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寻访之六2025年12月22日 ‍——紫金山访古

芙蓉国

<p class="ql-block">“金陵寻访~倾听城市的声音”小分队在“南京实录”博主王亚鹏老师的带领下,于2024年12月22日下午出发了!本次寻访王老师给我们设计了三个部分。明孝陵—钟山文学院—孙权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一访明孝陵</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传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想卜选自己的陵墓,命令诚意伯刘伯温,以及徐达、东瓯王汤和等三个开国朝臣,到南京东郊钟山一带寻龙点穴。众人各自把看准的风水宝地,分别写于纸条藏在袖内,一同亮出来时,竟然都是独龙阜,最后朱元璋的孝陵选址在独龙阜。从明孝陵墓穴所在的独龙阜,向北看,作为祖山龙脉的钟山向南开肩展翅,帐中出脉,山势陡降百余米,拖出长乳一根,名叫独龙阜,玄武垂头。钟山左右有东、中、西三峰,为华盖三峰,而以中峰最尊,孝陵恰好处于中峰之南玩珠峰下。</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明孝陵景区可谓四通八达,它有八个出入口,便于游人以及周边居民根据自己的交通方式以及游玩目标就近出入,可也正因如此,人们似乎忽略了作为一座帝王陵墓,明孝陵的入口究竟在哪里。正确的打开方式,从下马坊开启。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明孝陵神道—棂星门—五龙桥—碑殿—享殿—方城明楼。</p> <p class="ql-block">下马坊是明孝陵的入口,这是一座两柱式冲天石牌坊,高达7.85米,牌额上横刻着“诸司官员下马”,不论骑马还是坐轿,到了这里一律下马步行,以示对明太祖朱元璋的尊敬之意。</p> <p class="ql-block">沿石阶而上,穿过十朝遗址公园,十朝历史文化陈列馆,来到明孝陵的大金门。大金门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大金门是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门,也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在明朝时,这座大金门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门下部为石造须弥座,束腰部雕花。</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金门,赫然眼前的就是网红打卡点,梧桐大道天桥。放眼望去,梧桐大道尽收眼底。越过天桥,我们到了四方城。王老师给孩子们讲四方城的历史,这里的石碑原本就是我们之前探秘的阳山碑材的取代版。</p> <p class="ql-block">南京最美600米石象路。王老师引导孩子们理解并记忆神道上的石像。为什么前面的高大威猛,后面的矮小温顺呢?</p> <p class="ql-block">带着孩子寻觅大象身上的坑,原来是古人较迷信,认为皇帝的东西与众不同,具有灵丹妙药之功效,刮回去做药引子。</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神道是东西走向。从望柱这里开始,第二段的翁仲路神道则变成了南北走向。这个拐弯恰好把梅花山怀抱其中,两段神道以及神道上的石像生恰好形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再往北,来到金水桥,又称五龙桥,因为它本来应该是有五座桥,对应着前方正门的五个,门洞。正中的为御路桥,专供皇帝行走,两边是王公桥,皇室成员行走,再两边则是品级桥,才是文武大臣走的。</p> <p class="ql-block">孝陵的中轴线上有两座建筑,前为碑殿,后为享殿。碑殿建于清康熙年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谒陵,御书 “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曹寅(曹雪芹祖父)勒石制碑,以垂永久。在“治隆唐宋”碑两侧还有乾隆皇帝题书的御碑各一块。</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在上面能找到答案哦!孩子们在寻找,原来是“特别告示”。是当初清政府为保护明孝陵文物竖立的“特别告示”,而且是专门写给外国人看的,因使用了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故又称“六国文字”碑,告知外国人保护文物古迹,碑殿内有康熙帝、乾隆帝的御笔亲题碑刻,清朝地方政府自然不能熟视无睹。</p> <p class="ql-block">享殿</p> <p class="ql-block">方城明楼</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在听王老师讲述方城明楼与宝顶。方城与明楼是明孝陵首创的建筑形式。方城是位于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型石构建筑。方城下面为石造须弥座。方城东西两侧建影壁,俗称八字墙。方城南面正中开有通向宝顶的拱券形纵深隧道,从南口低处向北口高处建有54级台阶。出隧道,其北即为宝顶南墙,正中楷书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7字。</p> <p class="ql-block">二访钟山文学馆</p> <p class="ql-block">刘勰著述《文心雕龙》</p> <p class="ql-block">钟山文学馆门脸不大,比路面落低几层台阶的青砖白墙显得含蓄而又低调,好像在说这就是读书人应有的样子。钟山文学馆的牌匾之下楹联为“性灵镕匠,文章奥府”,出自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宗经》,它在告诉我们读经书不仅培养人的精神,而且是文章的巨大宝库。正对着大门的院内,正是刘勰的半身铜像,跟门口楹联上他的文字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梁书·刘勰传》:“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刘勰(约公元465年~?),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南朝梁时期大臣,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少时家贫笃志好学,依靠名僧僧祐,学习儒家和佛家理论。撰写《文心雕龙》,得到宰相沈约称赞,授奉朝请,历任临川王(萧宏)记室、步兵校尉、太子通事舍人。昭明太子萧统去世后,内心伤悲,请求出家,没有得到梁武帝许可。于是,烧发明志,法号慧地,出家并圆寂于定林寺。</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读书处</p> <p class="ql-block">“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千年前,王安石两度罢相,最终归隐金陵钟山。归隐的日子里,王安石的足迹遍布钟山。行至定林寺,借厢房读书休憩,遂有“昭文斋”——王安石读书处。千载岁月悠悠,斯人已逝,而文学之光不灭。</p> <p class="ql-block">钟山文学院里面的沙盘更能清晰地看出明孝陵,明东陵,定林寺,六朝北郊祭坛</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用沙盘讲述刚刚参观过的明孝陵每一个建筑</p> <p class="ql-block">陆游二游定林寺题刻摩崖</p> <p class="ql-block">【陆游题刻摩崖】</p><p class="ql-block">题铭全文为“乾道乙酉七月四日,笠泽陆务观冒大雨独游定林”。“笠泽”为太湖别名,陆游以此表明自己为越州人氏。该“定林”准确来说是由僧人慧觉创建于刘宋元嘉元年(424年)的“下定林寺”。后因上定林寺的修建以及梁武帝“以钱二十万,易定林寺前岗独龙阜,以葬志公”(志公为宝志高僧),建开善寺供奉香火,导致下定林寺范围大大缩小。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下定林寺“后废,今为定林庵,王安石旧读书处”。</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给学生讲解陆游曾经到此一游留下的石刻。1975年10月陆游题书石刻被发现,高约二尺,广约二尺六寸,楷书五行,每行四字,字径四寸。虽历经沧桑,风化严重,但尚能辨识每个字的起笔、行笔及收笔风格,简练有力、潇洒秀美。陆游题刻的发现,也成为考证下定林寺遗址的重要资证。</p> <p class="ql-block">三访孙权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没有南京,《三国演义》就成了二人转。</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三个学生分别扮演曹操,孙权,刘备。把《三国演义》就是这三人打架,生动有趣地展现给学生。</p> <p class="ql-block">身临其境讲解火烧赤壁</p> <p class="ql-block">愉快的紫金山访古活动结束了,孩子们还停留在王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中。期待着下次王老师再给他们讲述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故事。如果您也想倾听南京这座城市的声音,欢迎关注抖音或视频号《南京实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