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傣族,又称泰族(泰国),掸族(缅甸),佬族(老挝)等,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另一说不属于汉藏语系。现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东南亚各国以及印度东北部。傣族在云南的历史悠久,在战国中前期之时傣族先民(鸠僚)在哀牢、云岭山脉以西的澜沧江-怒江流域建立了部落联盟国家,即“哀牢古国”,傣族史籍中的“勐达光”,其核心地区在勐掌(保山盆地)。哀牢国的疆域范围基本奠定了傣族千百年来在云南的地域分布,但在历史时期傣族在与其他民族的碰撞中和同中央王朝的对抗中,其族群分布有所缩小,且整体向南迁徙。</p> <p class="ql-block">哀牢古国极盛时期势力范围-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就以傣语汉译地名来看现今傣族分布情况。傣族有“傍水而居”的分布特征,“喜沐浴”被称为“水的民族”,所以多分布于山间河谷坝子,以及坪坝(山地平坦的地方)地区。</p> 勐 <p class="ql-block">勐,傣语为平坝地区,在西双版纳傣族(傣泐)地区也指一级行政单位。在古代勐还可以称为傣族城邦国家,大勐控制小勐,组成部落联盟国家。</p> <p class="ql-block">云南带“勐”字地名</p> <p class="ql-block">从图片可以看出傣族“勐”的分布与哀牢古国地域相当,基本在哀牢山以西,大部分分布于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德宏州傣族各分支地区,以及少部分分布于红河中上游河谷新平县、元江县、红河县、元阳县等地俗称的“花腰傣”的地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楚雄州北部三县也有“勐”,这就是金沙江傣族,这里的傣族自称是从蒙舍(大理南部),勐谷(景东)分批次不同时期不同原因迁往金沙江流域的。</p><p class="ql-block">由于是傣语转音,“勐”又与“孟、木、猛”等同义,如“孟连、孟定、木姐”等地。</p> 景 <p class="ql-block">景,在傣语中为“城镇、城市”的意思,另有同义字“姐、者、遮、镇、清”,如“姐告、者东、遮放、镇沅、镇康、泰国的清迈”。是傣族聚居地的城镇地区。</p> <p class="ql-block">总之,虽然汉语音译的字不同,但在傣语语意里都是城镇之意。</p> 曼 <p class="ql-block">曼,在傣语中为“村寨”的意思,是最基本的聚居单位,同义有“芒、忙、茫”等。大大小小的“曼”分布于傣族地区坝子河谷地带。</p> 文 <p class="ql-block">文,在景东、镇沅地区特有的傣语地名,且现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演变。其实它最早不是“文”这个字,而是“蛮”,与“曼、忙、芒”一样,都是村寨的意思。明初朝廷在景东置卫所,大兴屯田,内地汉人大量涌入景、镇的川河(恩乐河)、者干河、勐统河(威远江上游)河谷坝子地带,带来了汉文化,傣汉融合交流,造成此地区傣族汉化程度加深。“蛮”字,在汉语语境中是“野蛮、蛮夷”的贬义,再加之清中后期景东、镇沅的傣族由于遭受杜文秀回族起义(红白旗之乱)的打击而背井离乡或融入他族,“蛮”这个词则更多地以汉语来解释。由于带有贬义,所以景、镇地区的“蛮”统一改成了“文”,象征文明开化之意。可惜可叹的是现今景东、镇沅两地,近十之七八的地名都来自傣语转音,但在此世居的傣族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已经不是这两地的人口占优的民族,现在在这些村寨居住的各族人民又有几人认得这村寨的名字是傣族先民留下的。</p> 那 <p class="ql-block">那,在傣语中为“水田”之意,也可作“娜、纳”等字。一般分布于平坝稻作农业区。</p> <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一点,在广西壮族地区,“那”也指水田的意思,并广泛分布于壮族聚居地。傣族和壮族都属于中国南方传统稻作民族且两个民族在历史上有渊源关系,都属于古越人群,在现在基因检测中两个民族的常染色体有高度一致性,归纳为壮傣族群。</p> <p class="ql-block">地图资料来源于“中国聚落地名地理分布查询网”</p>