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母校——新合完小,座落在天桥镇齐心村新场组,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公办完小。</p><p class="ql-block"> 据史载,母校是1932年建成,之前,古木参天中,是一座阴森的古庙,很多木雕的大小菩萨,错落有致,在古树参天里神气十足,让人毛骨悚然,史称中祠(岩明山称上祠,小溪称下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来就改建,从私孰的“三字经”开始,一直到今天全面发展的教育基地,历经坎坷,饱经沧桑。</span></p><p class="ql-block"> 去母校,不是偶然,因为工作的需要,便成了母校的常客,母校的蜕变我历历在目,只能说来去匆匆,没仔细对母校校容的端详。</p><p class="ql-block"> 看到蹦蹦跳跳的校友,让我回想起我的启蒙老师,及原来母校的尊容,那时的母校是几栋木房,虽然老旧,但高大,是两层,青瓦盖顶,屋脊似龙脊,除一栋是教师宿舍外,另处两栋楼上楼下都有宽敞的教室,从一年级到初三共8个班级,每班均有5、60名学生。八位老师,除三名正式老师外,教员大部分是当地骋请的民办老师,那时学生多,最多时达600来人。</p><p class="ql-block"> 从我的记忆以来,操场边上的柳树、柏树高大挺拔,一块曾在祠庙敲钟留下的钢板吊钟响彻云霄(至今尚在),木教室拆了后新修了砖房(现在的教学楼一楼),下面一层是教室。上面一层是砖木结构,中间是宽敞的大巷道,巷道两边设办公室及教师宿舍,布局紧密。</p><p class="ql-block"> 在1981年5月18日那个晚上,因电路老化导致学校发生火灾,上面砖木结构的一层彻底烧毁了,于是在一楼的基础上重建了教学楼,通过每次的维修整改,就改建成现在的教学楼。</p><p class="ql-block"> 脱贫攻坚以来,母校的变化是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新修教师宿舍楼,食堂等,环境改变了,为了安全,古木已老朽伐柴,重栽上四季常青的桂花树,宽敞的大操场边常见月桂、丹桂飘香!</p><p class="ql-block"> 近百年来,从这学校走出的学仔,分布在各行各业,表现都非常优秀。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罗松兄弟俩,为母校捐赠篮球栏,谢从林捐赠了高级音响,罗朝阳为母校捐赠打印机,特殊学校校长谢奎为学校捐赠电子折叠校门,2025年元旦前夕,广东省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校友及爱心企业不惧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为母校送来128套校服和学习用具,价值40000余元……</p><p class="ql-block"> 母校是育人的圣地,也是童年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母校,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师生情深意浓,校园内的每一朵花,每一根草,每一寸热土,都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中,感到幸福和温暖!</p><p class="ql-block"> 怀着回娘家的心,高兴的走进校门,一派生机勃勃的校园春色真让人欣慰,变了,除仅有的一块钟及几蹲古石凳外,难以感到她曾经的古老与沧桑,似乎就是刚修建的校园那么年轻。这个变化,来自党的关怀,来自于学校老师辛勤的付出。特别是在外创业人士沸腾的爱心,他们在外打拼,用行动展现他们对家乡的眷恋,展现他们母校浓浓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虽然没有现在母校小朋友那么幸福,但在那年代,也够知足了,在母校度过童年的我,每次都会出现在领奖台上戴大红花,背大书包的队伍中,那时的喜悦还带着几分傲气,因为常得到老师的夸奖……一愰,已差不多半个世纪了,好汉不提当年勇,如今生存之路令人失望,因为肩负着大小家庭的重担,常是负债于人,负罪于亲,但我有信心,与母校的老师们一起,尽自己所能,用饱满的热情踏实工作,为母校争光,为家乡添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