世友、谭震林指挥下,9月18日在招远县道头镇进行了顽强阻击战,经过人民解放军的勇猛作战,战至次日凌晨就结束了战斗。 </p><p class="ql-block"> 此役,我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786名,缴获轻重机枪40余挺,其他武器弹药及军需物品不计其数。</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在此次战斗中,虽然是刚刚编入野战军的新战士,但他和他的战友们一样,不怕牺牲,勇猛顽强,奋力拼杀,为战斗的胜利出了一份力,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上图道头阻击战胜利后,华东局传令嘉奖的电文(此图片摘自网络原创作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参加第二次战役:三合山战役</b></p><p class="ql-block"> 三合山战役又称胶河战役(注:三合山旧称三户山,父亲档案误记为三虎山)</p><p class="ql-block"> 1947年10月2日 至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三合山地区开展了对国民党军的反攻作战。我军在此经过7个昼夜的浴血奋战,歼敌1.2万余人,扭转了整个胶东战局。</p><p class="ql-block"> 此役是胶东战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点。它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占领胶东,切断胶东与华北、东北海上交通的企图,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九月攻势”。 是人民解放军在山东战场上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据父亲生前回忆:“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地区一次比较大的战役,战役持续时间长,比第一次道头阻击战打的更是惨烈”。他在此次炮火连天的战役中,因为有了参加招远道头镇战斗的初次经验,所以这次战场上更是冒着敌人的枪炮子弹勇猛向前,不怕流血牺牲,与战友们奋力拼杀,直到战役胜利结束后,但是,他也没有受伤,身体完好无伤。</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摘自网络原创作者)</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关于“胶河战役”的电文</p> <p class="ql-block">胶河战役遗址,2025年4月14日手机拍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参加第三次战役:解放高密战役 </b></p><p class="ql-block"> 高密战役: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高密城曾先后三次被敌人占领,又三次获得解放。1947年11月27日是高密城最后一次解放的日子。从此,高密县境全部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滨海、胶东、鲁中三大战略区根据地连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生前经常向我们讲起:</span> 在第三次解放高密的攻城战斗中,当年父亲他所在的部队向敌人发起冲锋时,守城的国民党军用机枪封锁我军前进的道路,我军部队只好迅速就地卧倒。父亲和冲锋的战友们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正好卧倒在一坟墓旁,但是坟墓的封土很小、很矮、很低,不能很有效的挡住敌人的子弹,就在这时候敌人的子弹平行穿过父亲的背部,父亲全身顿时感觉像是被人重重地打了一拳,侥幸他反映快,头紧紧贴在地面,敌人的子弹才没有打着头部,也没有伤着主动脉等要害部位,只是背部的肩骨受伤了,流了很多的鲜血。我军担架队迅即把他抬下了战场,送到了后面包扎所。父亲幸运<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死神擦肩而过,没有牺牲,总</span>算保住了性命。</p><p class="ql-block"> 战役结束后到华东野战军休养二总院六分院休养疗伤,最后在他的背上留下了一条长10余厘米的大伤疤。</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参加第四次战役:济南战役后勤兵</b></p><p class="ql-block"> 1948年2月又转入华东军区荣军总校六分校一边养伤,一边学习。直到1948年8月痊愈后调入华东军区后勤军械部,同年10月又随部队参加了解放济南的战役。</p><p class="ql-block"> 在济南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是后勤部队,没有上一线参战,而是负责军械武器弹药调配和组织民工押运等后勤工作。他和战友们一起执行命令,听从指挥,及时地把武器弹药和作战物资送往前沿阵地,保证济南战役的顺利开展,为解放济南、打败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军队、建立新中国做出了他一个人应有的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加入党组织</b></p><p class="ql-block"> 1949年2月于华东军区后勤部军械部第一管理处由徐炳星、侯凤堂两名中共正式党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加入共产党档案记载资料</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三:永葆革命战争年代拼命精神</b></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队转入军事训练、生产劳动、文化学习阶段。虽然进入和平时期,但是部队的军事训练、文化学习、生产劳动等等各项工作强度是非常大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军事训练中都能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自己;在生产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在文化学习中认真刻苦,拼命学习,达到了小学的文化程度,能写一般的书信材料。在这些军事训练,生产劳动,文化学习中多次立功受奖。先后<b>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荣立四等功两次</b>。能在和平时期立功受奖比战争年代付出的努力会更多更大,否则难以服众。</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1955年7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授予“解放奖章”一牧,这是党和国家对他在革命战争年代中所做出贡献,给予了他的最大荣誉和褒奖。</p><p class="ql-block"> 1956年3月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军区惠民军分区司令部提升为正排级军官,同时被授予“少尉军衔 ”,在山东省桓台县兵役局任助理员(预备役军官)。</p><p class="ql-block"> 父亲1958年4月由桓台县兵役局脱去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任中共桓台县索镇区委武装部副部长,后又历任桓台县候庄人民公社武装部部长,桓台县果里人民公社武装部部长,文革期间还兼任过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根据组织安排,又调桓台县民政局,筹建桓台县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任筹建处负责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保质保量的按时完工,保证了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及时入住,按时完成了接收任务。</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各个的工作岗位上,无论在军队或者在地方工作,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把一生献给了党的事业,后半生献给了桓台县人民,党组织对他的工作能力是肯定的,认可的。1963年党组织给他核定行政干部工资级别为20级,以后又陆续调整到行政干部工资级别19级,1983年4月升为行政干部工资级别18级,(据说,相当于副县级行政工资级别待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父亲的简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抄录父亲个人档案)</b></p><p class="ql-block">1947年4 月参加革命,平度县独立营(县大队)战士 证明人:芦太理</p><p class="ql-block">1947年6 月华东野战军9纵25师特务营战士 证明人:葛其忠</p><p class="ql-block">1947年11月华东野战军休养二院六分院养伤 证明人:王希昌</p><p class="ql-block">1948年1 月华东野战军荣誉军人学校六分校学员 证明人:登显玉</p><p class="ql-block">1948年7 月华东野战军后勤军械处×总库战士 证明人:徐丙星</p><p class="ql-block">1951年6月华东军区后勤军械部×总库五中队战士 证明人:徐丙星</p><p class="ql-block">1951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军械学校学员 证明人:吴传顶</p><p class="ql-block">195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仓库警卫连副班长 证明人:郭金明</p><p class="ql-block">1954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仓库警卫连班长 证明人:童义章</p><p class="ql-block">1956年3月山东省桓台县兵役局助理员 证明人:张兴民</p><p class="ql-block">1958年4月山东省桓台县索镇区委武装部副部长 证明人:巩显让</p><p class="ql-block">1965年10月山东省桓台县候庄人民公社武装部部长 证明人:王玉环</p><p class="ql-block">1976年 山东省桓台县果里人民公社武装部部长 证明人:王信志</p><p class="ql-block">1981年 山东省桓台县民政局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筹建处负责人</p><p class="ql-block">证明人:孙元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附:父亲档案资料图片、部分证书、证章照片以及肖像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谢桓台县档案馆提供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父亲张瑞和个人档案封面图片</p> <p class="ql-block">父亲张瑞和入伍后简历(截止到1952年6月)。</p> <p class="ql-block">1951年9月部队报请三等功以及上级党委审批三等功的报告表。父亲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这只是复印了一次。</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仓库党委会向上级呈报授予父亲“解放奖章”的报告。</p> <p class="ql-block">1955年7月被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授予“解放奖章”批准文件。</p> <p class="ql-block">父亲荣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质“解放奖章”(正面)。</p> <p class="ql-block">父亲荣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质“解放奖章”(背面)</p> <p class="ql-block">父亲荣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证书封面</p> <p class="ql-block">父亲荣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证书内页</p> <p class="ql-block">“解放奖章”证书内页,参加三次战役栏</p> <p class="ql-block">《军人登记表》首页,<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自己填写的</span></p> <p class="ql-block">《军人登记表》首页,这是又一年部队填写的。</p> <p class="ql-block">195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军区惠民军分区司令部提升父亲为正排级干部,授予少尉军衔。</p> <p class="ql-block">1963年任中共桓台县索镇区委人民武装部副部长时的行政工资级别20级的报审表</p> <p class="ql-block">1980年行政工作级别调整为19级,时任桓台县果里公社副主任人武部长</p> <p class="ql-block">行政级别由19级调整为行政18级</p> <p class="ql-block">1951年11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后方勤务部司令部后勤政治部批准立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1953年7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炮兵司令部、政治部荣立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1950年8月1日荣立四等功奖状</p> <p class="ql-block">父亲工作训练学习劳动成绩突出 ,被评为四等功的材料原件</p> <p class="ql-block">1954年全国人民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成员奖章,父亲喜得一枚。(证章正面)</p> <p class="ql-block">证章反面</p> <p class="ql-block">1953年5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军械政治部颁发的小学文化课毕(肆)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部队里不断锻炼成长,学习文化,读完了小学的初级和高级课程,由原来的文盲达到了能写一般的短文,书信,工作中得心顺手。</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山东省桓台县人民武装部任助理员时,在桓台县国光照相馆留影。(属于现役军人)</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预备役军官证书</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证</p> <p class="ql-block">1958年4月桓台县兵役局局长王贵珍、政委刘林祥颁发的预备役军官证书</p> <p class="ql-block">1961年11月7日,中共桓台县索镇区委机关人员留影,父亲时任区委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前二排坐右一)</p> <p class="ql-block">父亲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桓台县兵役局转业证书(补发)。</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2年补发的转业军人证明书内页</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部队的文化课学习中,刻苦努力,被评为三等学习模范。这是所在的部队二中队党支部评议材料。</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手机翻拍证书</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手机翻拍军官证书</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手机翻拍证书</p> <p class="ql-block">1976年春节全家人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后排自左:长女张玉芳 长子张胜军 次女张玉凤 次子张胜敏 三女儿张玉霞(前面)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父亲与桓台县民政局同事巩曰节(左)、荣钦伦(右)在济南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6年桓台县委组织老干部去北京旅游,父亲与桓台县税务局老干部蔡杰(亲戚)在天安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留念</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泰山留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游览济南灵岩寺</p> <p class="ql-block">上一世纪90年代初,母亲在淄博市张店区火车站广场留影(现在称为北广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父亲驾鹤西去</b></p><p class="ql-block"> 父亲自从参加了革命,参加了共产党,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家乡,走出了战戈庄。</p><p class="ql-block"> 经过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洗礼,经过党的培养教育,他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道路是曲折的,而又是艰难的。他从心底里感恩共产党,感恩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他是幸运的,和他一起长大而又一起参加革命的本村另外两名发小伙伴,都为革命,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了。父亲生前经常回忆起他们二人,讲起他们时就心情沉重,他说:“新中国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1988年(农历)三月初七,父亲突然患急性阑尾炎疾病,在桓台县人民医院外科做阑尾切除手术,不幸因麻醉药物过敏严重而去世,终年59岁,全家人悲痛万分。他的去世,党失去了一名好干部,家庭失去了顶梁柱,我们失去了好爸爸。</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党员,最基层一名党的普通干部,简历也极其普通而简单,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拼命工作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后,根据当时中共桓台县委的规定:建国前参加革命,在桓台县工作已逝世老干部的骨灰,可以暂存桓台县革命烈士陵园一灵堂内,这一放就是35年。</p><p class="ql-block"> 2023年春天,根据弟弟的夙愿,老家大伯家的哥哥张胜文安排,把父亲的骨灰移回原籍:大战村村东北方向的山坡上,安葬在祖父母坟旁。迁移那天,我和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以及父亲的孙子张晗,还有他的大女婿一行七人,护送父亲的骨灰回归故里,叶落返乡。这是莫大的心愿,最好的安排。亲爱的爸爸,您回家了,您在家乡的天堂里好好安息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结语(寄语)</b></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我们的父亲去世37周年,这几十年来,我们子女们都无时无刻思念我们的好爸爸。</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发掘他的革命历程,探访他的战斗和工作足迹,是我们子女们多年的夙愿。我们不是为了炫耀什么?不是自我标榜什么?也不值得炫耀,不值得标榜。而是为了更好地永远缅怀他,永远纪念他,让他的后人们知道自己是哪里人?根在哪里?祖籍在哪里?更好的继承发扬他的好思想,好品德,好家风,做一名对家庭负责任心的人,做一名正直的人,做一名对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就是我们挖掘父亲革命历程和战斗足迹的初心!</p><p class="ql-block">权为寄语! </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8日</p><p class="ql-block"> 写于淄博市张店区金花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附:全家福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2016年农历九月初三,母亲80岁大寿生日合影留念,惜还有至亲数人在照片中缺席。</p> <p class="ql-block">附:父亲的次子张胜敏一家</p><p class="ql-block">子: 张胜敏 媳: 毕玉红 </p><p class="ql-block">嫡孙:张 晗 孙媳:陈天宇 </p><p class="ql-block">曾孙:张鸣谦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9年6月30日张鸣谦生日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淄博齐盛宾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附:父亲的孙女张丽玮一家。 孙女:张丽玮 孙婿:蒋积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重孙女 :蒋佳齐</b></p> <p class="ql-block">附:父亲的外孙女吴海青 一家</p><p class="ql-block"> 外孙女:吴海青 外孙婿:卢惠东</p><p class="ql-block"> 重外孙女:卢苏润 卢苏雨</p><p class="ql-block"> 2023年春节后拍照</p> <p class="ql-block">母亲与孙辈:海青、珣珣 、孙丰凯(乳名开心)留影,惜此照片中张晗缺席。</p> <p class="ql-block">母亲过生日时随拍。这几名孙辈孩子都是老母亲一手带大的。</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4日,到平度县三合山战役旧址探寻父亲当年战斗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备注:</b></p><p class="ql-block"><b>(1) 道头狙击战(摘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 道头古镇,地处招远城以南三十华里,是招远城门户,公路四通八达,为招、莱、掖、栖四县交通枢纽。四周峦岗起伏,绵延不绝,是一个设伏的绝佳场所。9月18日,国民党整编第八师一六六旅四九八团3000余人进犯道头镇。与此同时,敌九师进至道头镇以南30华里的夏甸,敌八师一部进至道头镇西北30华里的南、北冯家一带。道头镇正西五、六里的状元头、胡家埠一带有敌八师一部及重炮阵地。根据敌情,华野东线兵团首长决定以十三纵队主力于夏甸一带佯攻敌九师,阻右翼增援之敌;以九纵二十五师七十五团防守仰望顶及其以南阵地,阻击左翼援兵;以九纵主力及十三纵一部歼击道头镇之敌。9月18日上午8时左右,道头镇阻击战拉开了序幕。敌四九八团团部辎重及一个营的兵力进至道头镇,又以一个加强营控制了道头镇东北面3华里左右的杨家庄子、贺家庄子和李家庄子,与道头镇之敌遥相呼应,其它主要兵力,进至梁家高地西坡下,准备攻击梁家高地。守卫梁家高地的我九纵二十七师指战员,埋伏在青纱帐里,静候敌人到来。敌军在飞机及烟雾弹的掩护下,先后两次对我军发起冲锋,均被我军击退。经过一天的拉锯战,我八○团最终控制了梁家高地。士气受挫的敌军只得退回道头,抢修工事,准备死守。20时,我军对敌军发起了总攻。我军八○团从东面,七十九团从东北面,七十三团从西面,十三纵一部从南面向道头镇猛攻。七十三团二营五连,从村西撕开一个口子,首先冲入村内。随后八○团一营从东北面突破了村沿,向村内发展,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次日凌晨,我军胜利完成阻击任务,迅速撤出战斗。</p><p class="ql-block"> 道头镇阻击战的胜利,重挫了敌人的士气,极大的鼓舞了胶东人民的信心,为粉碎国民党蒋匪军的“九月攻势”,扭转胶东战局,配合外线兵团的战略大反攻揭开了序幕。<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胶河战役(三合山战役)</p><p class="ql-block">1947年夏秋之交,蒋介石制定“九月攻势”计划,派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指挥6个整编师20个旅,在海空军配合下,于9月1日由潍县、高密、胶县一线向胶东解放区发动了猖狂进攻。</p><p class="ql-block">为了扭转不利战局,位于胶东内地的华野第9、第13纵队主力于9月22日以突然动作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向西转移,随后第13纵队留置大泽山区,第9纵队与原在诸城、五莲的第2、第7纵队会师于昌邑县的朱阳村一带。</p><p class="ql-block">为了调动胶东腹地之敌,减少胶东内地的损失,华野东线兵团决定乘敌人分兵之机,发起胶河战役。10月2日,国民党军整编第64师先头部队进至饮马镇。华野东线兵团误以为该师主力,发起全线攻击。敌整编第64师退守胶莱河东岸范家集、三户山地区,依托山地和村落固守待援,解放军失去了在运动中分割歼敌的战机,便跟踪追击,围攻敌第64师,于5日攻占三户山,歼敌2个团,将敌主力包围范家集一带。范汉杰急令整编第9、第45师等从东、南、西三面救援被围的整编第64师。华野东线兵团在一时难以全歼敌64师的情况下,随机应变,集中力量打击敌人西路援军,于8日在昌邑山阳庄一带全歼由潍县出援的敌整编第45师第211旅5000余人。</p><p class="ql-block">范汉杰见西路援军被歼灭,东路、南路援军受阻,整编第64师不得脱身,只好紧急调动整编第8师、第54师由蓬莱、牟平一带回援。鉴于调动胶东腹地之敌的目地达到,华野东线兵团遂于10月10日撤范家集之围,转移至安丘县景芝以南地区休整,战役结束。</p><p class="ql-block">胶河战役重创国民党军8个旅,歼敌1.2万人,挫败了国民党军的“九月攻势”,拉开了华野在山东战场上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帷幕,在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2024年12月24日,我和我爱人及其大弟张胜军赴桓台县档案馆查阅父亲的资料,得到了耿馆长和同志们的大力帮助,借此深表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